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楊家將真的很厲害嗎?有多厲害?

法號清塵


楊家將在記載的資料上,出自宋太宗至宋神宗時期,分別對應了楊家的三代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位作為武將,在《宋史》上有明確記載,其他的如楊宗保,穆桂英等等則是小說,演義中的人物。
一、楊業

楊業的父親曾任後漢麟州刺史,他很早就投身軍伍,追隨北漢國主劉崇,作戰勇敢、善於騎射,因功出任北漢建雄軍節度使,人稱“楊無敵”。

北漢滅亡,宋太宗為得到楊業這樣的大將非常高興,授予他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刺史。不久又調任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
980年,遼景宗率兵攻打雁門關,楊業親率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從小路遷到雁門關的北口,在契丹兵的背後發動了突然襲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功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從此,邊境上的遼軍畏懼楊業堪稱望風而逃,只要遠遠地看見他的軍旗,都不敢正面交戰,而是掉頭就跑。
986年雍熙北伐,宋朝三路大軍攻打遼國,任用忠武軍節度使潘美擔任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潘美的副手,率領雲、英、朔諸州宋軍出雁門。西路軍連戰連捷,攻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順風順水之際,其他兩路失敗的消息傳來,宋太宗發出了撤退的指令,附帶要求西路軍將雲、應、寰、朔四州的居民遷往內地。
此時,契丹大軍已經揮師西進,佔據寰州,楊業提議分兵應州,引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爭取時間,掩護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侁卻質疑楊業怯戰,懷疑其忠誠,強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等到楊業兵敗,回到陳家谷口,潘美、王侁卻已經撤離,致使楊業負傷被俘,絕食而死。
二、楊延昭

楊業之子,年少即在軍中鍛鍊。太平興國年間,補選為供奉官。楊業領兵進攻應、朔時,楊延昭帶頭衝鋒,箭穿手臂,仍死戰不退,終於攻下朔州。

999年冬,楊延昭守遂城,契丹突然來犯。遂城城小、城牆不高。契丹蕭太后親自督戰,勢在必得。楊延昭精心組織守城,又趁天寒地凍,連夜以水潑城。當契丹兵天亮來到城下,一座晶瑩剔透的冰城出現在眼前,頓時目瞪口呆,完全無法攀爬,契丹人只得退兵。楊延昭以戰功升任莫州刺史。
1000年冬,遼軍南下入侵宋境,楊延昭把精兵埋伏在羊山西邊,又派出誘敵之兵與遼軍交戰,將其引入埋伏,宋伏兵四起,遼軍大敗,斬獲敵將的首級,楊延昭進升本州團練使。
1004年楊延昭任寧邊軍部署,手下的軍隊已達萬人。澶淵之戰,楊延昭獻計反攻,沒有得到認可。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率本部進攻遼境,攻破古城,俘獲敵人極多。戰後,被任命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後進升為保州防禦使,不久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延昭與父親一樣,是令契丹軍畏懼的人物,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天狼星為將星,楊延昭是天狼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三、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1043年,參加鎮壓陝南張海起義,因功升為殿直的小官,後來范仲淹宣撫陝西,對楊文廣極為賞識。1052年,樞密副使狄青征討儂智高的叛亂,德順軍知軍楊文廣被調任廣西鈐轄參加戰鬥,先後任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其後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

1068年,韓琦派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前往築篳篥城,楊文廣採取聲東擊西策略,放話築建噴珠城,吸引西夏的注意,然後趁其不備,急至篳篥,隨即部署防務,直至次日清晨,西夏軍才到達,見宋軍防守嚴密只得退兵,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將追殺西夏軍,殺獲甚眾。九月,甘谷等三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詔書褒諭,篳篥城賜名通渭堡。
楊文廣歷任涇州知州、鎮戎軍知軍。熙寧三年十二月,改任鄜州權知州;以後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
楊業與楊延昭前期生活在宋、遼大對抗的時期,都是威震一方的邊將。楊延昭後期宋遼無戰事,楊文廣更是經歷的大仗不多,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楊家將帶兵都是有勇有謀,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可惜未得到重用。

春秋硯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確實很厲害!在北宋初期的軍方里,可以說是一個腕爺。


北宋時期,老楊家傑出代表人物只有楊業和楊延昭父子二人。除佘太君以外,其他的人物大多都是在清朝時候,由民間藝人胡亂虛構出來的,尤其像穆桂英等楊門女將,在真實歷史上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楊業一直和宋朝著名大將潘美倆人,負責對遼作戰,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戰功。楊業曾在馬上斬殺過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過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可以說非常神勇。他同時又奪取過寰、朔、雲、應四州。不過,這個世界上沒有長勝戰將,不久以後,在對遼作戰中,楊業因不顧潘美勸阻,貪功冒進,結果戰敗被擒。後來,草草葬於河北香河南香河土門樓村。

楊業的長子楊延昭,其武勇和軍事謀略就連大遼國人也佩服得五體投地。楊延昭後來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卒於高陽關任上。

楊延昭的長子楊宗,其老婆慕容櫻,而非虛構出來的穆桂英。楊宗這個人也是大器早成,後來,成為京畿統帥和都城護衛。所以,真實歷史上,楊家將根本沒有楊宗保這個人。


歷史兵說


說起楊家將,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楊家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北宋初年。而楊家將“忠孝節義”的典型更是家喻戶曉,還被後人以戲曲的方式傳承記載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歷史上楊家將原型,然而在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這個驍勇的家族卻沒有挺身而出呢?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一舉消滅了很多的小國,建立了宋朝,眾所周知,宋朝時是分為南宋和北宋的,其中趙匡胤所建立的就是北宋。趙匡胤作為北宋的開國皇帝,他本是出身于軍隊的,是後周時期的一個軍人,所以他很清楚軍權對皇位的威脅,所以他通過杯酒釋兵權這一計謀將所有的兵權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手裡。

楊家將是北宋時期救國於水火之中的民族英雄,後世的很多人都會認為楊家將只是出現在戲曲和評書之中的虛構軍隊,但其實不是的,他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楊業、楊延昭、楊宗保這三代人都是楊家將中最典型的代表,世代率領軍隊保衛宋朝,抗擊金軍的來侵。

其中楊業作為第一代楊家子弟,他的威名可以說是震懾八方,他可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將領,在雁門關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後在北伐中面對遼軍的侵犯更是用自己的寧願絕食也不屈服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的勇猛也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讚賞。自楊業開始,楊將軍世世代代保衛北宋,他們愛國的決心天地可鑑,但是就這樣一直以愛國為信仰的軍隊在北宋瀕臨滅亡時卻一聲不吭,沒有挺身而出。這其中最主要的緣由並不是他們不想管,而是根本沒有能力管了。

北宋時期,趙匡胤出身武家,他懼怕軍權對皇位的威脅,所以重文輕武,國家一旦開始忽略對軍隊的發展,那麼滅亡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北宋就是最真實的例子了。落後就要捱打,這不僅是在經濟上,在軍事也是這樣。趙匡胤將軍權全部集中在皇權下,同時對武官持續打壓,這樣的政策使得楊家將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最終,有很多的楊家將都已經淪為了平民,不再是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士了。

由於國家軍事力量的低下,所以才導致和金戰敗,被迫簽訂檀淵之盟,並且還割讓了燕雲十六州,導致國家形式日復一日的下降,最後走向滅亡,留下靖康之恥的慘狀。

在北宋滅亡之際,楊家將他們只是一介平民百姓,即使有做官的,那也只是芝麻大的小官,根本沒有能力再去阻止北宋滅亡。即使他們有著再濃厚的愛國情懷,面對奸臣當道的北宋,他們沒有兵權,沒有地位,一切都成為了空談。


歷史雲頂


楊家將大家都有所耳聞,裡面楊業,佘太君和子孫一大家子,個個高手,實際上呢,能打的就兩個人,楊業和楊延昭。

楊業,又名楊繼業,本是北漢的一員大將,被賜姓劉,國人稱其為“無敵”。所以說實力還是不俗的,北漢亡後,宋太宗識人惜才,將他收入麾下。歸順北宋後,他改回楊姓。北宋初年,宋太宗認為他熟悉邊防,就命楊業前去駐守代州(大致位於今山西)。在這期間,楊業延續了往日的驍勇。980年,楊業在雁門關一帶大破遼軍,威名遠播。

986年,宋太宗發兵三路北伐。其結果我們也知道,因指揮不力,將帥不合導致失敗,楊業戰敗之後被俘絕食而亡。縱觀整場戰役,楊業的遭遇著實悲壯,被自己人陰死。宋太宗對楊業的死十分震怒,直接將涉事的王侁發配充軍,將潘美降級三等。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承遺志,在守城方面有心得,契丹人認為他是北斗星第六星下凡,送外號六郎。

總體說,由於生在宋朝時代,他們不可能像李靖,薛仁貴,霍去病這種名將一樣建立不世功勳,他們之所以出名,更多是因為忠義,就像關羽地位如此的高,已經跟他戰功關係不大了。後世為了樹立忠義的典型,所以歌頌楊家將的故事。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但是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並且指出楊家將故事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廣泛流傳。歐陽修的這篇文章作於楊業死後的第65年,篇名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是楊家的後人,名叫楊琪,楊業乃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再後世,比如明朝後半期,由於名將匱乏,朝政腐敗,人們就更懷念楊家將的故事了。

總之,歷史上的楊家將,名人只有父子兩人,功勳一般,僅是敗仗不多而已。


microkof


近些年隨著歷史熱潮的興起,人們在看一些影視劇的時候,也開始追尋原來的歷史真相。尤其是楊家將的故事,因為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他們也成了歷史長河中受萬人崇敬的一隻軍隊。

在影視劇中的楊家兒郎,都是保家衛國、捨身取義、勇敢殺敵的英雄。電視劇和小說都很精彩,只是,歷史上的楊家將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楊業影視劇照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楊家將的故事遠不及小說、電視劇的角色那樣精彩,而且很多人物都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真有其人的楊家將,也沒有在戰場上立下顯赫功績。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其實只有楊業祖孫三代,而且記述的極為簡略,至於後來的穆桂英、楊門女將,在歷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這些人的身影。
楊業影視劇照
楊家將最早的創始人,就是楊業。楊業出生于山西太原,他的父親是後漢重臣,成年以後歸於北漢劉崇麾下,因為驍勇善戰而屢立奇功,當時被稱為北漢人稱為“楊無敵”。
公元979年,北漢皇帝投降宋太宗,楊業也投降宋朝,任職鄭州刺史一職。因為宋太宗極其信任楊業,所以讓他鎮守邊疆。公元980年,楊業與潘美合力大敗遼兵,此後楊業之名威震契丹,遼人不敢來犯。
楊延昭影視劇照
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當時的楊業為此次計劃的副主將。這一次與遼軍的對抗出師不利,宋軍大敗,遼軍乘勝追擊。楊業計劃掩護當時交戰地區的民眾南撤。
可是,當時作為主帥的潘美等人卻不採納他的意見,令楊業強行迎戰遼軍,楊業明之此戰必敗無疑,仍然在朔州苦戰多日,最後沒有等來援軍,不願投降敵人的楊業絕食而死,令人惋惜。
楊延昭影視劇照
在此次北伐中,楊家將的另一位名將楊延昭也有登場,他自幼就跟隨著父親南征北戰,在楊業去世以後,楊延昭成為了當時楊家將的先鋒,攻打下了父親以身殉敵的朔州城。
此後的抗遼重任,就落在了楊延昭的肩膀上。楊延昭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公元999年的遂城之戰,當時楊延昭鎮守邊疆,遼軍突然攻打毫無準備的遂城,指揮遼軍作戰的是蕭太后,一時間宋軍氣勢低迷。
楊延昭影視劇照
楊延昭組織軍中的所有將士登上城牆,那個時候正是寒冷冬日,他們連夜在城牆上潑水,到了第2天遼軍攻城之時,夜裡潑的水已經結成後厚冰,遼軍沒有辦法只能退兵。在他守護邊疆的20多年,遼軍侵犯大宋國土的次數屈指可數,楊延昭也和父親一樣,為大宋立下不朽功業。
楊文廣
至於最後一位楊家將楊文廣,他向教育父親和祖父而言,並沒有太大功績。他享受著楊家父輩的官爵。雖然曾經在軍中擔任過禁軍一類的小官,曾經受到過范仲淹的提拔。
但是,早在他入范仲淹麾下的前一年,宋朝就已經可惜下達成了和平協議,他也沒有什麼殺敵報國的機會,與父輩相比,他的功績相差太遠,遠沒有小說中那麼厲害。

鳶飛九天2018


宋朝歷史怪力亂神多,民間傳說亂入正史,是其特色。

楊家將故事,其實就楊業出名,此人本事是不錯的,軍人之中確實出色,守北漢能讓宋太祖、太宗均吃不了兜著走,降宋後又能讓遼人畏懼。不過沒有民間傳說的一門皆將,更沒有女將。除楊業之外,其子延朗也是稍有名氣的,其餘沒有了。

宋朝怪力亂神,諸如燭聲斧影、狸貓換太子、楊家將、包青天、岳家軍等等,都是。這等故事,作為小說、茶餘飯後談資,尚可,不要信以為真。


借蔡東藩著書自序如下:


TonyDeng


戲劇舞臺上將楊家將抬的太離譜。歷史上的楊繼業,又名楊重貴,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劉崇滅後漢建立北漢政權,楊重貴投在劉崇麾下,改名劉重貴。宋太宗趙光義引汾河水灌幷州城(今晉祠所在地),北漢滅亡,太原北移50裡新建。劉重貴投宋,恢復楊繼業本名。以後,楊繼業及其子楊延昭(六郎)鎮守三關,相當於今天的雁門關軍分區司令。。佘太君,穆桂英,於史無記。七郎八虎,僅有六郎一人。陣陳離不開穆桂英,只是一句戲詞。所以,不能將傳說和演義當作歷史。北宋興起和天亡,基本與楊家無干。


蘇俊傑1948


沒有小說、評書、影視劇中描繪著那麼厲害。

歷史上無楊宗保其人,楊家將只有楊業一楊延昭一楊文廣三代人,他們只是北宋的中級軍官,當年都城汴梁城中根本沒有天波楊府。因為楊家滿門忠烈,感人至深所以說書人、小說家渲染、誇大了楊家保衛國家的故事。

歷史上也無穆桂英其人,學者認為穆桂英的原型是楊文廣的少數民族妻子慕容氏。


跪射俑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有多厲害?

在中國戲劇舞臺上,演繹楊家將故事的劇目可謂數不勝數,能查到劇名的大概有幾十種之多,其中較為著名的如《穆桂英掛帥》、《四郎探母》、《百歲掛帥》、《李陵碑》、《清官冊》、《楊八姐遊春》、《三岔口》、《擋馬》等等,這些故事,以宋遼戰爭為背景,刻畫了楊家一門忠烈的故事。楊家將的故事有歷史原型,但又經過誇大和杜撰,直到成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子呢?

五代十國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北漢滅亡。北漢將領楊業也隨北漢降宋。楊業本名叫楊崇貴,他年少時很受劉崇的看重,劉崇以其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30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

《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後來,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

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

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此時,遼蕭太后又領兵十萬奪回寰州。楊業愛民,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護送四州人民遷移。現遼已大兵壓境,應避免與之正面衝突。監軍王選不懂軍事,反而斥責楊業貪生怕死。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人馬,萬一兵敗也好救援。楊業出兵後不敢輕戰,久未回還。潘美與王以為遼軍敗退,欲搶功勞,竟率軍離開谷口,來會楊業。此時楊業已敗退,潘美見勢不妙,棄陳家谷口逃走。楊業且戰且退至谷口已傍晚。本以為伏兵四起,定殺遼軍個措手不及,不料竟空無一人。楊業無奈,只得率眾守住谷口死戰。此時,楊業之子楊延玉也已戰死。部下也僅剩百餘人。楊業知必死,叫部下散了,自己死守。楊業素與士卒同甘苦,無人願退縮。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無一生還。楊業身受重傷,仍殺敵數十,最後因馬受傷被俘。楊業寧死不屈,後絕食而死。而非戲劇小說中的撞死在李陵碑前。
楊業死後,朝野義憤。宋太宗削去潘美三個虛銜。王詵被開除軍籍。楊業有七個兒子,但並非個個都驍勇善戰。除楊延玉戰死外,楊延昭(即楊六郎)曾長期在今河北地區與遼作戰。他所駐守的保州(今河北保定)高陽關離三關口很近。楊六郎之子楊文廣,曾抗擊西夏,後來也在今河北地區抗遼。宋史有楊業、楊延昭傳。至於楊門女將,不見史料有載。是否真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書中把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將領楊嗣的功績安到了楊延昭身上,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父子捨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吳天塔孟良盜骨》等。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約100年的歷史,編撰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後期,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

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楊家將的故事已經偏離歷史原貌了!


天天開心歷史


五代十國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北漢滅亡。北漢將領楊業也隨北漢降宋。楊業本名叫楊崇貴,他年少時很受劉崇的看重,劉崇以其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陞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30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

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

《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後來,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此時,遼蕭太后又領兵十萬奪回寰州。楊業愛民,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護送四州人民遷移。現遼已大兵壓境,應避免與之正面衝突。監軍王詵不懂軍事,反而斥責楊業貪生怕死。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人馬,萬一兵敗也好救援。楊業出兵後不敢輕戰,久未回還。潘美與王詵以為遼軍敗退,欲搶功勞,竟率軍離開谷口,來會楊業。此時楊業已敗退,潘美見勢不妙,棄陳家谷口逃走。楊業且戰且退,至谷口已傍晚。本以為伏兵四起,定殺遼軍個措手不及,不料竟空無一人。楊業無奈,只得率眾守住谷口死戰。此時,楊業之子楊延玉也已戰死。部下也僅剩百餘人。楊業知必死,叫部下散了,自己死守。楊業素與士卒同甘苦,無人願退縮。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無一生還。楊業身受重傷,仍殺敵數十,最後因馬受傷被俘。楊業寧死不屈,後絕食而死。而非戲劇小說中的撞死在李陵碑前。

楊業死後,朝野義憤。宋太宗削去潘美三個虛銜。王詵被開除軍籍。楊業有七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楊延昭(即楊六郎)曾長期在今河北地區與遼作戰。他所駐守的保州(今河北保定)高陽關離三關口很近。楊六郎之子楊文廣,曾抗擊西夏,後來也在今河北地區抗遼。宋史有楊業、楊延昭傳。至於楊門女將,不見史料有載。是否真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父子捨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100年的歷史,編撰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後期,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例子。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雖與歷史事實有所出入,但英雄傳奇的精神不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