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越笨的人話越多,越聰明的人話越少?

開在荊棘裡的花--


想不明白的越多,向人詢問的次數和內容就越多,因為他想搞清楚事情(人生、社會)到底是怎麼回事

比如受了委屈、冤屈之後,他會想不通,會很痛苦,所以想到處傾訴,想讓別人理解自己。只說一次是不行的,要和許多人訴說、反覆得到認可之後,才會慢慢平靜下來。

這就多了許多話。

.

同時,他還想通過“多說”,來讓人知道自己其實挺聰明的,懂的挺多的。

.

而足夠聰明的人,因為把事情都看透了、想明白了,所以沒有向人求助(說話、聊天)的必要。這樣話就少了許多

比如受了委屈、冤屈之後,他會馬上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然後把事情馬上拋開。不再去想,不再在意,更不會去向別人傾訴這件事,一是覺得沒必要,二是知道說了也沒用。

這樣一來,自然也就少了許多話說。

.

再說,他們也足夠自信,並不需要用“多說”來獲得他人的認可。

其實“聰明人”也不完全正確,應該是“足夠明白”的人。

.

莽撞、單純的人,說話時往往衝口而出,而後說不個停

因為說話內容沒有經過大腦的事先加工,所以欠缺邏輯、要件、完整性,一件事要麼說個支離破碎,要麼動不動接不上茬,自己把自己弄得張口結舌。

聽的人難免一頭霧水,然後就是發問、解釋、發問、解釋的循環。花費好多精力,才能把一件事搞清楚。

一個“流程”下來,不免多說了許多話。

.

因為“衝口而出”的習慣,他們無意中得罪了許多人。為了“挽回影響”、讓別人明白自己其實並無惡意,或者為了挽回向惡化方向發展的事態,難免又要搭進去不少口舌......

.

聰明人說話之前,會有短暫的停頓,那是“思考”時間

他會思考一下,此次談話的中心是什麼,對方的目的是什麼,話說出來的效果(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以及怎麼說才能讓對方高興一些、更能接受一些。

經“思考”加工過的話,自然就少一些、精練一些、邏輯性強一些,沒那麼多讓人聽不懂(個人情緒摻雜太多)的邊邊角角,清清爽爽,直指主題。

這樣一來,就少了許多話。

.

總之,想明白了、想透徹了,很多話就覺得沒必要說了;需要說話的時候,直接說出“該說的”就行。

相比說些可有可無的話,會把精力更多的放到別的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如照顧家人,如發展事業。

.

對這世界還懵懂著的時候,不明白的事情太多,那不免希望多多與人溝通、交流,甚至通過不正確的方式(吵、鬧),來解除內心的疑惑

這與年齡無關,只與閱歷、知識、認知有關。只需在心存善意的前提下,多多與人交流、交往,多多閱讀,多多學習,便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也沒什麼值得羞恥的,人都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得到成長的。

.

以一句很經典的話結尾:如果沒覺得自己曾經是個傻逼,那代表你沒有成長。


也許雜談


因為該說的說叫水平,

不該說的不說叫聰明,

知道該說的說不該說的

不說叫高明。不愛多說不等於不會說,會說的想著說,不會說的搶著說。


用戶4155258850120


是的,我就是個笨人,天天看見什麼都想說,說話從來不過腦子,從沒考慮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因為嘴直,說話也不知深淺,看見了我就想說,有的話人家不愛聽,也不知道,想到哪說到哪,口無遮擋,直腸子,沒心沒肺。

有心計的人,從來長眼睛,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明眼人,心中有數,從來不亂說話,更不惹人嫌。這種人貴在自知,心裡透,聰明人說話長眼睛,從不瞎說亂說,從不辦對自己不利的事,說話知深淺。

有時沉默是金,多想少說。叫喚鳥沒肉,有貨的在心裡。愛說話的,容易被人當槍使,不說話的才是那個玩槍的人,幕後主使,厲害的角色。

朋友告訴我,一個人用兩年學會了說話,用十年學會不說話。我都幾十年過去了,也沒扳住我的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