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狀元和尚羅洪先醒世詩

明嘉靖狀元和尚羅洪先醒世詩

羅狀元名洪先。字達夫。族譜稱彥明公。他生於明代嘉靖年間,(一說嘉靖八年中狀元),江西省吉水縣人。出家後法號念庵。出生未及兩月,父親就死了。母四十多歲,生了子亡了夫,禍福相連,家庭生活,勉強過得。她始終於苦難中,養育了他。他很聰明,喜歡唸書,念過的都能背誦。二十多歲時,考到頭名進士。為人公正,人格高尚,辦理事務,忠直殷勤。

羅洪先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感念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斷然出家,世稱“狀元和尚”。

狀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後,假裝愚鈍,甘心承擔最苦的雜役,劈柴挑水、燒火煮飯,無所不做,以此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就這樣過了十三年。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並有一子。十三年後,其子又高中狀元,父子同科,世間稀有,一時傳為佳話。此時妻兒很想念他,無奈他出家後音訊全無,根本無從尋起。

可能是親人思念真切的緣故,有一天狀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親的念頭,於是返回家鄉。及至狀元府,剛站在門前,僕人以為是和尚化緣,便入室稟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讓僕人施米一斗。狀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見主人。僕人認為和尚貪心,又報夫人。夫人又讓僕人出來施錢一貫。

狀元和尚還是不收,即索紙筆,題詩一首:鬥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遊。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點評:這個偈子很適合現在許多人,他們一輩子為了兒孫操勞,日日空耗人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的福分,何必操心後輩?所以,應及早修行求得解脫,不要一生為兒孫當牛做馬。)

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速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其蹤影。

後來,狀元和尚投歸福建龍褲禪師,朝禪暮淨,終於大徹大悟。他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詩偈》,廣為流傳。

其一

自古為人慾見機 見機終久得便宜

人非已事休招惹 事若虧心切莫為

得勝勝中饒一首 因乖乖裡放些痴

聰明少把聰明使 來日陰晴未可知

仕官以後益加勤讀,受了陽明學的影響。尤其“良知說”感化了他的言行。王陽明雲:“心即理,良知是本體,遍滿宇宙,凡聖俱有,氣稟偏正而差,良知無私,唯恐物慾蔽塞”。儒的物慾,佛的無明,同是煩惱,邪見妄執。因愚而有物慾,因物慾而生苦惱。狀元認定物慾就是道法的魔軍,罪惡的根源。從此以後改變了他的人生觀,無慾為本,把富貴當作浮雲。

其二

要無煩惱要無愁 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語言休著口 不幹已事少當頭

人間富貴花間露 紙上功名水上漚

看破世情天理處 人生何用苦營謀

做官多麻煩,不舒服,不自由,鬧市場中,不能修道,他終於求道心切,愈講究愈生興趣。

其三

新命傳宣墨未乾 櫛風沐雨上長安

低頭懶進三公府 跣足羞登萬善壇

聞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報恩難

何如及早回頭看 松柏青青耐歲寒

他又看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得了深刻的感悟。淵明是晉末的隱逸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表示了自己的人生觀。辭雲:“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感吾生之行休。己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這裡狀元想仿於淵明,辭官隱居,栽花種菜,做個逍遙人。

其四

終日忙忙無了期 不如退步隱清居

草衣遮體同綾緞 野菜充肌勝飽肥

世事紛紛如電閃 輪迴滾滾似雲飛

今日不知明日事 那有工夫理是非

他看了世人,太重於名利,名利重而身心忙,愈來愈厲害,遂而失了生命。他又感覺人生的無常,痛苦難堪,不早回頭,恐怕無法救度了。

其五

得失萬事總由天 機關用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 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過一日 一日清閒一日仙

結果他辭了官,逍遙自在,居家教子,其子已十歲,一日欲試其子的學力,把「對」作試題問:“天對什麼?”只因兒子幼稚,尚未順口答對,看見母親在傍,指地教示,即見地上一堆鷄屎,答雲:“天對鷄屎”,狀元發現了兒子愚鈍而失望,又問:“父對什麼?”,又不會,母親拍拍胸前,子就答雲:“父對乳!”狀元喝道:“冤枉你!讀書何用?”,狀元懊惱了懷疑著為什麼辭了官?所謂清閒在那裡?

其六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 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 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 萬萬千千不肯修

他感覺煩惱是有貪愛的結果,因有煩惱才有生死輪迥,煩惱是解脫的魔軍,正法的劫賊,真的可怕了!

其七

為人不可不回頭 名利英雄有日休

千種情懷千種恨 一分榮辱一分憂

紅塵大廈千年計 白骨荒郊一土丘

開口對人閒借問 為誰不了為誰愁

他感覺所有的苦惱都由執相而生,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由遍計所執而生業惑,修道者最好打破四相。這裡他就把“外遊”為辭,而跑走了。

其八

衣食無虧便好休 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不享千年富 韓信空成十大謀

花落三春鶯怨恨 菊開九月雁悲愁

山林幽靜多清樂 何必榮封萬戶侯

其九

萬世由天莫強求 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 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他已經離開了虛浮的俗緣,斷絕了一切的繫累,出了家鄉,遊行各地,信步行,隨路走,追懷過去,瞻望前程,路上又多風景,接受了自然的感召,好像脫下了一切的牽纏。

其十

別卻家園出外遊 當時冷眼看公侯

文章蓋世終歸土 武略超群盡白頭

不如靜坐蒲團上 莫惹凡間半點愁

一日三餐充飽腹 但休休時且休休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他已不幹世事,結果投於鼓山出家,在廚房當行者作雜役,如是十三年間,假裝愚鈍,其實內秘菩薩心,外現凡夫相,相仿於寒山拾得。

其十一

榮辱紛紛滿眼前 不如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 名重山丘長業冤

淡飯盡堪充一飽 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 白玉黃金盡枉然

他以為修行人,應以慈悲為本,忍辱為先,方便隨緣,才能適合於求道。

其十二

寬性寬懷過幾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

隨高隨低隨時過 或長或短莫怨愆

家富家貧休嘆息 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過 才得清閒便是仙

他認定人生的苦惱概由無明而生,所以道人應以修心為本,止惡修善,清淡安分,不可強求。貪婪,巴結,欺騙,虛偽,陰謀等,都是因為物慾所致。

其十三

人情相見不如初 多少賢良在困途

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間無

時來易得金千兩 運去難賒酒一壺

堪嘆眼前親族友 誰人肯濟急時無

他對於塵世的紛雜,名利的厲害,人生的歸趨等等看得很清楚,正是“覺今是而昨非”,這裡修行的樂處說不完了。

其十四

有有無無且耐煩 勞勞碌碌幾時閒

人心曲曲灣灣水 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改 來來往往總循環

將將就就隨緣過 苦苦甜甜命一般

其十五

堪嘆人心毒似蛇 誰知天道轉如車

去年妄取東鄰物 今日還歸北舍家

分外錢財湯潑雪 騙來田地水堆沙

若將狡譎為生計 恰似朝開暮落花

修行的閒叫做清閒,沒有業惑二障,他自從出家以後,身心安好,清閒而無牽累,雜務以外,坐禪唸佛,看經參道,有一時忽然想起家鄉的事情,心裡有些難過,就把自己心境的經過,作詩回示了夫人。

其十六

為官終日細沉吟 紫綬無心懶整襟

陽業案前由我造 陰司地府有誰親

願將官職為仙職 除卻凡心即佛心

寄語賢妻休再問 從今不必問來音

夫人本是一個賢良的婦女,前已看出他棄世的心思,並無阻礙他,只有忍耐著,而今明白了一切,不單任其自由,而且讚歎他的志願,鼓勵他的道行,還要盼望他後日返來度她,完結善緣。我們可以看出下面這首夫人回答狀元的詩,真實的貞烈而悲哀了。

其十七

箴書一到折開吟 讀罷兒童淚滿襟

烈女不堪重改適 賢夫不必再相親

君今已悟為仙去 奴也隨修舍色身

但願西方同善會 九蓮臺畔禮觀音

這裡筆者不覺流了熱淚。夫人從此以後在家奉佛,一面專心教子。今據狀元以下的回示,可以推定他對於家庭的事,已無何等的矚望,至於夫人的改嫁與否,當然是不管了,可是夫人益加貞烈,費盡苦心,以子為伴,一師一徒,日課為樂,如是經過了十三年,結果兒子又考取了狀元,名聞遠布,因為是父子同科,一時親朋滿門,鬧熱如街市,但是這種現象,在洪先看起來,不過是凡塵的俗事。

其十八

富貴從來未許求 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 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 到無心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循環理 笑倚欄杆暗點頭

龍生龍子,虎生虎兒,夫人想把光榮的消息報慰丈夫,只因去向不明,無法投報,可是洪先聽接了一切,捨不得回鄉一次,及至狀元府,站在門前,不願進去,僕人以為和尚化緣,入稟夫人,出告貧僧雲:“夫人慈悲,施米一斗”,他不受,求見主人,僕認和尚貪心,復返報告,隨出施錢一貫,他又不收,即索紙書,題詩云:

其十九

鬥米千錢我不收 十三年返故鄉遊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作馬牛

僕把詩稿入呈夫人,和尚跑走了,夫人明白了,跑出來,不見和尚,懊惱得很,派人前追又尋不到,探知僧由福州來,即令新狀元到處探訪,每逢僧人,即以羅漢鞋結緣,因為洪先腳底有痣可驗,結果在鼓山認得,即迎回家,朝晚款待如王侯,可是正在修行中的洪先,錦衣玉食都已無興趣了。

其廿十

為人不必苦張羅 聽得僧家說也麼

知事少時煩惱少 識人多處是非多

錦衣玉食風中燭 象簡金魚水上波

富貴欲求求不得 縱然求得待如何

洪先的理想在清閒,家人的企圖在榮華,目的相反,雖是山珍海味,他的心神還是空虛,孝養也難挽留,反而招來了討厭。

其廿一

貪名逐利滿世間 不如破衲道人閒

籠雞有食湯鍋近 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 輪迴六道易循環

勸君早辦修行路 一失人身萬劫難

兒子向他說:“生活事不算什麼,所有需要,願皆遵命。” 他說:“餘住鼓山多年,打壞常住碗碟七塊,常念在心,要你償還。” 即命配江西磁船滿載,賠補鼓山。

其廿二

戈盾隨身已有年 閒非閒是萬千千

一家飽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簡金魚渾已矣 芒鞋竹杖興悠然

有人問我修行事 雲在青山月在天

洪先求道心切,怕貪物質,墮落紅塵,他為解脫生死,求道有年,今因被悃在家,身與心違,悶悶不樂,念起今世不修何世修?今生不度何時度?焦急了。

其廿三

看破紅塵待若何 猶如新燕補舊窩

辛苦到頭還辛苦 奔波一世枉奔波

積金萬兩空白首 爭名奮利盡虛浮

算起萬般渾是夢 無如急早念彌陀

被請回來未及半年,只因世道無味,又逃走了。即投於福建漳州龍褲國師,朝禪暮淨,親近了多年。

其廿四

塵世紛紛一筆勾 林泉深處任邀遊

蓋間茅屋牽蘿補 開個柴門對水流

得著閒眠真可樂 吃些淡飯自忘憂

眼前多少英雄輩 為甚來由不轉頭

龍褲國師法號樵雲,明代高僧,洪先受了他的指點而證得道果。又洪先圓寂後,受贈“光祿少卿”追諡“文莊”。他因嘆息世人迷妄。而發出醒世的警語,裨益社會的功德無量矣。

其廿五

獨對青山一舉觴 醒來歌舞醉來狂

黃金不是千年業 紅日能消兩鬢霜

身後碑銘空自好 眼前傀儡為誰忙

得些生意隨時過 光景無多易散場

羅狀元十嘆無常歌

(一)

嘆無常嘆無常,一嘆無常好淒涼。

為名苦,為利忙,用盡機關不久長。

爭名名上死,奪利利中亡,

利數名場客,臨危失主張。

一息斷,四大僵,一雙空手見閻王。

孽鏡臺前空掉淚,孤魂榜下自悲傷。

勸賢良,勤唸佛,彌陀接你生蓮邦。

永脫輪迴了生死,免見閻王見法王。

(二)

嘆無常嘆無常,二嘆無常好淒涼。

妻戀夫,兒戀娘,恩情雖重命難長,

愛河埋秀女,苦海喪才郎,

恩愛牽纏客,臨危失主張。

斷了氣,不回鄉,那愛妻兒哭斷腸。

魂靈散卻骨埋荒,拋下嬌娥守繡房。

勸賢良,勤唸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三)

嘆無常嘆無常,三嘆無常好淒涼。

貪美酒,愛花香,剝散元陽命不長。

美色銷枯骨,香醮浸爛腸,

花街酒肆客,臨危失生張。

斷了氣,難起床,花不迷人酒不嘗。

迷魂鬼,惹禍湯,多少英雄被他傷。

勸賢良,勤唸佛,酒色之友勿交往。

親近善人離惡友,禁賭止葷壽延長。

正人君子人人敬,社會道德永留芳。

(四)

嘆無常嘆無常,四嘆無常好淒涼。

貪財寶,逞剛強,費盡心血命不長,

謀財終有禍,逞氣定遭殃。

富豪英雄客,臨危失主張。

財也丟,氣也傷,空在閻浮走一場。

誰把金銀通地府,自留罪孽對閻王。

對賢良,勤唸佛,彌陀接你生蓮邦。

黃金鋪地無人取,那有搶劫與刀傷,

七寶樓臺八德水,壽同彌陀永無疆。

(五)

嘆無常嘆無常,五嘆無常好淒涼。

貪口腹,充皮囊,殘害生靈命不長。

刀頭流血水,舌本試美湯,

殺生害命客,臨危失主張。

殺物命,補屍腔,四生轉變任分張,

改頭換面還宿債,脫骨丟屍到處藏。

對賢良,勤唸佛,粗茶淡飯充飢腸,

茹素長壽身體健,戒殺放生命亦長。

殺生償命應受報,如影隨形不怨枉。

護生放生是救命,我命物命無兩樣。

佛視眾生如一子,臨終十念生蓮邦。

(六)

嘆無常嘆無常,四嘆無常好淒涼。

好搖擺,美衣裳,拋散銀錢命不長。

裝模空打扮,本色自留芳。

楚楚衣裳客,臨危失主張。

服滿櫃,衣滿箱,死後何曾件件裝。

但求往生極樂國,那管骷髏喪道旁。

對賢良,勤唸佛,

粗衣布履通遮體,衲衣汙服勝谷裝。

奢侈折福壽,臨終無主張,追悔空自恨,

呼爹又喊娘,無人能拯救,只有徒悲傷。

趕快念彌陀,能見慈父法中王。

(七)

嘆無常嘆無常,七嘆無常好淒涼。

謀家業,造華堂,勞碌經營命脈不長。

肥田誇獎產,大廈愛雕樑,創業開業客,

臨危失主張,催命鬼,引魂郎,扭向臺前望故鄉。

自悔罪多行善少,空悲屋壞與田荒。

勸賢良,勤唸佛,皈依三寶有主張,

拭看塵俗情和愛,有幾兒女替父亡,

辛苦到頭一場空,蜜蜂採花為誰忙,

家珍失卻仍不知,衣裡明珠自承當。

快唸佛,求法王,舊路還家歸安養。

(八)

嘆無常嘆無常,八嘆無常好淒涼。

愛飄蕩,自猖狂、逞盡逍遙命不長。

優遊終日醉、玩耍霎時忘,

娑婆春夢客,臨危失主張。

尋快樂,空悲傷,風流都是少年亡。

早出迷途歸覺路,同登極樂返幫鄉。

勸賢良,莫荒唐,酒色財氣四座牆。

迷人自迷說人迷,指鹿為馬自逞強。

快回頭,早還鄉,專修淨土生蓮邦。

見佛證忍了生死,自在優遊遍十方。

(九)

嘆無常嘆無常,九嘆無常好淒涼。

行奸詐,害賢良,用盡機謀命脈不長。

謗法遭天遣,修行靠天蒼。

殘害忠良客,臨危無主張,

惡貫滿,善昭彰,報應分別事兩行。

兇惡臨終歸地府,善人到底昇天堂。

勸賢良,勤唸佛,止惡行善是賢良,

害人終害己,果報不虛枉。

善惡到頭終有報,依勢欺人不久長。

秦檜王氏跪嶽公,陷害與人,醜惡下場,

怨假錯案頌解放,除暴安良,萬世留芳,

拋卻名利歸淨土,唸佛求生極樂幫。

(十)

嘆無常嘆無常,十嘆無常好淒涼。

修行女,行善郎,皈依三寶唸佛堂。

嚴持五戒行十善,隨喜六度法弘揚。

發願往生極樂國,彌陀接引往西方。

勸賢良,勤唸佛,如子逃逝歸故鄉。

見慈父,大醫王,精進修持壽無疆。

文殊、普賢、觀自在,清靜海會聚一堂。

見佛聞修無生忍,再度六親與爺孃,

回入娑婆度眾生,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才算孝中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