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站樁,這樣解釋可好?

基本功法的核心,其外形雖然只是站立不動,實則內部已是合理的活動狀態。而有些人因尋奇好異卻忽略了站樁的訓練,這是對其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認所致。薌齋先生說︰“晚近世風不古,學者多好奇異,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常用功之間,世人多因其近而忽之,誠望習者“守平常、莫好奇”。認真進行站樁訓練,才能由此步入拳學之門。

關於站樁,這樣解釋可好?

站樁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為作用,不可偏廢,其訓練是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站樁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則,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氣(聲)靜。五要是:恭、慎、意、切、和。歷代有言簡意深的歌訣傳世: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淵臨,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虛無求實切,忽失中和均。(喜歡的可以關注今日頭條“三寶不息”)

樁法在形式上雖然有正、側、左右等等之分別,但其原則和要領都是相同的,統稱為渾元樁,即求取體渾元力的功法。因正面樁的要領較之側面樁容易掌握,所以學者應從正面樁入門。復因實作時又需以側面對敵,故在正面樁有了基礎之後又需進行側面樁的訓練,正、側之分不在形式,而在內在要求和目的,即正面練功,側面技擊。

​正面樁最基本的站式為渾圓樁,此樁也是武學的核心功法,初練可由此樁入門。隨著內在質量的提高,學者的功夫亦不斷增長,待日久功深後,仍需返過頭來學初步。所以,此樁將伴隨追求武學真諦者艱苦奮鬥,勇猛精進至終生,所有的樁式均依此樁為本,試力、發力諸項訓練,也不能違背此樁的原則。一些人急於追求所謂技擊樁的竅門是不懂拳之故,至於有人說一個樁就有一個樁的勁兒,則是未諳樁的箇中三味,明於此,我們就應該紮紮實實地在基本樁上下功夫,切莫見異思遷,淺嘗輒止。

初習基本樁,首先應將整體間架安排正確,在虛靈挺拔的原則下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放鬆訓練,尤其是雙肩和胸部的放鬆更需時時注意。其要求是︰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屈肘環抱,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體要求是︰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元一體。開始的意念可逐一體察身體各部,有背離要領之處,應及時糾正。基本樁是入門的基礎,若此樁不得法或不精熟,將無法正確進行其它的訓練。筆者只能再加贅述,糾正幾個常見的通病,希望存在同一錯誤的習者對照本章的內容及時注意和糾正。(喜歡的可以關注今日頭條“三寶不息”)

(1)頭部

參閱第一章我們就能知道頭部是與頸部聯繫最為緊密的,頭部的所有運動都是靠頸部來完成的,所以通常都是把頸部歸之於頭部敘述。頭部必須正直,才能以大腦指揮全身各部神經系統正常運動,而人體的所有運動亦必須由頭帶動,這就是武學中的常見術語——頭領身作。面部松靜,鼻息通暢,目光遠視,神態莊重的要求一般都會隨著功夫的加深而形成本能。我們要注意的是正直,正直是指頭部不左右斜歪,更重要的是指不能前低後仰。有的人把“馬拉車”的意念理解為向前下方挺直前伸(俗稱伸脖);還有的人把放鬆理解為頸部後仰(俗稱枕脖),這都已失去中正。糾正的方法是:在練功中正確理解、掌握和熟練這一要領,有的已養成習慣,錯誤可請老師和同伴們查看糾正。張恩彤先生曾留下一個方法,試之效果很好,有此不足者可以一試。其方法是︰頸部正直,練功的過程始終使項部(後脖子)貼著上衣後領,項部離開衣領為伸脖,後壓衣領為枕脖。

(2)軀幹

軀幹可分為胸、腹、腰背、脊柱和胸廓構成了軀幹的骨架及附於骨架上的各部肌肉群、內臟等。由於脊柱是人體中軸,故身正體端的要求主要取決於脊柱的正直。站樁時應隨時體認,脊柱稍有歪斜即應馬上糾正。在此還要指出,站樁有“改造生理”的作用,那麼從此樁開始就應注意糾正自身存在的生理上的各種缺陷與不足。由於後天的局部勞作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少人身體某部位形成了畸形,如雙肩高低不平行、四肢力量不均和平足等,在此我們要強調的是脊柱的畸形,這是因為脊柱在運動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在站樁時,總是歪斜或前後凹凸,旁人看著是很明顯的錯誤,但他自己反而覺得很正常。如果替他糾正過來,他反而覺得彆扭。這就說明他的脊柱一定有病變,脊柱的畸形主要有三種:前突、駝背、側突。

如果練功者的脊柱畸形,那就應在站樁時注意糾正,因為“旁觀者清”,故可請武友一旁監督。脊柱不正則身不正,身不正則全體皆非。

胸膈肌的要求也是軀幹部分至關重要的要訣。自養生樁開始至作拳發力,此處就應力求放鬆。膈肌發緊的原因是憋氣。無論自練和實作,只要是憋氣,馬上就會造成氣阻力滯,全體失練和拙力復犯。大凡操練後天局部拙力者,發力之際,無不是先憋一口氣,才能自感力足。而習練先天整體之力者則最忌雙肩和膈肌用力僵緊,切切注意。

(3)肩部

肩部是軀幹連結上肢的樞紐,此部位必須松活,若是緊僵,整體力必阻滯此處無法達於梢節。而其與胸窩是最難放鬆的部位。胸窩、雙肩窩的緊張是拙力的最重要體現,欲克服拙力,必須時時留意此三處的放鬆,而且要將此要求貫穿拳學生涯的始終。同時還要提醒讀者,隨著功法的深入,此要領的掌握將隨之增加難度。習者從基本樁開始,就應引起重視,為深入打下基礎。

肩部放鬆的意念誘導以常用的三種方式最為有效。

a. 意想站於溫度適宜的水中,水的浮力將雙臂托起。

b. 意想雙臂下有一橫木,將雙臂放於橫木上休息。

c. 意想自身上方有一繩繫於樹上,此繩垂下,自己把肘部置於繩環內,有人拉繩將自己的雙臂“吊起”(臂不是舉、抬,而是放鬆後被“拉吊”而成平抱式位置)。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老師和武友的幫助。在站穩樁後,師友可將雙手置於習者上臂下方,感覺提示一下。如寒肩(如嚴冬季縮頭聳肩狀)試之發飄,下壓發重而力滯。放鬆沉而活,有彈性。習者可意想將雙臂放在試者的手上休息(不可重壓),注意肘不可垂落,松肩如做對了,自身輕靈。

(4)肘部

肘部自始至終應保持與肩部相平,同時需有外撐之意。

(5)手部

手腕稍內彎(不可折成死彎),十指必須伸直後再作“抓球狀”。不少人忽視了腕部的靈活和力量,而作成軟腕或折腕。尤其是十指,更不能忽視其撐張的要求。手部是人體梢節,渾元力大多通過此部位發於對手,若是失練,實作時因無強度極易自傷樁的要求是松而不滯,緊而不僵。處於梢節的手與足,從開始就應加強適應衝擊重物訓練,這就是所謂的“根松梢緊”。

(6)下肢

按通常的習慣,一般把臀部也歸於下肢部位。其要求是如坐在一高椅上,然後將高椅撤去,仍保持這個姿式。雙胯放鬆,雙膝前頂,雙足十趾抓地,足心涵空。足下要如踩著一隻小青蛙,不許踩死,也不許它跑掉。從第一章我們就瞭解到足弓可緩衝體重,並可產生巨大的彈性。有些習武者不瞭解足弓的重要性,只是隨意地一站,久之必然會因長期的體重壓迫造成“平足”。這就會嚴重影響日後的實作。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虎、豹、貓的爪子,它們的爪子下部有肉墊,其運動根本不是全足著地,故而靈活迅猛。習武者的足面也不是全腳掌著地,而是應使腳心虛涵,保持和加強“足弓”的作用。

基本樁在保持合理間架的情況下松靜舒適,可使神經系統安定放鬆,有助於大腦皮層的興奮點集中,意念的良性誘導可以主動地、內向性地調節修整人體的神意和形體,從而增強中樞神經駕馭形體的能力,習之有得,自然能神清氣靜,五臟六腹平衡溫養各司其職,四肢百骸合理運動,久之則祛病強身,強而益強,本能自然之力亦隨之增長,為深入功法打下必備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