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晋国并不惧怕秦、楚,为何却是衰落最快的诸侯国?

Sky小仁


晋是地处今山西境内黄河与汾水之间的国家。春秋以来的长期内乱,影响了晋国的发展。晋献公在位时,扩建绛都,整顿内政,建立二军,吞并了周围的十几个小国,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强国。因晋献公晩年宠信骊姬,废嫡立庶,引起内乱,史称“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趁着国内混乱出逃在外。他居外19年,献公死后,回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在狐偃、赵衰等大臣的协助下,奖励生产,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举善援能”,作三军,使长期内乱的晋国又振兴起来。

在前632年,晋以救宋为名,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史称“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前627年,晋襄公在位时,秦兵东向袭郑,在回军至殽(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晋国成为的春秋时候名副其实的强国,位列五霸之首。

衰落之因:

三家分晋

争霸战争以来,晋国的一些异姓卿大夫在晋公室不断扩充军事编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兵权。到春秋中期,晋国政权逐渐为六卿所控制。所谓”六卿”,就是指范、中行、智、韩赵、魏。当时晋国公室力量很弱,原先隶属于公室的民众都投靠到“六卿”门下。“六卿”之间斗争也相当激烈。赵鞅执政之后,前497年,范氏和中行氏向赵氏进攻,但遭到以赵氏为首的韩、魏、知四家的反击,范氏、中行氏败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又联合郑、齐两国进攻赵氏,即所谓铁之战(今河南濮阳西北)。后来,在前490年,赵鞅战胜了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土地,政权落到知、赵、韩、魏四家之手。由于知伯专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合力又灭掉知氏,三家分别建立了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恰恰恰到好处


晋国的衰弱不在于外敌,而是晋国的内部。

晋国一开始的强大离不开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晋国强大后,为了解决晋国公室的争端,对内部进行了大规模血腥清理。

之后,晋国无公族,虽然没有了王室之间的内斗,但是王室的实力也因此虚弱。

晋国为了长期和楚国打仗,并打算以“车轮战”的方式消耗楚国,让卿大夫轮流执掌军队,晋国在晋楚争霸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优势状态。

但是,卿大夫执掌军权后,再加上公族势力的削弱,晋国逐渐大权旁落,形成卿大夫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最后形成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六大卿族。

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先后被诛杀,土地被其他卿大夫瓜分,而实力最大的智氏胁迫魏氏和韩氏攻打赵氏,结果赵氏游说魏韩两家,魏韩反戈一击,打败智氏,智氏土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智氏土地被瓜分后不久,韩赵魏三家上书周天子,三家分晋,晋国正式被韩赵魏三家取代,晋国灭亡。

所以,晋国强大,但是晋国实权被卿大夫掌握,最终亡于韩赵魏三家卿大夫之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2566147534118900"} --}

津城沐雨


晋国开始最强大,衰败得快是宗室弱,控制不了卿相大夫专权,还有一个就是大宗控制不了小宗。


晋国是在春秋时强大。周天子偏心封晋为大国,本想这个侯国拱卫京城,周天子想不到晋国居然更早地灭亡了。

秦国因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都洛,在西方旧都留下大片土地,他为感谢秦公勤王,准许秦人去夺回来,归自己所有算是对秦人的奖赏,秦因此成为渚侯。楚国历来不服周,由着性子发展下去。

晋国开始就强,如果希望一直强下去,就要有国力支撑。但是,晋国内乱特別严重。大宗管不了小宗,晋侯管不了六卿。周天子的威望一天不如一天,自己也变成泥菩萨过河。礼乐杀伐自天子出变成了自诸侯出,自大夫出……晋国六卿纷争后,经历了一个血腥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晋国的衰弱过程过程。

秦在春秋时可以忽略,实力并不强大,养马的祖先和秦襄公的勤王得来的荣光,被内乱和关外的卑视冲得干干净净。特别是魏国对秦国的压迫和欺负,使本来内乱的秦人雪上霜。晋国的强大,诸侯比不上。秦国自然不敢摸老虎屁股。春秋战国的分际,就是春秋五霸变成战国七雄。即是,晋国衰败后分裂成韩赵魏知伯等几家干政,干涉晋国的内政外交。晋国实际上不存在了,衰败得尘埃不留。

而西夷的秦,南蛮的楚。秦在春秋时可以忽略,晋国的内乱,使秦国争得壮大的时间,如果不是秦孝公知道耻辱而变法,秦国也可怕已经消失了。商鞅变法才使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放眼春秋几个大的诸侯国,晋国衰弱而灭亡,齐国变姓变种,田齐取代姜齐。燕国比较从容,边远有边远的好处,秦国上升得快,楚国蛮横,四方扩张,成了土地面积最广的诸侯国(周天子不胜其烦,允许它为诸侯国)。

治国治家安身立命,要靠有本事,不仅自己要有本事,子孙后代也要有本事。如此,方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晋国的灭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春秋战国风云诡异,战乱不定,破家亡国由晋开始。

也奇怪,但凡有晋以来,沾晋之国,必发内乱,然后别人乘机而入,西晋就是另一个版本,统一之国,区区五十年,就结束了!


劉一千五


晋国这个春秋时代活跃于一时的北方霸主,其实力之强连秦、楚、齐,这样的强国也要畏惧三分!只是在它瓦解以后,秦国才得以逐渐扬眉吐气起来。

假如标题中的晋国衰落,指的是引发“三家分晋”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也许可以从晋国的政坛格局,去尝试做一浅析。

在春秋时代里,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晋国一样,面临着臣子做大,君弱臣强,甚至最后国君自己都成了强臣们手中操纵的傀儡的情形。

如果以晋文公时代为区分的话,似乎可以看到:在晋献公以前,尽管晋国公室也有因争权夺利而引发的内斗、残杀,但毕竟还是姬姓公室之间的争斗,至于那些强臣也仅能成为公室成员利用的工具而已。诸如所谓“曲沃兼翼”之类的公室内乱,都是姬姓之间的争夺。

但是到了晋文公时代以后,情况有了一些不同: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身边追随着许多晋国的文武精英,这些人在帮助晋文公回国为君的事情上,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机的,其功劳是极重、极高的,因此晋文公就不得不在回国为君后,重赏、重封他们,借以号召人心支持自己。

此外,就在重耳流亡的这十九年里,晋国国内的政治势力,曾经历了几次重新洗牌——先是在晋献公薨后,晋国群臣因不服骊姬母子的统治,以里克为首的故太子党便发动了政变,诛杀了骊姬一党,还顺便把荀息也捎带着诛杀了。


不久之后,晋国群臣把夷吾从秦国迎回国,立为晋惠公,晋惠公为了巩固地位,又对里克等既有本领,又有号召力的文武之臣,大开杀戒。晋国的政坛由此又经过了一番洗牌、重组。

晋惠公死后,其子子圉从秦国私逃回国,导致了秦晋反目。而被立为了晋怀公的子圉,也因惧怕地位不稳,再次诛戮老臣。这更使得群臣对其反感、厌恶。也因此才给了重耳趁虚而入的机会!

从以上可以看到,晋国在那十九年里,发生了无数次君主屠杀大臣的事件,而且其政坛也因此一再洗牌,重新分配利益和权力。而晋国国君的权威,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中遭到了群臣的质疑和削弱,从而造成了其君臣之间产生了离心力,逐渐地群臣与公室之间便出现了一条看不见的鸿沟!这为以后强臣夺权,专擅权力埋藏下了隐患。

于是当晋文公即位后,便不得越发的迁就那些功臣,更不得不分配给他们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并能从其他大臣手中收回部份权力。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晋国君臣之间,因为力量平衡而达成了某种妥协的时期!晋文公、晋襄公等几代国君之后,又经过了内乱,晋悼公执政了。晋悼公还算是有所作为的。


而到了晋悼公以后,晋国的君弱臣强的局面开始日益显现出来,此时的晋悼公已经不得不依赖强臣执政,来维持晋国的政治格局了。至于晋悼公之后,晋国君弱臣强的局面已经不可挽回了——那些曾历经了风雨而屹立不倒的,老牌晋国功勋大族,在一次又一次的洗牌中,大多都垮掉了。

最终在三家分晋以前,晋国的政权、土地、人口以及其他资源,绝大部份都落到了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四大贵族之手了。而晋国公室则只剩下了很少的资源可以使用,在这种局面下国君完全成了摆设和傀儡!于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晋国就在这四大贵族的互相争斗中,分裂、衰落了。


此后又历经了智氏联合魏、韩挑战赵氏,水灌晋阳,试图灭亡赵氏的大战,以及赵氏说服魏、韩两家,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瓜分了智氏资源的大乱!此后也才逐渐演化成了先有三家全部瓜分晋国的资源,并变晋君为彻底的傀儡,而后趁时机成熟而干脆各自建国的事!而曾经的泱泱大国——强晋,就此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综上所述:堡垒从来都是易于被从内部攻破的!晋国的衰落直至瓦解,并不是因为外部强敌施加的压力所导致的。恰恰是因为其内部由来以久的隐患和危机,长期以来的潜滋蔓长,以至于无可挽回这一趋势,导致了最后暴发的结局!


北疆同心


说的我们印象之中,对于一个强大帝国的要求,换一种想法的话,就是一个健全人,个强大的思维,拥有强壮的身体,这样组合起来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在一些实际的分析里面,某些人会犯一些错误,会过度的重视这个国家的枝干,而放弃去分析这个国家的思维和神经,最后导致他分析出来一个原本很强大的国家,结果突然就崩塌了,失败了。

汇总分析呢,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某些事情他自己看不懂,这个春秋时期的晋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晋国这个国家是个中原大国,毫无疑问在中原地区呼风唤雨晋国和楚国华黄河而治,黄河以北便是向晋国称诚,黄河以南便是向楚国纳贡,一直持续到晋国灭亡的时候,并且无论是秦国,齐国,楚国之所以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手伸进中原正是因为一个中原大国晋国处在那里,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得到发展,没有三家分晋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启战国乱世。

可是相比较于晋国,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呼风唤雨,晋国的王室实际上他们的地位和晋国当时所处的基本国情并不相匹配,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君暗臣明,这个国家它的国君他的视力特别的小,很难管控的了,全程还是全程实力名望以及手段都比在任的国君强的多,所以就造成了国军说话不管用,手底下大成说话那是真的管用,而收集下大臣也不是说自成一派,而是分成多股派,别互相攻击互相抨击。

所以我们去形容这个晋国,实际上就是一个脑子有点儿问题的健康人,四肢很发达,头脑很简单,而且头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那这样与其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又有什么用呢?这个人实际上它已经脱离了社会已经不存在,等到后来这身体不听他的命令自己脱离出去,这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

晋国以及在战国时期发生内乱的齐国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制度相当的落后,而国军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制度落后所带来的问题,最后导致自己的国家原本的主人没有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手底下的大臣反而成就了新的国家,比如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无论是哪一种制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强悍的国家,它的国家实力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说国家的综合国力越高,GDP越多,人口越多,资源越多也就越强大,这并不是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国家称雄的资本,可并不是说某些人天生继承了这些东西,以后就能够把这些东西给发挥出来,并不是是需要一种方法,没有方法去支配这些资源,你这个国家就是一个空壳子,而你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类似在历史上的这种事情也有很多,比如说汉朝有一句老话叫做一汉挡五胡,即便是到东汉末年三国乱世,面对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侵国家的实力降到了冰点,人口的基数已经被削弱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之下仍然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摁在地上摩擦,这就是大汉王朝的强悍之处,一方面是民族精神,另一个方面则是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支流确实是当世之豪杰,能够把整个国家的实力调动到几点,所以面对这些游牧民族的入侵,虽然对方看似声势浩大,可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奈何得了这三位人杰。


漩涡鸣人yy


众所周知,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和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较量中,晋国在整体趋势上占据了上风。对于晋国来说,六卿等异姓士族的重用,确实增强了晋国的人才活跃度,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六卿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在春秋后期导致晋国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促使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首先,就“魏赵韩三家分晋”来说,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西周,因为地域辽阔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时,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来说,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百姓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来说,实力强大时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

但是,进入到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实力变化,导致后者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所以,就周王室来说,最终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国所灭。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晋国来说,因为疆域辽阔,所以将土地分封给各个卿大夫。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对于自己的封地拥有绝对的权力,比如兵权、经济权、继承权等。长此以往,这些封地内的将士和百姓,自然只会效忠于各个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君主了。而在晋国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异姓卿大夫也趁机做大做强。

当然,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晋国被一分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时期,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选择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是晋国和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不同的地方。到了晋文公在位时,同样对进攻公室子弟进行打压,选择重用异姓卿大夫。在晋文公等君主称霸的过程中,缺乏公室力量制约的卿大夫不断壮大,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晋国公室也没有力量却制衡了。

最后,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在这之后,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晋阳之战。此战,赵、韩、魏三家卿大夫消灭了智氏。如果此战是智氏胜利的话,那么,智氏很可能会消灭魏赵韩三家,也即晋国很可能被智氏取代。那么,晋国就如同田氏代齐,只被一个卿大夫所取代。就田氏代齐的齐国来说,也是卿大夫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致的,并且,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发生的内乱,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为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的根本原因,而晋国、齐国公室力量的衰微,则是直接原因。


醉梦拾遗


晋国是春秋五霸的老大,秦国确实干不过它。但秦国地处关中,占尽地利,西/北/南三面均无后患,兵峰全力东指,以进为守,稳坐西方一霸。秦晋之好,对晋国更为有利,晋国免除最大后患,等于放大了晋国的实力。但内斗不止,晋国最终被自己干死了。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岭。


遖唻苝暀


大家都知道春秋列国中,晋国是第二个称霸,今天我们来聊聊这样一个诸侯霸主国如何沦落到成为第一个被分裂灭亡的地步,并且因为它的分裂而使得中国历史结束了春秋进入到战国。自晋国称霸以来,一直就被动挨打的楚国终于迎来了著名的楚庄王登基,并出兵包围了晋国最亲近的附庸郑国,当晋国派兵来救的时候,求生欲极强的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并与楚国合并一处击败了晋军。两年后晋国再次派兵想夺回郑国,结果又被楚国击败。

  与此同时晋国在对秦国的历次战争中依然不断的取得胜利,其在诸侯国中依然还处于最强地位。后来当齐国讨伐鲁国的时候,鲁国跑来向晋国求援,这对于晋国来说可是个染指东方的大好机会,于是晋国联合鲁、卫,三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此时早已不是桓公时期的齐国了,在今天的济南被联军击败。鲁国的国君在胜利后出于礼数,亲自跑去见晋景公,结果晋景公小看了鲁国,对其傲慢无礼,于是鲁、晋盟约撕裂,鲁国把晋国的小弟郑国打趴下了。(没错,每次只要有人对晋国复仇,都会先把怒火撒到郑国头上。)

  当时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很多离的很远的诸侯国就像“天外来客”一般神秘,直到晋景公16年的时候,晋国才和远在江南的吴国有了往来。而且两国一见如故,发现他们之间的真的有一个共同语言,那边是讨伐楚国。晋、吴的联盟可以说让楚国瑟瑟发抖,并且使得依然开始衰落的晋国“回光返照”。公元前557年,楚国在今天的平顶山大败,后来晋、吴又多次联合攻楚,使得楚国的不依不饶自此停止,不再敢主动出兵晋国。这里还要顺便提一句的是,在此期间,晋对秦的战争又连续取得N次胜利。

  但是此时的东方大国齐国已经发来大队人马,占领晋国朝歌城、报了当年晋国伐齐之仇。被打趴的晋国幸好当年救过宋国,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扮演者“和事佬”的角色。由于宋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当年周武王分封的前朝商朝的王室后裔,所以虽然国力弱小,但其地位崇高。此时面对齐国的强攻,宋国出面组织会盟,把齐、晋、楚、秦当时最强的这四位召集到宋,说反正你齐国也报了仇了,就别再打了;你们晋、楚二国以后也不要再打了,你们打来打去无非就是打各自的小弟而已,这样,你们让各自的小弟认对方为大哥,这事不就解决了么;你秦又一直打不过晋,又何必还要如此不依不饶呢?

  结果宋国的这一调节方案居然成功了,让当时的中原各国从公元前546年开始连续五年再无战事。形成了晋国的附庸国每年朝见楚国的国君、楚国的附庸国也一样要朝见晋国国君、齐、秦二国谁也不朝见的稳定格局。但这一会盟协议的达成,并不是什么大家给宋国面子之类的,而是各国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做出的决定。比如齐国早已不像之前那般强大,真的没必要继续对晋出兵;楚国迫于晋、吴联盟的压力,本来就盼着不要再打了;秦国表示这些年来无论晋国如何衰落,还是真心打不过呀;而最后的晋国之所以明明对秦、楚有优势,但依然同意这一方案的原因在于——内部出乱子了。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六卿在晋国的权势不断扩大,到晋历公的时候看不下去了,打算把六卿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但是当他先期抓了六卿中的两位时,由于实在找不到杀他们的理由又把他们放了,结果被释放的这两位干脆回头杀了晋历公。从此晋国成了六卿争夺各自地盘的场所,晋公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有一年得力盟友吴国来使觐见,结果见的居然是六卿当中最强的三位赵文子、魏献子、韩宣子,在席间这三卿的言论俨然是可以替晋公决定一切晋国事务的,所有吴国使臣回国后对吴王断言:“以后晋国的争权必将落入赵魏韩三家之手”。果然,后来在六卿角逐的过程中,知伯、赵、魏、韩四家瓜分了战败的另外两卿的土地,那两卿皆逃往齐国避难。晋国国君对这四位的表现很是生气,但自己又没能力与之对抗,于是写信给齐、鲁求二国出兵讨伐这四大家族。结果消息被四卿得知,先下手为强起并攻打晋公,晋公也打算到齐国去避难,结果路上就病死了。从此晋国大小事务皆出于知伯之手,赵魏韩三家密谋杀死知伯,瓜分了知伯的所有封地。

  就这样三家成为晋国的共同领导者,后期发展三家不必朝拜晋公,而晋公需要挨家朝拜三卿的程度。直到周王室册封赵魏韩为从三卿升格为三国,赵、魏、韩正是跻身诸侯国之列。此时晋公仅仅是住在一个被三家安排的小小城池当中名存实亡的国君而已,而且就这小小的城池由于三家谁也不愿意从自己的土地上拿出来给晋公用,导致末代的晋公住所迁来迁去、流离失所,最后韩家的韩姬杀死了最后一代晋国国君晋静公,自此晋国彻底灭亡。


历史名将录


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于唐地,唐叔虞封地本是唐国,因晋献嘉禾之故,其子燮父为表晋升的雄心壮志改唐为晋。晋国自此始。

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盛极一时。讨论晋国灭亡快的原因与三霸的衰落及秦的最终一统是有对比的积极意义。

一、齐、楚、秦三霸与晋的对比

可以看到这些霸主都是周王室的边陲之国,而晋正居中原之地,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在古代交通不便,这些霸主都能较好安抚属臣,而地居中原的晋国离周王室较近,属臣表现得就比较活跃,不安分。中原富饶易蓄甲士 ,所以属臣实力很强。

再加上重耳可以算是混血儿,可能其后代在处理政务上也比较豪放,管理不利。

二、晋秦的对比

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而且是异姓,并不是同姓的分封,这与重耳不无关系。秦国是郡县制,任用的官吏并无实权,又通过变法打击了同宗势力,很好的解决了内乱问题。

可以看到晋国的六卿制分封已落后了秦的郡县制,不能与时俱进。

三、六卿之乱与三家分晋

地处中原的晋国,沿袭周的分封制,重耳夺权及争霸后分封异姓功臣,为晋的内乱埋下隐患。待晋文公死后,后世国君很显然不能很好嵌制异姓功臣,著名的例子就是赵氏孤儿惨案。

智氏、中行氏、韩、赵、魏氏等六卿互相争夺地盘,效仿重耳相互兼并,最后剩下韩、赵、魏三氏。这三氏最后在豫让刺杀赵襄子未果后,最终消灭了智伯。至此,历史进入战国。而赵襄子的爷爷就是赵武,赵武的爷爷是赵盾,赵盾的祖上就是赵衰,赵衰是重耳的陪臣。赵氏建国与功高盖主有关,与重耳的分封有关。

从上可以看出,晋国优越富庶的地理位置,对异姓的分封及重耳混血的基因,可能都是导致晋国盛极而衰的原因。

有必要提一下,赵衰的妻子是重耳妻子的妹妹,赵盾、赵襄子也是混血儿。后来赵武灵王被儿子困死沙丘,以及有鲜卑血统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莫不与未被驯化的游牧血统有关。大家觉得呢?


三思堂


晋国走向分裂,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卿族实力强大,而作为宗室的公族实力弱小!在西周伊始的分封制是“天子建国,层层分封”,天子分封诸侯,授予土地和人民,而诸侯也要向下分封宗室子弟为卿大夫,授予卿大夫土地和人民,并让其出任要职,或是掌握兵权,卿大夫实力太大,后期互相战斗,晋国从此走向衰落,直到后期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