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2015年上映的《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这部电影是小成本电影,场景主要集中在一间大学里的仓库里,十二公民体验了一回陪审员的身份,但事情并不单纯是尝鲜那么简单。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这部电影可以说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都是一部经典之作,以小见大,聚焦人性的冲突,看得实在过瘾!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史上应该留下浓重的一笔,为什么呢?且听我说。

起因:富二代杀人案

光这个名头就够吸引人眼球了吧,偌大的标题放在哪里都显得格外耀眼。但这还不够,根据中国法律的程序,检察官作出了存疑不起诉的决定,这下,全民哗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检察官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人证、物证都俱全,为什么还不起诉?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估计大伙儿心里都得嘀咕了:这富二代不是有什么后盾吧,还是说真有什么隐情?

但当您看到这个标题之后,会不会也这样武断地去判定一个人有罪或无罪呢?

影片中的政法大学也对此案十分关注,于是就决定在学生的补考中以此为题模拟法庭审判,庭审中出现了十一位旁听作为陪审员,他们有些是学生的家长,而学生分别扮演法庭中的不同角色。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最后老师决定由一名学校的助教和这十一位旁听组成陪审团,并对案情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决定。但是必须做出12:0的一致通过才行,而且不允许草率结案。

表决:12:0怎么那么难

这12位公民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有年轻人,有老人,有小商贩,有大老板,有老北京,有外地人,有学问高的人,有寡言少语的,有和事佬,也有针锋相对的人。

一帮个性不同、身份各异的成年人聚集在一起,能轻易地得到12:0的结果吗?

第一轮表决:11:1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冲突瞬间爆发,一个声称无罪辩论的家长遭到了其他人群起而攻之,这个时候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或者说他们的出发点并不客观。

先入为主是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在他们心里已经先认定富二代有罪了,所以一切的推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但是这位无罪辩护的家长说了一番话,暴露了当下中国家庭、社会的弊端,“我们现在是在一所法律大学的教室里,为了一群将来有可能成为法官的年轻人,在讨论一桩谋杀案,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孩子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真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第二轮表决:10:2

又有一个人投无罪了,是个老人,他把自己文革的经历讲了出来,他说道:如果真的无罪,能有一个人站出来的话,或许命运真的就不同了。

然后大家就开始往细了分析案情,一把刀,老人的证词,女人的证词,证词的合理性,似乎一切都开始站不住脚了。

这次表决之后的辩论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关于老人的证词“老人说他听到富二代说‘我要杀了你’,然后死者倒地了”,但实际上呢,当时有列车通过,七十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在列车通过的时候清楚地听到富二代说这句话呢,又如何判定就是富二代说的呢?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反过来老人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曾经看过一档国外的节目,测试行人对发生事情的判断,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人的记忆是会骗人的。

第三轮表决:4:8

第四轮表决:6:6

.......

最后一轮表决:12:0

无罪!

这个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一个人要想说服另一个人,首先需要勇气,其次需要智慧,如果很多人要达成一致,那将不只是时间的问题,是把思维习惯推倒,重新建立。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动机:从“我”出发,错了吗

十二位公民里除去助教,每个人都有“积极”发言,有的人说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尊卑,这是事实吗?是。有的人说尊重生命,不应该吗?但是这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到底有罪没有的理由。还有人说证人说得都对,你又凭什么相信他们就没有错呢?结果不是证明了证人的证词有漏洞了吗?

大家的动机都是从“我”出发,这有错吗?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我们的三观形成受到了环境、教育、家庭、社会甚至是他人的影响,影片中有两个人一直很反叛,这与他们的环境极其相关。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其中一人开出租车,但是儿子叛逆,两人水火不容,普通家庭的不幸福势必导致看问题带着自我主义的偏见;另一个人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成功是因为有了一帮实力相当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的外地孩子在与其竞争,而这种竞争在他看来极为不公平,但是外地人上北京的学校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这对他们而言又公平吗?

主观臆断将他们逼入了死胡同,他们怒吼却很无奈。

结案:孰是孰非总要辨个明白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影片集合了很多因素,比如青少年成长问题,成长中的叛逆极有可能造成悲剧,循循善诱或许应该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方向,这也让我想起了正在热映的《少年的你》。

再比如家长的角色,孩子出生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灌输什么样的思想,会影响这个孩子的成长发育。

如果家长武断,难免孩子不会遭殃啊。家长能否做到以身作则,这本身就是对成年人很大的考验。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还有社会认同,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种多样,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别人的态度,就拿影片中的小贩来讲,发家致富是他的心愿,但事与愿违,常常需要迎合众人,甚至还有些卑躬屈膝;还有被称为“资本家”的老板,他对这个称呼十分反感,自己的勤奋努力怎么好像就成了别人眼中的“不道德”了。

当大家处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的时候,个中滋味都是酸甜苦辣咸,却无法感同身受,所以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有客观事实存在,也有主观意识主导。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所以辩论才变得有意义。影片是十二位公民达成了一致,但还是有更多的人持不同意见,是不是就放任不管了呢?

十二公民:以小见大,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孰是孰非总要辨个明白,私利与公义当如何选择,既要遵从客观事实,也要懂得法不外乎情。

这部电影意义深刻,非常值得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