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除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类经济利益体如何往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怎样和谐共处也许更是《美国工厂》想要引发关注的议题。

1974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融合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经济理论,即现代世界体系建立在“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中心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边缘地区是经济落后地区,半边缘地区则介于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在沃勒斯坦的基础上,人类学家也将视角放入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着手研究资本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姿态,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被高度混合浓缩,现代世界体系下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劳工分工结构也被解构重组。

卷入、脱嵌与反嵌,《美国工厂》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卷入:“中国梦”接棒“美国梦”,资本面前,众生希望

2014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与俄亥俄州代顿市签订福耀玻璃美国建厂项目,为经济崩溃的代顿市注入一支强心剂,装修一新的厂房、阵势浩大的招聘会,加上美籍人员上任高管、中国员工提供专业指导的管理制度,使得中美双方都对这份未来的大事业无限憧憬,满怀期待。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为了致敬福耀拯救了当地2000个失业家庭,“福耀大道”经过市政厅投票通过后顺利命名,曹德旺也在每月的项目例会上毫不避讳地表达对工厂发展的信息与与美国的喜爱,他希望福耀美国成为一家充满本土风格的美国公司,甚至在下面的员工向他建议说,大厅的墙上可以并排悬挂中美两幅代表画的时候,曹德旺都赶忙摆摆手,说,算了算了,挂美国的就好了,不要刺激他们(美国工人)。

两国的员工通过微信翻译沟通工作细节,被派驻到美国的中国员工,去美国人的家里做客,第一次吃到火鸡,第一次触摸枪支,这些新奇的文化体验,“让他们不停的回味”。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以上“入乡随俗”、拥抱新环境的尝试,不仅是个体主动适应新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习得与构建亲密性的过程,而这种亲密意识的构建,也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步脱离了社会实体的束缚,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和言语实践则取而代之,成为关键。“文化亲密性”理论的提出者、人类学者赫茨菲尔德教授指出,相比家族、社区乃至国家等社会实体,在全球化视域下,个体的社会性与身份意识能够对构筑亲密意识和身份认同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个体也因此成为管理、支配、运作和传播自身私密生活的焦点(比如我今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读了什么、想到什么、赞许什么以及讨厌什么等等),而公共空间由此成为个体想象和呈现共同社会性(文化亲密性)的重要舞台。

在《美国工厂》的开始,我们都能够看出双方员工都意在通过交流,观察、包容以及让步试图构建起联结彼此的感情纽带。

然而,仅仅就是为了感情纽带吗?

资本面前,众生希望,谁又可以预示这究竟是一个万物抽芽的初春,还仅仅只是又一场暖冬呢?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脱嵌与反嵌:资本背后的故事

人类学者将脱嵌与反嵌形容成一场“双重动向”的动态冲撞,在主动或被动的“卷入”引起变迁后,原有的生产模式被重构,形成了一种并不脱离地方社会文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试图脱嵌地方社会,一方面又因当地文化的自主性带来的拥护、漠视、敌对或对抗的态度深深扎根于地方社会。

在《美国工厂》中,这种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上的“动态冲撞”并不少见。

20世纪70年代,布雷弗曼在《劳动与垄断资本》中指出,现代资本通过深化劳工分工,使构思劳动的主题和执行劳动的主题产生奋力,“死劳动”(指机器)实现了对“活劳动”的控制,而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与矛盾带来的是工人的消极怠工后果,因此他警醒资本家在追逐资本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与灵活性。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死劳动与活劳动

然而,在《美国工厂》里,中方的管理与文化交流方式更多还是遵循中国环境下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这让美国员工惊讶不已,在美国人的视角下,这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脱嵌”。

例如,这位王姓员工觉得美国人的性格太‘Overconfidence’,做事效率低,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所以提出强制加班。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数量与品质的双重压力下,而员工被夹在中间。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安全质量与40度高温作业的车间环境也并不能尽如人意。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明明在美国,却感到了来到了另一个中国。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需要正视的是,资本试图在自身资本覆盖范围创造一个脱嵌的社会,但是完全的脱嵌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本身会自发启动反向而生的保护主义防止经济与文化脱轨,在《美国工厂》中,代顿市以及福耀部分美国员工的“自发保护主义”,即“反嵌”,就是建立工会机制。

在纪录片最开始的招聘会上,美国人的这个问题就为之后双方这个最激化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为了保障自己的工作权益,美国员工在工厂里贴上了号召成立工会的标语,也举办过小规模的宣传活动。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然而,关于工会这个意见体,不仅在中美双方,在美国员工内部也激化与分化成了两种态度:

美方认为工会会导致工作散漫,影响工作效率。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而中方则更倾向于将这些为了薪水与权利的抗争,看成是对中国人的敌视。坦白讲,这并不是理智思考问题的表现,更倾向于是民族情绪的一场绑架。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如同片中所言,中方关于是非对错的评判有时比解决问题优先级要高。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如开头所说,在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下,资本的“卷入”与“脱嵌”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文化、环境产生影响,各族群的应对、适应、反抗与磨合的“反嵌”姿态也使得原有的生产方式被动出现“变体”,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被高度混合浓缩,而福耀,作为一家略显特殊的、充满中国红色背景的传统行业公司,在出海的历程中,身上背负“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的标签早已经被打磨不清,成为一团迷雾。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美国员工与中国员工

有人评价其中矛盾的核心在于中方缺少“同理心”,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同理心并不是必备因素,却是留住员工的必备元素。

这种同理心,换句话说,就是人情味儿。

然而,在资本积累与员工待遇如何平衡的问题上,福耀与万千公司类似,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自动化。

《美国工厂》中,奥巴马的真正意图并不是针对川普的反全球化

现在我们讨论的又是另外一个宏大的问题了。

“姓资”还是“姓社”的迷雾还未散去,赛博朋克主义已经到来。

这是否是解决经济文化“脱嵌”与“反嵌”冲突的最佳且唯一方式?

未来人类又该如何学习与机器和谐共处?

或者又如豆瓣网友所说,马克思笔下那位“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除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类经济利益体如何往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怎样和谐共处也许更是《美国工厂》想要引发关注的议题。

一直以为赛博朋克是后科幻电影的主旋律,殊不知这并不是虚无的科幻。

这是赤裸的现实。

欢迎来到赛博朋克时代。

疾风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