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蘑菇如何進行培育管理?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提高產量?

三農小管家


你好,農學博士教種植 為您解答。

蘑菇是一種常見的食用菌類,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蛋白質、維生素。因為蘑菇生產主要在冬季,具有不與農業爭地、爭勞力、爭季節、爭肥料的優點,是當前一項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種植作物。當然,蘑菇種植也講究技巧,接下來,農學博士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蘑菇高產管理措施。

(1)播種

在培養料發酵結束之後,我們要及時打開門窗通風,在培養料溫度降到30度左右時,把培養料均攤於各層,並上下翻透抖松。如果培養料偏幹,可適當噴灑冷開水調製的石灰水,並再翻料1次,使之乾溼均勻。然後整平料面,料層厚度掌握在20釐米左右。當料溫穩定在28度時,每一平米栽培面積使用1瓶麥粒種撒播並部分輕翻入料面內,壓實打平,關緊門窗,保溫保溼以促進菌種萌發。

優質菌種的標準:純度高、菌絲濃密旺盛,生命力強,有濃厚蘑菇香味,不吐黃水,無雜菌蟲害。

(2)發菌

在播種之後的2-3天內,我們應該適當關閉門窗。保持高溼環境為主,以促進菌種萌發。如果料溫超過28度時,應適當通風降溫。經過三天後,當菌種已萌發且菌絲髮白並向料上生長的時候,

我們可以適當增加通風量。在播種後的7-10天,菌絲基本封面之後,應該逐漸加大通風量,促使菌絲整齊往下吃料,菇房相對溼度儘量控制在80%。一般在播種後的18-20天,菌絲可發菌到料底。

(3)覆土

在播種後的20天,菌絲基本走滿後即可進行覆土。覆土土層總厚度以3-4釐米為宜。在覆土之後,需要加大通風量,三天後需要關窗,採取輕噴勤噴的方法逐步調至所需溼度,菇房相對溼度控制在90%左右,以利於菌絲爬土,在4-6天之後,土縫中剛見到菌絲時需要及時開窗。

(4)出菇管理

在覆土之後的10天左右,在土縫中剛見到菌絲時,我們應該及時噴結菇水,以促進菌絲紐結。噴水量保持在平時的2-3倍,以土層吸足水分不漏料為準。在噴結菇水的同時,溫室通風量必須比平時大3-4倍。在土縫出現黃豆大小的菇蕾後,我們應該及時噴出菇水,以促進子實體形成。噴水量應根據菇量和天氣具體掌握,一般床面噴水應當以間歇噴水為主,以輕噴勤噴為輔,從多到少,菇多多噴、菇少少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忌打關門水,忌在室內高溫時和採菇前噴水。

(5)採收期間管理

在子實體長到標準規定大小且未成薄菇時,就應該及時採摘。我們需要掌握潮頭菇穩採、密菇勤採、中間菇少留、潮尾菇速採的原則。採摘人員應該注意個人衛生,不得留長指甲,在採摘前,手、器具等要清洗消毒。菇密時,採摘應先向下稍壓再旋轉採下,以避免帶動周圍小菇。採叢菇時,最好用小刀分別切下。在採摘時,隨採隨切柄,切口要保持平整,做到菇根長短一致,不帶撕口,切柄後將鮮菇放入清潔衛生的硬質容器內,以保持鮮菇的衛生。

冬天栽培蘑菇,最重要的就是溫度與溼度的控制,對產量與品質有重大影響。


農學博士教種植


在冬季裡面可以利用“蘑菇生長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來做,在一年四季裡面冬季裡面的光照和光合作用是最差的,當然這就直接符合蘑菇的生長對於光照條件的要求。

在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到了冬季說實話真是蘑菇的一個產量高峰期,因為在冬季裡面涮火鍋的次數要比其他季節多,並且接近年關,尤其是在春節前夕,人們對於蘑菇的需求量很大,反正我個人是很喜歡吃蘑菇的。

1、冬季氣溫低、光照弱,這兩點就可以使得蘑菇的產量比起其他季節要高一些,因為氣溫降低在溫室裡面就沒有了或者是減少了比較多的病害發生,加之冬季的光照不是很好,這也就和蘑菇生長不需要光合作用“不謀而合”;

2、溫度的保證要在13至21攝氏度之間,按照這個情況來看,冬季溫室大棚裡面是很適合的,其他季節則是偏高的,那麼這個溫度區間蘑菇的產量也是最高的,除此之外在冬季時候要注意溫室大棚裡面的保溫,儘量使得氣溫恆定在這個區間範圍之內最好;

3、蘑菇雖是真菌類,但是含水量和蔬菜基本上區別是不大的,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你買來新鮮的比較乾的蘑菇,經過開水浸泡之後,這出水量還是很大的,這就說明了蘑菇的含水量比較大。

那麼在蘑菇培育生長過程中,我們要保持一個水分,也就是溼度。培養蘑菇的菌體的溼度建議在五至六成左右就可以了。

4、要保證冬季大棚裡面內外循環的通風性。這就讓我記起來了我之前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培育蘑菇的大棚和種植蔬菜的大棚打通。這就很好解釋了,蘑菇生長期間不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也就產生不了氧氣,而蔬菜生長期間必須要進行光合作用,進而會有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產生,所以這也就滿足了蘑菇的生長條件。那麼除此之外也要保證溫室大棚裡面的通風透氣性;

5、蘑菇生長的環境相對來說是筆記密閉的,所以在冬季就要進行消毒,在冬季裡面空氣流通性不是很好,因此更加要注意。

總結

蘑菇的生長是一個綜合的管理,在冬季裡面我重點管理的是溫度、溼度和氧氣的供應,這3點是保證高產的關鍵所在。


寧寧說的話


導語:蘑菇是一種菌類作物,質嫩味鮮,營養豐富。據分析,鮮蘑菇含蛋白質6.4%,脂肪0.54%,醣3 %,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鹽等,營養價值超過一般蔬菜,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蘑菇除烹調作菜外,還可製成罐頭和切片脫水,受到國內外市場的歡迎,因此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蘑菇越冬管理是指12月下旬至第二年了3月上旬(冬至到驚蟄前後,浙南地區越冬期更短)低溫時期的管理。通常這段時間的自然溫度不適宜出菇,如管理恰當,對菌絲是一個更新的好機會,以便積累更多養分,為春季出菇提供有利條件。相反,如管理不當,容易造成菌絲萎縮,影響春菇產量。

冬季管理重要性

越冬管理的遲早,與各地氣候變化、菇房結構及出菇情況等有密切關係。一般情況下,秋菇出了四潮菇之後,大約在11月底或12月上、中旬,就要逐漸減少用水。也就是第一次寒潮來後,又連續出現寒潮,外界氣溫和菇房溫度顯著下降,菇房溫度在5-8℃以下。

菌絲逐漸停止生長,子實體不易形成,不利出菇,就要停水通風,進入越冬管理。但有的地區,有的年份低溫來得較遲,可以延遲停水。

各地進入越冬管理時期,應以菌種場為單位,組織蘑菇輔導員和菇房專管員,對各菇房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劃分類型,分別情況,採取相應措施。要防止不問菇房的具體情況,千篇一律的對待。

菇房保暖

冬季菇房溫度應保持在3℃以上,料溫4-5℃。做好了菇房保暖工作,可以提高菇房溫度3-5℃以上,有利於菌絲越冬。保暖方法:

1、菇房北面設6-8尺高防風障,抵禦冷風直接侵襲菇房。

2、有兩排通風筒的菇房,將北面一排通風筒堵塞。

3、在菇房外背陰牆上掛草扇,或在單薄的屋面蓋上草扇保溫;菇房內門、窗及床架、周圍,掛上經過曬暖的草扇;床面鋪撒曬千的暖稻草。

4、菇房向陽南窗,晴天加蓋玻璃窗(原蔬菜育苗用),或包一條船篷式的尼龍薄膜,長約3公尺左右。

5、在菇房北牆外,挖一爐膛(即在地窗下),房內設鍋,並開暗溝作煙道,每天早、晚進行加溫,但需注意配合通風、換氣,降低溼度。

6、掌握晴天中午前後,外界氣溫較高時進行通風換氣。

整理床面

秋菇停產後,及時去掉死菇、菇腳根、菌塊和土層中(細土下面、粗土上面)生命力弱、枯黃的老菌絲,以利鬆土通氣,促進菌絲的新陳代謝。但一般不宜大翻、大挑。應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合理措施:

1、培養料中的菌絲較好,泥層老菌絲板結及一般菇房的處理方法:

(1)泥層菌絲板結,要適當翻動粗泥,挑去板結的老菌絲、菇根及死菇。

(2)泥層老菌絲一般,只要挑去部分老菌絲、菇根及死菇即可。

(3)菌絲生活力弱,不宜翻動或挑菌絲,採取料中打扦。

2、培養料中的菌絲退化三分之一的菇房,要剝泥、剝料面,翻動培養料,然後覆泥,要求一天內完成。經過大處理後,出菇遲,出菇密,薄皮菇多,質量差。因此,一般不宜採用大處理。

3、菌絲退化一半以上或基本退化,雜菌十分嚴重的,要除去全部舊料,另用新料培養春菇。在整理床面時,有的菇床土層過薄,要適量補新泥(新鮮細土通氣性好)。整理床面最遲到2月10日,過遲進行,菌絲細弱,出菇遲,死菇多,產量低,質量差。

通風換氣

冬季菇房的通風換氣,要和保暖工作結合進行,通過通風換氣,儘量提高菇房溫度。無風晴天的中午前後,應儘量打開南窗、南門,引進外界自然溫度,通風5-6小時,一般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如果外界溫度高於室內溫度。可採取日間大通風,從上午8時至下午4時,南北窗、門對開。

發現黃黴菌的菇房,更要延長通風時間,或在中午前後將南、北窗對開半小時,使大量新鮮空氣和自然溫度貫穿整個菇房,抑制黃黴菌的孳生。冬季通風換氣是一項重要而經常的工作。即使在最冷的天氣情況下,也要進行通風,如在中午前後,門、窗對開半小時,縮短通風時間,增強通風效果。

水肥管理冬季氣候乾燥, 床面蒸發量大,仍應保持培養料中適當的含水量,這是保證菌絲正常活動的必要條件。一般要求保持泥粒一定溼潤,控制粗土不要太乾,細土可稍幹一點。可每隔4 -6天噴井水或溫水。再次(一桶水摻入一熱水瓶開水,約25℃左右),在晴天中午噴打,每次每平方尺6-8錢。但要做到陰雨天不噴,寒潮期間不噴,重水不噴,室溫過低時(0℃以下)不噴。

結語:蘑菇的冬季管理主要是注意菇房的保暖措施,儘量保持在3℃以上,整理好床面把上面的死菇和老菌絲全部去掉,做好菇房內的通風換氣,可以有效的抑制住黃黴菌的滋生,做好這幾步可以有效地保持蘑菇冬季的產量。


農事農忙


根據長江流域的氣候,每年從1月下旬至2月下旬,氣 溫是比較低的時期。在以下的低溫,一般很少出菇,保溫 較好的菇房可以少量出菇。如果讓其陸續出菇,即使獲得一 些產量,由於菌絲繼續生長,得不到更新的機會,也會早衰, 以致使春菇產量不高。

但若放任不管,停止噴水和通風,經 過一個冬天以後,粗細土粒過分乾燥,使菌絲萎縮、乾癟,到 春季調水時特別困難,對菌絲的生長和出菇都有很大的影 響。因此,在越冬階段仍需給以適當的水分和必要的通風時 間,促使菌絲良好的生長,為春季出菇創造有利條件。


三農領域達少


菇棚進入12月中旬後,氣溫下降,平菇原基發生潮次、子實體的生長速度將明顯減弱。特別是遇到乾旱年份,如果管理不當,將導致出現僵菇(原基形成後再難繼續分化)和畸形菇等現象。冬季菇棚溫度應控制在8~18 ℃,溼度為75%~85%。應對菇棚及時進行通風換氣,注意菇棚內光線管理;在採收3潮菇後,對原基及時補充養分,提高菌絲體的代謝功能;在菇體菌蓋展開後,孢子尚未大量彈射時,適時採收加工。現以秋季大棚種植,棉子殼為培養基的平菇為例,介紹冬季菇棚的科學管理技術。

1    合理調控溫度

在適宜溫度(8~18 ℃)範圍內,溫差大能夠促進子實體分化,出菇前,拉大晝夜溫差,要在10 ℃以上。菇棚栽培除利用陽光的有效溫度外,遇到大風降溫、低溫寒潮天氣,覆蓋雙層薄膜的效果較好。有條件的塑料大棚輔以內膜覆蓋,無條件的可在第1層膜外加厚草簾,再在草簾上覆蓋1層薄膜[1]。實踐證明,雙層覆蓋的菇棚可使菇體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溫度比單層膜內溫度升高3~5 ℃。菇棚溫度應該控制在8~18 ℃最為有利,最低不應低於3 ℃,最高不應超過25 ℃。預防出菇期溫度過高引發燒菌或原基發菌不良,平菇一般放5層高,行距90~100 cm,每層平菇中間橫向加2根竹竿,從而可使平菇潮次多,品質好,產量高。

2    加強水分管理

出菇期菇棚要保持溼潤,相對溼度要控制在75%~85%,不應低於70%,也不應高於95%。要經常在菇棚噴水保持溼度,但應注意不能直接向小菇蕾和原基上噴水,否則易引起爛菇。幼菇期(菌蓋直徑在2 cm以上)可用噴霧器適當向菇蕾上噴霧,不能用水管直接向平菇上噴水。保持菇棚的相對溼度,關鍵要向空中多噴水,乾燥天氣可以多噴水,一般噴水2~3次/d。如果在出1~2潮菇後,菌袋重量減輕,菌袋內應補水,或者覆土栽培,增加菌袋內含水量[2],補水時加0.3%白糖、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對於菇棚水分管理,應做到:通風時噴1遍水,封棚時噴1遍水;平菇小時少噴水或不噴水,平菇大時多噴水,不直接向平菇噴水;溫度低時少噴水,溫度高時多噴水;大風天多噴,陰天少噴水,雨天不噴水。


沉夢昂志a管


蘑菇最合適的溫度範圍為18~20℃,子實體階段最合適的生長溫度為12~16℃。在蘑菇的各階段生長中,溫度的控制至關重要;

若溫度過高,菌絲的發育會加快,但非常細弱,這種菌絲易老化以及早衰,生長到子實體時會極易開傘。若是溫度在4℃以下,菌絲和子實體都會停止生長 。

蘑菇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在實際栽培種不需要接收光照,即便是處於絕對黑暗的環境中,子實體仍會保持原本的生長髮育狀態。若是光線過強,反而對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楊雅茹


冬季是蘑菇栽培的最佳時機,由於環境溫度較低,細菌和各種雜菌蟲害較少,減輕了蘑菇生產過程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可以保證蘑菇的品質和質量;另外,反季節蔬菜也是效益最好的時段,蘑菇栽培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下面學優網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冬季蘑菇怎麼管理吧。 蘑菇冬季管理措施 冬季氣溫低,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緩慢,呼吸強度低,出菇量少,但菇肉厚、品質好。只要解決好升溫保溼與通風之間的矛盾,蘑菇就能獲得較理想的產量。 1、提高菇床溫度,創造出菇條件 冬季寒冷,只能靠自然氣溫,結合人為地調節提高溫度。香菇大棚揭去棚上的遮蓋物,菇床上的薄膜除採菇須揭開外,其餘時間都要罩緊;平菇大棚把棚上的遮蓋物攤稀;雙孢菇大棚在棚的外表再覆蓋一層薄膜。白天靠自然陽光的照射及菌絲自身的生物熱量來保持菇棚內的溫度,晚上棚外加蓋遮陽網或草苫防凍防霜。一般採取以上措施後,棚內溫度能提高5℃~10℃,可保證蘑菇在寒冷的冬季仍能正常出菇。 冬季要注意保溫 和通風。菇房的室溫最好保持在3度以上,不使室內結冰,以防凍壞菌絲。在天氣暖和的日子,要注意通風,使室內空氣新鮮。通風的方法:中午打開菇房南窗兩三個小時;如果天暖無風,室外溫度又在8度以上,可將南、北窗都打開,讓空氣對流;如中午室外溫度低於5度,應暫停通風。 以平菇為例,平菇低於5℃不再生長,即使低溫型菌株如2006、特抗1號等,儘管在4℃左右不至於發生生理性病害,但也需要10℃以上的溫度才能長得好。因此,冬季生產中的升溫與保溼,便成為至關重要的管理任務。一般溫度的提高通過日光增溫、棚內生火爐等方式即可解決。但生火爐增溫時,大多數菇農常怕 “跑了熱氣”而密閉菇棚,結果導致通風嚴重不良,二氧化碳積聚,溼度居高不下,在產生畸形菇的同時,也會引致某些侵染性病害的發生。生產中常見的茶花菇、柺棍菇、菜花菇等均因此而發生,一些浸染性病害如腐爛病等也與通風不良、溼度過大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決辦法:自然條件下,晴好天氣時,上午10時後開始通風,至14時左右結束。從棚內上方拉一層遮陽網或黑色薄膜,揭開草苫後日曬增溫,令熱量進入而將直射光擋住。通風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降溫,風量只要不是過大,有時反而對出菇和子實體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既可有效調溫控溫,又因該設備可對菇棚吹出循環風而使棚內空氣清新,避免了因通風不良發生的各種問題。 2、補水控溼,保暖防寒 香菇、平菇經發菌和秋季生長,菌棒失水較多,只有原重的50%~60%,這時應及時補水。補水前敞開棚門通風3~4天,補水時用注水針刺入菌棒內,藉助水泵的壓力,使菌棒在短時間內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為宜。噴水的原則是:噴霧狀水,菇多時多噴,菇少時少噴,蕾期多噴,採收期少噴。雙孢菇冬季基本不需進行補水。 適當的基料持水和棚內的空氣溼度,統稱為水分,生產中一般分別調控在63%和85%~95%,才可能保證菌絲和子實體的正常生長。但是,水分只是蘑菇生長的條件之一,並非唯一因素,尤其子實體生長期間,適量的通風是不可少的。而通風與溼度的保持是一對實際存在的矛盾,通風則降溼。實際上,一定條件下,如冬季中午時分,因適當通入高於棚溫的空氣,可使棚溫略微升高,並因此引發棚內水分的蒸發,使此時的溼度有所升高。如同變溫可刺激出菇一樣,一定的溼度差有時還會有促進出菇的作用,並且,在溼度相對偏低的情況下,還可抑制某些病害的存活和生長,但應根據子實體的不同階段,將溼度差控制在10%~20%,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生產效果。 由於冬季北方地區寒冷、乾燥,給菇棚補水增溼還是很必要的。一般補水增溼的主要方式就是地面灑水、空間噴霧,牆壁噴水。補水增溼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水儘可能與菇棚溫度一致,不要用寒冷的水。二是水儘可能不要噴在菇體上,特別是在原基、菇蕾期,由於這時菇體的生命很嬌嫩,你給它們“洗冷水澡”它們也會“感冒”生病,甚至死亡。所以,補水最好用噴霧器,噴嘴朝上向空間噴霧來增加溼度。當然,當菇蕾長大以後,有一定抵抗力時,水噴在上面也問題不大。三是補水後,如發現菇體上有水珠應儘快通過加強通風管理去除,否則會給細菌繁殖造成條件,在菇體上形成病斑。由於細菌繁殖極快,一般經一夜時間就可能造成危害,影響菇的質量。另外注意,冬季下霜期儘量不要噴水,只要保持溼潤即可。 冬季菇床噴水次數的多少,要看土粒的乾溼程度而定,一般能保持潮溼就行了。要防止噴水過勤、過多,使低溫時萌發的菌絲遭受凍害。菇床追肥,可結合噴水一起進行。追施的糞水最好用紗布過濾,濃度在20%左右。 3、注意通風換氣,避免北風襲擊 菇蕾生出後,呼吸旺盛,如果空氣不流通,二氧化碳沉積過多,就會抑制子實體的形成與生長。通風換氣掌握在氣溫較高的中午前後進行,時間10~20分鐘。進出棚內操作,從棚的南側進出,防止乾冷寒風襲擊。 4、冬季栽培蘑菇防寒防凍措施 冬季栽培的蘑菇菌絲體生長的極限最低溫度都在3-6℃之間,如果遭遇0℃以下氣溫,菇棚(房)只要能提高2-3℃的溫度就可以減少菌絲的凍傷。菇棚(房)保溫、防止菌絲體細胞結冰,避免造成機械損傷是當前蘑菇防寒防凍工作的重點。 (1)清除冰雪,開溝排水。及時清除菇棚(房)頂部及周圍蓄積的冰雪,防止菇棚(房)倒塌。在菇棚(房)四周開挖排水溝,保持排水順暢,避免雨水、雪水對菇料的侵襲。 (2)立即停止噴水,儘量保持料面乾爽。因低溫時蘑菇菌絲體都進入冬眠狀態,噴水容易死亡。 (3)加強菇棚(房)保溫管理。可以在大棚內扣小拱棚;棚外加蓋薄膜、草簾等覆蓋物等保溫除溼。棚內底部用塑料薄膜作圍裙,以減少底部的冷空氣侵襲;堵塞縫隙,儘量減少縫隙散熱;在大棚北面用作物秸稈堆成防風障,擋風防寒;減少進出菇房的次數,這樣可使菇棚(房)內比外界的溫度高3-5℃,基本可以保證維持菌絲的活性。


水果小尚


冬天種植香菇1、香菇是低溫和變溫結實性的菇類。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12℃分化最好。子實體在5-24℃範圍內發育,8-16℃為最適。同一品種,在適宜範圍內,較低溫度(10-12℃)下子實體發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實,質量好;在高溫(20℃以上)上




用戶162362446853035


此地廣香菇,冬季雨雪蓋棚,晴陽光掀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