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北古樂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北古樂

承古軒樂隊的樂師們在觀城王家門頭吹奏古樂。

它是傳承了六百年之久的古代民間音樂,它是三北地區先民舉辦慶典、聚會時不可或缺的曲調,它也是當地農耕文明的文化符號。它就是寧波、慈溪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北古樂”。如今雖然式微,卻依然嫋嫋不絕。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應利民在演奏古板。

“三北古樂”四個字拆分來看,“三北”是指早年鎮海、慈溪、餘姚三縣的北部,“古樂”指十番、車子燈與古船曲三種民間音樂。後兩種源於本地,均為地方小調,曲調細膩婉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十番則屬於大調,節奏舒緩,結構均衡,使用“四竹四弦”(包括笙、蕭、笛、管,阮琴、四胡、三絃、碗琴)等八種樂器。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夏建文在吹簫。

1997年,慈溪市觀海衛鎮的韓新高退休了。他曾在1950年至1957年間拜“三北古樂師”施良坤先生為師,具有良好的民樂功底,並能演奏多種樂器。為了不讓古樂湮滅、古曲斷絃,退休第二年,韓新高與4位師兄弟一道組建了承古軒樂隊,來傳承這一失傳很多年的民間音樂。從那年起,韓新高花了5年時間,把68首三北古樂由工尺古譜翻譯成了現代簡譜。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鄭永範在彈奏中阮。

工尺譜是中國古代民間音樂傳統記譜法之一,起源於宮商記譜法,最早出現於唐朝,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目前,工尺譜在整個餘慈地區僅留下兩本,另一本記錄的是姚劇灘簧。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記錄有68首古曲的工尺譜。

與簡譜不同,工尺譜只記錄了聲調,而沒有“節奏”,傳統上一般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學習“斷句”,所以傳承難度很大。韓新高憑記憶反覆誦記,終於把工尺譜轉化成簡譜。目前,承古軒樂隊仍以簡譜加工尺譜相結合的讀譜方式,來練習並傳承古樂。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夏樂毅在拉中胡。

“三北古樂”的八種樂器各有表現風格與演奏技巧。2006年,承古軒樂隊成員帶著“四竹四弦”與古譜前往溫州,他們找到了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民樂專家陳克秀教授,求證古譜和樂器的歷史。陳教授從器、譜、曲、調四個方面對三北古樂作了一個鑑定。他認為僅從曲調上來看,三北古樂最晚也要在明朝以前,也就是說起碼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為了完整地保存三北古樂這一民間奇葩,承古軒樂隊的樂手們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今年,承古軒樂隊迎來了建隊20歲的生日,雖然樂隊依然年輕,但15名樂手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66歲。每個週五,他們會聚集在觀海衛鎮文化站內的三北古樂傳承基地裡,進行兩個小時的排練。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韓新高在吹奏。

三北有古樂,竹弦傳遺音。三北古樂已重新綻放出新的生機,但承古軒的老樂師們還有一樁心事未了,那就是樂隊許多成員年事已高,急需更多“青春力量”加入。“我們樂隊成員平均年齡66歲,80歲以上有3位。雖然這幾年有幾位年輕人加入,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接班”承古軒,讓三北古樂找到更多知音。”82歲的韓新高感慨地說。寧波晚報記者胡龍召 通訊員楊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