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講述寧夏黃河大橋的故事

葉盛黃河大橋在黃河上已經橫臥近半個世紀了,雖然歷經滄桑,但仍難抹去它當年的輝煌.葉盛黃河大橋建成後,銀川通往太原的國道307、連通北京和拉薩的國道109、銀川通往西安的211國道和通往固原的101省道,都在這裡交匯,葉盛的大米也沿著這條線,被輸送到全國各地人的餐桌上。

為您講述寧夏黃河大橋的故事

“黃河出青銅峽後,分成東河、西河,中間形成三個大的沖積灘,自上而下為中灘、陳袁灘、唐家灘。葉盛黃河大橋就選在東、西河匯合點上游4.5公里的唐家灘上。

寧夏公路管理局吳中分局養護科橋樑養護助理工程師王斌說:葉盛黃河大橋是寧夏黃河上的第一座公路黃河橋,修建於1970年,當時的設計荷載等級是汽車15級,橋樑的全長是453米,橋的行車道寬度是10米,橋面兩側各設1米寬的人行道,橋的跨徑是兩孔43米加8孔44米,兩個邊跨是43米,也是寧夏黃河上面唯一一座空腹式雙曲拱橋,葉盛黃河大橋也一直在繼續默默的為寧夏的交通和兩岸的民眾出行,一直默默地奉獻著,距今已經安全的運行了49年整。

1970年,葉盛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成為寧夏境內南北方向的交通樞紐,寧夏交通運輸廳原副巡視員魯人勇說:“就我們寧夏境內還不說出省的,你比如說鹽池、靈武、吳忠以及永寧、銀川以北,它都要走這個葉盛黃河橋,然後我們的109國道、101省道是走固原的公路,也經過葉盛黃河橋。

在那個沒有大型機械輔助,全憑人力的年代,僅用一年零兩個月就完成了452.7米長的橋樑建設任務,這在中國橋樑建設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

為您講述寧夏黃河大橋的故事

寧夏公路建設管理局高速公路建設三處馮天鵬說:“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寧夏的交通條件是非常差的,以黃河之隔的南北之間的通行條件只能通過幾個渡口來解決,我父親曾經也講過,就是他那時候,要從南部山區來銀川,開兩天的會,他來回在路上需要走五天時間,所以說呢,當時寧夏的交通條件,黃河的隔絕制約是非常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呢,自治區人民政府啟動了葉盛黃河橋的建設,老一輩建設者,他們還提到,這座橋的建設的時候,他們那種豪情和激情四射的那種感覺,他們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在國內沒有大型設備,沒有一些科技支持的情況下,全靠人力,肩扛手抬,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建成了一座當時在國內,能數得上的一座跨越黃河的大橋,實屬不易,想起他們當年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用獨輪車,推著混凝土,爬上高高的架子,一車一車的花三四十個小時,去灌一根鑽孔樁,他們所付出的代價在架橋的過程中,用人字扒杆,用人力,把一捆一捆的這些雙曲拱的杆件,把它拼裝起來,最後形成一座橋的合龍。他們所付出對我們下一代這些公路建設者來說,學習他們的精神,以他們作為榜樣。”

葉盛黃河大橋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寧夏最繁忙的大橋,日通車輛最高達到了4000輛。有關部門曾做過統計,如果計算加快運輸週轉的效率,1年就可以收回520萬元建橋的投資。

如今,葉盛黃河大橋已經為寧夏人民服務了快50年了。歷經滄桑的他依舊靜靜地目送著黃河北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