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吗?你崇拜的那些“斜杠”,又开始斜了

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词在网络上流行,在身边也是各式各样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还在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吗?你崇拜的那些“斜杠”,又开始斜了

这个词的出现其实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说,又来教我们一大堆理论,然后如何成为斜杠青年。不,今天不为别的,我只是好好聊一聊,我个人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斜杠青年以及他们的情况,看看到底还有多少人在误解这个词儿。也许我的观点,你并不认同,也许你觉得我说的太过片面,但是没关系,底下留言咱们好好交流下。

1、人人都可以成为斜杠青年?不要再欺骗“老实人”啦

我最早听到这个词大概是在18年的年中,当时正是知识付费爆发的时间段,很多人为了能够实现财富自由,赶上这班车,参加各种培训,几乎在当时各种知识付费遍地开发,好像有点儿知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知识变现,尤其是是在逻辑思维提出他们的平台就是要寻找各行各业的精英来给大家上课之后,精英的知识确实比大众丰富,而且讲出来的也很有水准,但是仅仅是通过一部手机,一款App进行学习,还是不够深入啊。正所谓线上聊千遍不如先下见一面,这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搞线下培训的却把这句话当作“圣经”一般,甚至作为宣传的标语。

还在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吗?你崇拜的那些“斜杠”,又开始斜了

再加上物价、房价的上涨,让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有种特别强烈的感觉,那就是靠“死工资”是一定不可能留在大城市的,所以必须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寻求自己的副业,让自己成为斜杠青年。然后你就会看到某个人的备注后面新增了很多的头衔,比如某某联盟创始人、某某社群CEO、某某平台讲师等等,好像这样的标签一贴出来,立马就变成了斜杠青年。

1⃣️ 斜杠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做开发,程序员本来薪资已经相较于其他行业算是比较高的啦,但是不行啊。大家都在努力成为斜杠青年,而且知识付费那么火爆,我必须要抓住这次逆袭的机会。结果是报了几个线下的课程,然后一个月之后辞去了原来的工作,竟然全职搞起了课程分销,开始做社群啦。结果呢,不到四个月就灰溜溜的回去敲代码了。用他的话说,这个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如果你之前没有任何积累,看到别人写文章挣钱,你也去写,看到别人讲课你也开始买书,做课程,最后你会发现自己除了当个知识搬运工之外,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在这块儿没什么名气,另一块儿很多东西自己并不懂,就开始给自己贴标签,打造所谓的斜杠青年,获取“睡后收入”,很不现实。

2⃣️ 斜杠青年没做成,主业差点儿丢了

去年我也是跟上面的同学差不多的心态,但是我都是用平时的时间来做,因为每天熬夜,白天上班没精力,导致了很多工作都做不好,领导很是不满意。最后那一个月通过业余时间挣了1000多块钱,后来因为工作完成的不好,2000块的绩效没了。

还在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吗?你崇拜的那些“斜杠”,又开始斜了

可能我们在刚开始通过其他渠道挣到钱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其他渠道正50甚至都比工资多发200要兴奋。毕竟这个可是我们在不确定性中获取的收益,甚至还有讲课的老师说,在不确定性中获取4000都要比你在工作中上班打工挣一万要有生命力,为什么呢?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其实想一想说的是这个道理,可面对真金白银的又多少舍不得啊。

后来是安排好工作和业余时间,有规律的生活让我不禁在工作做事儿有效率,还能够有时间去打造自己的“斜杠”。避免 ALL IN ,土豪的话那就不必在意。

2、斜杠青年也在不断的“斜杠”

前面我们说到,在动态的社会中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如果你真的去了解那些真正的斜杠青年时,你会发现,他们做的好那真的是理所应当。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比上班压力小。除了授课,讲课,更文,还在不断的探索新的玩法,我们可以说他是自由职业者,也可以说是创业者。

趋势在不断变动,他们也必须调整自己的风向标。另外一点呢,你所从事的工作它们之间一定是相互协作的。也就是你所做的每一个调整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你不可能说,自己是程序员,然后业余时间发展卖保险吧?

我身边有这样的人,也一起聊过这个话题。他营销出身,所以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绕营销进行的,去给企业讲课,进一步才提升他的影响力,参加各种活动的分享,创建社群也是围绕营销进行开展的。后面还接了三家公司的营销顾问。索性直接辞了工作,做个自由职业者,而且做的还不错。用他的话说,我也在不断的调整方向,但是大的方向不变,变得就是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虽然你的内容还是那么内容,但是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天壤之别。

3、不要用自己的副业去拼人家的主业

还在想着成为“斜杠青年”吗?你崇拜的那些“斜杠”,又开始斜了

很多人开始发展自己斜杠的时候,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反正当下我又不靠它吃饭,我怎么玩儿都行,这个话没错,但是如果你是想玩真的,最好不要用这种心态,任何一个行业能够走到最后,吃到大头儿蛋糕的都是前部那些人。

你会踢球,但能跟职业球员比吗?那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发展斜杠呢?

这个是当然要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我们必须是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且自己对它真的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在上面。有了这个基础,你才可能发展成为斜杠青年。有人总是拿《三体》作者刘慈欣来比对,说我也可以通过上班的时候写书。我们虽然看到了他是在工作的时候写的书,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上班可以划水。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杜绝错误的找标杆,然后就发扬那种所谓的死磕精神。

4、说到最后

双目好走,独木难行。鼓励大家都把自己发展成斜杠,但是一定要明白的是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并且喜欢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市场。千万不要觉得出来个新名词就是一次机遇,机遇往往与危机共存。

不鼓励那种做事儿完全不管不顾的,直接就是梭哈,赢了酒吧嫩模,输了下地干活状态。这个看上去很好爽,但是非常不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