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除了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各類經濟利益體如何往來,人與人、人與機器怎樣和諧共處也許更是《美國工廠》想要引發關注的議題。

1974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融合經典現代化理論與依附論,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經濟理論,即現代世界體系建立在“中心——半邊緣——邊緣”之間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之上,中心地區是經濟發達地區,邊緣地區是經濟落後地區,半邊緣地區則介於中心和邊緣地區之間。在沃勒斯坦的基礎上,人類學家也將視角放入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之下,著手研究資本對當地的政治、生態、文化、環境的影響,以及各族群的應對、適應、反抗與磨合的姿態,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形態被高度混合濃縮,現代世界體系下的“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勞工分工結構也被解構重組。

捲入、脫嵌與反嵌,《美國工廠》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捲入:“中國夢”接棒“美國夢”,資本面前,眾生希望

2014年,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與俄亥俄州代頓市簽訂福耀玻璃美國建廠項目,為經濟崩潰的代頓市注入一支強心劑,裝修一新的廠房、陣勢浩大的招聘會,加上美籍人員上任高管、中國員工提供專業指導的管理制度,使得中美雙方都對這份未來的大事業無限憧憬,滿懷期待。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為了致敬福耀拯救了當地2000個失業家庭,“福耀大道”經過市政廳投票通過後順利命名,曹德旺也在每月的項目例會上毫不避諱地表達對工廠發展的信息與與美國的喜愛,他希望福耀美國成為一家充滿本土風格的美國公司,甚至在下面的員工向他建議說,大廳的牆上可以並排懸掛中美兩幅代表畫的時候,曹德旺都趕忙擺擺手,說,算了算了,掛美國的就好了,不要刺激他們(美國工人)。

兩國的員工通過微信翻譯溝通工作細節,被派駐到美國的中國員工,去美國人的家裡做客,第一次吃到火雞,第一次觸摸槍支,這些新奇的文化體驗,“讓他們不停的回味”。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以上“入鄉隨俗”、擁抱新環境的嘗試,不僅是個體主動適應新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習得與構建親密性的過程,而這種親密意識的構建,也因為全球化的發展而逐步脫離了社會實體的束縛,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和言語實踐則取而代之,成為關鍵。“文化親密性”理論的提出者、人類學者赫茨菲爾德教授指出,相比家族、社區乃至國家等社會實體,在全球化視域下,個體的社會性與身份意識能夠對構築親密意識和身份認同產生更加顯著的影響,個體也因此成為管理、支配、運作和傳播自身私密生活的焦點(比如我今天做了什麼、吃了什麼、讀了什麼、想到什麼、讚許什麼以及討厭什麼等等),而公共空間由此成為個體想象和呈現共同社會性(文化親密性)的重要舞臺。

在《美國工廠》的開始,我們都能夠看出雙方員工都意在通過交流,觀察、包容以及讓步試圖構建起聯結彼此的感情紐帶。

然而,僅僅就是為了感情紐帶嗎?

資本面前,眾生希望,誰又可以預示這究竟是一個萬物抽芽的初春,還僅僅只是又一場暖冬呢?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脫嵌與反嵌:資本背後的故事

人類學者將脫嵌與反嵌形容成一場“雙重動向”的動態衝撞,在主動或被動的“捲入”引起變遷後,原有的生產模式被重構,形成了一種並不脫離地方社會文化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試圖脫嵌地方社會,一方面又因當地文化的自主性帶來的擁護、漠視、敵對或對抗的態度深深紮根於地方社會。

在《美國工廠》中,這種經濟、文化甚至政治上的“動態衝撞”並不少見。

20世紀70年代,佈雷弗曼在《勞動與壟斷資本》中指出,現代資本通過深化勞工分工,使構思勞動的主題和執行勞動的主題產生奮力,“死勞動”(指機器)實現了對“活勞動”的控制,而這兩者之間的張力與矛盾帶來的是工人的消極怠工後果,因此他警醒資本家在追逐資本利潤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與靈活性。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死勞動與活勞動

然而,在《美國工廠》裡,中方的管理與文化交流方式更多還是遵循中國環境下的軍事化管理模式,這讓美國員工驚訝不已,在美國人的視角下,這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脫嵌”。

例如,這位王姓員工覺得美國人的性格太‘Overconfidence’,做事效率低,更加追求生活質量,所以提出強制加班。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數量與品質的雙重壓力下,而員工被夾在中間。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安全質量與40度高溫作業的車間環境也並不能盡如人意。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明明在美國,卻感到了來到了另一箇中國。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需要正視的是,資本試圖在自身資本覆蓋範圍創造一個脫嵌的社會,但是完全的脫嵌是不可能的,因為社會本身會自發啟動反向而生的保護主義防止經濟與文化脫軌,在《美國工廠》中,代頓市以及福耀部分美國員工的“自發保護主義”,即“反嵌”,就是建立工會機制。

在紀錄片最開始的招聘會上,美國人的這個問題就為之後雙方這個最激化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為了保障自己的工作權益,美國員工在工廠裡貼上了號召成立工會的標語,也舉辦過小規模的宣傳活動。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然而,關於工會這個意見體,不僅在中美雙方,在美國員工內部也激化與分化成了兩種態度:

美方認為工會會導致工作散漫,影響工作效率。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而中方則更傾向於將這些為了薪水與權利的抗爭,看成是對中國人的敵視。坦白講,這並不是理智思考問題的表現,更傾向於是民族情緒的一場綁架。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如同片中所言,中方關於是非對錯的評判有時比解決問題優先級要高。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如開頭所說,在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之下,資本的“捲入”與“脫嵌”對當地的政治、生態、文化、環境產生影響,各族群的應對、適應、反抗與磨合的“反嵌”姿態也使得原有的生產方式被動出現“變體”,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形態被高度混合濃縮,而福耀,作為一家略顯特殊的、充滿中國紅色背景的傳統行業公司,在出海的歷程中,身上揹負“社會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的標籤早已經被打磨不清,成為一團迷霧。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國員工與中國員工

有人評價其中矛盾的核心在於中方缺少“同理心”,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同理心並不是必備因素,卻是留住員工的必備元素。

這種同理心,換句話說,就是人情味兒。

然而,在資本積累與員工待遇如何平衡的問題上,福耀與萬千公司類似,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自動化。

《美國工廠》中,奧巴馬的真正意圖並不是針對川普的反全球化

現在我們討論的又是另外一個宏大的問題了。

“姓資”還是“姓社”的迷霧還未散去,賽博朋克主義已經到來。

這是否是解決經濟文化“脫嵌”與“反嵌”衝突的最佳且唯一方式?

未來人類又該如何學習與機器和諧共處?

或者又如豆瓣網友所說,馬克思筆下那位“共產主義的幽靈”早已不見蹤影,到底誰來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階級老有所依,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呢?

除了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各類經濟利益體如何往來,人與人、人與機器怎樣和諧共處也許更是《美國工廠》想要引發關注的議題。

一直以為賽博朋克是後科幻電影的主旋律,殊不知這並不是虛無的科幻。

這是赤裸的現實。

歡迎來到賽博朋克時代。

疾風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