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我一直在遐想著,這個懷抱音樂夢想的年輕人形單影隻地走在巴黎的街頭,衣不保暖食不果腹地走著,一走就是五年。如此執著的生命該具備怎樣的偉力呢?我的思緒被劉迪生的《大河之魂》帶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巴黎,帶到了冼星海恨過更愛過的巴黎,不想抽身離開。我甚至天真地想著,若能在幾十年之後追隨著冼星海的足跡一一走過他曾經走過的土地,該會心生怎樣的情感波瀾?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相關畫面

這個疍民的“遺腹子”從小就吃過比同齡人多得多的苦。慈愛的外祖父去世後,母親黃蘇英帶著他遠渡重洋到新加坡當幫傭。母親不放心他一個人待在棚戶區的家中,就帶他到主人家陪小少爺玩耍。一天傍晚,母子二人回到棚戶區的簡陋小屋,冼星海興奮地拿出半塊芝士蛋糕,想讓母親嚐嚐。母親見狀,追問他蛋糕是從哪裡來的。在支支吾吾了半天后,冼星海哭著告訴母親,這是給少爺當“木馬”獲得的酬勞。“黃蘇英一言不發地看著滿臉淚水的冼星海,將桌子上的蛋糕丟進了垃圾桶裡,然後轉身出門,用身上僅有的一元錢在糕點店買了一塊完整的芝士蛋糕。”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大河之魂

“寧願有尊嚴地死去,也不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這是母親說過的讓冼星海牢記一生的話。此後的人生不管遇到這樣的困境,他從未低下高貴的頭顱。第三章《弦上的聖音》講述了冼星海在巴黎的點點滴滴,這些文字在我心中刻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畫面。在考上巴黎音樂學院之前,冼星海一直過著一種類似於流浪漢的日子,無處安身。

“有一天,冼星海像往常一樣站在街邊拉提琴討錢,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趾高氣揚地走到他面前,將他討錢的碟子打碎,伸手給了他一記耳光,並說他丟了中國人的臉。”“尤其是到了歐洲的冬季,凜冽的寒風夾雜著雪花,天地間一片銀裝素裹,這時候對於他是一種折磨。有好幾次因為又冷又餓,他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差點被警察送進了停屍間。”“有一次,因為白天上課很累,回來後又一直做到凌晨,冼星海端菜上樓時,因為暈眩連人帶菜都摔倒在地,被領班的臭罵了一頓之後,第二天就被開除了。”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冼星海指揮演奏

這是一個音樂家在異國他鄉追逐夢想的苦澀日子,我卻因此而看到一個朝氣蓬勃的生命在積聚著能量,為了有朝一日在回國之後加入抗日大潮的洪流中,為歷經喪亂的國家歌唱,為羸弱卻不屈的民族歌唱,為受欺凌的同胞們歌唱。

自助者天助。想要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必須先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貴人。不珍重自己的人,有何理由向命運發出請求眷顧與垂青的呼喚?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有言曰:“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在這部偉大的作品中,羅曼•羅蘭還說:“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在巴黎少有的一個寒冷的晚上,冼星海“回想起生命的坎坷與國家的破敗,一股說不出的苦辣和心酸湧上心頭,創作的激情在腦際奔流。”就是在這個寒風呼嘯、獨處閣樓的晚上,冼星海創作出了《風》。至此,這個懷抱夢想、堅強不屈的年輕人終於聞到靈魂的香味,聽到心的和聲。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偉人題詞

倘若冼星海半途而廢,他不會遇到令他永記心中的愛人露易絲,他不會得到杜卡、丹第、奧別多菲爾等大師的教誨,他不會得到馬思聰的鼎力相助,他不會邁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的大門,他更不會成為中國現代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冼星海。當法國最負盛名的作曲家杜卡在聽過《風》之後拉著冼星海的手對他表示祝賀的時候,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心也隨著劉迪生生動、到位的筆觸升騰起來。一個靈魂能夠由普通漸變為優秀再昇華為偉大,一定對得起他吃過的所有的苦。閱讀至此,我暗自慶幸遇到一部用自我生命來創作的傳記作品。正因為此,這部作品才有不被特定時空限制的特質。

“生活越是平淡,內心越是絢爛。生活在瑣碎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冼星海的身上看到未來的希望,我們或許沒有他那樣的才華,但是我們要有他那樣的熱情,要有他那樣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往往比才華更為重要。”劉迪生在向“大河之魂”致敬的同時,其筆觸也是指向當下的。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影視畫面

在辭去新華影業公司的職務時,冼星海說:“我從事音樂事業不是為了做買賣。我寧可貧困,寧可分文不計地為社會服務。”在抗戰全面爆發參加演劇隊後,寫給母親的信中,冼星海說道:“媽媽,你得明白我們並不是逃難,我們十四個都是救亡的勇士,雖然還沒有實現我們預期的願望,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瞭自己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冼星海寫道:“中國的現在,實在難產生像貝多芬的大天才。與其缺乏天才,不如多想辦法,務使中國有產生天才之可能,才是學音樂的人的責任。要使中國有產生音樂天才之可能,其責任落在一般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他們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不能學會了音樂便滿足,還要轉播到全國,感染全國。”

我有意摘錄《大河之魂》中引用的冼星海的承諾、家書中的文字,是想在讀過之後,於下筆寫作時與音樂家本人再次面對面,讓他堅韌、剛毅的靈魂燭照我平凡的生命。與此同時,也可以見出劉迪生在史料爬梳時的獨具慧眼。他的眼光聚焦的是靈魂的掙扎、奮鬥與走向理想的義無反顧。“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只有一個,但是傳記文本中的冼星海卻不止一個,不同的傳記作者有不同的角度、風格、取材。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舞臺劇

寫到冼星海在延安擔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不順時,劉迪生是這麼認為的,“許多人將冼星海的這一段經歷當成他脾氣古怪、不通政務的證據,但是,這恰好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冼星海當時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作為一個作曲家,他能夠在條條框框中保持自己的犄角,至少說明當時延安的整個大環境是輕鬆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唯有這樣的環境,才能夠讓冼星海展現出藝術家可愛的一面;也唯有這樣的環境,才能夠實現藝術真正的輝煌。”可愛的藝術家必有真實的一面,更有音樂上不懈的追求,行政崗位的勞心勞力常被視為藝術追求的掣肘。這樣的冼星海無奈卻真實,真實也動人。在引用別人的觀點時,劉迪生也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在列為參照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令讀者不由自主地產生比較,在比較過後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複雜與真實。

讀《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歲月》,寫下怎樣的音樂家國情懷

相關畫面

這本書中解讀《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歌曲的文字,是我反覆賞讀的。我深知,這些深刻又獨特的文字,必是一次又一次飽受靈魂撞擊的聆聽之後的收穫。關於第七樂章《保衛黃河》,作者寫下了如下句子:“這首曲子以短促有力的樂句、切分節奏的穿插、附點的運用,使音樂充滿活力。在齊唱之後是二部、三部、四部輪唱,一輪高過一浪,隱喻抗日武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於匯聚成不可戰勝的力量。”在我看來,劉迪生《大河之魂》的寫作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苦苦追尋的過程,他在追尋著呼應這個偉大生命的節拍,樂此不疲、甘之如飴。

讀著,讀著,彷彿耳畔又響起了小時候因參加大合唱而極為熟悉的雄渾、壯麗的旋律。我不由得再一次在心中感慨著,偉大的音樂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偉大的音樂是可以震撼所有人的心靈的。劉迪生說:“如果將生命的跋涉當作一場巡禮的旅行,決定生命價值的絕不是這段旅程的長短,而是生命的‘道義’。”“道義”可以視為世人常說的價值或意義。在四十年的生命歷程裡,冼星海用《黃河大合唱》更用永不言棄的生命之歌,奏響了屬於那個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