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午时三刻斩首,那过了午时三刻还能斩吗?

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处决刑犯时监斩官总会扔下一支令牌道:午时三刻一到,行刑。随即剑子手就会手起刀落,罪犯即人头落地,命丧黄泉。那么古时为何要选午时三刻处决罪犯,过了午时三刻还能处决犯人吗?

首先来解释一下午时三刻具体是什么时间。午时指的是正午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午时三刻是指午时的正时正刻,就是时正段里的第三个正刻。在我国古代计时系统中,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共有100刻。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两个小时,一刻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4.4分钟,大约可以估算为15分钟。也就是说午时三刻具体时间应为上午11点45分左右!

古代说午时三刻斩首,那过了午时三刻还能斩吗?

这一个时间段,是太阳当头照,光最强,砍头的地方也选在午门或者菜市口这样人多的地方,古人认为这一时间段,阳气是最盛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处决罪大恶极的人,会让他们的灵魂永不超生,来世不能在为害他人。

古人认为杀人是一间阴气非常重的事情,倘若被杀之人心存怨念,则极易化身成为厉鬼,不论是对判决者还是对行刑者都有不好的影响。而午时三刻作为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太阳直射地球,地上的阴影最短(古人认为阴影即是人灵魂的化身)所以此时杀人阴气能够既时消散,不能化为厉鬼,也是一种封建迷信的产物吧!

古代说午时三刻斩首,那过了午时三刻还能斩吗?

而选在像午门和菜市口这样人多的地方,行刑是一种政治威严,告诫观望的百姓,不可犯法。同一天内,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过了午时三刻,就不会斩首了。

当然午时三刻虽然是最佳处决罪犯的时机,但也不是唯一行刑之时,在特殊情况下除了午时三刻也是可以处决犯人的,比若历史上有名的战神白起下令活埋战国俘虏就不一定在午时三刻(午时三刻肯定不够用),另外处决一些特殊的十恶不赦的罪犯或者难一押送的大量战俘时也一不一定要选择午时三刻。

古代说午时三刻斩首,那过了午时三刻还能斩吗?

其实在古代真正并没有规定行刑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只规定了是在每天的下午一点到五点,而且行刑的日子还规定,下雨天不可处决,正月、二十四节气等日子也不可处决,原因没办法解释,午时三刻只是大多数是出现在影视剧中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