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南昌新建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曾祥裕 曾海亮

我这么多年风水考察,看过的豪宅不计其数,但汪山土库豪宅之贵气让我震惊!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大塘坪乡汪山岗,距省城南昌45公里,是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僚豪门府第。

土库以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此书下一联馈赠: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

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

为何叫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陪同我的文文专家称,中国人取地名要么根据当地地理特点,要么依照这方土地人和物特色。

但有时不可望文生义,比如居住在汪山土库的人家并不姓汪,而姓程。

风水学上讲究民宅选址,平中见突处安居,吉水环绕,在北方称之为台子地。

那为何叫“汪山土库”呢?原来,赣语地区多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加上地处汪山岗,这座程家大宅院便得了此名。

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建筑、客家围屋、徽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历时半个世纪,于清同治年间建成。整座建筑东西长337米,南北深18O米,占地108亩,共建有25栋抬粱穿斗式结构的青砖大瓦房。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这些房子的外墙连成一体,让我这个赣南老俵似曾相识,在龙南关西围屋就见过这种长而高的外墙,所以我说它具有赣南客家围屋的特点。

还有在客家地区常见的素朴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天井四水归堂,此外又呈现徽派建筑特征:墙头黛瓦垒迭,檐口有句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勒是为红石。

再细看稻花香馆,望庐楼等又是按苏州园林风格建造。

汪山土库建筑规模之大,气势之雄伟,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土库建筑座北朝南(或子兼癸,或正子午),以祖堂为中轴,两侧各建四纵深宅,每纵深宅四至七进,共有房间1446间、天井572 个,置身其中,冬暖夏凉。

建筑内巷道纵横,晴无日晒,雨不湿鞋。其中『八尺巷』是土库建筑群里—条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土库里每纵深宅之间正房与厨房之间均有隔巷,且门不相对,以防出现火灾相互蔓延。隔巷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有回声的效果,显示出土库的威严。

为何如此布局?我听导游说,宅主生有十子,十个房份又繁衍后代,各立门户,各有独立空间,打开边门又可畅通无阻到祖堂。

乐善好施 : 汪山土库的发家史

“鸭太公”家出了“一门三督抚”

据介绍,汪山土库程氏家族起初只是农夫之家,始迁汪山的程氏玉碌公因汪山“湖影天光,上下掩映”“山可樵,水可饵”,靠种田养鸭为生,渐渐富裕。

程玉碌为人十分质朴、乐善好施。曾经有一天,他看见附近一户穷人一整天未烧火做饭,他琢磨这户人家已断了粮,便假意到他家灶前去点火,在灶口偷偷放了些粮食、鸭蛋,使其渡过饥荒。平时,有逃荒讨饭者、遇天灾人祸者,他都要尽其所能进行施舍和救济,当地穷人无不称颂,尊称他为“鸭太公”。

“鸭太公”种田养鸭的同时不忘子女教育。乾隆年间他让自己的儿子程启垣开始读书,但没有考取功名,两个孙子程逢寿、程逢禄也读了几年书,还是没有考取功名。但他们并不气馁,觉得应当请最好的塾师教学。于是,他们先后请到了当地颇有名望的先生程聘野、熊豹文来教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在1810年前后,程逢寿的儿子程矞采、程焕采,程逢禄的儿子程楙采在良师的教育下,相继高中进士,进而创造了汪山程氏“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汪山土库发家史,印证了:“积善之家有余庆”。

一个家族有出人头地的领头雁,自然光宗耀祖,门第贵气降临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据考,汪山土库世世代代出高官。

汪山土库名人辈出据有关记载,大塘汪山土库程氏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清朝,仅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那里出了举人21名、进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清中期湖广总督程裔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即谓之“一门三督抚”,原国民党要员程天放、著名音乐教育家程懋筠(“中华国民国歌作曲者”)和原安徽省机械工业厅厅长、芜湖市委副书记程介一等均属汪山土库程氏家族。

发起建豪宅的是总督程鹬采、江苏巡抚程焕采和安徽、浙江巡抚程懋采三兄弟,皆官至一二品,仕途的一帆风顺促成了这几位士大夫在家乡兴建土库的想法。于是,一座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的汪山土库屹立于新建土地。

探寻汪山土库人才济济,长盛不衰的奥秘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我在程氏家族祖堂看兄有四块二米见方的大匾额,分别写着朱熹手书拓本“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它告诫程氏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当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气节。

墙上陈列十条家规,读来令人深思。

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

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乡为善,和邻睦族。

恬淡俭约,度入量出;声华奢欲,非礼莫近。

廉慎以持,敬业唯勤;修齐治平,兴邦利民。

正凭借良好家风,程氏一族在兴盛发达之后低调内敛,始终不改忠厚质朴的家风底色。

后代秉承祖先“鸭太公”厚道为人、乐善好施的品质,发贵致富后热心公益事业,捐款兴修水利,修建圩堤,保护当地农田,为桑梓造福。

听说有本《程氏三世言行录》,该书分为修身、持家、处世、治学、理政五个方面,体现了程氏一族的治家教子智慧,但遗憾的是遍寻此书未买到。

良好家风 得益于读书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读书明理,启人心智,开拓视野,志存高远。

据了解,程氏家族原本是普通农耕之家,数百年来默默无闻,但到公元1800年后,这个普通农家跃升为豪门望族,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门三督抚”开创的科举神话。

 据文史专家潘后军介绍, “程氏先人与普通农户不一样,他们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读书提升家族社会地位。”

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过程。棠公(程楙采)训示程鼎芬说:“读书贵在能够用于治理国事,求学首先要戒除自己欺骗自己。”

程氏家族从乾隆年间开始读书,尽管连续两代人在功名上没有建树,但他们毫不气馁,聘请最好的先生来教馆。经过数代人的积淀,才有1811年到1820年,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兄弟三人相继考取进士,最终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和安徽巡抚。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汪山土库: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从“一门三督抚”到民国时期的政、学、艺术等社会名流,这个家族长盛不衰,走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100余名。汪山土库出来的人,可以说个个“学识卓越”。

当地餐馆老板程氏津津乐道,汪山土库走出去的程氏家族繁衍到现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一些人至今身份、地位依然显赫。

  由此可见,读书改变命运,延续家族的辉煌。程氏家族人才辈出,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