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峄山是我国古代九大历史名山之一,海拔仅582.8米,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所以,自古就有齐鲁名山归“岱、峄”的美誉。可你知道吗?真正使峄山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块石碑。据说这块碑,还因魏武帝曹操被毁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待小编为你细细道来。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峄山位于“孔孟之乡”的山东济宁邹城市东南,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曾登临过峄山,并在此留下了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石刻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色彩。而在这些石刻、碑碣中,最著名最富传奇色彩的当数“峄山碑”。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峄山碑又称“秦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峄山碑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之事。”
可见秦始皇不但登临峄山,还在山上立了石碑,也就是“峄山碑”,并且石碑内容也都说得很明了:歌颂大秦的功德和商议封禅祭山的事。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峄山碑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碑高1.9米,宽0.48米。石碑上的刻字为小篆体,共222个字,内容则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此碑之所以震古铄今、闻名遐迩,与秦始皇的名人效应固然分不开,但更让古今文人趋之若鹜的还是碑刻上秦相李斯的小篆书体。
唐怀懽在《书断》中称李斯的小篆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而峄山碑刻的小篆,字迹严整,布白均匀,笔画挺拔刚健,风格端庄秀丽。单字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俨然有居高临下之态,使观者不由肃然有仰视意。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堪称国宝级的碑刻,却因曹操的一个举动,而毁于一旦。
因为峄山石刻的名气太大,所以三国时代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曹操也慕名而来。据说,曹操在细细品赏了峄山碑刻以后,大呼不虚此行。眼看天色已晚,他还沉浸在碑刻艺术的氛围内里毫无归意。看到曹操如此痴迷流连忘返。这时,跟随他一起登山的官员,出主意说:“难得丞相对此碑如此厚爱,何不将此碑移至许都(许都是许昌的别称,当时曹操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以便丞相随时观摩?”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男人的占有欲都是很强的,特别是像曹操这样的超级男人。乍听到这个建设,他还有点犹豫,可又确实对该碑甚是爱慕。但曹操不愧是一代奸雄,马上做出了一个不置可否的反问:“这样好吗?”
那官员却以为拍对了马屁,急忙上前说:“怎么不好!丞相为国宵衣旰食,没有丞相何来大汉?更何况区区一块石碑?”
曹操听了,拈着胡须笑咪咪地走了。那官员却似得了圣旨,马上安排人手连夜将石碑推倒,正准备第二天运回许都。可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该官员就因私毁国宝获罪,被曹操下了大狱。这到底是什么怎么回事呢?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原来,曹操当晚从峄山回到住处,想到即将被自己收入囊中的稀世珍宝峄山碑,不觉喜形于色。他的一个谋士见了,问明缘故后说:丞相啊,都说您明哲睿智,从不处虚名而务实祸,峄山碑受全天下士子的仰慕,您若据为已有,天下士子如何看待啊?”
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听进去正确意见,于是赶紧下令,处罚了那个提议将石碑移往许都的官员。
此时,峄山石碑虽然被推倒了,但更有名气了,导致当时的一些朝廷官员,纷沓至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做成拓片回去让弟子临摹。然而,这样一来,却搞得当地官民苦不堪言。你想啊,朝廷的大官来了,当地官民得好吃好喝地招待不说,还得给弄点土特产什么带回去。财力捉襟见肘啊。所以后来,他们就想了个办法。据唐《封演闻见记》云: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

曹操登峄山,干了一件“荒唐”之事,一件国宝永远失去了


原来,真正的峄山碑早已经被焚毁,现在我们在陕西西安“碑林”看到的《峄山刻石》,其实是南唐人临写重刻的。而原碑我们再也无缘一睹它的风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