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木剑温不胜


泰山封禅遗迹

“泰山封禅”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是帝王的最高大典,2132年帝王史,494位皇帝,仅有6位帝王这么干过。首次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灭匈奴扬威西域的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万国之主”的唐高宗、“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可以说这几位帝王都是文治武功、功业非凡的人物,但北宋时期的宋真宗赵恒却将“泰山封禅”弄成了一场闹剧,一下子就拉低了这项大典的逼格,自此“泰山封禅”成为绝响。

秦始皇

“泰山封禅”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古人认为山川河流有灵,而泰山在当时人的认知中是最高的“天下第一山”,在这里祭祀天地可以更容易的与天地沟通,说白了是对未知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上古人族共主、贤王明君进行“泰山封禅”的说法;一生追求恢复周礼的孔子,多次前往泰山,寻找上古圣贤们封禅大礼的遗迹。

“泰山封禅”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是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在秦朝建立之前,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分属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不同的国家,大家用着不同的文字,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对于新生的秦朝缺乏认同感,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证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让万民归心,采用阴阳家的学说弄出了“终始五德说”,各个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而秦承水德、尚黑,一统天下是顺应天意;让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作为自己皇权天授的信物。这些行为都是在向臣民灌输皇权至高无上、是天地代言人的观念,将皇帝神化,“泰山封禅”也是这么回事。

秦始皇

齐国是长期在实力方面能和秦国并称的战国诸侯,物阜民丰、商业繁荣。公元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没经历过战乱摧残的齐地保留下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同时齐地远离秦统治核心的关中地区,秦朝在这里的统治薄弱,使得齐地成为了反秦势力的聚集地,反秦势力可以在这里得到强大的物质支持。秦始皇对于这种动摇秦朝统治的事情自然不能视而不见,因此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齐地,进行“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齐鲁地区深入人心,当年称霸天下的齐桓公想要封禅,都被国相管仲以功绩不够阻止了,可见“泰山封禅”在齐鲁人士心中的地位,秦始皇就利用这件事来宣德扬威、收买人心。秦始皇是第一个进行封禅大典的的皇帝,也是他扩大了封禅大典的权威性,将“泰山封禅”从齐鲁之地的祭典变成了国之大典,后世君王无不向往。

一件事情的权威性树立起来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但毁了它却很快。秦始皇、汉武帝都是皇帝中标杆人物,功绩能和他们媲美的帝王没几个,在他们的衬托下就无形抬高了“泰山封禅”的准入标准,水平不够的皇帝也不会自取其辱去泰山封禅,直到宋真宗赵恒的出现。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一生中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公元1005年的“澶渊之盟”,宋真宗在占据有利军事态势的情况下求和,虽然很多人对“澶渊之盟”评价很高,带来和平、减少北宋军费开支等等,但“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就是不败而败。本来宋真宗是将“澶渊之盟”当成一件功绩看的,但后来王钦若贬低寇准的一番话一下击中了赵恒的痛点,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

赵恒是一个爱慕虚荣、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的人,听了王钦若的话后,整日闷闷不乐。王钦若是个善于揣摩上意、溜须拍马的人,一看说错话了马上补救,出了个馊主意,让赵恒泰山封禅以夸耀功绩、粉饰太平。公元1008年(景德五年)一场闹剧拉开序幕,宋真宗赵恒和王钦若、王旦等臣子联手大肆伪造天书祥瑞为“泰山封禅”造势,赵恒自己还弄出个“神人托梦”的故事;为了显得顺应“民意”,文武百官、地方名人宿老等两万多人五次联名上书,让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这场闹剧前后折腾了大半年,花费八百余万贯财富,赵恒是玩嗨了,整个北宋的风气也败坏了,此后无数阿谀奉承之人争献“祥瑞”讨好宋真宗,大量国家财富浪费在封祀运动中,到了宋真宗晚年朝堂奸佞横行、国库空虚、民间怨声载道。

泰山

历朝历代所谓的“祥瑞”都是伪造的,只不过宋真宗弄得漏洞百出,让人耻笑,把好好的“泰山封禅”弄成闹剧,权威尽丧。实际上元、明、清三朝也有过进行“泰山封禅”的呼声,但后来的皇帝们一方面是不愿意和宋真宗赵恒这货为伍,另一方面是主流政治文化发生了变化。元朝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敬的是长生天;清朝统治者推崇萨满教,拜的是长白山,对于去泰山封禅没兴趣。而明朝程朱理学盛行,文人士大夫主张抑制君权,对于“泰山封禅”这种增强皇帝权威、神化帝王的行为是不喜欢的,“泰山封禅”自然消失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中国古代自从宋真宗封禅以后,确实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之所以会这样,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宋真宗并不具备去泰山封禅的资格,而他却去泰山封禅了。宋真宗这样的表现,让后世的皇帝们都羞于与他为伍。因此都不愿意再去做这件事情。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确实很像一场闹剧。

(宋真宗)

宋真宗是在和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才去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打不赢辽国,也不完全是他的错。这既有宋太祖时期的重文抑武,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不足。还有宋太宗时期,依靠错误的战略打法被辽国人打败后,军队中产生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同时还有辽国在这时候异军突起等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宋真宗确实是打败了。打败了,所以他才要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至少想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提振赵宋皇室在国内的影响力。

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从后周那里得来的。后周的时候,柴荣带着军队攻打辽国,三个月就打下了三个州,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只是因为紧接着柴荣就英年早逝了,所以,才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宋太宗上台和辽国打,乃至宋真宗上台和辽国打,都打了败仗。还订立了“澶渊之盟”,又割地,还赔款。这不免让国人产生一种感觉:赵宋皇室是没有能力的,是比不上后周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会严重影响赵宋皇室在国内的统治地位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所以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禅。通过去泰山封禅这种活动,表明赵宋皇室的皇位是上天给予的,不是夺取过来的。这样也就封住了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的口,确保了赵宋皇室的权威地位。

(宋太宗)

二是宋真宗要确保自己一脉的地位。

我们知道宋真宗当皇帝,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的皇位是从他哥哥宋太祖那里继承来的。宋太宗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这件事情也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宋太宗在继承了皇位以后,他在和辽国打仗的时候,却打了败仗。

要知道,当年宋太祖在打天下的时候,虽然几乎没有和辽国打过,但他是常胜将军,很少打败仗。皇位传给宋太宗以后,宋太宗和辽国打仗就打不赢了。不只是宋太宗打不赢,宋真宗也打不赢。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宋太宗这一脉是不行的。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二个目的。

三是宋真宗要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

宋真宗皇位的获得也是很特别的。本来,宋太宗没有想过要立宋真宗为皇帝。他想要立的是赵元佐,但是赵元佐因为不满意宋太宗对宋太祖后人,以及宋太宗弟弟的迫害,借故发疯。也就是这样,宋真宗才获得了皇位。

宋真宗获得了皇位,不但打不赢辽国,还割地赔款。也就是说,他的失败更进一步。因此国内对宋真宗的怀疑,就已经达到了三重。

这是宋真宗想通过去泰山封禅改变人们观念的第三个目的。

宋真宗为了让他去泰山封禅这件事具有说服力,反复在全国寻找“祥瑞”。全国各地的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报告“祥瑞”的出现。因此成为了一个闹剧。

虽然最终宋真宗做了“封禅”这件事,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禅的目的,以及他获得“祥瑞”的过程,都是个笑话。后世皇帝不想学,不想成为笑柄,也是很有道理的。

后世皇帝虽然有这样的考虑,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虽然宋真宗去泰山封禅是个笑话,但也有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去泰山封禅。一个统一中国,一个开疆拓土,在后人的眼中,他们的功绩是很大的,是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

也就是说,并不能因为宋真宗去泰山封禅了,后人也就因此否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去泰山封禅这件事。

(泰山封禅)

那么,后世皇帝为什么不再去泰山封禅了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泰山在古代中国政治地位的减弱。

宋朝之后的古代中国还有三个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祖山应该在蒙古本土,清朝的祖山也在关外。明朝虽然是汗人建立的朝代,但是朱元璋是从南方发迹的,他的龙兴之地在南方。

事实上,当初秦朝、汉朝这些朝代,之所以会把泰山封禅这件事情,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那时候的所谓“中原国家”,政治中心就在泰山一代。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显得非常突出,从地理政治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明朝、清朝地域面都变得非常广大,对“中原国家”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泰山那一段。因而,泰山的地理政治美学的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后人很少再用泰山来做文章了。

其二,封禅这种政治行为在后世几乎没有了。

封禅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后世也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事。

什么叫加强人事呢?就是不等着上天照顾,而是人为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威,所做的工作已经足够多。中央已经足够集权,皇帝也已经足够强大,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强调皇权的意义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1004年秋,大辽的萧太后与皇帝辽圣宗,倾巢出动,率领大军南侵大宋。最后大宋皇帝也御驾亲征,两军在澶州城会面了。最后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退兵而去。

澶渊之盟的主要条款是:

最终达成协议: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3.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4.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5.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宋神宗觉得自己赚了,当了大哥,有些洋洋自得。但是回到汴京后,也感觉到满朝的不满情绪充斥朝野。他有些心里不托底,就招来心腹王钦若询问原因。

王钦若问宋神宗:“请问陛下,和辽国的盟约是在宋辽边境签订的吗?”

宋神宗不明所以,答道:“是在我大宋境内。”

王钦若回答道:“那就是了,这是《春秋》里所说的城下之盟,诸侯还以之为耻辱,而陛下认为是功劳,臣私下认为不可取。”

宋神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这个盟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是一个“胜利”,它已经打上耻辱的标记了。那样,就对自己的光辉形象,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影响,想到这里,于是凄然地说:“爱卿看看,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吗?”

王钦若明知这个计策宋神宗不能同意,但为了吊他胃口,诡言道:“陛下可以用军队攻取辽国的幽燕之地,才可洗去耻辱。”

果然,宋真宗听后,摇摇头回答道:“河朔的百姓才免于战火,朕怎么能这样做呢?爱卿可有更好的建议?”

王钦若说:“不动刀兵,那还有一个办法,到泰山去封禅,这样可以镇服四海,夸耀显示外国。但自古封禅,应得到上天祥瑞希世绝伦的事情,然后才可以。”

泰山封禅?宋神宗听了以后,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一件说说就办的简单事情。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此封禅是上古时期留下的庄严礼仪,封和禅是分两步完成的: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正义》唐·张守节)

封禅,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祭祀活动,非同于一般的礼仪可比。要举办此类活动是有条件的,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帝王的封禅,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

第二个是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要有政绩,大家都信服。

第三个主要看天意了,那就是天降祥瑞,也就是说必须有吉祥物出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经在泰山,正式举办过封禅仪式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五位。纵观宋朝,太祖、太宗皇帝都没敢举办。

那么说到自己呢?统一的事情,还有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中;自己刚登基几年,还没有创造什么伟业;天降祥瑞,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王钦若一看,皇帝显得有些踌躇,马上猜透了他的心思。进一步启发道:“ 上古时的祥瑞也都是人为的。比如说‘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文明源头,难道就都是真的?可那时的君王深信不疑,郑重召告天下,所以臣民也都跟着相信。事情也就办成了。”

宋真宗虽然表示同意,但害怕丞相王旦阻挠,问道:“王旦要是认为不行呢?”

王钦若说:“陛下如果用圣意晓谕他,应该没有什么不行的。”

从这一天起,宋真宗开始变得恍恍惚惚,经常一个人散步、思索,而且长时间地到皇家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典籍。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偶遇秘阁的直学士杜镐,这是一位公认的博学且正直的宿儒。

宋真宗突然问他:“‘河出图、洛出书’,真有其事?”

杜镐是个满腹经纶的老儒,宋真宗这一问,他摸不清意图,于是就直言相告:“假的。是上古圣人为了教化天下,才假借这些神怪的事,让百姓们相信。”

听到这话,宋真宗愁苦的浓眉舒展开了。有了这句话,他的心里头有底气了,决意要完成此事。

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宋史·王旦传》

王旦喝了皇上的酒,又抱着酒坛子回到家,等回到家打开酒坛子一看,傻眼了——当今圣上竟然给一个大臣行贿!

如果皇上御赐美酒,那是赏赐;可说的是酒,却变成了珍珠,这不是行贿是什么?想到这里,冷汗都下来了。但他却没有地方报告去。如果把这件事汇报给御史,说当今圣上居然给自己行贿,谁信呢?到时候皇上一口否认,自己可真就是百口莫辩了。罢,罢,还是装糊涂为妙。就这样,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项,王旦只能同意,不敢再有异议了。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

既然是皇上说的,那一定是真实的。于是百官在皇上的率领下,徒步来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为了扩大影响,宋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

一切准备就绪了,马上要准备实施了,才想起来,这差旅费够不够呀?马上招来管财务的丁谓询问。丁谓一听,信心满满的打包票说:“经费足够,大计有余。”

宋真宗一听,资金问题解决了,还等什么?赶快趁热打铁去操办吧。

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宋真宗于当年的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

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将乾封县,改成了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之后,就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前后用了四十七天时间。这么庞大的队伍,历时一个半月,花钱自然像流水一样,花费达到800余万贯。

但这些钱在理财圣手丁谓那里,还真不算回事。他没花国库一份钱,全是靠拉赞助,做到了他向宋真宗“大计有余”的承诺,让那些以靡费国家财力反对封禅的大臣们嘡目结舌。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赵恒主演、丁谓赞助、王旦配合的封禅闹剧结束后,王旦奉命撰写歌功颂德的《封祀坛颂》,并刻碑纪念。宋真宗虽然因此被载入史册,但自此以后,这种封禅仪式在历史上就成为绝响。

他之后的皇帝为何没有再举办这种典礼?

就像目下的世情一样,娱乐界把“老师”的名声叫臭了,不管资历深浅,艺术造诣高低,统统都成了老师。所以,“老师”这个过去神圣的称呼,被蒙上庸俗的灰尘。还有,过去大户人家的千斤才能有的“小姐”这个称呼,到了当下,某些场合你叫妙龄女子“小姐”,有可能要挨耳刮子的地步。

都是这么一批宵小之徒,把高贵的东西给玷污了。

同样,神圣的泰山封禅,就这样让宋真宗最后搞成了一场闹剧。从此以后的帝王,都羞于再去泰山举办这神圣的仪式了。

后续: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还特意派人到泰山凿刻琢了“去东岳封号碑”。从此以后的帝王,就和泰山说拜拜了。以后只是普通的祭祀而已。

朱元璋在南京的正阳门外建大祀坛, 并且在此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举行。

公元1420年,明永乐帝在北京建成天坛,祭祀的地点搬到了北京。清朝的皇帝后来也在此举办各种祭天活动 。


老衲侃春秋


古代有德之君才能够去泰山封禅,历史上有记载的泰山封禅的帝王有6个,除了宋真宗赵恒和唐中宗李治,其他四个都是实质名归: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帝王文治武功,光辉功绩。

宋代除了开国的赵匡胤文武双全,文治武功有资格去封禅。其他的皇帝没有一个合格去封禅的。宋真宗为了去泰山封禅,不惜贿赂当时的丞相王旦。因为宋朝的丞相是文官集团的管理者,首先要搞定文官集团,他们要认可,封禅才能搞成。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封禅,封禅就是祭天。因为古代皇帝是君权天授,皇帝是老天的儿子,降生到人间来代替老天管理人间,所以皇帝被称为天子。在易经第一卦乾卦(代表天,至阳)里面,皇帝是在第五爻,所以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最上面的第六爻是代表天。

为什么要封禅?封禅是干嘛的呢?

说白了,封禅就是皇帝向自己的上级汇报工作的——摆自己的功劳的。《史记 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未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一定义就十分准确了,向老天汇报工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劳,这封禅就搞不了,因为大臣们都会反对。

为什么要选择在泰山封禅呢?因为皇帝要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给老天汇报工作。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就是泰山。那为啥又不去其他更高的山上封禅呢?是因为泰山上可以迎接第一缕阳光。中国人的皇帝是来自于天,所以皇帝封禅一般都选择在泰山。也有一个例外——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因为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再说回来宋真宗,这个人是一个想干伟大事业但是有没有胆量心胸才能的皇帝。檀渊之战,本来要搞御驾亲征,但是临阵自己又怂了,不敢上前线。后来再寇准的蒙骗下,让皇帝车架不准停,一直开到前线。最终,士兵们看到皇帝旗帜,气势大振,奋勇作战。和辽兵打的不分胜负,最终辽国要求罢兵,签订盟约。但是,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在小人的挑拨之下,又嫉妒寇准,罢免了寇准。

宋真宗的封禅,封的成了一个大笑话。

宋真宗之后,元明清三代,两个是北方少数民族得天下。元朝人根本不搞封禅,因为他们是来自于草原。而明朝朱元璋说:我们不搞封禅。所以明朝皇帝也没封禅,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去过泰山,但是他们虽然被汉化了,祭天却不去泰山了,而是在北京天坛搞了。

所以宋真宗后面没什么人搞封禅。


嘟嘟读读


封禅本来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偏偏被宋真宗搞臭了。

去泰山封禅的一共有六帝,分别为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还有就是宋真宗。

秦始皇横扫六合,汉武帝北破匈奴,汉光武帝建武中兴,唐高宗灭高句丽,唐玄宗开元盛世,唯独一个宋真宗……


封禅

封禅源于最高规格的祭天,按照司马迁的话说,要想封禅要有四个条件,分别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

要封禅,或统一山河,或中兴天下,不仅如此,还要出现祥瑞,说明老天对皇帝治理的很满意,这样皇帝才能去和老天对话。

到泰山封禅,是帝王们的梦想。李世民曾经多次想要去封禅,魏征跑出来谏阻。当时李世民咄咄逼人(无可奈何)地问:“你说我哪里不够封禅?!”

明白了封禅的逼格很高,就可以说说为何被宋真宗搞臭了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入侵北宋,萧太后亲帅契丹主力包围了宋之瀛洲,举国震动。在这种情况下,迁都只能苟延残喘。

但是面对呢?宋真宗又怕契丹,因为他的父亲曾举国北伐,差点没能回来。在这种左右为难之际,寇准分析利害,力主抗敌而非迁都。宋真宗只好半推半就的开始了他的亲征。

一开始还确实打得不错,在契丹主帅萧挞览被宋军的床子驽射死后,契丹就主动求和来了。宋真宗本着亲征非我愿,眼看就可以回去接着选秀女了,马上派人和契丹谈判。


说是谈判,其实就议和。宋真宗派使臣曹利用去跟契丹,临行前给他的授权是:“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对此寇准很不满,但也没有任何办法,而且此时还传出寇准想拥兵自重的消息。无奈的寇准只好把曹利用叫到自己的营中,给予警告:“皇帝虽然给你许下百万限 额,但如果你许给辽人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砍了你的头!”

最终,宋与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向契丹纳帛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等到王钦若本与寇准不和,又因当时主张迁都。澶渊之盟后的寇准更是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因此决定借用宋真宗的手去打击寇准。

他对宋真宗说,整个澶渊之盟,寇准的胜利就是真宗的屈辱。明明是皇帝您亲征,功劳、名气为何反让寇准独占呢?

宋真宗虽然胆小,不过还没有丧心病狂的要整治寇准。不打击寇准的名望,那就提高自己的逼格好了。

所以,宋真宗明知道自己远没有那个资格去封禅,但是为了找块遮羞布,就真的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

《宋史》评价了那场封禅:“及澶州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再后来明朝建国的朱元璋本来就强势,估计也不稀罕这个,再加上前面宋真宗这么一闹,他也没了掺和的意思。

另外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封禅的本来目的是加强君权神授,而明清时皇帝已经比之前的地位高出太多,也没必要靠封禅来给自己加持。


几苇渡当年


泰山封禅说到底是古代帝王一种政治手段,为了表明自己做皇帝是得到天地的任命,名正言顺的。那么为什么从古至今只有少数的皇帝在泰山封禅呢?又为什么到了宋真宗之后再无皇帝泰山封禅?


首先我们就得了解泰山封禅到底是什么?

据«韩非子»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

简单来说,西秦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泰山,皇帝跟蚩尤一站,黄帝在泰山上聚集了非常多的鬼神。从这里可以看到,泰山在公元前就受到推崇,因为黄帝靠着这部分鬼神打败了蚩尤,炎黄子孙得以休养生息,繁衍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帝王在泰山封禅。

第二点,泰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心。这里就有很多人会问,为何不在昆仑山这样的古龙脉上封禅呢?古人讲究中庸,地理位置一定也要选择最核心的,在天下的中心。同时泰山海拔1524米,站在这个位置,帝王会有一种天下尽在手中感觉,结合这两点,帝王都会选择泰山作为封禅之地。


都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禅?

据明确的史书记载,从商朝往后一共只有6位帝王封禅,分别为: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为何只有这六位呢?既然泰山封禅有这么大的政治作用。原来这里面还是有条件的。第一,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整个国家各方面的实力达到顶峰。第二个条件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古人对于天文气象的研究不是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历朝历代都有一个专门观天象的部门,一旦出现祥瑞,帝王都会普天同庆的。所以这两个条件一下子就将很多帝王封禅的愿望落空了。

那么这里就得提一个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按照道理来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功绩卓越,而且据说贞观之治的时候天降祥瑞。李世民非常开心,招议群臣来商讨泰山封禅事宜你。很多大臣都觉得李世民封禅是好事。谁知魏征站出来反对。原因就是李世民的皇位是从他哥哥手里夺来的,有瑕疵。于是李世民只能作罢。

为何宋真宗之后没有帝王再来封禅?

宋朝之后,元朝将版图扩张到西欧,清朝有康乾盛世,为何这些个帝王都不来泰山封禅,来证明自己的帝位是天命所归呢?这里就得说说宋真宗。宋真宗是赵匡胤的侄子,赵匡胤病故后,其弟赵匡义取代哥哥做了皇帝。可是谁想赵匡义跟辽国打仗输了。辽国萧太后更是打到宋朝都城。当时宋真宗果断议和,签下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真宗又想去泰山封禅,被很多大臣诟病阻止,最后还是去了。于是之后再也没有帝王肯去了。



原因其实不用说都知道,宋真宗作为一个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帝王,他都能腆着脸去封禅,后面的皇帝觉得自己再去,不就是跟他一样吗?朱元璋直接讽刺宋真宗的行为,认为这样的仪式不去也罢。

现在泰山依旧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很多人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去踏足这片古老的圣山。


历史每日说


泰山封禅,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历代帝王要在泰山进行封禅大礼,都有必要条件,文治方面,至少要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武功方面,底线是四海臣服。

我们来细数一下历史上泰山封禅过的那些君主吧:

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唐高宗、唐玄宗。

秦皇汉武自不必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唐高宗虽然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懦弱平庸,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以孝治天下,帝国内部稳定,同时唐朝疆域在高宗朝达到了最大,为盛唐打下了基础;唐玄宗晚年昏庸,但早年开创了大唐盛世。

这5位帝王,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杰?

再说说其他帝王,汉文帝,开创文景之治,唐玄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家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这些帝王,都不敢轻易说泰山封禅,因为这件事真是太神圣了。

往后说,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奴,恢复华夏;明成祖朱棣,也是明朝盛世的开创者,万国来朝;清康熙,好歹被粉丝称为千古一帝,也颇有功绩;清乾隆,以十全老人的自负自恋,也没有敢说泰山封禅这事儿。

宋真宗算个什么玩意儿?

宋真宗赵恒,一生干过三件大事,一是澶渊之盟,二是咸平之治,三是天书封禅。这三者都是有联系的。

澶渊之盟:

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放弃天朝身份的皇帝,承认了辽与宋并立的局面,放弃了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取。

华夏几千年来建立起的华夷格局,宋真宗同学凭一己之力就粉碎了,不止如此,每年还要给辽国岁币,说难听点,就是花钱买个太平。更为严重的结果是,宋军战斗力从此之后呈数量级下降,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了。

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也并非没有好处,毕竟钱到位了,换来了30余年的太平时光。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宋朝人口剧增,GDP飞速增长,国家有钱了,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

但前面说了,恶果终究要自己咽下去的。

天书封禅:

事实上,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自己也认识到了这是一步臭棋,但事情都做了,要皇帝认错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其他办法来维护天子尊严。

真宗皇帝的两位宰相,王钦若和丁谓替他相处了一个好办法,他们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一度连寇准这样名相都需要进献祥瑞才能复相,可见官场风气有多坏。而宋真宗完全看不到这些问题,他沉迷于封禅,劳民伤财,对大宋的根基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以至终北宋一朝,都充满了内忧外患,即便是在仁宗朝,也不得不被北方民族欺侮,幸而宋仁宗是个好皇帝,稳住了局面,但仁宗之后,宋朝就越走越远了。

为什么后世皇帝不泰山封禅?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嘛,泰山封禅本来是一件神圣无比的事情,但宋真宗凭借一己之力,把这件事变成了一个笑话,从此泰山封禅失去了神圣性,后世帝王想封禅,也不好意思去泰山了。

不知道乾隆老爷子在暗地里骂了宋真宗多少次,毕竟一件出风头的事情,被这货给毁了。



也可自话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的功绩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对的千古一帝,如果没有秦始皇,如今的中国可能像欧洲一样分裂成各个小国,可见秦始皇对中国的重要性。而秦始皇也是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想去泰山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能举办的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礼。一般都得是明君才有资格封禅,门槛是很高的。

我国历史上有过七个帝王封禅,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渊、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桓,其中只有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其余六帝都是在泰山封禅。可奇怪的是自从宋真宗封禅过后,后世帝王无论多有成就,就连朱元璋、康熙都没有再封禅过,这是为什么?封禅不是彰显太平盛世的举动吗?后世明君怎么不热衷于封禅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帝王封禅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彰显自己圣明是其中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要表明君权神授,让百姓顺服自己。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内不服秦者众多,秦始皇来一次封禅表明自己帝位来自神灵,古代都是很迷信的,百姓自然会相信,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都听命于皇帝。汉武帝时期也是思想混乱的时候,当时各种家的思想并存,对皇帝的统治很不利,于是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奠定了后世皇帝的通知思想。然后汉武帝再来一次封禅表明君权神授,让百姓顺从自己,把混乱的思想统一起来。

那为什么后世的皇帝不封禅了呢?首先是因为皇权高度集中。明清时期是中国皇权最集中的时期,从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中国封建皇权达到顶峰,皇帝的权利很大,根本不需要封禅来表明自己的权利得来的正。其次也应该是让后世帝王最尴尬的一点,就是宋真宗似乎降低了封禅的门槛。其余封禅的帝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思想开疆拓土,汉光武帝重振汉室中兴大汉,唐高祖建立强盛的大唐,武则天做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但这宋真宗似乎没啥大的文治武功。你说如果后世帝王提出想要封禅,手下的大臣如果说陛下是想媲美宋真宗吗?那多尴尬。

不过封禅也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活动,不封禅对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风尘讲历史


泰山封禅是古代最为重大的祭天典礼,从古至今,也不过只有几位皇帝进行过封禅,也只有文治武功都达到资格的皇帝才可以。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帝国,封禅实至名归。

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有雄才大略,有资格就不必说了。

后面的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个人觉得资格不太够,尤其是宋真宗已经成为历代以来的笑柄。

宋真宗和辽国签下澶渊之盟,让宋朝受尽屈辱,这也让宋真宗成为最没资格接受封禅的皇帝,也因此封禅成为一件没有权威性的事情。要说封禅,李世民当然有资格,但是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你们都觉得封禅挺好,但我以为不然。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那么即使我不封禅,又对我的功业有何损失呢。当年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难道说汉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吗。何况无非祭拜一下天地,何必千里迢迢跑到泰山之巅,才能表示我的诚意呢。这其实是李世民以退为进的话,群臣又上书可以封禅,李世民心动了,但是只有魏征认为不可,魏征说山东地区民生凋敝,长年打仗人口锐减,远没有恢复到隋朝的水平,李世民尽管无奈,但还是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其实封禅泰山自从宋朝以后,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祭祀典礼,因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可能召开千秋骂名。所以后世也就不再封禅泰山了。




庭下灵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王钦若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