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草原商城的一位清官——山西运城稷山县人士王炳坛

清代,草原商城的一位清官——山西运城稷山县人士王炳坛

王炳坛墓志铭局部拓片

清代,草原商城的一位清官——山西运城稷山县人士王炳坛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在乌兰布通击败南下的噶尔丹之后,于次年御驾来到多伦诺尔会见喀尔喀部各首领。为了安抚他们,在此兴建汇宗寺。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下旨在此兴建善因寺。这两座大庙建成后,内外蒙古的王公贵族每年都要来此聚会。随行的人员和牲畜很多,因此汉、满、回族的商贩也聚集到这里,供应蒙古人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交换回牲畜和畜产品。于是,在离寺庙二里多地的河岸上陆续建立了许多房舍,逐渐发展成为街市,人口每年都有增加,街区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座宗教城市,即为多伦诺尔(蒙古语,为七个湖泊的意思)。

于是,清政府派遣宣化府知府的副手——五品同知为多伦诺尔厅的长官。多伦诺尔成为了“口北三厅”之一。

王炳坛(1819~1893年),字古樵,号晓恬,祖籍山西省运城稷山县原家庄。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迁入县城东门内。王炳坛兄弟五人,王排行二。其性格沉稳坚毅。早年进入乡学,刻苦勤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京城会试成为二甲进士。随后,王炳坛在兵部供职;同治四年(1865年),补职方司主事,而后又升为员外郎并赏加四品衔;同治十年(1871年),保奏赏换道衔;光绪三年(1877年)由部保送,历任景州知州、多伦诺尔抚民同知,深州、直隶州知州。王炳坛为官清正廉洁,崇尚气节,惩贪除恶,爱民如子,为百姓所称道。王炳坛崇尚气节,不阿附权贵,常据理与上级官员争论是非曲直,从不阿谀奉承。后被改做外吏。

清代,草原商城的一位清官——山西运城稷山县人士王炳坛

王炳坛书法

光绪五年(1879年)到多伦诺尔厅供职时,多伦诺尔商界有同知到任例行馈赠的惯例,为实授者三千两、署缺者一千五百两。王炳坛到多伦诺尔之后,谢绝馈赠,并以革除陋规,兴办文化教育(道光七年,那彦成曾经奏请为多伦诺尔添设学校,未获道光帝批准)。多伦诺尔商人非常高兴,愿加倍筹银。商人们很快集资三千余两,并捐出广厦一所。多伦诺尔民间不知读书,没有学校。王炳坛为创建书院,聘请领导教师,订立学规,为子弟上课,经营部署,并请直督李爵相(李鸿章)立案上报。并立碑公所,记述事情始末,永远革除陋习。多伦诺尔商人感谢王炳坛恩德,要立生祠。王炳坛之再三而不能止。

在任上,王炳坛组织武装马队,在阔达上万平方公里的多伦厅界内剿匪,使得“贼踪渐戢”。

清代,草原商城的一位清官——山西运城稷山县人士王炳坛

多伦老城街景

同时,他还招募农民,在多伦厅地界内开垦荒地种地。有力推动了汇宗寺、善因寺活佛香火地和官属马厂的荒地开垦。至此,多伦厅界内,农民渐多,村镇也繁荣了起来。

多伦北至桦木沟、大小克图、白岔、经棚、刘家营子一带较张家口一路尤为吃紧,且与满蒙各旗时有交涉事件。王炳坛常年深入到矛盾出现地区,努力调节蒙汉之间的矛盾。

此时,王炳坛是多伦诺尔厅的理事同知。理事同知是从属于宣化府知府的佐贰官,属派出机构,处理事务、升降官员则需要请示上级,日常的管理事务也主要偏向于司法,诸如教育等方面则委托有行政建制的赤城县代为管理。

王炳坛鉴于理事同知对多伦诺尔厅的各项事务多有掣肘,于是,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请求将理事同知 改为抚民同知。抚民同知是一个地区的正印官。抚民同知有自己的辖区,有权处理辖区内的一切事务。但抚民同知的行政辖区与理事同知的司法辖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相比要小很多。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批准了王炳坛的建议。于是,王炳坛成为了多伦诺尔抚民同知厅的第一位抚民同知。

光绪八年(1882年),王炳坛离任,其生祠建成。每年春秋两祭不衰。多伦诺尔厅按惯例征收木税,历任官吏都上报不足定额。王炳坛代理一年,解户部大批税银。部臣因此称赞王炳坛廉洁。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炳坛调任直隶深州知州。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炳坛获准开缺回藉修墓。光绪十九年(1893年),王炳坛在原籍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