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聽話,很難管,為了樹立家長權威,你會選擇打他的方式教育嗎?

金榜題名教育群


如果孩子不聽話,很難管,為了樹立家長權威,你會選擇打他的方式教育嗎?


大人認為小孩子不聽話、很難管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孩子沒有完全按照家長的心意或要求無做事,於是家長就認為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家長採取手段強制教育孩子,而孩子因為不服管教而逆反,所以家長認為很難管。

據觀察發現大多數的家長,對於不聽話的孩子都採取訓斥打罵的手段,事實證明這種粗暴的方法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會讓事情更加惡化。大部分家長之所以採取粗暴的處理方式,就因為不動孩子所致,其實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家長要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才是。



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很難管呢?


一般情況下,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不願意做,所以不聽話;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要求孩子做的孩子根本就無法做到,孩子做不到家長就認為孩子不聽話。我想問一下,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是否想到過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了?你要求的高度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努力能不能做到?假如這些因素你都考慮到了的話,我想孩子沒有理由不聽家長的話。



當然,也有的孩子,由於進入了青春期叛逆期,由於逆反、固執、不聽話的。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家長就要注意調整管教孩子的方式了。

既然說了這麼多,即使不說大家也能猜到了我的態度。如果孩子不聽話、難管,我不會以家長的權威去壓制孩子,更不會拿出家長的對孩子動粗打罵。然而我對不聽話、不好管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管教方式。


1、冷處理


每個人都有脾氣,大人孩子都不例外,孩子不聽話,大人肯定會生氣;大人一生氣對孩子說話必定不好聽,有的甚至會訓斥辱罵,孩子聽了惡語粗言也會生氣,大家都在氣頭上事情肯定出了不好,還不如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再處理的好。

如果孩子不聽話惹我生氣的時候,我會把孩子晾在一邊,自己該做什麼做什麼,等事情做完了,心情平靜了下來再找孩子聊聊。這時候大人說的話孩子基本上能聽進去。


2、找錯誤


我和寶寶有個習慣,這個習慣是從寶寶會說話時候就慢慢養成的。孩子做錯了事情,如果是在吃飯前、臨睡前,或者是上學前,我只是裝著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當時不處理不等於就不處理,事後的“秋後算賬”還是有必要的。



我的具體做法是先讓孩子自己找錯(從小開始都這樣做,孩子已經習慣了),孩子找過之後我再作補充,對於孩子的錯誤我從來都不姑息,而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來,再讓孩子自己說怎麼辦。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後一般都習慣於在父母面前發毒誓,今後一定如何如何,這個時候我會對孩子說:“我不是要聽你向我保證,而是要看你的具體行動。犯錯是很正常的,別說孩子大人也會犯錯誤,允許你犯錯誤,也希望你能正確認識並立即改正,有一點要注意,這次犯下的錯誤下次不允許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說這些話我是心平氣和的,所以孩子也能聽進去。

以上就是我的的回答,這種方法在我家寶寶身上效果不錯,感覺方法可行的你也可以試試。歡迎留言交流哦!


智慧奶奶


一起鬧,一起笑,一起成長。



孩子的啟蒙階段是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和引導的,啟蒙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引導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尊重他們的創意。看問題不能看表面現象,而誤會了孩子,不能因為他回家渾身髒兮兮的,就認為他調皮了不聽話了,我記得有個朋友跟我說過有一次她接女兒放學,女兒出來時過身都很髒,還有很臭的味道,剛開始她很生氣地跟孩子說,為什麼沒有聽媽媽的話,衣服髒了很難洗的,告訴媽媽你是不是調皮了,?女孩開心地帶媽媽去了一個地方,原來女孩幫一個老奶奶撿垃圾,所以才弄髒了衣服。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孩子,他會怎麼想呢?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事原來是錯的,那以後不會再去幫別人了呢?我想一定是的。

所以當需要給孩子樹立權威時,首先是需要問清楚什麼情況,給孩子陳述的機會和權利,同時也是鍛鍊孩子表達的機會,如果孩子表述完以後,應該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自己指出自己的錯誤,勇於承擔錯誤。而不能一味地顯示家長的權威,讓孩子因為權威而承認錯誤,這是對孩子不公平的,也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同時,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來評判孩子,比如給孩子報興趣班或者學習班,不要認為孩子學得太多對孩子不好,也不要認為學得不多對孩子不好,要根據孩子的喜好和自願來選擇。

我先給大家看個表,這是同事家孩子每天必須學習的,孩子只有5週歲。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太累了,不能學習這麼多,還是吸收不了。同事說,不是孩子累,是家長覺得累,孩子學得倒是不亦樂乎。

雖然我看著也挺累的,但是她家孩子確實很喜歡學習,所以有孩子的家長們,可以參考看下哦。


肉娘娘說法


我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大部分是平和的,但是也有時候是激動的,但是我一直都告訴自己,再激動也不能對孩子動手。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我不會通過用打孩子的方式來樹立家長的權威。

我們和孩子永遠都處在一個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的時間差裡,經常談論代溝這個問題,想一想,我們和比我們小几歲的人都有代溝,想法和做法都不一定能互相認同,更何況是兩代人,二十幾年的時間差。

孩子有孩子的成長時間和節奏。我和孩子在平日裡相處時,經常觀察孩子,他可能對一個我們看起來沒意思的東西流連忘返,一遍一遍的看,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粗魯的打斷孩子,強行阻止,那麼,孩子表面上是屈從於我們了,但是他的小心靈可能也跟著被我們打碎了。

孩子是最純真,最善良的,孩子幼年時,你有沒有發現,前一秒孩子被你厲害了一頓,下一秒完全不和你計較,依然粘著你,雖然臉上還掛著未乾的淚滴。

曾經,我也疾言厲色的教育過孩子,當孩子不聽從於我的時候,面對眼前毫無計劃的亂,我也急了,當我吼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兩隻眼睛不住的眨著,卻不敢頂嘴。

那是的我並沒有勝利的快感,反而很自責,孩子還那麼小,就是因為他小,也許對規矩體會的還不是很深,我那麼厲害,孩子因為小沒有和我們抗衡的能力,所以只能被動捱罵。或者被打,雖然我從來沒有打過孩子,這點還是比較欣慰的。

我們應該帶孩子慢慢看這個繽紛色彩的世界,告訴孩子一些規則,讓孩子慢慢懂得一些道理,承擔一些責任,當孩子犯錯誤時,及時安慰孩子,並引導孩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人還犯錯誤,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我們有幫助孩子合理釋放天性的責任,不要以為孩子油鹽不進,再小的孩子也懂得溝通。

切記不要粗魯的用最傷人的辦法來解決孩子的問題,來傷害最愛我們的孩子。




米色暖愛


教育心理專報觀點

當孩子無理糾纏、拒不服從管教時,必須採取一定的強制措施甚至是棍棒教育。

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懲罰甚至是適當的體罰是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

儘管我們提倡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反對棍棒教育,但是單純的思想教育往往會使孩子喪失敬畏之心,使他們輕視法則、輕視權威、輕視自己的言行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不良後果。因此,思想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孩子必須輔之以一定的體罰。

體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在古今中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在 《學記》 中 “教之大倫”的第七件事就是 “應備好教鞭、戒尺等體罰用具使學生視而生畏,謹而循章……”。在西方的教育中,體罰教育在整個古代也是非常平常的現象。在古代埃及的學校裡,學生如果違反了學校的紀律,被關進寺廟或者學校,執教者對男孩子像馬或驢子一樣加以訓練和制服。

當然,我們反對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的過度體罰和經常性的體罰。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只要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體罰就要適可而止。

二、體罰孩子要堅持四個原則

一要有理。體罰孩子要事出有因,使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已經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這樣,體罰的過程也就成了教育孩子明事理的過程。

二要有據。要提前制定體罰的規則,最好與孩子商定什麼情況下要體罰,如何體罰,防止無原則地隨性體罰。

三要有度。體罰要儘量少,儘量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可適當打手心、屁股,或者罰做家務、運動等。

四要有愛。體罰後,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思想狀況,及時予以安撫,防止孩子思想認識出現偏差而自暴自棄或叛逆。

總之,體罰孩子一定要慎重、要適度,防止教育結果適得其反。


教育心理專報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很管用”,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沒那麼樂觀

有一次家長的討論會上,有一組全部是男孩子家長,一致反映男孩子在家格外調皮,玩起來沒完沒了,叫去寫作業學習的時候,就找各種藉口拖拉磨蹭,每次都要寫到很晚。

家長們開始還能做到好好說話,可孩子還是無動於衷,耳朵好像長繭子了一樣。催了好幾次,孩子還在我行我素,家長也失去了耐心,眼看著時候不早了,忍不住大發雷霆,這時孩子才會乖乖去寫作業。家長有時候氣急了也會給孩子一巴掌,孩子立馬聽話。

家長們總結的經驗是:孩子不聽話還是打最管用,古人說的好“不打不成材!”

這一結論也引起了家長的廣泛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對於女孩子來說還是不要打,對於男孩子該打就要打,反正皮糙肉厚。很多家長說都是拍孩子後背,不會把孩子打壞。

打孩子真的不會打壞孩子嗎?

從生理上來說打孩子的影響

有的家長拍孩子的後腦、後背,有的家長喜歡打孩子屁股,有的家長喜歡打孩子的臉、擰孩子的耳朵。從人體科學角度講,孩子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打不得。

擊打孩子的後腦或後背都會因為猛擊、強壓、 震動,造成其中的某些神經受損。有時這些神經受損又不易被及時發現,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屁股雖然肉厚看似不怕打,但坐骨神經卻正在屁股部位上,被重打受損之後, 其後果也不堪設想。

臉部有敏感的三叉神經,一旦受了傷害,會造成五官變形。

孩子耳朵神經末梢反應非常敏銳,擰耳朵用力過大過猛,會損傷“聽宮”、“聽會”等穴位,造成耳膜損傷或耳神經受傷而致聾。

我們都看過古裝劇,上面的孩子不聽話,家長就會用藤條或者棍棒打孩子,有的打手心、有的打屁股,結果手心好幾天不能寫字,屁股皮開肉綻都下不來床。

現在還有一些父母把孩子往死裡打,不知道跟孩子有什麼仇恨。有的父母嫌棄孩子吃飯慢,就狠命打孩子;有的父母嫌棄孩子考試不好,毆打孩子。結果父母都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從心理上來說打孩子的影響

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打孩子會讓孩子不尊重自己,不把自己當作獨立的個體,認為自己是父母手中的一粒棋子,想怎麼樣就怎樣。孩子變得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主見,走入社會也會被欺負。深圳有一個小姑娘,先是媽媽把她推倒在地,後又遭到父親一頓毒打,她居然站著不躲,任憑父親打她,看著都讓人心疼。

打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暴力:也有的孩子會變得暴力無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小時候捱打沒有能力反抗,可能會把心中的怨氣發洩到同學身上,在學校裡惹是生非。等大了之後身強力壯了還會採取報復行為,打父母、打老師,做不到尊敬師長。

打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更叛逆:打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順服,但是不一定就能讓孩子乖乖就犯,有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故意和父母對著幹,就要氣死你,他其實是在尋求特別關注。有個姐姐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上初中的時候,不喜歡學習總搗亂,姐姐一生氣用雞毛撣子打他,雞毛撣子折了,姐姐犯了心臟病去醫院做了好幾個支架,孩子後來還是惹了麻煩進了監獄。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很管用”一個心理學實驗說明真相

打孩子真的像家長口中所說的那樣管用嗎?不盡然,姐姐家的孩子沒有被教育成功,反倒被打成了少年犯,這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也許你認為這是一個個例,這一個心理學實驗更能讓你看清真相。

美國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曾和同事做過一項戲劇化的實驗:

他們找了36個孩子,把他們平分成兩組,分別命名為A組和B組。實驗人員讓兩組孩子進入了不同的房間,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電池機器人。然後,實驗人員對A組的孩子實行非常嚴厲的威脅,告訴他們“不許玩!”對B組的孩子則很溫柔,同樣告訴他們不要玩機器人。

這兩組孩子都很聽話,都沒有玩機器人。兩週以後,換一個實驗人員,再給孩子們提供電池機器人,不對他們進行阻止,A組的18個孩子有14個孩子會愉快地玩機器人,B組的18個孩子只有6個人在玩。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被暴力威脅的孩子,當時不玩機器人是因為他被暴力脅迫的,不是他自己的內心想法。當沒有人阻止他們玩的時候,他們就會抓住機會好好玩。

被溫柔對待的孩子,之所以開始不玩機器人,是因為啟動了內部動機,是自己本身就不想去玩機器人,當沒有人阻止他們時,他們還是不想玩,仍然保持第一次的態度。

所以如果家長打孩子,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只會在當時起到效果,以後還是照樣不聽話,家長卻認為是打了孩子孩子才聽話,就會繼續打孩子,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其實,打孩子本身並沒有用。

在打孩子之前要考慮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非要等到家長髮火打一頓才聽話,這並非是孩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家長犯了幾個錯誤。孩子要想聽話,就需要進行聽覺啟動,當家長無法啟動孩子聽覺時,孩子就會不聽話。

在成績為王的現在,我們心裡是不是總是想著孩子的學習?只要孩子去學習,我們就感覺心滿意足;只要孩子做學習之外的事情,我們就會莫名焦慮;然後就不停地催促孩子趕緊去做作業,在孩子心裡,我們嘮叨的“學習”這個詞比其他的詞彙都要多,孩子會認為“哼!你就知道學習,從來不關心我!”過多的嘮叨並沒有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動力,反而產生了免疫。《孩子:挑戰》中就提到孩子會對媽媽的說教產生免疫,成為一個“媽媽的聾子”。這種耳聾現象還會針對所有對他講道理的人。

我們家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更加在乎孩子的缺點,當孩子有成績的時候,我們只是簡單的表揚,不會每天在嘴上抹蜜。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卻大為緊張,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錯誤。每天都不忘叮囑孩子“早點做作業,要不又晚睡了!”“早點起床,要不又遲到了!”“快點走,別來不及了!”“好好學學這門課,要不下次又要出錯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頻繁地否定孩子,孩子聽了這些話感覺不舒服,和父母之間的感情疏遠,他也會選擇性屏蔽父母的話。

因為孩子做不到家長說一句話馬上行動,所以這讓家長感覺非常惱火,內心負面情緒上升,控制了我們的大腦,然後說話的聲音就發生了變化,語調變得很高、語速變得很快,從溫柔的狀態一下子變成了河東獅吼。如果總是這樣的狀態,孩子也會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越是好好和他說話,他也是不聽。他知道你的底線,不碰觸你的底線就會安然無恙,碰觸你的底線時再去行動也不遲。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對抗,當你發火或者打他的時候他才會聽。

有時候我們也是我們的縱容,讓孩子變得不聽話!當孩子磨磨蹭蹭不去學習的時候,我們只是用嘴說,而沒有付諸行動。比如孩子在看電視,我們告訴孩子“別看電視了,趕緊去寫作業!”孩子沒有離開的意思,或者說再看一會兒,我們心一軟就允許他再看一會兒,但是並沒有設定時間限制。過了一段時間,孩子還是在看電視,我們還是會重複上述做法而沒有采取行動,這就是在告訴孩子,默許你繼續看電視。

到底怎麼做,孩子才聽話

我們瞭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要針對這些原因去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父母普遍存在焦慮的問題,比如總是擔心孩子不學習影響自信、影響未來,但是我們不要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每天都跟孩子嘮叨學習的事,會讓孩子心生反感。

白天孩子上學不在家,晚上大部分時間還要做作業,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是早飯和晚飯的時間,還有少有的休息時間,這樣算來相處時間是多麼寶貴,浪費在嘮叨上是多麼不值。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進行親子互動,關心孩子的身體、興趣、交友和困惑,解決孩子遇到的學習之外的難題,和孩子搞好關係,讓孩子知道我們在關心他。

在學習方面,我們多肯定孩子的進步,激發他的學習動力,少否定孩子。通過和孩子的良性互動,讓孩子願意聽我們說話。

曾經問過孩子“你最希望父母做什麼?”他的回答是“不要嘮叨!”那就少一些嘮叨吧!

注意說話的方式

說話有三種方式:高語調快語速、中等語調中等語速、低語調慢速語速。

第一種語調會讓人感覺透不過氣來,是一種霸道控制,很不舒服。

第三種語調會讓人感覺似乎是在哀求,沒有威懾力。

第二種語調會讓人感覺有威嚴,但是容易接受,不由自主地去接受。

平時在跟孩子說話時,就要採用中等語調、中等語速,從氣氛上先獲得孩子的好感。

要保持這樣的說話方式,就要不斷地練習,可以自己說話。對著手機錄製下來,回聽自己的聲音,能夠讓自己接受嗎?自己能接受再說給孩子聽,不斷練習之後,取得好的結果,就會保持下來。

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當我們要求孩子去做事的時候,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比如上面提到的孩子因為看電視不去寫作業的問題,已經告訴孩子該去寫作業了,還要直接走過去把電視關掉,孩子就會發現苗頭不對,趕緊去寫作業,比說一籮筐的話都管用。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很有權威,說幾句話孩子就會聽,可是別忘了玩是孩子的天性,當他玩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他不會輕易罷手,這時就要採取行動,當然這個行動不是打孩子。

有的孩子喜歡玩手機,因為手機的影響才導致他不聽話,這時就要用上面提到的中等語調、中等語速告訴他“手機影響了你的學習,我們需要沒收你的手機!”然後真的把他的手機沒收,讓他知道家長不是說著玩的。

當你每次說到做到時,孩子就會體會到你說話的分量,而不會去碰觸你的底線。

可能有家長說,採取行動孩子會反抗!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研究發現:只要媽媽保持冷靜、沉著的態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要維持約定的權力,就不會和孩子發生權力之爭。

行動時態度很重要,做到溫柔、堅定,孩子沒有對手,“讓他的風,無帆可吹”,就不會反抗!

孩子不聽話自然會讓我們頭疼,恨不能打他一頓。但是如果我們冷靜下來思考總結這個問題,會發現打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應該做到理智對待孩子,好好說話,讓孩子聽話。

二歲女兒輸比賽,親媽現場打罵十分鐘:都輸了,你還有什麼臉哭?


身邊的人35498212


作為學前教育的師範生想表達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們不提倡打孩子,但是有必要樹立家長的威信,孩子難管我們也要分析原因。

不聽話的孩子一般都聰明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幼兒園班裡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上課亂跑的孩子,他雖然很調皮但是他很聰明。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怪孩子不聽話,因為我們教的知識孩子不感興趣或者說我們讓孩子做的事情他不感興趣。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了孩子對某一方面感興趣,這類孩子的表現一定會讓我們感到驚訝!

該打還是要打的

打孩子還要看情況,看孩子年齡。

如果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一定要懲罰,要讓孩子害怕以後不再犯錯,這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對此李玫瑾教授也說過懲罰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我們大多數的時候打孩子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情緒的一種宣洩。

希望家長能分清打孩子是真的為他好還是自己不良情緒的宣洩。

我們大多數的時候還是提倡對孩子進行引導,從小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學會分清是非對錯,很多時候不需要“打”這一行為!

學會和孩子做朋友

我想孩子更需要我們做家長做老師的平等對待他們,和孩子平等相處,孩子也會學會尊重別人尊重父母!

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平等的環境,在正確的引導下和父母愛的陪伴下,孩子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欣心向暖


我是一個十分關注家庭教育的小幼師。希望我的見解可以解決您的一些顧慮。

首先,我個人認為用打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是不可取的。

雖然人們常說:棍棒下面出孝子。但又有那個孝子是打出來的呢?

時代在進步,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進步。我個人認為孩子不聽話,難管有以下原因。

1、年齡特點。每個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年齡特點。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就會比較叛逆,難管。但仔細想想我們也是從那個年齡段過來的。叛逆期的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其實很多一部分孩子只是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關心 。家長多理解,多溝通,這一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但用打的辦法來解決,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2、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分五種類型,但只有民主型最為受孩子歡迎。孩子從出生的那刻起就是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在嬰兒期做出的每個動作都需要家長的回應。到了兒童期,孩子們的思考能力更強,這時家長只做出一些回應可能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時間久了,孩子就以為可能家長不關心自己,這時就會做一些過激的行為來吸引家長的關注。

3、相處方式。問題中說到:樹立權威。孩子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們家長完全可以像和朋友相處那樣和孩子相處。如果適當的改變一下相處模式,那麼教育孩子不會再是什麼難題。一個家庭裡,如果您和您的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那麼您的孩子也會事事和您商量。交流的過程中,您的見解和學識無形之中也會讓您的孩子崇拜。那麼,這樣的話,您還用樹立權威嗎?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見解。若有不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呦。


張水熊


越打越糟糕。孩子長大了就會模仿,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你又繼續打,惡性循環。冷處理最好了。不要在他鬧的時候跟他講理,沒用。就讓他一個人呆一會。等他安靜下來再教育。


圓寶最乖


對於孩子不聽話,很難管,家長會不會選擇“打”的方式教育,我在昨天(1O月24日)下午剛好回答了“吾是阿凡”先生題為《家長和教師管教孩子時能不能打?孩子的成長中能不能打?》的問答,在這裡不好意思轉抄,見諒。

上述回答的主要意思:如有需要,適時、適量、適度恰到好處的打,是要讓孩子知“敬畏”,以打屁股為佳,還要配于思想溝通工作和有關的善後布控工作。

其目的,我不主張是為了樹立家長權威,而是孩子的教育需要。🙏


錢德鑄


如果一個家庭從一開始拒絕使用暴力對待孩子,他們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懂事、乖巧。用溫柔的告誡,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這種選擇便最終內化了孩子決定。建議溫柔教育,越早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