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們卻只想和他們的孩子在一起,我們該怎麼辦?

石之語119



紀伯倫在100多年前,就在《論孩子》的詩中告誡世人:“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中國傳統思想所推崇的養兒防老,是很多家庭親子關係問題的根源。子女小的時候,被父母凡事包辦,孩子的愛好,天性,特點很少在父母的考慮範圍之內,父母關注更多的是光宗耀祖,和自己想法。非常簡單粗暴的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課外活動,以及大學所學的專業發展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和控制權。很多這樣的父母,為社會製造了源源不斷的缺乏獨立思想,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的媽寶男和公主女。從這種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長大成人,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繼續幹涉下一代的養育問題,小家和父母家的邊界不清晰,相互干涉彼此的生活,每天陷在彼此內鬥相互消耗的環境中,人格難以獨立。



其實,再親密的人,也是彼此獨立的個體,無法相互取代相互佔據。從這些邊界不清的親子關係中,衍生出了太多的婆媳關係親子關係反目成仇的實例。


為父為母的人,在要孩子之初,就應該將自己的心態和思想擺正位置,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自己獨特的使命,為了探索和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為了父母而來。孩子在成長階段,所帶給父母的天倫之樂,歡聲笑語,帶給父母的成長和覺醒,早已償還了所謂的養育之恩的債務。父母與兒女的關係,是平等的,寬容的,自願的,相對獨立的,誰也不欠誰,更不應該存在勉強和掌控。



父母們最應該做的事,就是避免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是關注自己身心靈三方面的健康與成長。無論年齡多大,也要積極鍛鍊身體,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將夫妻感情經營好,彼此扶持相互照顧,少年夫妻老來伴,一起過快樂充實的生活。


國家和社會應該大力發展養老院,使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安度晚年,沒有後顧之憂。兒女放棄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專門照顧年老的父母,也是很不現實的。所以,老年人對待養老問題,最好將心態及早調整好,隨遇而安,不要將希望完全寄託在兒女的身上。身體好的時候,多掙錢多努力,兒女有需要,適當的提供幫助和援手,避免陷入兒女的家庭事務過深,與兒女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等到年紀大了,就順其自然吧。


韭菜情商悅讀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還挺不好回答的。

因為很糾結。

三年前我爸去世,現在我媽不願意跟我們任何一個住。

我爸生病多年,三年前去世。

我們姐妹幾個孩子都小,得賺錢,得照顧孩子,沒辦法陪在我媽身邊。

那讓我媽跟著我們吧,願意跟誰就跟誰。但得到城裡來住。

可是她老人家不樂意,就覺得村裡她那院子好,她那一畝三分地種的菜最好吃。

更不用說,村裡的空氣好,鄰居都熟悉。

總之是各種理由,就願意守著那院子。

我們說,你一個人在家我們不放心呀。萬一有個頭疼腦熱的,身邊都沒有人。

碰上晚上,不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靈呀。

我媽說:那有那麼誇張。對門的奶奶也是一個人住。

我們說,你跟對門的奶奶比,人家兒子也在村裡住的不遠。天天可以過來看看他媽。有事一個電話,三分鐘就到了。

沒辦法,我們姐妹幾個經常打電話給她,奈何人家出門都不願意帶手機。

感覺她要接電話,我們就跟中彩票一樣。

只好找各種理由讓她到城裡來。

比如,我要上班,來幫我接幾天孩子。

你孫女想你了,過來看她幾天。

我去外地有個事,孩子沒人管。

冬天家裡太冷了,城裡的暖氣費交著也是交著,省的家裡再燒暖氣了。

鄰居都沒有住進來,害怕來給我們做個伴。

有個小嬰兒,一個人飯都吃不到嘴裡了。你總不能看著你女兒外孫餓肚子吧。

總之利用了她疼愛子女的心,讓她在我們身邊,也讓我們可以放心。

這不借著要照顧百天的外甥,老媽不情不願的跟著小妹去了外地。

題主說,讓我們老了,不知道題主的年齡多大。人的想法會變的。

我家對門的奶奶,70多歲了。

兒女雙全,誰也不跟,自己一個人住個大院子。

據她說,年輕時被婆婆管,做低伏小的。

婆婆厲害又偏心,妯娌潑辣,小姑刁蠻。

我還記得那位太奶奶,三寸金蓮,喜歡抽旱菸。

小時候我們做錯事,也會挨她批評,但對小孩還算慈祥,畢竟我不是她親重孫。

奶奶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結果,媳婦翻身了。

沒有人做低伏小了,婆媳平等相處了。

開始幫忙帶孫子,一手帶大了4個孫子,9個重孫。

兒孫都很孝順,都願意讓她跟著住。

結果人家老太太那也不去。

女兒讓去城裡住,不去,說去了地方小,人也不熟。

女兒女婿要上班,外孫和外孫媳婦也要上班,還有兩個重外孫要照顧。

鬧哄哄的不如自己在村裡住著,每天吃了飯,跟多年的鄰居聊聊天,農忙還可以幫忙乾點活。

對他們來說,真的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孩子成家後,與父母疏遠是必然的。不是孩子沒良心,而是迫不得已。

一個人成家後,就與另一半,孩子組成了小家庭,新的家庭。

新的家庭與原生家庭有關,但之間的聯繫是越來越沒那麼緊密。

都說50後,60後的父母開始放飛自我,旅行,跳舞,上老年大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已經不願意跟著孩子。

所以才有了年輕人為了孩子,為了工作,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啃老”,才有了“老漂”,都成了引起重視的社會現象。

說不定等你真的老了,你會覺得幹嘛要跟孩子在一起呢?

自己兩口子好不容易真的閒下來了,是麻將不好打,還是廣場舞不好跳,非得給孩子獻愛心。

所以,放飛自我吧。


俏沫兒


我特別害怕回答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也實在太現實了,總讓我想起很多事情。

一、奶奶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回去。

大學畢業後,跟很多畢業生一樣,我由於擇業原因來到外地工作。

當時,爸爸說了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晰:“你是我血脈的傳承,你走到哪裡,也相當於我的血液流到哪裡。你想做什麼,想去哪兒,就儘管去吧,不用操心家裡。”

當時,我覺得爸爸真的太理解我了,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

時過境遷,如今,我遠嫁他鄉,時常陪伴在孩子和愛人身邊,一年只能回家一次,經常會感覺到遠嫁的悲哀。此時再想起父親的話,竟然覺得非常淒涼。

去年,奶奶過世,父親竟然沒有告訴我,和家裡其他兄弟們一起料理好奶奶的後世後才告訴我。

爸爸說:“你離家太遠了,一來一回地花好多錢,還是別回來了,老人年紀也大了,走得很安詳。”

但這件事,其實已經成為我心裡的一塊心病,總覺得該回去看看她。

二、爸爸生病的時候,我沒有在身邊。

爸爸一直很堅強,在我的印象中,永遠都是笑呵呵的、身體健康結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老年病也開始慢慢找上父親,他開始有了高血壓,經常會感到頭暈、眼花,常年的勞累讓他的腰椎也不是很好,有段時間甚至疼的直不起來。

但除了打電話,跟父親聊天解悶兒、給他買了按摩器以外,我竟然什麼也幫不上。媽媽陪著他去的醫院,鄰居教他怎麼使用按摩器,我一個當女兒的,像個旁觀的人一樣。

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就很痛。

我的兒子如今已經快7歲了,他現在慢慢長大,會說很多大人的話。

有時候,他會擔心地問我:“媽媽,等我長大了,也會像你一樣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嗎?”

我總是狠著心說:“寶貝,雖然媽媽希望你將來是優秀的、獨立的,但我不希望你離開我太遠,最好就在我身邊待著。”

現在孩子小,捨不得離開爸媽;

將來孩子長大了,則是爸媽不得不離開孩子啊。

三、我老的時候,孩子會在我身邊嗎?

對於孩子要不要留在我們身邊,其實我自己也沒有很好的想法。

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我只是想著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他養得更好、更優秀,將來足夠有更多的力量去做更好的自己、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至於他到底會不會留在我的身邊,我不敢想。

我希望他優秀到獨闖天下,又希望他足夠優秀到可以選擇留在父母身邊。

這樣的父母,這樣的我,是不是很貪婪?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過世的奶奶、逐漸老去的父親、總有一天會老的我,還有我的孩子,誰能逃脫這命運的輪迴?誰又能在這命運的輪迴中做到一切安好?

難啊!


人魚媽媽教育


很巧,昨天還在討論這個問題,說我們人真是奇怪,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我們,我們總是想讓他自己玩,比如我兒子就會常說,媽媽不要看手機了,和我一塊玩吧,可我總是忍不住,好不容易閒下來就想看看手機,心裡也知道孩子需要我們的時間就這麼幾年,應該好好珍惜,用心陪伴他,但說是一回事,做起來總不能讓自己和孩子滿意,這一點我需要努力改正。再說我們老了,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那個時候估計我們玩手機已經玩膩了,就想和孩子嘮嘮嗑下會棋,但那個時候的孩子肯定很忙,有工作有家庭,他閒下來的時候很有可能也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就想刷刷手機,輪到我們說,不要看手機了,這麼久沒見了,我們聊聊天吧。是不是很有意思,有句老話說,什麼階段做什麼事,但我們似乎就是不能,少年的時候想長大,長大了又想回到小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想陪,孩子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想和他粘在一起,每一個階段都不能夠真正的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總是煩心一些有的沒的,光陰就是這麼消耗的。

不管你還年輕,還是正在老去,都好好的活在當下吧,無論悲傷喜樂,都請享受當下,因為今天逝去的正是明天你所懷念的。


失落的記憶09


在我父親生病住院時我們姐弟輪流去陪他,在他最後的一個月時光裡,我們姐弟全部請假回家陪他,讓他感覺到孩子都在身邊,沒有遺憾,不為別的,只為他在我們小的時候陪伴著我們不從讓我們感覺到孤獨,老去的時候他能看到兒孫滿堂,不留遺憾,工作可以在找,父母不能在生


毛毛蟲2858632545


不要小時候生而不養,直接扔給爺爺奶奶,說什麼抱著你不能搬磚,搬磚就不能抱你每當看到這種心靈毒雞湯莫名其妙噁心,,其實一對健康夫妻就算沒什麼特別能力那麼就生一個孩子,就算夫妻一起出分打工也有能力帶著孩子也能養活,大不了爸爸搬磚媽媽在出租房帶孩子,直到上幼兒園媽媽可以找個比如接送孩子也可以賺點貼補家用的工作,又窮又生很多,生而不養,看到那些過年回家車要開走了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實在是淚目啊,討厭那些父母,不如去死啊,說什麼打拼的今天為孩子明天過的更好,孩子過的好嗎?小時候是他們最需要陪伴的,長大的不需要你們了,等自己老了說什麼想孩子陪,小時候給你機會陪你不陪,孩子大了不需要你們陪你們需要陪?所以每當問我們家孩子幸福是什麼?她說就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一個都不能少,其他一切都無所謂!


錦盒包裝盒


我也已步入老年,現在五十多,如,果以後孩子們不願和我一起生活,那麼我就和老伴一住,不會硬和孩子們住一起,這樣會少很多矛盾,一個家庭如果矛盾不斷,還不如分開住自由,我也不會責怪孩子們,分開住只要他們有空時來關心關心就可


玉玲147984153


特別喜歡你的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因為自己曾經想過,有種莫名的感動~


說實話,我不怕變老,因為孩子需要長大,他們一天天長大,我們就隨之老去。我希望孩子能夠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長大,所以我不怕自己變老,因為每一天都沒有虛度過,都很充實,很真切。


先簡單說下我的經歷:

我的孩子剛出生的前3個月都是孩子婆婆帶的,後面我就和孩子一起回我媽家住,因為孩子小,就不想來回跑,所以後來一直到幼兒園小班,孩子都是在我媽媽家生活的。自己媽媽,當然有什麼說什麼,我和我媽也因為孩子生病啊等等的爭吵過不少次。我媽屬於那種容易發脾氣的人,什麼事情都要管,不管也要嘮叨個不停的。


我媽那時候的思維就是,孩子是你的,當媽的還要什麼出去吃飯啊,活動啊,逛街啊幹嘛,我就應該像他們年輕時那樣,乾脆連班也不用上專門帶孩子就行。不過我還是堅持工作。所以平時每天下班沒有一切業餘生活,回家就是照看孩子。


因此那個時候我就想,等以後我的孩子長大了,如果她有了她的寶寶,我一定盡全力幫她帶好,讓我的孩子能有自己的空餘生活時間。我當時很羨慕身邊有的人,能有自己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不過至今我不後悔,因為我也是很疼孩子的,只是確實一點空暇都沒有了。


因此現在我最大的未完成心願就是,等孩子長大,她有了自己的寶寶,我會全心全意的幫助她,按她們年輕人期望的方式帶好我的孫子或孫女,看著他們一家人整整齊齊,相親相愛就好。這真是餘生最大的願望了!


泥鰍裡的香草


老人都希望老了兒女能夠陪伴在身邊,可是就像題主說的兒女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啊,難道要讓他們捨去自己的家庭回去陪伴左右嗎?也許有人會說那就全家一起回去,可是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也不是說真的沒有工作,只是那微不足道的工資何以養家啊。

這段時間這個問題也困擾著我。婆婆腰不好,行動有些不方便,她之前在老家住的,小叔在老家照顧她。可是老人的想法很奇怪,就想著要兒女都圍著她轉。她開始嫌棄小叔照顧的不好種種,一定要出來我們工作的地方。我一直自己帶孩子全職,全家就靠老公一個人的工資緊巴巴的過日子,我送孩子上學後找了一個兼職做。我剛把孩子送幼兒園去上班她就要求我們照顧她,如果早說那我可以不給孩子上幼兒園我也不工作才行。而且大寶明年就要上小學了,一切都很緊張,最後她沒來我家去了小姑那裡,小姑未婚跟我們在同一個城市上班。結果去了小姑那裡一個月了她又說來我這裡,原因是小姑照顧她一個月沒能上班。我就鬱悶了,怎麼就不能上班了,原來是老大大老是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不給人上班。我就叫老公跟他弟、妹商量要不給她回家去,然後我們每個月給錢小叔去照顧她。可她不願意,你說每天就在一間小小的出租屋裡住,走個路都不方便,可是她就是要這樣折騰她的兒女。老公生氣了對她說你叫我們怎麼辦,全部人陪著你,那小孩不用養了嗎?大家都不用吃飯了嗎?她不說話。

老人的孤獨寂寞,兒女都明白,可是兒女也有兒女的無奈。現代社會不再像他們那一輩就在家裡耕種那幾分田地就能生存的了。所以老人要理解兒女的難處,他們不單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也是為了給你們養老在奮鬥。逢年過節的兒女們都會回去看望,或者老人也可以經常出來小住一段時間,但你說要兒女一直陪伴是不可能的。





全職寶媽小包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希望自己老了以後也能夠和孩子在一起,要參與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去,而且又有孩子的陪伴和照顧。不過,這都是父母的想法。父母只考慮到了自己,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孩子的生活。

有的父母會認為我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了,孩子就要讓父母的晚年過得幸福,要滿足父母的要求。這是因為父母沒有把自己與孩子分開。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使用,無法把他人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在有了他們的孩子後,他們自己也有了一個小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事情應該由夫妻兩個人來決定的,要尊重雙方的意見,而不是由你的孩子來決定的。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生活也有諸多不便。比如:

1.生活不再隨便。

如果是夫妻兩帶個孩子在一起生活,這樣的生活是非常隨便的。年輕人平常在家裡可以隨便穿睡衣,但是如果來了老人的話,那穿衣服就不方便了。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拘束起來。

2.生活習慣不同。

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年輕人完全不一樣。在週末的時候,年輕人喜歡睡睡懶覺。老年人總睡不著,一大早就起來了。有時候會看不慣年輕人睡懶覺,會在耳旁一直好心催著起床要吃早點、要注意身體。

老人和年輕人生活在一起,他們會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很多老人都是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和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科學的育兒理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分歧,甚至爭吵起來。如果不在一起生活,也就不會有這些矛盾。


年輕人更願意和他們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是因為孩子小,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還因為孩子小,他們會聽父母的話。如果老人和孩子住在一起的話,老人往往會以過來人的口吻教訓孩子: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有時候老人還愛嘮叨,年輕人往往受不了。所以他們更願意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

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說到: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樂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享有自己的空間,滿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軌跡。

因此,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要給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

當然,年輕人不願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也並不代表他們就遺棄了老人。很多年輕人,他們每到週末還是會一起回家看望老人的。我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每個週末我都會去看望我的母親。每次去的時候就陪她一起散散步,然後去超市給母親買點東西。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也會讓母親感受到我對她的關心。

當人們老了以後,因為孩子不在身邊,會產生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老人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和興趣,多與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或玩一玩,多培養自己一些興趣愛好。現在很多老人都會尋找自己的興趣,比如有的老人喜歡跳廣場舞、有的老人喜歡唱戲、有的老人喜歡書法,畫畫。有的老人對保健很感興趣,會在一起談一談保健知識。還有些老人會在一起談一談電視劇。這都可以豐富生活的內容。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就不會覺得那麼孤獨。

在龍應臺的《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