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有一個好名字,更是一個好地方,興隆有許多名勝古蹟,如南高橋遺址、唐大興國禪寺、宋代興國寺遺址、清北張鎮戲樓、城隍廟等。
興隆還有風光旖旎的三河口,河對岸便是千年古鎮——秦都鎮,秦鎮的城門樓還有涼皮,都讓人都久久不能忘懷。
當下,興隆下轄有3個城市社區、15個行政村。有潏河、灃河,還有西灃路、西太路、西戶路、祝秦路、南橫線、地鐵6號線等穿境而過。近年來,興隆發展得很好很快。
興隆的地面上興建了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西安高新區三星電子科技園、西安高新區梁家灘國際社區、西安高新區長安通訊產業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
這一切,都讓外地人頗為羨慕,遙想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農田,現在最繁華的地方,儼然已經融入了城市。
不過,在歷史上,興隆一直是一處窮鄉僻壤之地。
這是為何?
這就要從最早說起了。
2100多年前,漢朝修建昆明池,整治南山各大水系,開挖人工河流交水,即今洨河,截斷潏河和滈河統歸向西流匯入灃河。
洨河修好後,出於南山的滈水改道,原來的河道乾枯,使得原先滈河流經的地區幹凅無水,故名幹河,
唐代時,幹河已經有人居住了,形成了很多村落。當時,這裡有很多作坊,專為皇宮造御紙,這裡變成了著名的造紙之鄉。
後來,這股商業之風和造紙術一起流傳下來,卻並沒有形成氣候,這可能和古人重農輕商的思想有關,加之幹河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造紙只是副業,種田才是正道。
後世,靠近灃河的南張村、北張村、賀家村等還幾乎全村造紙,家家有作坊,人人造紙忙,這是後話,這裡暫且不提。
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世代耕種,一晃就是幾百年。
到明代時,幹河已經名不副實了,雖然叫幹河,其實並不幹,不是還有灃河麼,還有大小河渠、澇池。加之古代種田大多是靠天吃飯,叫幹河也不吉利,幹河就慢慢改名叫乾河。
明代朝廷在這裡設置乾河裡,清代又設乾河社、乾河廒,曾設有東甘河鎮,後改名興隆鎮,為長安八大鎮之一。
這一改名,真是不得了,從此,興隆之崛起一發不可收拾。
新中國成立後,興隆設東甘河、雷村等鄉。
1958年,成為郭社公社的豐收、前進、興隆3 管區以及細柳公社的西甘河、樓子管區。
1961年,調整行政區劃合併成甘河公社。“文革”時改名紅河公社,
1972年,恢復原名甘河公社。
1984年,建興隆鄉。
2007年1 月,將灃惠鄉併入興隆鄉。
2007 年4 月,撤銷興隆鄉設立興隆街道。
到這時,興隆其實還和長安廣大農村沒多大差別,不過接下來的變化,就讓人始料未及。
2012年4月,韓國三星電子高端存儲芯片項目落戶興隆,在當時,三星項目是陝西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興隆地區也成為全國矚目的地區。這兒也成為電子新興項目的策源地。
120天徵地1萬餘畝,那時候的拆遷速度被譽為“西安效率,陝西速度”。
張王、張高、棗林寨、南堰、三堰、童家寨和西甘河村7個村約1萬戶村民被安置在興隆社區,興隆社區也成為了西安最大的安置社區。
說一聲日新月異,都不算誇張。
2013 年末,興隆轄25 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甘河社社區居民委員會,有東甘河村、北雷村、南雷村、宮子村、裡杜村、缽魚寨、堰渡村、張牛村、張高村、張王村、棗林寨、西甘河村、童家寨、樓子村、東樓子村、灃惠村、賀家村、安豐村、南埝頭村、三埝頭村、北張一村、北張二村、北張三村、北張四村、黑牛坡村,共有139 個村民小組。
2018年,興隆街道辦歸屬西安市西高新管轄,同年甫張村、羊原村、大仁西村、前鋒村劃歸興隆街道辦。
同年10月,興隆拉開了全域拆遷的大序幕。
而眼下,興隆正處於待拆狀態,這個時間段是一段難熬的時期,煎熬著每個興隆人的心。
這時候,人們對故土,對老家是一種期待,是一種留戀,也是一種惆悵。
人們不禁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比如,村裡歷史非常悠久、各具特色的小廟,還有那祠堂、老樹、澇池、鏵犁、饊子、架子車、風箱……留下的盡是滿滿的鄉愁。
愁歸愁,日子還得過麼,人總得向前看,這份滋味只能埋在心頭。
暮色中,灃河邊,好像有寺廟敲響了禪鍾,隱約的鐘聲讓人心曠神怡,但心底裡有一種聲音比鐘聲更清晰,那是百姓的心聲,那是興隆前行的腳步。
閱讀更多 西安閒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