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匈奴,一個學習中國歷史時繞不過去的專有名詞,可以說從三皇五帝時代開始,匈奴人的身影就已經在我國曆史中若隱若現著它神秘的身影。

匈奴有廣義和狹義上的區別,不同的時期去考察匈奴人的起源它都具有不同的面貌,所以,匈奴人是不是一個民族,需要多方面進行解讀。

匈奴人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嗎?

現存考察匈奴人起源的我國史書主要有《史記》和《漢書》,畢竟漢朝是一個長期和匈奴打交道的朝代,因此對於匈奴的記載還是相對詳細。

關於匈奴人的起源,《史記》和《漢書》都記載說: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同

前半部分《漢書》主要採用了《史記》引用的資料,“夏后氏”是指夏朝時期的君主,《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後者君也”,所謂“夏後”即君王的稱呼,夏朝王族以國名為氏,所以稱夏后氏。

及至周朝時,君王稱天子,“後”也就用來指代妻子王后。

夏朝的始祖是大禹,而大禹是黃帝的後代。按照司馬遷的記載,那麼遠古匈奴人實際上和我們屬於一個民族,即華夏族,因此鬧來鬧去,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因此從狹義上來說,從淳維這一支進入北方後,與其他民族進行融合算是初代匈奴民族,不過隨著他們和北方民族進行融合,他們就已經演變成為廣義上的混血匈奴民族,而不是單一的民族。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史記·匈奴列傳》

所以,按照嚴格的民族劃分標準,匈奴並不是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而存在,它的起源是黃帝后裔,在夏朝時期北逃進入北方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民族進行雜居以及融合,並征服北方民族,由此形成一個多民族的但統稱為匈奴的遊牧民族團體。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史記》

這一點其實類似於“中國人”一詞的演變歷史,起初中國人僅僅單指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群,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的融合,“中國人”如今變成了一個包含多民族的統稱名詞。

只有這樣去解釋匈奴人的發展脈絡,才能更好的理解匈奴人的發展歷史。因此根據現代考古對匈奴人遺骨的研究,發現南匈奴(即匈奴分裂以後內附中原王朝的匈奴人)具有古華北人種和古北亞人種的特徵,而北匈奴的特徵則具備了歐亞混血的南西伯利亞類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種的塞種遺存面貌。

可見,由華夏族分離出去的這一支人口在和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特徵,這一點當然是由於混血的緣故。

那麼古代匈奴人和哪些民族產生了融合呢?我們再來看《史記》的一段記載:

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鎔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春秋戰國時代,中原王朝周邊生活著許多異族,這時候匈奴的稱呼還沒有出現,而是被稱作胡人,這個胡人在最早期的時候就是單指匈奴人。

應該說這是由於我國古代政權更迭頻繁,對於其他民族的稱謂也不斷隨之改變,在春秋戰國時代頻率被提及最高的就是“胡人”。

譬如我們最熟悉的出自《戰國策·趙策》的歷史典故“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過後來隨著胡人統一北方部族,匈奴開始作漢代時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有時也稱之為胡人,包括像匈奴人自己也稱呼自己為胡人。

不過胡人在後來的演變中不再單純指代匈奴人,它也指代中原地區以外的北方民族或西域民族。

漢方復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史記》

到了漢代時,匈奴這一名稱開始大範圍的出現在官方典籍裡,這是因為匈奴人這一支部族開始崛起,在初代頭曼單于的帶領下建立起一個以“匈奴”為名的民族政權,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進入巔峰。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史記》

因此,跟著《史記》中記載的匈奴人發展的脈絡,匈奴人最早是夏后氏分離出去的一支後裔,隨後進入北方地區與其他民族進行融合,在千餘年的時間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混血民族,“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

最後在秦末漢初建立起一個融合了多民族的匈奴政權,因此對匈奴人的定義應該屬於“混血人種和混血民族”,它並不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或人種而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對匈奴人骨的考古發現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在骨骼面貌上有所差異,實際上就是因為匈奴人融入不同民族導致的結果。

匈奴人在經過漢朝長達幾百年的打擊後終於土崩瓦解,始終不肯與漢朝和平共處的北匈奴於東漢時期在竇憲和耿秉最後一次打擊下退出了漠北高原,進而西遷歐洲和俄羅斯地區。

而依附於漢朝的這部分匈奴人開始和進入漠北高原的鮮卑族再次進行融合,兩者的後裔被稱之為“鐵弗人”。

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號為姓——《北史·僭偽附庸傳·劉武》

而匈奴鐵弗人赫連勃勃(劉勃勃)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胡夏”政權,五胡十六國是包括匈奴、鮮卑、羯族等等這些遊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原地區的一個時期。

在這一時期內,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其背景正是東漢初期南匈奴內附漢朝,大量遊牧民族開始內遷漢地,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這些遊牧民族趁機崛起。

曏者,天下戶過千萬,除其老弱,但戶一丁壯,則千萬人也。遺漏既多。又蠻夷戎狄居漢地者尚不在焉——《後漢書·列傳三十九》

建武中,南單于復來降附,遂令入塞,居於漠南,數世之後……且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江統《徙戎論》

由於自漢以來,大量遊牧民族內遷,可以說也是五胡亂華的直接誘因。而經過五胡十六國以後,匈奴人勢力大減,最終融入到各個民族之中,而在蒙古高原隨之崛起的是一個被稱之為“突厥”的遊牧民族。

同匈奴一樣,突厥也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一個包含了多民族的遊牧民族集團,而自此以後匈奴人已經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不過它的後裔回鶻後來在唐朝建立了回鶻汗國,這個回鶻後來演變成為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其實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匈奴人的祖先是黃帝后裔,那麼你就會發現古代那些融合了匈奴血統的遊牧民族早已經和我們擁有了相似的血統,數千年紛爭打來打去其實打的就是文化上的差異。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已經是一家人了,匈奴人從華夏族中分離出去,結果最後又融入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來,不可謂是一種巧合。

兜兜轉轉一圈,最終還是回來了,除了那支北匈奴人以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