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聰的《思鄉曲》

馬思聰的《思鄉情》

齊鳳池

  我一直認為,作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最重要的不是一生創作多少部歌劇,寫出多少部交響樂,關鍵是能讓聽眾記住多少個音符,這是最重要的。

  法國作曲家馬思奈一生寫了很多部歌劇,人們能記住的,只有歌劇《泰伊斯》中的一段間奏曲《沉思》。其實,有了這一段間奏樂,就已經奠定了馬思奈在世界樂壇的地位。

  臺灣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思鄉的詩歌,但世界華人能記住,會背誦的只有他的《鄉愁》。一首《鄉愁》揪得華人心痛一輩子。

  流落到美國的中國著名作曲家馬思聰,他把一生的淚水和思念之情都揉進在疼痛的思鄉音符裡,一首《思鄉曲》就是他疼痛病根。

  馬思聰生前說過:“我要把每一個音符獻給祖國。”

  1987年3月,馬思聰因感冒住院,轉為肺炎並引發心臟病。5月20日,手術失敗,在美國費城賓州醫院冰冷的手術床上,中國一代音樂鉅子馬思聰,與世長辭。終年76歲。

  周總理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去美國,我很難過。”

  1967年1月15日夜晚,馬思聰攜帶他的小提琴,與妻子、子女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

  馬思聰說:我個人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國當前發生的悲劇比較起來,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在《思鄉曲》完成了整 整30年之後,馬思聰也成為了思鄉之人。

  鄉愁哀怨,使得馬思聰在異國的日子裡,譜就了《李白詩六首》、《唐詩八首》等作品。其中一首就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馬思聰將自己有家難歸的悲涼心情,借用古詩名句演繹得分外真切。

  中央音樂學院建校35週年紀念日,馬思聰寫下“禮能節眾,樂能和眾”的題詞,送遞北京。他沒有回來。

  在費城家的客廳,馬思聰和夫人王慕理共同聆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即《命運交響樂》,馬思聰失聲痛哭起來。

  身在美國的馬思聰深居簡出。

  前幾年的春節晚會上,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思鄉曲》,聽著呂思清的演奏,使我情不自禁的想到已故的中國著名作曲家馬思聰。

  聽著《思鄉曲》我的心裡開始酸楚起來,眼睛溼潤起來。馬思聰這首小提琴曲,好像把音符寫在了世界華人的心上。而呂思清的手指,在琴絃上行走,一下又踩痛了世界華人的脈管和神經。

  曲子的主題直刺海峽兩岸人們疼痛的根部。可以說《思鄉曲》把人們思鄉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聽了就心酸,淚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湧。

  《思鄉曲》悠揚悽婉,纏綿舒緩,聽它總感覺不解渴。聽了使人啜泣,不能放聲痛哭。這就是《思鄉曲》的美妙之處。其實,一首好的音樂不在長短,只要它已經接近了天籟就足夠了。因為音樂不屬於歌詞,它只屬於旋律。我說過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貝多芬的作品。而《思鄉曲》每時每刻都在華夏兒女心靈裡縈繞著。

  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獨坐窗前,將音樂的音量放低點,放到一個人聽到為止。然後仰望天空,看著那輪圓圓的月亮遐想。於是,音樂的意境和畫面就浮在眼前。

  馬思聰在美國辭世20年後,骨灰歸葬廣州。使我想到波蘭作曲家肖邦臨終時說的一句話,我可以把身體葬在法國,頭一定安葬在我的祖國。馬思聰的骨灰回到祖國,從此,他一生的思念和疼痛,終於有了歸宿和解脫。

2019-1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