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家長和朝陽家長,是不同的兩個物種

海淀家長和朝陽家長,是不同的兩個物種

原創: 事兒媽有話說 2019-09-26

晨霧 / 轉帖

海淀家長和朝陽家長,是不同的兩個物種


最近有篇雞娃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對,就是那篇 。

劇情梗概是這樣的:

作者請兩對夫妻吃飯,四個客人都是名校畢業的海淀家長,也都是曾經的奧賽金牌獲得者。席間大人們談論的是斯坦福的算法課、霍普金斯的基因組課、以及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各方面的高端知識。

兩家的孩子,分別是6歲和4歲。6歲的小男孩看的是英文原版的《How it works》,4歲的小女孩看的是適合8歲+的諾貝爾獎科普動畫片《平博士密碼》。

4歲的小女孩進門沒多久就講起了核聚變,據她父親說這是清華材料系的傳統:孩子上小學前一定要明白核聚變原理。

簡而言之,兩對海淀家長全面碾殺了作者夫婦;兩個海淀小朋友全面碾殺了夫婦倆的孩子。

飯局以作者癱倒在沙發上,感嘆自己被殲滅告終。

這事兒以一個朝陽家長來看就很簡單了:

吃個飯壓力都那麼大,下次就別約了吧。


海淀家長和朝陽家長,是不同的兩個物種


但畢竟人家是海淀家長,通過這次飯局,更加堅定了雞娃和雞自己的決心。

文章是海淀朋友轉給我的,說她看了文章更焦慮了:自己的孩子在瘋玩傻跑的時候,人家的孩子已經去北大清華參觀實驗室了;作為名校生的後代,本來就佔盡天時地利,後天還這麼努力,兩相比較,她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扔了。

然而,同樣在北京,這篇文章在朝陽家長的圈裡就沒能成功引發焦慮。實際上,原文留言點贊數最高的一條是:

“他強任他強,我們在朝陽”。

毫無疑問是我們大朝陽家長臨危不懼的題詞了。

用“類型”這個詞來劃分朝陽和海淀家長的區別,是不大恰當的。更準確的詞語是“物種”。

舉個簡單的例子,提起“六小強”,哪怕自家的孩子還在吃奶,一個海淀家長都會如數家珍的告訴你:“人大附、北大附、清華附、101....." , 而朝陽家長首先想到的是”蟑螂“。

同理,說到八少八素,海淀家長會馬上明白指的是八中的少年班和素質班,而朝陽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八素? 那八葷是什麼?“

很多朝陽家長覺得十一學校和十一中是一碼事;不知道早陪和早早陪的區別;分不清KET和PET;說起樸新/厚海/高思一頭霧水;我弟妹連她兒子上的中學全稱都不知道。

海淀家長很好學,朝陽家長很喜歡吃。

在海淀,你問XX飯館怎麼走,海淀家長會告訴你:就在XX培訓中心附近,X而思的廣告牌下面就是;

在朝陽,你問一個孩子媽XX培訓中心怎麼走,她會告訴你:”就離我們上次吃串兒的那個地方不遠,XX小腰的牌子後面就是。

朝陽和海淀的家長都給孩子報課外班,語數外是海淀孩子的基本配置,琴棋書畫體育運動是朝陽孩子的多數選擇。

海淀家庭要求高的,同一學科要給孩子報跨年級、跨機構的2-3個學習班;朝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學習衝浪、帆船、美式橄欖球;條件普通的,學習籃球、足球、乒乓球。

海淀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培訓班,會在教室後面找好位置,認真地做筆記或者錄下整堂課的視頻,回家和孩子一起復習。

朝陽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培訓班,立馬去附近的商場購物或者做指甲頭髮,等下課了頂著一頭剛做好的頭髮、拎著大包小包慌慌張張趕過來接孩子。

在海淀的培訓教室裡,一個拿過奧賽冠軍的孩子家長會訓斥孩子:”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在朝陽的培訓教室,家長會崇拜地看著自己的娃:兒子,你真棒。 媽連題目都沒看懂。”

教委要求減負,海淀家長憤憤不平,認為這是阻礙民智、剝奪正當的教育權利,寧可和檢查組打游擊戰,也要帶孩子堅持學;朝陽家長一聽減負,馬上積極執行,結果一看孩子的課外班安排,真沒法減。都是籃球、游泳、足球課,越減戶外活動時間越少。

放學後,海淀的家長會讓孩子戴上listener,讓他們聽成語故事、四大名著或者原版的哈利波特;朝陽孩子不戴那玩藝兒,因為他們不是在球場上就是在平衡車上,戴耳機太礙事。

放假前,海淀家長會提前給孩子安排好補習班的課程,朝陽家長會提前做好旅遊攻略,準備參加“朝陽杯朋友圈攝影比賽”。

同樣的一篇文章,在海淀會引起恐慌,在朝陽,家長會想:別家娃的爹媽,別家爹媽的娃,關我啥事?

這就像你在河狸群裡,說某隻河狸啃木頭特別快,會引起河狸們的恐慌,大家都決心要啃得更快;但你告訴一隻樹袋熊有隻河狸啃木頭很快,它只會莫名其妙地看你一眼,然後接著吃自己的桉樹葉。

或許是環境決定想法。作為傳統學院區,海淀學術氣氛濃厚。以清華北大為首的各大高校遍佈全區,科研機構四處林立;海淀家長們學習於斯、工作於斯,又在這兒繁衍後代,他們的成長背景,打上了深深的知識競爭的烙印。

而朝陽是CBD,集中了各大外企、民營和私營企業的總部,擁有中央美院和798工廠這樣的藝術天地,家長們的背景多種多樣,反映在育兒方面,心態更加寬鬆自由。

近幾年,有朝陽的家長,因為崇尚海淀的學習氣氛,舉家遷往海淀;也有海淀的家長,不喜歡學院區的壓力,搬到朝陽。朝陽和海淀家長,與其用地域給她們打標籤,不如以心態給她們做區分。

就在今天早上,一個朝陽家長告訴我,明年孩子入學,她打算搬到西城了。因為“感覺朝陽也越來越緊張了,還是西城更佛系。”

你看,在“求上進”方面,海淀家長固然打滿了雞血;在“不求上進”方面,朝陽家長也是拼勁了全力。

ID:amanda_yan8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