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則是父母的技能,需要學習和思考

什麼是天才?

有人說: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在某一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例如:愛因斯坦在理論物理上是天才,牛頓在經典物理上是天才。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很多人常常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當我們惋惜自己的孩子不像愛因斯坦,畢加索,莫扎特等天才那樣被上帝選中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

在天才耀眼的光環背後,讓我們看看他們的家庭,愛因斯坦的父親是一個電氣工程師,很早就通過展示一些物理模型等方式讓愛因斯坦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畢加索的父親是一名美術老師,他在畢加索小的時候就對他進行了大量的訓練。而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被皇家聘用的音樂家,在莫扎特還不能走路的時候,就已經在教他唱歌和玩音樂。

對比這些因素我們就會發現,如果這些天才沒有所謂家庭最初的啟蒙,很可能就沒有如今一個個偉大的發明,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和一首首動聽的樂章。那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該如何去做,才能培養出天才呢?

寵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則是父母的技能,需要學習和思考

重視早期教育,喚醒孩子的潛能

早在19世紀的德國,就出版過一本現今仍然被使用的、訴說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卡爾威特的教育》。在書中詳細地址講述了老威特的教子過程:

老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哈勒附近一個叫洛赫的小村莊的牧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幾天就天折了,52歲時才得到第二個孩子,他以自己的名字給兒子命名,以表達喜悅之情。可是由於早產,小卡爾在嬰兒時期反應遲鈍,顯得有點痴呆。

老卡爾·威特很悲傷,但並沒有絕望。他在給堂弟的信中寫道“我的兒子得之不易,怎麼會不愛他呢?我要用我的方法去愛他……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

果然,在卡爾·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爾從兒童時起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才:8、9歲時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國語言,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尤為擅長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

;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出版《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後來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教學,並有口皆碑,終年83歲。

而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對於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的出現同時開始;儘可能早、儘可能多、儘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可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是“天才”,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天賦,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教育得法,再普通的孩子也有可能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傑出人才。而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喚醒孩子的潛能,真正瞭解並尊重孩子的天賦,協助她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成就人生的價值。

寵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則是父母的技能,需要學習和思考

堅信孩子必有獨特的天賦 以他的夢想為前提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是懷疑的,不信任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調皮搗蛋、打架鬥毆、逃學撒謊、好像還沒有其他孩子聰明,簡直是一無是處,實在找不到任何能夠證明他也會有什麼獨特天賦的證據。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被這樣的“質疑”矇蔽了雙眼,常言道,“千里馬易得,而伯樂難尋”,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能將天賦都發揮在所謂的“正事”上面。而他們看似“調皮”、“叛逆”、“幼稚”的背後,很可能正隱藏著他們天賦的蛛絲馬跡,只不過是父母沒有看到罷了。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父母時刻承擔著“保護者”的角色,凡事都要為孩子計劃周全,並以“都為了你好”、“你懂什麼”、“大人還能害你?”作為理論依據,替孩子決定一切,甚至是夢想。殊不知這樣做,也就抹殺了孩子真正的天賦,父母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未來的信心。

而只有那些始終堅持相信自己孩子“天賦異稟”的父母,才能不被質疑和審視矇蔽,從而找出孩子真正的天賦。也只有能夠發現孩子的夢想,並始終以孩子的夢想為先,讓他們憑著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去創造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也真正能夠讓孩子充分發揮其天賦,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說過:“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父母如果能夠對孩子的成長始終如一地抱有信心和耐心,那麼再普通的孩子也會成功。

寵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則是父母的技能,需要學習和思考

注重品德和習慣的培養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個人具備優良品德越多,其聰明才智往往發揮得越好,否則縱有聰穎的天資,也會被不良品德和習慣所淹沒。所以品德的培養才是家庭教育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別人家成功的案例,不一定真正適合你的孩子。

而品德的教育,是每一個家庭都應該對孩子進行的基礎教育。

人的成長,特別是少年兒童的思想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成長曆程。從襁褓中開始,孩子幼小的心靈由於得到父母家人的呵護與關愛形成最樸素的好壞善惡觀念,在對父母家人言談舉止的傾慕與模仿下養成特定的行為習慣,在對父母喜怒哀樂的察言觀色中形成子女的價值傾向。這些品德養成的潛移默化是先於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發育和提高的,決定著人的文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性質和方向,而人的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則實踐展示人的思想品德。正如司馬光所言“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

父母努力培養孩子好的品德,為開拓他們的美好前程創造條件,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時時刻刻都要為孩子能具備良好的品德添磚加瓦。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孩子成長的前提。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博土說過:“孩子的品德教育應從搖籃時期開始,因為當今社會缺乏的不是頭腦,而是品德。”

同樣,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學習和素質體現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也是真正激發其天賦的一把金鑰匙。

不管是行為習慣,還是學習習慣,對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人一旦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比如勤儉,比如勤奮,比如自立,比如堅強……這首先是成為一個“天才”的必備條件。

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天才也將最終變為平庸,“神童”也終將成為“傷仲永”,而作為父母,我們在為孩子傾注更多的愛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和思考。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則是一項技能,學習併發揮好這樣的技能,相信你的孩子也終將成為“天才”,才人生這條道路上熠熠生輝、發光發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