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有着古丝绸之路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宁波舟山港,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以港兴城是濒江沿海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港口的前身,是渡口。穿山过村之水从塘河流入三江,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入甬江,奔流入海。渡口、河口、江口、海口,串联起宁波城市发展变迁的生命线,走向海洋,港通天下。可以说,宁波人走向海洋的起点,是一个个的渡口。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昔时宁波和义渡(大概位于今解放桥附近,照片对岸为宁波六门之一和义门)

7000年的手摇木浆

河段:余姚江

地址: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在河姆村与河姆渡文化遗址之间,隔着滔滔姚江,仍有两岸的村民日日在为路人摆渡。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人,也是在这个渡口坐上船,双手执桨,顺着姚江前往大海。在历史上,这里是明州(今宁波)通往绍兴、杭州航线的必经之路,又是慈南山区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成为慈南最早的山货集散地和山民生活资料的重要供给基地。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世代居住在江边,村民们人人都会划船摆渡,以前也不需要考渡工证,所以一直以来,渡工都是由两岸的村民轮流担任。

在其他渡口的渡船统一升级成柴油渡船时,唯有河姆渡的渡船保留下手摇木浆,只为了保护这一方古渡的千年传统。

65岁的渡工冯夫信见过摆渡的木船,那时他的家就在现今的遗址上。

为了保护遗址,他把家搬迁到下游的新村,但人留在了曾经家门口的渡口上,每日给慕名而来的游客摆渡

摆渡十几年,冯夫信也将要退休,女婿徐竞超接过了木浆,成为了新一代的渡工。

因为河姆渡遗址的开发,这里的渡口也将永远保留下去。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句章古城的昔日辉煌

河流:余姚江

北岸:慈城镇城山渡村和王家坝村

南岸:余姚市大隐镇城山村

闻昔句章县,江城面水隈。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莱。潮汐无时歇,风帆此道开。当年戍守者,凭吊有余哀。 ——清•胡亦堂《城山渡怀古》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距离河姆渡仅十里的城山渡不如它知名,但依托着岸上的句章故城,城山渡实则热闹得多。今天的城山渡,当时还是句章港,是战国时期全国五大港口之一,古句章城也是浙东最早的港口城市。

当古句章城作为越国在浙东的重镇时,今天的宁波市区还是一块江潮出没的不毛之地。与其他渡口一样,这里的渡工由两边的村民轮流担任。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曾经这里人来人往,摆渡也是一门吃香的活计,那时人人争着

摆渡,只能靠抽签来决定,两岸的村民分单双日摆渡

如今坐船过江已不是出行首选,城山渡上也只剩62岁的陈惠康一人在双日摆渡。现在来往过江的乘客,基本都是带着电动车过江,以前人们也会带着牛羊坐渡船。城山渡的老码头比现在还要往江里延伸近20米,后来在某一年的枯水期坍塌。

当年渡亭里的500年石柱,现在也被充作房梁,嵌进红砖水泥墙一侧。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陈惠康是北岸的城山渡村人,和妻子暂时住在渡亭内的小屋子里。1996年,他第一次摆渡时划的还是木船,双手握着木浆在江面上往来。等到了2008年再次成为渡工时,这江面的渡船升级成为了柴油渡船,他也再也没从渡口离开过。

“等我到70岁退休,这渡口也要停航了。”

冯骥才在《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写到:“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至今依然恬静地躺在这块土地上。”

美好的村落,总是能吸引无数美好的心灵。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姚江畔的喧嚣往事

河流:余姚江

地址: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

杰阁登临晚,寒村古渡头。暗潮生极涌,落日送孤舟。水市鱼虾贱,江皋桔柚秋。暂归人如客,望远不胜愁。——清•郑彦邦《登三星阁》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在江北区慈城镇最南端,有一方半浦古渡,存续了此处被姚江中断的南北通途。

北岸是半浦古村,房屋林立,南岸近水处是大面积的荒草,偶有白鸟从草丛中飞出。南岸看起来颇为荒凉,右侧的渡亭内供有两尊不知年月的神像,拜托“普渡众生”,神像对面的墙壁内,镶嵌了一块清代《义渡碑示》。

据碑文可知,道光末年,半浦村郑氏家族中人禀呈官府,称郑氏宗族世居半浦,南首有渡口为鄞慈往来要津,族人郑君选、郑名臣等此前发起捐资兴造渡船,但因经费不足,几经废弛。后在举人郑芬、郑一夔努力下,义渡逐渐恢复。

咸丰元年(1851年),郑氏打造了三艘渡船,雇工分撑,昼夜轮流以利行商往来,并重筑南北两岸埠头、船夫住屋和夜航引渡的天灯。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渡口处以巨型条石砌筑成宽达4米的接水斜坡。如今,当年南北岸的渡亭都已拆除重建,仅剩北岸剩下一座孤独的灯塔。这座3.2米的天灯石柱典雅古朴,矩形断面的石柱上放置着飞檐石龛。旧时石龛内以菜油点灯,夜间照明,兼具夜航引渡的功能,后改装为电灯,如今作为被历史文物被保护着。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渡工何时摆渡没有规定,全看两岸是否有人等待。南岸四人等待了十分钟,渡船终于发动了,“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音从北岸远远传来,带着三名乘客缓缓过来。

如今的渡船被村民严国华和徐国君承包,不再是分文不取的义渡,每人收取2元钱,若是带着电动车、摩托车和自行车坐船,则多付1元。

相比于从大桥绕行,摆渡这种交通方式还是方便很多。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两位渡工每天轮流当班,60多岁的徐国君已经在这里摆渡二十多年。

“以前用的是更小的木船,纯靠手摇,但是一船最多会坐35个人。

在旧时,渡口在夜间也会摆渡,岸边的天灯会被点亮,好让过路人知道这里有渡口可以通行。如今姚江上有大型运输船在江面上来往,所以江面上所有的渡口在夜间都会停航。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在旧时,半浦渡口北接慈城半浦村,南连海曙高桥镇,占据了交通要冲,姚江上游的货物和客商在此上岸经营和转运,可谓繁华不尽。如今还会日日来这渡口的,仅剩在两地奔波来回的上班族。

据老一辈的渡工回忆,在最繁忙时,每日有三艘渡船一刻不停地穿梭两岸,渡客近千人,都是来自梁弄、高桥的渡客肩挑山货来这里赶集的村民。除了满满当当的临时摊位,两侧的房屋也开起了米店、油店、客栈等数十家商铺,货品齐全,半浦渡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地。

“以前江北这片比现在海曙区繁华,所以对岸的人都会坐船过来买海鲜、蔬菜和洋布。”正在等渡船过江的黄女士三十年前从对岸嫁过来,当时就是坐着渡船带着嫁妆,在这个渡口上岸。

她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有逢农历双日为集市的风俗,渡口边的老街上旅店、饭店一家挨着一家,赶集的人熙熙攘攘。

“不仅本地村民在这里卖菜,别的地方村民也会专门挑着菜过来卖。”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古往今来,在半浦古渡来往的不只是赶集交易的乡民,也有为半浦古村藏书而来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藏书家。

《四明谈助》称半浦“有郑氏世家,藏书最富”。得知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的藏书无人打理,身为黄宗羲再传弟子的郑氏家族子孙郑性星夜赶往余姚,亲自把残书收罗了起来。

在半浦渡口,一只只书箱被搬运上船,把一船船书运回了半浦村。据说足足有三万余册残书,分成了好几批次才运输完毕。郑氏、黄氏两家藏书在半浦村内合并贮存,在康熙年间建造藏书楼,命名“二老阁”,最多时藏书达到5万余卷,可比肩范氏天一阁。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四方学者为访求黄宗羲的著作,纷纷来到半浦,浙东学派的学子们更是在春秋两季来到半浦进行学术交流,鹳浦古渡多了学者的身影。如今,历时近300年的藏书楼已散为云烟。待附近的西洪大桥建造完成,这座古渡也将逐渐停航。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劳作耕耘于山川田野,在渡口登船,顺江流而入海,航行跨海而遍访世界。

越窑青瓷、梅园石、佛教文化等,无一不是从内陆运来,经渡口而入江进海,走上海上丝绸之路。从陈列于三江两岸的渡口开始,宁波人的冒险精神便已世代刻印进基因中。

宁波|跨江入海 始于渡口

撰文|野尘

摄影|陈瀚、李冰、野尘

来源 | 阿拉旅游

近期活动报名中

森林,田野,山川,湖海

在野集

商务合作wechat:xianqian8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