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長需/文圖

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陝州地坑院景區)

“梆梆梆……”民間藝人朱秀雲的女兒手持棒槌,在案几上平鋪一塊棉布,上面放上植物的葉莖和花瓣,用木槌敲打,幾分鐘就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她表演的是豫西農村一種傳統的印染技藝捶草印花。

11月9日下午,走進黃河集中採訪團來到陝州地坑院,在一座地坑院的一孔窯洞裡,記者們看著這神奇的一幕,大為驚歎。朱秀雲的女兒說,這是母親傳下來的技藝,是用從田野裡採摘的芊棒棒草的葉子,和玫瑰花瓣摻雜在一起,然後再夾在織布中間,用棒槌打出汁液,將所刻的剪紙樣的模具墊在佈下印染而成圖。再經過固色,作品就完成了。“原來只是將嫩葉的形狀、脈絡印在織布上,但我母親結合了剪紙技藝,將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都印在了織布上。”

這孔窯洞,也是朱秀雲的剪紙店店鋪所在地,裡面掛滿了她的作品,大幅的數百元不等,小幅的二三十元。“不少遊客來了之後看了很喜歡,一般都會買走一幅留作紀念。”朱秀雲的女兒說。

在不遠處的另一孔窯洞裡,則是村民任更厚的剪紙店。他一邊哼著小曲,一邊剪著剪紙,曲罷剪落,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就完成了。他的店鋪裡,掛著他的各種作品,小幅的也是二三十元,大幅比較複雜的則更貴。

像朱秀雲、任更厚一樣,還有一些村民在地坑院景區開有店鋪,也有著不錯的收入。“這一切,都是因為把廢棄的地坑院盤活開發了起來。”地坑院火了,村民們也跟著有了收入,這是他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

古民居面臨消失困境

從三門峽市區前往陝州區的途中,荒涼層疊的黃土高坡不時閃現,溝壑縱橫的地貌,很容易讓人想起陝北高原的風情。走上十幾公里,地勢突然變得平坦,極目遠望,再也尋找不到溝壑縱橫的荒涼。這意味著已經進入塬區的高臺了。

塬,這種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區並不多見,它原指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中間平坦。在陝縣,這種地貌十分平常,它們由厚為50米~150米的黃土構成。而黃土則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構成,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抗壓、抗震等作用,為挖掘地坑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打開陝縣地圖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塬可以覆蓋一個鄉鎮,甚至覆蓋兩個鄉鎮。陝縣近百個村落的近萬座地坑院,就集中分佈在東凡塬、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

這三大塬區,正處在仰韶文化遺址上,在這些塬上的人馬寨、廟上村、窯頭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遺蹟發現。而仰韶文化時期,正是人類穴居文化的成熟階段。

“陝縣的地坑院,就是人類穴居文明時代的延續。”自小在地坑院成長、寫有數百萬作品的作家員石讓說。

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獨具特色的地坑院)

員石讓說,當地人繼承了古人的智慧,在地面上挖坑穴居,這就是地坑院。而這種地坑院的建造,很講究。因為關係到家庭興衰的大事,因此在動工之前的選址中,必定要請風水先生看宅子,造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線定樁,選擇吉日動工。對地坑院基地的選擇十分講究:一般都選擇宅後有山樑大塬的地方,謂之“靠山宅”,意思是“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吃不完”;而很少選擇臨溝無依無靠的地方,這樣的地方被稱作“背山空”,寓意“背無依靠,財神不到”,很不吉利。

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地坑院的建造,受陰陽八卦影響很深)

地坑院在建造過程中,受陰陽八卦的影響也很深。在動工前,必定要根據宅基地的地勢和麵積,按照陰陽八卦的方位決定院落的形式。

依據正南、正北、正東、正西不同的方位朝向和主窯洞所處的方位,地坑院分別被稱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和北坎宅。其中,東震宅被認為是最好的朝向,在北營村,不少人家選擇的就是這種朝向。在考慮陰陽八卦的同時,還要考慮宅子與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

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被盤活的地坑院)

一座座院落,在一個村莊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裡,傳達著複雜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一座院子,可能住上好幾輩人,有的至少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員石讓說。

但遺憾的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北營村所有的村民代代恪守祖業,安居於此,終老於此。但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兩三戶人家嘗試搬出地坑院以後,不少村莊開始“蠢蠢欲動”,終於在上世紀末,形成搬離高潮。“形勢所逼啊!不搬出來兒子就娶不到媳婦!”一位村民的話點出了搬離原因所在。

正是這種風潮的興起,不少地坑院被廢棄和大量填埋。據記者瞭解,在整個陝縣境內,每年有數百個這樣的院落正在逐漸消失。在現代文明的強大沖擊下,這種獨特的民居,正面臨著尷尬的生存掙扎。

開發地坑院,大部分村民都有了固定收入

在探索保護路徑上,當地政府也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經過反覆研究,陝州區決定利用好這個寶貴的文化資源,在陝州區北營村大規模開發地坑院。2016年5月,陝州地坑院景區開門迎客。為了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促進文旅遊融合,景區還將陝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捶草印花等非遺項目引入地坑院,一些本地的民間藝人也在家門口吃上了“文化飯”,他們展演民間藝術,從事民俗演藝,有著不錯的收入。員石讓說,全村200多口人也大部分都在景區找到了工作,這些人每年從景區總共拿走上百萬的工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地坑院變“廢”為寶,200餘村民每年領上百萬工資

(陝州地坑院開發,讓當地人坐在家裡吃上了“文化飯”)

據瞭解,陝州地坑院景區2016年5月建成營業,每年的冬季地坑院主題燈會和夏季消夏夜納涼季,已成為國內知名旅遊品牌。景區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300萬餘人次,陝州區累計從事鄉村旅遊相關產業1100戶、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實現旅遊收入1.2億元,拉動陝州區三產服務業收入達2.9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