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5G這次被“老教授”diss了 ,怕了就看過來

近日,我國5G商用正式啟動。就在全民期待不久的未來能夠暢快使用5G手機時,一篇名為“手機用5G還是4G好”的短文乘著這波熱潮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文章以某大學退休教授的名義,詳細描寫了其在一次微波實驗中視力受損的親身經歷,聲稱“5G手機的mm波輻射可能損傷眼睛”。

許多網友看了這篇“老教授”diss 5G手機的文章後,對5G手機輻射和mm波的危害將信將疑,紛紛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下擴散轉發。

“5G手機不安全”

“5G輻射對人體有害”

“mm波會導致視力受損”

……

在一波波流言的轟炸下,越來越多網友對5G手機的安全性產生質疑,迫切地想要了解真相。

那麼,讓我們先解釋下什麼是輻射吧!

輻射,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令不少人“聞之色變”。在生活中,輻射其實時刻存在,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輻射,才不至於如此驚恐。

【5G】5G這次被“老教授”diss了 ,怕了就看過來

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爐的射頻脈衝、無線電話和無線電臺產生的無線電波等,由於非電離輻射的能量較低,我們不必對它過分擔心。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波長短、頻率高的電離輻射。因為電離輻射的能量較高,能夠打開生物蛋白質或者DNA的共價鍵,繼而會導致組織的損傷、蛋白質的變性和基因的突變。電離輻射的來源主要包括:核輻射(核彈爆炸、核洩漏事故)、醫用儀器(CT、X射線)、工業儀器(損傷檢測行業)、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

Get了輻射,“老教授”說的那個“mm波”究竟是個啥?

其實我們翻翻高中物理課本就能清楚,mm波就是毫米波,即波長1-10毫米的電磁波,通常來說就是頻率在30GHz-300GHz之間的電磁波,也是5G通訊中所使用的主要頻段之一。

最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毫米波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

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表示,所謂毫米波輻射影響人體健康的說法不值一提。白文樂解釋說,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GHz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現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攝氏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此外,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也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屬於非電離輻射,並非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更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5G】5G這次被“老教授”diss了 ,怕了就看過來

知道了這麼多

其實還有個事情得講明白

那就是

我國5G頻段並非採用真正的毫米波!

根據國際標準,將可用於5G的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和FR2,也叫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其中Sub-6頻段的範圍是從450MHz—6GHz,而真正的5G毫米波頻段是從24.25GHz—52.6GHz。

目前,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的是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的則是2.6GHz和4.9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不難看出,中國移動2.6GHz頻段的5G電磁波只能稱之為分米級的“分米波”,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3.5GHz以及中國移動4.9GHz的頻段,也只能稱作“釐米波”,與真正的毫米波相差甚遠。

縱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手機輻射的擔心從未停止過,有關手機輻射危害健康的謠言也一直在坊間傳播,只不過現在這條千年老謠又變身成了5G最新版本。

隨著移動媒介的普及,人們對網絡信息越來越依賴。面對錯綜複雜的網上信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性,不要隨意轉載未經核實的網絡信息,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