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本來是鐵定繼承人,為何後來沒能登上帝位?

淺色瀾海


長子跟繼承人有毛關係???

誰跟你說,長子就是繼承人?也不是嫡長子啊!嫡長子也不一定是繼承人啊,

秦始皇的兒子,你是隻聽過扶蘇和胡亥吧?又聽說胡亥是矯詔篡位,就認定傳位扶蘇?

秦始皇從沒有立太子,扶蘇不是太子,只是皇長子而已,從秦始皇把他派去長城戍邊,就知道,他自己被排除在太子候選人之外了。

“驪姬之亂”時,申生已經是太子了,但是,當晉獻公派申生去曲沃戍邊,晉國老百姓就知道申生不可能繼位了。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廟所在,而蒲邊秦,屈邊翟,不使諸子居之,我懼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獻公與驪姬子奚齊居絳。晉國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一個太子去邊疆,都是廢太子的節奏,讓一個皇子去戍邊,還有可能升太子?

康熙讓十四去做大將軍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十四廢了,

所以,扶蘇從來就不可能做太子,秦始皇臨死前,更不可能傳位給扶蘇了,矯詔篡位本身就是假的。

秦始皇帶著胡亥出遊,表示秦始皇很喜歡胡亥,很大可能就是傳位給他的,

秦始皇死後,如果駕崩的消息傳出去了,在朝廷的大臣,可能會擁立其他皇子繼位,然後派兵攻打趙高李斯,

扶蘇和蒙恬,也可能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帶兵進軍長安,爭奪皇位。

所以,只能封鎖秦始皇去世的消息,這種做法很常見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皇帝跟皇位候選人(太子)在外,皇帝駕崩,為了太子能繼位,封鎖消息是常規操作。

只是後來秦國滅亡了,陳勝打著“項燕、扶蘇”的口號造反,自然要說扶蘇才是繼位著,胡亥得位不正,矯詔篡位,我們是替天行道,

司馬遷連胡亥的年齡都不知道,怎麼可能知道趙高李斯的密室之言?


中國通史視頻


這個問題不夠嚴謹。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並不是皇太子,因為秦始皇在世時並沒有在他二十三個兒子中指定誰為皇太子。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視其功績比盤古開天以來的三皇五帝還高,因而自稱皇帝,希望秦朝江山永固,世世代代傳下去。

為此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東臨碣石、南到會稽、西到隴西、北到北地,每到一地刻石立碑,歌功頌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四次東巡返回途中,在鑾駕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病得很厲害。由於秦始皇晚年時期信奉鬼神,渴望長生不老,因而大臣們都不敢問他百年以後該如何安排接班人的事情。

但秦始皇的病越來越重,他下詔書給公子扶蘇:“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此時始皇帝還堅信自己能活到咸陽。詔書封好後交給中書令趙高,但趙高並沒有將詔書交給使者。

七月,當秦始皇的鑾駕走到沙丘時,始皇帝薨。李斯與趙高商議,怕秦始皇在外地去世的消息傳出會引起其他皇子們和各地潛在的反秦勢力乘機做亂,決定秘不發喪。

趙高曾經擔任過少子胡亥的老師,一向與胡亥交好。趙高與胡亥、李斯商量後,悄悄拆開秦始皇給扶蘇的詔書,並以李斯的名義謊稱已接到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

又以秦始皇的名義給扶蘇與蒙恬下了一道詔書,書中列舉了他倆的罪行,詔令他倆自殺,然後用轀涼車拉著始皇帝的遺體星夜趕路,

其間正逢暑天,皇上的遺體都開始發臭。為了掩人耳目,便用一石醃魚裝入車中,讓人們分不情屍臭和魚臭。

等到了咸陽後,立即頒佈治喪公告和偽造的詔書,由皇太子胡亥繼位,史稱胡二世。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由於生前過度自信與疏忽,沒能及時指定接班人,終於造成了大禍。至使秦國“積六世餘烈”方才統一,建立起來的秦朝二世而亡,國祚只有短短十四年的時間,讓人唏噓不已!


方城闕


也不是說長子就是鐵定繼承人,秦始皇在位時期可沒有談過繼承人這個話題,秦始皇自己還想長生不老呢,所以他不可能這麼早就安排繼承人了。

後來秦始皇因太過勞累,在巡遊到沙丘的時候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於是他便寫了一封信讓趙高帶給扶蘇,信的內容為: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也就是說,秦始皇讓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自己則到咸陽來見我,並來參加自己的葬禮。信的內容很明確,就是想讓扶蘇繼承秦始皇自己的位置。

那為什麼後來變成胡亥繼位了呢?

主要原因便是趙高的膽子太大了!

本來按照信中描寫的話,結局是這樣的:秦始皇寫好信,然後趙高乖乖的讓人把信送到扶蘇手裡,扶蘇再按照秦始皇的想法把兵權給蒙恬,自己則到咸陽聽秦始皇說遺言,再然後參加秦始皇的葬禮,最後再安葬秦始皇。

但真實情況是秦始皇自身這一環出問題了,他並沒有活著到咸陽,這就導致了膽大的趙高私自拆開了信封,看到了信的內容。

讓扶蘇當秦王趙高肯定不願意呀,他和扶蘇又不交好,到時跟胡亥關係很好。趙高曾經是胡亥的法律老師,胡亥也很聽趙高的話,因此趙高便搞起了小動作,他把信的內容改了一下,內容大致是數了扶蘇和蒙恬的幾大罪狀,讓扶蘇先殺了蒙恬再自殺。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史記·李斯列傳》

小動作搞完後,趙高就開始去誘導胡亥了,幾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來,胡亥同意了當秦王的做法,然後呢,趙高又去勸說李斯也加入他們。

但李斯是誰呀?他可是秦國丞相,怎麼可能同意這種事情,奈何無論李斯這個人心再鐵也擋不住趙高的威逼利誘呀,又是家族安危又是提權發財的。

對於李斯這樣在乎利益的人,他肯定會同意趙高的,因為如果李斯他不高興,那以後真讓胡亥當了皇帝,他可就不好過了。

那問題來了,扶蘇、蒙恬都還在,胡亥怎麼一定會當皇帝呢?

因為在秦始皇出來巡遊之前、在秦始皇“坑儒”之後,秦始皇和扶蘇鬧過矛盾,當時扶蘇對秦始皇“坑儒”事件進行了勸說,結果秦始皇生氣的把扶蘇調到上郡做監軍去了。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

有了這個因素,再加上趙高煽風點火的話,讓胡亥稱帝不難。

所以,這件事的關鍵點在趙高和李斯兩位大臣身上,而趙高想讓胡亥繼位,方便自己以後可以掌握朝廷,李斯又被趙高威逼利誘的,胡亥稱帝也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史記·李斯列傳》

《史記·秦始皇本紀》


歌華頌夏


首先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並不是太子,當時秦始皇立胡亥為太子,秦始皇死後按照規定則是由太子胡亥繼承皇位,再加上當時胡亥身邊還有李斯和趙高的幫助,所以繼承皇位也是勢在必得。  
 扶蘇從小就聰明伶俐,對政事十分精通。扶蘇長大以後在朝中任職,當時深受秦始皇的重視,到了後來秦始皇聽信其他奸臣的讒言,對自己的兒子扶蘇越來越不信任。   當時扶蘇在政事方面的想法和秦始皇有了分歧,因此父子二人的關係也有了隔閡。秦始皇生前他沒有指定誰繼承皇位,等到他去世以後,很多人都認為扶蘇身為長子,理應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   然而扶蘇在朝中的勢力沒有太子胡亥的勢力強大,最後胡亥在李斯和趙高的幫助下,成功繼承皇位。其實即使是扶蘇反抗,他的結果也是死路一條,因為胡亥繼位根本就沒有打算讓哥哥扶蘇活下去,最後扶蘇慘死在胡亥的手中。


野史共享


歷史記載,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一叫沙丘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他死的時候,長子扶蘇在現在的陝西榆林綏德縣隨蒙恬修長城抵禦匈奴。

兩地相距460多公里,在秦朝,那就是萬水千山。

嬴政的車馬行進沙丘時,始皇帝病重,命中車府令趙高寫遺詔給扶蘇,遺詔的大致內容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趕緊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

這事壞就壞在遺詔還沒快馬加鞭的送出去,嬴政就嚥氣了。

趙高、胡亥與李斯一合計,偽造了詔書,以為子不孝、為臣不忠指責扶蘇、蒙恬,令他們自盡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盡的消息後,秘不發喪,做出秦始皇還在世的假象,快馬加鞭地趕回都城咸陽,矇騙的所有人。


咕嚕嗒


撥開歷史的迷霧,仔細分析發現扶蘇敗的並不冤枉。

現代考古發現扶蘇墓,考證扶蘇是被近距離強弩射進頭顱殺死,推翻了兩千年的固有印象,扶蘇是被偷襲殺死的,不是自殺的。

那麼問題來了,扶蘇作為皇長子為什麼會在權利鬥爭中失敗?

我在趙高為什麼不讓胡亥抵抗反賊一文中已經大致提到了原因。

秦國傳統軍功貴族支持趙高,以及趙高的弟子胡亥。商鞅變法後,秦國形成了一股最強大的勢力——軍功貴族。山東六國朝堂勢力加上王族才能和他們分庭抗禮,所以王族和六國勢力一直在積極打壓軍事貴族,但是隻要天下未一統,他們的勢力基本盤就牢不可催。

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被逼自殺後,軍功貴族大本營藍田大營,將士吶喊三天,要求誅殺山東人士出身的丞相範睢,否則不歸營地。中樞為平息軍功貴族的憤怒讓範睢背了黑鍋,此後中樞積極培養啟用山東六國投奔的以蒙氏和李氏為代表的軍事將領,王族和軍功貴族的裂痕越來越深。統一戰爭時,始皇防備軍功貴族王氏,統一戰爭後始皇讓蒙氏蒙恬擔任軍功貴族大本營藍田大營的統帥,王氏任副職,可以想象兩者矛盾有多深。

始皇死後趙高取得了軍功貴族的支持,二者利益交換,趙高才能輕易的在藍田大營擒拿蒙恬,誅殺扶蘇,此後王氏擔任藍田大營的統帥。在取得軍功貴族支持之後,在朝堂上蒙毅,李斯根本不是對手,任剮任殺,秦二世淪為傀儡,指鹿為馬。說白了,趙高是軍功貴族的代言人,屠殺秦王族和山東六國的朝堂勢力,就是軍功貴族對秦王室一百年以來的憤恨發洩。

所以,扶蘇替祖宗還債,死的不算冤枉。


歷史經濟學


有扶蘇自己的原因,也有宦官趙高的緣故。趙高大家也有所瞭解,是一個奸詐的小人,與扶蘇的得力下屬蒙恬有仇,想到若是扶蘇即位,自己難逃一死。變設法篡改秦始皇的詔書讓胡亥登基,又下詔騙扶蘇自盡。扶蘇本人剛毅勇武,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但是扶蘇對其父秦始皇非常的敬重,是個單純的大孝子。看見詔書便信以為真,立即便自盡了。


作成如故


一、從個人性格而言,扶蘇缺少一個做事原則,比如贏駟被魏女所刺,甘龍老世族一夥竄弄贏虔繼位,贏虔沒有被誘惑迷失做事原則,那就是任何國家重大變故,都要核實,此性格太關鍵,扶蘇就沒有。

二、為什麼扶蘇會信了那個假聖旨,說明扶蘇和秦始皇的政見以及治國理念有不可調和的分歧,也說明平時扶蘇和秦始皇箴言過、爭執過,並在秦始皇面前已失信,並被安排在外,所以,扶蘇由此就信了。因為扶蘇對自己和秦始皇的治國分歧,深信不疑。


大秦老秦人


扶蘇性情寬厚,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對其父的一些殘暴作法常諫言,引始皇不快。儘管如此,秦始皇臨死前,仍留有遺詔傳位於在邊外抵禦匈奴的扶蘇。但李斯和趙高為控制朝政,改詔立無能的胡亥,並逼扶蘇自盡。最終導致秦國二世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