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承古轩乐队的乐师们在观城王家门头吹奏古乐。

它是传承了六百年之久的古代民间音乐,它是三北地区先民举办庆典、聚会时不可或缺的曲调,它也是当地农耕文明的文化符号。它就是宁波、慈溪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如今虽然式微,却依然袅袅不绝。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应利民在演奏古板。

“三北古乐”四个字拆分来看,“三北”是指早年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部,“古乐”指十番、车子灯与古船曲三种民间音乐。后两种源于本地,均为地方小调,曲调细腻婉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十番则属于大调,节奏舒缓,结构均衡,使用“四竹四弦”(包括笙、萧、笛、管,阮琴、四胡、三弦、碗琴)等八种乐器。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夏建文在吹箫。

1997年,慈溪市观海卫镇的韩新高退休了。他曾在1950年至1957年间拜“三北古乐师”施良坤先生为师,具有良好的民乐功底,并能演奏多种乐器。为了不让古乐湮灭、古曲断弦,退休第二年,韩新高与4位师兄弟一道组建了承古轩乐队,来传承这一失传很多年的民间音乐。从那年起,韩新高花了5年时间,把68首三北古乐由工尺古谱翻译成了现代简谱。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郑永范在弹奏中阮。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传统记谱法之一,起源于宫商记谱法,最早出现于唐朝,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目前,工尺谱在整个余慈地区仅留下两本,另一本记录的是姚剧滩簧。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记录有68首古曲的工尺谱。

与简谱不同,工尺谱只记录了声调,而没有“节奏”,传统上一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学习“断句”,所以传承难度很大。韩新高凭记忆反复诵记,终于把工尺谱转化成简谱。目前,承古轩乐队仍以简谱加工尺谱相结合的读谱方式,来练习并传承古乐。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夏乐毅在拉中胡。

“三北古乐”的八种乐器各有表现风格与演奏技巧。2006年,承古轩乐队成员带着“四竹四弦”与古谱前往温州,他们找到了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民乐专家陈克秀教授,求证古谱和乐器的历史。陈教授从器、谱、曲、调四个方面对三北古乐作了一个鉴定。他认为仅从曲调上来看,三北古乐最晚也要在明朝以前,也就是说起码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为了完整地保存三北古乐这一民间奇葩,承古轩乐队的乐手们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今年,承古轩乐队迎来了建队20岁的生日,虽然乐队依然年轻,但15名乐手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66岁。每个周五,他们会聚集在观海卫镇文化站内的三北古乐传承基地里,进行两个小时的排练。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北古乐

韩新高在吹奏。

三北有古乐,竹弦传遗音。三北古乐已重新绽放出新的生机,但承古轩的老乐师们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那就是乐队许多成员年事已高,急需更多“青春力量”加入。“我们乐队成员平均年龄66岁,80岁以上有3位。虽然这几年有几位年轻人加入,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接班”承古轩,让三北古乐找到更多知音。”82岁的韩新高感慨地说。宁波晚报记者胡龙召 通讯员杨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