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向命运说不

我对一些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困惑不已,尤其是文艺界的名人,比如老舍、顾城、海子、三毛、王国维、海明威等等,他们的作品或是浪漫婉约,或是豪情奔放,或是大气雄浑,令人们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生旅途的绚丽多姿,可为何作者最终要踏上让人唏嘘的不归路呢?

为何他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向命运说不

他们直面死亡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疾病缠身生不如死,比如海明威,有的是由于遭受迫害痛不欲生,就像老舍,有的是源自感情受挫伤心欲绝,例如海子,倘若抛开这些千差万别的表象,能够深入他们的内心,在错综复杂的线索里,是否可以从中理出一条普遍的规律?

无论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是生活中的苦楚,抑或是情感里的伤悲,都会在人们的内心激起波澜,而文人大多敏感,这既是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外部世界,将其诉诸笔端感染读者的优势,同时也会拉大心境里波峰与波谷的落差,甚至形成滔天巨浪冲毁自己的心墙,三毛应该就是个样板式的代表。

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溢着异国风情的爱情画卷,时而温馨,时而忧伤,时而放浪不羁,跌宕起伏的情节不知迷倒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然而,据说有人考证过,三毛的作品许多与事实有很大差距,它们更多的来自作家的想象,可以说有众多虚构的成分,换句话讲三毛用虚幻紧紧地包裹着自身。

为何他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向命运说不

她对丈夫忠贞不渝,而又感情丰沛异常活跃,她对周围的人热情友好,但有时冷酷到“兵戎相见”,她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可48岁便在医院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分裂人格,他们开心时能飞上天堂,整个天地都在为其欢欣鼓舞,悲伤时会跌进地狱,全部世界都是面目可憎。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垒中,他们的情绪往往会大起大落,一旦碰到难以逾越的沟坎,便能引发过激行为。

感性的过度丰盈看来是虐杀一些文人的罪魁祸首,他们既在过山车式的情绪跌宕中,寻觅到了文学的灵感,同时也将自己投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或许增强理性的话语权,才可使人在千难万险前多些坚毅与淡定,视疾苦为磨砺,将灾祸看成福因,外在的毁誉褒奖不过是过耳山风,内心的从容和豁达方是度过一切劫难的诺亚方舟。

为何他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向命运说不

生命永远可贵,并非出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套,而是源于不向命运低头才是人生最值得珍重的精气神,丢失了躯壳这具载体,所有的荣光都会化作一缕青烟,随风消散了无踪迹,留给他人的印记也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依稀为变幻莫测的云影。何为强者,大概应该属于那些敢于向命运说不的人吧,对于自绝生命的三毛们,我也只能徒留一声叹息了。

2019.9.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