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贝格奏响最美德沃夏克

班贝格奏响最美德沃夏克 | 乐评

牛小北/摄

文 |高建

当名团造访已经成为一种令人倍感幸福的常态,挑剔的乐迷们对于所谓“神演”自然有了更多的期待。在全球乐团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的今天,单一维度的好声音、好技巧已经无法让一场演出脱颖而出,唯有“乐团、作品、艺术家(尤其是指挥家)”三个要素在气质上高度吻合、加上诸如良好演奏状态等带有运气成分的配合,才能促成长存于心、回味无穷的佳演。11月1日晚,指挥家雅各布·赫卢萨执棒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呈现的德沃夏克《d小调第七交响曲》无疑当属此列。

大抵是因为“自新大陆”的光芒太过耀眼,德沃夏克的前八部交响曲作品的价值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视,这对首演于1885年、无论从结构还是内涵上都相当纯熟深湛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显然是不公平的。当首乐章阴郁不安的第一主题从置于班贝格交响乐团正中的中提琴、大提琴声部浮现,那如暮夏沉雷般的摄人效果以十分克制的音量迅速聚焦了所有听众的注意力,圆号首席以极为平稳准确的技法奏响轻柔的单音妆点,双簧管和长笛也将音乐自然过渡至悦耳怡人的第二主题。赫卢萨从容地塑造着乐团的整体音场,既能以巨大的肢体幅度令乐团在发展部的齐奏中释放波澜壮阔的恢弘力量,也能在迅捷而至的渐弱中营造出“从高空加速坠入海绵”般的奇妙空间感,一个起承转合间章法严谨的奏鸣曲式在他老练娴熟的处理下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诗,让笔者对这位年轻指挥才俊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期许。

无论是第二乐章木管在拨弦下清丽的吹奏、弦乐第一谱台六位演奏家室内乐般的精妙对位,还是第四乐章不断引入的短小插部主题和复杂的声部轮转,班贝格音乐家们的精湛诠释都在织体丰沛度和行进流畅感之间捕捉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作品在局部结构上的细碎。我们也许无法奢求能拥有比当晚更加杰出的第三乐章了:俯拾皆是的弹性速度、戏谑调皮的小调音阶、自由摇曳的舞蹈律动……与波西米亚音乐渊源极深的班贝格交响乐团和来自捷克的音乐总监共同奉献了令人叹服的“德沃夏克之夜”——乐团在二度返场中再度奏响了这一乐章的片段,足可见艺术家们对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

如果不是这堪称范本的德沃夏克作品演绎,那么班贝格交响乐团在音乐会上半场对于两部德国音乐杰作的阐释显然值得更大篇幅的赞誉。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开篇齐整的和弦收束、紧凑动机在力度渐次上升的反复中积蓄的磅礴力量、副部主题的温暖质感与充溢悲剧情愫的主部之间的互补,无不彰显了德国一流乐团令人艳羡的传统底蕴。挪威当红小提琴演奏家薇尔德·弗朗在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同样展现了精湛全面的演奏技巧,首尾乐章几次高难度的音阶跑动中依然能做出独到的音组区隔处理,柔板乐章的弱奏稳定而梦幻,无愧于“提琴女皇”穆特的赏识与提携。

当越来越多的爱乐者从对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的盲目崇拜转为对于文章开篇谈到的三要素有着更加客观而综合的考量,当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愿意接受属于“低调实力派”的艺术家们挥洒他们最为擅长的作品,笔者相信这样真正顶级品质的音乐会不仅能够在票房和影响力上获得远超当下的成功,也能让人更多观众明晰“好演出”的标准。

- THE END -

快手、抖音账号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