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慎审古今


平仄原本是后来的事,唐朝时候,没有平仄制度的,后人硬是说隋唐有一本专讲平仄的书,明清诗人都有记载,不过后面一句厥到,说是已经失传,奶奶的,古人托古本来就是寻常之事,子虚乌有的东西奉为金科玉律,目的就是宣誓正统而已。写诗是个人的事,只要不涉及他人,何必求全责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连押韵都不压了,还不是千古名句,何况平仄。



当代诗匠午言


我是写诗的。

当然遇见很多人说我这不叫写诗。

有个大约是老头的人,每天抱着词典告诉我什么是詩。

他非要我按词典的要求写诗,和韵,是必须的。

讲平仄,也是必须的。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研究詩大概六岁开始。十岁写诗。

绝句,五律,七律都能写。

最后热爱自由詩,现代诗。

有时候太和韵了,就俗不可耐,像歌词。

我实验过的。

各种写法都实验过。

我写诗体裁比较宽广,不拘于只写情感或风景。

我喜欢接地气的诗歌,正能量。

看一首愁眉苦脸的詩,不大合乎大部分正常人的心境。

老人的固执我明白,但是文化这东西是随时代前进的。

表达比平仄重要的多。

平时也看到一些写古诗的人,说实话,没有好的,凑句子。

勉强以为其乐吧。

诗歌还是要有影响力,有哲学性,思想性,启迪性,它比一部小说更能带给人热情和启发。

因为它易于传播的特性。

完全不合韵的写法,有不少,余秀华是一个,但是丝毫不影响詩的美感。

汪国真的詩句句和韵,现在几乎没人理了,俗。

我认为好的詩以内容为主,韵为辅。适当和韵,比较好看。

关键作者还要掌握节奏,长短句的节奏感很重要。

我很不喜欢那些一般齐的诗歌。

就这些吧。

希望那些老古董,也开化些,多看看中外诗集,别老是摁着我们这些小虾米不放。

时代是进步的,文化必然会革命,以前都写繁体字,用文言,您怎么不尊古人训?

如果大家都讲平仄了,不用二十年,诗坛肯定完蛋。








蜜糖扳指


我只有小学毕业混了个初中的名因为初一都没念完这样的文化水平,可是我爱写东西爱好诗文小说什么的,刚刚看了大家在头条因为懂不懂平仄的事激烈的辩论,让我很惶恐,因为我不懂的平仄是什么,刚刚去百度查下,好像说三四声音调的就是平仄,可我还不怎么理解更不懂怎么运用,我一直凭爱好参与这对对联和写诗,本来还很高兴的,可是今天给我的感觉让我才知道我原来一直在以小丑身份自居着,不知道是你们文化高还是太认真了,再或者就是我们这样的本不该参与进来,很感谢头条这个对对联的平台带给我的快乐,我想我应该自动退出了吧,不然按这么发展也一定淘汰掉的,虽然大家并没有针对我,我却有种被狠狠的暴露在外的感觉,大家就当我是滥竽充数了吧,多我一个没益处,少我一个也没啥伤害,在这里向专业的高文化的老师们道歉了,但愿我一时的任性参与没搅扰了诗界的圣洁,我爱中华文化所以真爱文化的圣洁,我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欣悦4402


刚刚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诗

《上海的梧桐树落叶了🍁之三》

凝固了时间

封存了记忆

梧桐树落叶了

知了去了

夏夜的火热

融进

晚秋的斑驳

我来了,上海

外滩,我走过

从这条街

到另一条街

这就是

申城夕阳一抹

这就是

浦江两岸的颜色

……

………2019-11-4夜





榆树钱11


何时能止?

呵呵,止不了!

知平仄懂韵律的都自诩为大师,套个项链到处批评攻击到处显摆,从没自问过,那项链,倒底是金的还是铁的!

在下不才,写个两篇讽刺意味极浓的诗,巜讽砖家》和《薅羊毛》,可惜全因未知原因在发出来不久后被封禁。里面有些许“大家”拿着平仄韵律说事,却是无一人看出隐晦的反讽来,我也只能呵呵了!

并不是说会平仄韵律不好,但,平仄韵律远不是诗的全部!一首寓意高深的诗,早脱出了平仄韵律的拘束!

某位先生怼之曰:尔之诗平仄韵律不通!吾回之:李白也有不合韵之诗,何不去怼他?先生对曰:哈哈,笑话,李白会有不押韵之诗?然吾找出李白不押韵的诗后,先生哑然不语,已失踪矣!

此事绝不虚构,诸位可翻评论自知真假!

然后我只呵呵,别认为多懂点东西写诗作词就一定比别人好,就算好,露出高高在上的说教嘴脸,不觉好笑?



歪诗邪对劣酒廉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实这句话你说成“瞪眼怒怼百个骂,弯腰能当傻逼驴”意思大多也差不多。所以就有一些傻逼看到别人唱京剧的时候,也凑上去用黄梅戏和人家交流,挨骂了还很不服气的争辩说黄梅戏不好听吗?傻逼,人家在唱京剧,唱腔上有京剧的韵律。

什么样的东西叫什么,这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也就没有了诗联。

诗联本来就不是大众的,他就是文人的小资玩意,其实也和人品,道德没啥关系,和老头下棋打牌,老太太跳广场舞差不多。

但,诗联终归是一种文化传承,他有他特有的韵律要求,你的作品遵守了他的规则,他就叫诗联,不符合韵律,他就不是。其实你完全可以玩喊口号,说顺口溜,自得其乐,没必要既不遵守游戏规则,还非得像个癞皮狗似的蹭人家的wlam,何苦呢?

至于那些非得拿大诗人的有些诗句不符合韵律说事儿的人,我想说你可能根本就不懂啥叫“炼字”,不知道那些本就是在意、韵之间的艰难取舍过后的结果。

当然,现代诗也是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非常美,他不守古韵。

最后,这个提问者就是个用二人转唱越剧的傻逼。


LI诗语


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前言

这种提问的方式并不太恰当,题主把和诗意完全对立起来,让读者去选择,这是一个引导性的设问。

一、平仄(格律)

题主的平仄,其实就是指旧体诗的格律,学习旧体诗最好学习一下格律知识,否则就像歌手不认识曲谱一样,当然不妨碍你唱歌,但是想要唱好歌或者自己创作歌曲就一定要有基础的乐理知识。

旧体诗也是如此,可能有人说我只写不需要遵守格律的古体诗、不写格律诗难道不行吗?当然可以,但是...

其实很多不懂格律的人,他连古体诗也写不对,虽然古体诗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之规。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几乎也写不出符合旧体诗基本规则的古体诗。

例如下面这首“诗”,肯定不是近体诗,那么是不是古体诗呢?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如果连这首诗都搞不懂的话,就不要受“只知平仄,不懂诗意”的蛊惑。

一定要学一点基本的格律知识,浪费那么多时间还是门外汉就太可惜了。诗词大会上大家都见过类似的笑话。只有学问是做不了诗的。

二、诗意

题主的“诗意”,可以理解为诗歌的质量。诗歌的质量与格律不是对立关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诗人,同时写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来没有谁敢说,写近体诗的诗歌质量就一定比古体诗的质量好,反之亦然。当然也不会有人说,这些诗人“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老街在自己文章的评论中,常看到有人拿李白说事,说李白就不写格律诗不一样有千古绝唱吗?这种论调实在过于无知。

李白的七律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十首(完全标准的七律有两首),但是他的五律可有100多首,他的近体绝句也有百首,千万不要说李白不写格律诗。

  •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唐·李白)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 (唐·李白)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 横江词六首 其二(唐·李白)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唐·李白) 五言绝句 押支韵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三、只知平仄,不懂诗意

题主说的这种现象,其实也存在,会有刚刚学了一些格律知识,但是水平还有待提高的一些诗歌爱好者。偶尔会指出一些人有出律的现象。


这种初学的人有两种表现。

1、一种是格律公式的套用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非常容易辨别,但是难一点的变格(三仄尾、鲤鱼翻波)就有疑惑了,关于一种拗体就更难已辨别。

例如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这首五律,连用拗体、变格:高阁客竟去、肠断未忍扫、芳心向春尽。对于初学者来说,辨别就比较难,

但是,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诗标为近体诗,基本100%是错误的。老街没有见过一个人完全不懂格律还能作一首五律,事实上,连四句的近体绝句也不能做对。

这种情况被人指出应该是好事情,有利于自己的的学习。

2、对仗的误解

很多初学者只知道工对,不理解宽对,喜欢指出别人对仗的问题。其实对仗要从工对学起,然后熟练应用的是宽对。仔细看一下古诗的佳作,格律诗中间二联往往是宽对。例如七律的天皇巨星杜甫同志的对仗: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新主、昔时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瑶池、紫气;王母、函关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携、在;满、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七十;行、古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好、多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否、传

结束语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只知平仄,不懂诗意,这种诗坛怪相何时能止?

真正喜欢诗词的人,必然会学习格律知识,至于诗歌的质量,就需要进一步的磨练了。仅仅知道格律的基本知识,诗词的质量不高,这不是诗坛怪相,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毕竟,诗词的创作不会换饭吃,大多数人仅仅作为业余的爱好,偶尔写两首抒发一下情感或者解解闷,无论好不好都不是什么羞耻之事。

读者们也不要把李白杜甫作为今天诗词爱好者的参考,可以交流切磋,但是也可多一点宽容。这样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土壤很重要,有野草也有香草。

@老街味道


附,为什么这首诗不是旧体诗:

饮茗钟声远,闲坐风帘响。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旧体诗中的绝句最基本要求,第2句和第4句要押韵,而且必须平仄相同,响、床,平仄不同,这就是外行人的作品。如果第2、3句韵脚颠倒以下,就算是一首古体绝句了:

饮茗钟声远, 窗边桃李香。闲坐春风里(响撞韵,换掉),明月照我床。

改为近体绝句,茗,古韵是仄声:

饮茗钟声远, 凭栏桃李香。春风卷帘入 ,明月照胡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题主提出了平仄,诗意让大家讨论。其实这个问题爭论了好长时间了。各说各的理一直在爭论。

诗歌讲究的是合仄压韵。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谁在传承?在解放前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几乎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不要说让他们写诗歌。他们连续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诗歌的传承当然要靠那些有文化的民族精英。唐诗宋词之所以有灿烂的l 诗词文化也是他们力求完美。在吟诗唱词时必须讲究平仄。

我们在看一下现在,建国.已后我们的政府为了复兴民族大业。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扫盲运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人都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今天建国七十周年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是文化强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已大幅增加。工农大众都能随口说出诗歌。

咱们先看看诗歌中的歌.流行歌曲早就冲破了平仄的韵律。不是也很受欢迎?现在我们的工农大众文化水平提高了。能够吟诗作词了。这是社会进步了文化普及了..人们习惯用没有平仄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给于鼓励。而不应该过分的苛求.如果再爭下去是不是要把滿清的八股文也抬出来?


老头一百岁


平仄是古汉语,填词的一个规定而已,而诗歌的文体形式中,除了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外,对平仄的要求外,其他的诗歌都没有平仄的要求的。最近对联大会上,我只看到了,出联对平仄的要求,而且都没说明要求的目的何为?在唐词中,诗仙古体诗只管押韵,格律诗不但要押韵,还讲粘对、对联等。

但是古体诗和格律诗也有一个模糊地带,就是古绝与律绝、古律与律诗有时候并不容易区分。这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格律诗是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刚开始的时候格律并不十分严谨,偶有小出,诗人们并不很在意,所以写了许多古绝古律;另一个原因是,即使后来格律已经发展成熟了,但是因为古体还在,类似于古体的古律古绝也在改变。李白和杜甫的词可在文学历上,占重要一席了吧?你们去阅读一下,就知道诗仙,诗圣根本不讲究平仄的。

平仄的根源还是出于,明清两代某些酸腐之人,拿着格律的标尺,硬要把以前的诗分成古绝、古律、近体诗。更可笑的是,我们现在有许多人对格律的要求远远超过明清两代的酸丁,似乎不符合他们要求的就不是格律诗。

文胆诗眼才是研究传承汉语的精华,而只知平仄,不懂意境的诗,词,联,只是些刚脱帽文盲,堆积词汇的小游戏而已,不值一读。


我有故事酒也不换


平仄格律跟诗意并不矛盾,按律而出的有意境的好诗词比比皆是,既要平仄格律,又要出意境,这才考验一个人的功底。若只追求意境,不按平仄格律来写诗,那只能称为自由体,现代诗,抑或打油诗。唐诗宋词元曲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正因为有此文化精髓,才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库独占鳌头,一骑绝尘,令各国难望其项背,仰慕者、酷爱者、学习者趋之若鹜。

如果己业不精,妄议平仄韵律无用者,恐有数典忘祖之嫌。

平台上写诗人居多,良莠不齐,只要爱好就是好事,传承文化,功莫大焉!文人相轻的陋习得改。

我还特反感写一首诗,后面偏缀上平仄韵律,平水韵或中华新韵,不懂的你是对牛弹琴,懂的无需解释,总感觉有卖弄之嫌。

这是我的两个观点,与君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