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談判,要以成本為中心而不是價格

"成本"是採購人員心裡"永遠的痛", 那是因為採購人員無時無刻不在面臨成本的壓力。企業營運的主要目標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財富利益, 所以, 經營者在審核年度績效時, 投資回報率便成了最好的參考數字。

採購談判,要以成本為中心而不是價格

成本對企業的影響

雖然投資回報率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最普通的表示方法如下:

利潤率代表了相對於收益,企業對成本控管的能力。而資產週轉率則反映出管理層對企業可用資產有效利用的能力。所以,企業管理層可透過三個方面來達到增加投資回報率:

(1)降低銷售成本;

(2)利用現有資產來增加銷售業績;

(3)綜合以上兩項。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製造業中,對原料,零配件,機器設備的採購金額平均佔總銷售額的50%。換句話說,任何通過採購所節省的費用都是對利潤的直接貢獻。

如何計算成本的降低

成本的降低包含了分析目前的產品,服務,合約,製造程序等,以決定是否有任何可能的改變能夠降低成本。所有比前一次減少的付款部分都可視為成本的降低。

簡單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單價降低的金額 = 原單價 - 新單價
  2. 成本降低 = (原單價 - 新單價)x 一次採購數量 (或年採購量)
  3. 成本降低與預計目標之差異 = 實際成本降低金額 (每單位或每年) - 預計成本降低金額 (每單位或每年)

如果某公司在本年度對於某一型號螺絲的採購單價是每顆只5.8元, 年度總採購量為一千萬顆, 但是,前一年每千顆的採購單價是6.0元,於是,我們可以得到該公司在此螺絲的單價上有每千顆0.2元的節省, 而總成本降低金額為一年2,000元 (0.2元/千顆X10,000千顆)。

相對於成本降低,另一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成本規避(Cost Avoidance)。 有些時候,價格的上漲並不是採購人員所能控制的, 為了避免公司在物料或供應商於未來價格上漲中遭受衝擊, 採購可採取一些措施, 如簽定價格保障合約;漲價前多備庫存等。

至於這種做法是否列入成本降低的的範圍,各家公司做法和看法各不相同。

降低採購成本的方法

成本降低可從許多方面來實施, 但是,在進行成本降低的同時必須要了解, 成本降低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找出並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部分, 並且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 將成本做最有效的分配利用。任何與此原則相違背的決定,都值得深思熟慮。

集權採購(Centralized Purchasing)便是很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

將各部門的需求集中起來,採購單位便可用較大的採購量作為砝碼得到較好的數量折扣價格。規格標準化後, 可取得供應商標準品的優惠價格, 庫存量可以相對降低。如此,行政費用的支出也會因採購統一作業而減少, 採購部便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將資源用在開發新的供應商。
可是,集權採購或許會給人一種僵化,沒有彈性的感覺。

因此,另一中較為折中的方法是由使用量最多的單位來整合所有采購數量,並負責主導採購議價。

這除了可以擁有與集權採購相同的數量優勢之外, 更能促進採購部門與使用部門的緊密合作,充分掌握使用部門的需求狀況。其它如由各相關部門代表組成的產品委員會;聯合採購;長期合約以及採購產品生命週期所需的總需求量合約等, 都是可以交互使用的。

利用價值分析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

將產品設計簡化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使用替代性材料和相應的生產程序。另外,採用提供較佳付款條件的供應商;採購二手機器設備;運用不同的議價技巧;選擇具價格優勢的運輸公司或考慮改變運輸方式等也可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當然,交貨期是否足夠等其它影響因素必須事先確認,並做出綜合決策。
作業導向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另一控制成本的方法。

這在美國施樂公司和惠普公司早已盛行多年。可以將間接成本依照在某一產品上所支援花費的時間很正確地作一配置, 有別於傳統會計作業將間接成本平均分攤的做法。它可以讓管理層清楚地瞭解間接成本分配狀況, 並易於分析成本分配是否合理。可是,分析的過度細緻也可能導致多頭馬車,越想全面控制越抓不到重點。因此,適當地進行一些分析,找出關鍵成本所在是絕對必要的。

此外,還可利用具有高風險的採購策略, 如商品期貨操作,採購材料超出目前或將來的需求以次爭取價格優勢的投機採購。

基本上,任何可以節省費用的手段都應該是採購值得考慮的對象, 但必須是合情,合理,更要合法, 有利於供應商的夥伴關係。至於上述何種方法應該優先採用,何種方法更好,則需要採購人員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加以綜合判斷和靈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