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綠色生態文明實踐”系列——環境篇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讓市民抬頭就見綠、出門有林蔭、附近有公園,隨時隨地能夠親近自然、享受綠色,讓廣大城鄉居民享受普惠的生態福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求富、求美、求健康的願望”這是濱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最終願景。以十年林水會戰為基礎,近年來,濱州已建成了覆蓋城市、郊區、村鎮,連通道路、水系、農田的森林網絡系統,實現了映眼簾、提精神的生態效果。

“滨州绿色生态文明实践”系列——环境篇

184萬畝新增林地釋氧可供濱州人呼吸一年,涵養水源相當於一座3億立方米巨型水庫,年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量高達137.5億元

2008年濱州實施“林水會戰”以來,新增造林面積184萬畝,全市林地面積達到299.3萬畝,林木覆蓋率增長9.2個百分點、達到30.84%,城區綠化覆蓋率39.58%,人居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和提升。

2018年隨著全域綠化工作的推進,濱州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同時,大力推進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和省、市級森林鄉鎮、森林村居,讓森林走進更多的城鎮、鄉村,讓更多的居民生活在森林的懷抱中。截至目前,全市有7個鄉鎮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鄉鎮,省級森林村居90個,市綠化委員會命名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等30個鎮(鄉、街道)為“濱州市森林鄉鎮”,命名濱城區濱北街道辦事處瓦屋邢村等200個村居為“濱州市森林村居”。同時,命名懷周生態林場等25個生態林場為“濱州市市級生態林場”,命名藝邁鄉村林場等10個鄉村林場為“濱州市市級鄉村林場”。

“滨州绿色生态文明实践”系列——环境篇

299.3萬畝林地在起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生態保護作用的同時,就像一個巨大的氧吧持續不斷地改善著濱州的空氣質量。根據2018年完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數據測算,僅十年林水會戰以來我市新增的184萬畝造林,每年就可以固碳44.6萬噸,吸汙降塵152萬噸,釋氧119.3萬噸、可供全市人民呼吸一年,涵養水源3.2億立方米、相當於修建了一座3億立方米的巨型水庫,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量高達137.5億元。

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給濱州帶來了另一種景觀——鳥的天堂。鳥類作為生態平衡鏈上的重要一環,其數量和品種的豐富,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壞的直接體現。這些年,在濱州“低頭見綠蔭,抬頭見鳥飛”成為每一個人的切身感受。據統計,我國目前記錄鳥類1329種,濱州發現記錄的鳥類有254種,其中有白頭鶴、丹頂鶴、白尾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白鸛國家一級保護6種,斑嘴鵜鶘、大天鵝、小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40種,省級42種。長江流域的八哥、棕頭鴉雀、震旦鴉雀北遷至濱州成為了居留鳥,在濱州過去不多見的喜鵲、斑鳩等增多,戴勝、黑水雞等成為常見。

林路、林水、林田、林城、林村相依相擁,濱州四季景色變幻各異美不勝收

濱州以林水會戰為抓手,突出綠色通道、水系綠化、“四位一體”農田林網、城市近郊森林公園、村莊綠化、萬畝生態林場等建設工程,堅持“點線面”結合,近十年來建設綠色通道2476公里、農田林網219萬畝,尤其幹線道路、大型河流乾渠等綠色通道實現了綠化“全覆蓋”,城區街道的樹冠覆蓋率達到25%,濱州大地林路、林水、林田、林城、林村相依相擁,一年四季景色變幻各異、美不勝收。

林路相依,綠連道通車行暢。濱州以24條幹線道路綠化為重點建設沿線景觀林帶,按照高速公路每側寬150米、國道每側寬100米、省道和鐵路每側寬50米的標準,做好長深高速、榮烏高速、濟青高速、濟濱東高速、濱德高速、205國道、220國道、大濟路、廣青路等道路綠化提升,實施骨幹道路重要節點靚化工程,道路與外市交界處、出入口等重要節點,通過喬灌花草高低錯落、常綠樹和彩葉樹與落葉樹種的合理搭配,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綠化效果,並沿縣鄉級公路每側建設20-30米寬的綠色生態林帶,有效改善了全市路域環境。2019年,濱州又全面啟動濟青高鐵、濱海快道等綠化工程,對205國道31.6公里、長深高速23.5公里、濟濱東高速81.4公里進行高標準綠化提升,投資1.2億元把濱惠大道35公里建設成了貫通濱州城區的園林式景觀廊道。

“滨州绿色生态文明实践”系列——环境篇

林水相映,綠擴彩染雙倍濃。濱州大力實施水系綠化工程,在沿河流乾渠兩側適宜綠化地段,按照大型河流、乾渠單側林帶寬度不低於100米,一般河流、支渠單側林帶寬度不低於50米,小型河流、斗渠單側林帶寬度不低於30米標準,重點實施沿黃河、小清河、馬頰河、德惠新河、秦口河、徒駭河、潮河、西沙河等大中型河流和南水北調引水渠、簸箕李、白龍灣、小開河、韓墩、張肖堂、胡樓、大道王、道旭、打漁張等乾渠綠化,逐步構建完善了水系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對庫容500萬立方米以上的30座大中型水庫,環水庫建設寬度為100-200米的大型生態防護林帶,造林1.5萬畝,有效保護了水源地安全;在沾化、無棣、北海經濟開發區境內,沿防潮大堤內側,建設寬200米的沿海防護林基本林帶和沿海防護林,綠化總長度240公里,造林面積10萬畝。

林田相偎,綠網鋪金糧豐饒。濱州結合小農水、農業開發等工程大力實施標準化方田林網建設,網格控制面積在200-300畝,以鄉土樹種為主、主副林帶搭配,在主林帶每側栽植2-3行喬木,副林帶每側栽植1-2行喬木,四周閉合,林相整齊。林水會戰十年以來,濱州新增農田林網面積177萬畝,總面積達到219萬畝,農田林網既形成了綠色景觀帶,又極大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了鄉村振興。

“滨州绿色生态文明实践”系列——环境篇

林城相擁,綠圍城潤民居宜。濱州按照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原則,實施建設環城綠化林帶、環鄉鎮駐地綠化林帶、環村莊綠化林帶等綠化工程。在主城區沿城區周邊環城道路(水系)建設環城森林公園和環城綠化重點片區,打造“種類豐富、配栽合理、造型雅緻、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生態和諧”的環城生態遊憩系統;在各縣(市、區)以環城森林公園建設為目標,沿環城道路、水系先行建設寬度不小於200米的環城林帶;在各鄉鎮環鄉鎮駐地建設寬度50米以上的綠化林帶;結合生態文明村建設,建設20-30米寬的圍村林,並充分利用“四旁”和其他空閉地見縫插綠。結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濱州進一步突出抓好城區增綠增靚工程,重點對城區街道、公園綠地、居住小區、單位庭院、城鄉結合部等進行綠化提升,確保到2020年中心城區及各縣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

快速推進溼地保護體系建設,保護面積達到264.48萬畝,建設國家和省級溼地公園17處

濱州有近海與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沼澤溼地、人工溼地等共4類9型,溼地資源總面積17.63萬公頃,居全省第4位。近年來,為切實恢復溼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把“溼地添綠”納入全市“林水會戰”重點工程,快速推進溼地保護體系建設,全市溼地保護面積達到264.48萬畝,溼地公園總面積12567.51公頃,逐步發揮出溼地維持生態平衡、淨化水質、蓄洪防旱、增加碳匯、調節氣候等重要作用。

“滨州绿色生态文明实践”系列——环境篇

目前,濱州共建有濱州貝殼堤島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引黃濟青渠首鳥類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黃河島、麻大湖、小開河、秦皇河國家級溼地公園4處;濱城區三河湖和白鷺湖、惠民縣月亮湖和劉黃溝、陽信縣白楊河、無棣縣飲馬湖和秦口河、沾化區思源湖、博興縣打漁張雙臺、鄒平縣黛溪河、濱州高新區打漁張新河和龍江、濱州北海13處省級溼地公園。溼地植物達到74科198屬301種,溼地鳥類達到16目38科210種,國家I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大鴇、丹頂鶴、中華沙秋鴨等7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5種。

濱州正確處理溼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按照“保護優先、科學修復、穩定面積、適度利用”的方針和“林業牽頭、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原則,以水系疏浚、生態補水、汙染控制、植被恢復、棲息地生境恢復保護為重點,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狠抓溼地規劃建設,編制了《濱州市“十三五”溼地保護工程規劃》,確保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整體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將溼地保護及溼地公園建設等列入林水會戰重點工程,採取每季度定期檢查、重點抽查、集中檢查等相結合的方式,督導各縣(市、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建設力度,確保溼地資源或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在經濟條件不很寬裕的情況下,濱州對溼地建設管理工作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機制。

濱州嚴格對溼地的利用監管,強化溼地宣傳教育,社會公眾溼地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保護溼地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主要建立了溼地保護修復制度,按照“先補後佔、佔補平衡”的原則落實溼地面積總量管控,對涉及徵佔用溼地的所有建設項目依法從嚴審批,確保溼地面積不減少,溼地資源不退化,全市溼地資源不發生非法佔有和流失;在每年“世界溼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期間,通過多種媒體和豐富的形式,大力宣傳溼地的功能效益、溼地保護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和相關要求,動員廣大幹部群眾參與溼地建設管理工作,推動溼地的保護與修復向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