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最早的“播火者”

李大釗(1889—1927),男,1920年10月發起創建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北方革命領導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李大釗率先在中國介紹、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初中國革命的“播火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火種,他一往無前,矢志不渝,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引來救世“天火”

1917年11月,李大釗經友人介紹來到北京大學。當時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陣地,聚集了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兼容了各種思潮學說,李大釗稱它為“黑暗中之燈塔”。

李大釗:最早的“播火者”

李大釗(前排左五)與《晨鐘報》編輯部人員在北京中央公園聚會時合影

躋身高收入、高地位的學者行列,李大釗並不安於富足的生活,仍記國難當頭,思大眾疾苦。李大釗東渡日本求學期間曾接觸到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從二月革命時就關注俄國局勢,已隱約感到十月革命的重要性,迫切想盡快探明十月革命的真諦。他便將目光再次轉向日本進步思想界,蒐集一切能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埋頭研究、比較。三四個月後,他開始明白十月革命的意義,認識到: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拯救中國人民走出黑暗的“天火”。他決心把這“天火”引到中國來。

1918年1月,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從國內外買進大批新書,特別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外文書籍。除了講學和參加社會活動,李大釗就在北大紅樓讀書,刻苦鑽研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經驗。其間,他接連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講,介紹、宣傳、謳歌十月革命,充滿激情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在瞭解、宣傳、研究十月革命過程中,李大釗迅速實現了從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轉變,成為中國最早擎起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

播撒革命火種

作為老師,李大釗對青年十分關心。他認為,“青年者,國家之魂”,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希望所在。他廣泛結交青年朋友,積極為其排憂解難,並多方提攜扶植,指引青年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在他高舉的紅色旗幟下,會聚了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黃日葵、羅章龍、劉仁靜等一批進步知識分子,他們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受過李大釗的幫助、教育和影響。

1918年冬,從湖南來到北京的毛澤東在李大釗幫助下獲得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機會。此時,正是李大釗開始向中國民眾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時期。毛澤東這次在北京待了4個月,受李大釗影響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並確定了共產主義信仰。1936年,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曾說:“我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的時候,在李大釗手下,很快地發展,走到馬克思主義的路上。李大釗是我的老師。”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大力宣傳和不懈實踐,影響了一代青年,培育了一批革命火種。

投身建黨偉業

1920年2月中旬,年關將至。一輛帶篷的騾車緩緩駛出北京朝陽門向東走去。車上坐著一個商人模樣的人,操著北方口音,從容應對一路盤查,車內的人則一聲不吭。這兩個人就是喬裝後的李大釗和陳獨秀。此行是李大釗護送陳獨秀出京赴上海,二人在途中商討了建黨問題,並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頭籌備。由此,留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

李大釗:最早的“播火者”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1920年10月,在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基礎上,北京共產黨小組在北大紅樓李大釗辦公室成立。李大釗送別來華幫助建黨的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時說:“我們這些人只是幾顆革命的種子,以後要好好工作,把種子栽培起來,將來是一定會有收穫的。”在李大釗領導下,北京早期黨組織發展很快,至一大召開時已有10餘名黨員。中共北京支部成為北方共產主義組織的核心,成員們到各地活動,對北方各地黨組織的建立起到指導和協助作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李大釗雖因故未能參會,但他為籌建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巨大貢獻,使其成為公認的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獻身理想信念

1926年“三一八”慘案以來,北方政治形勢日益惡化,李大釗一直受到北洋政府通緝。黨組織和戰友們都勸他離開,但他認為北京還有不少重要工作要做,要留下來繼續戰鬥。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派大批軍警包圍了蘇聯使館,李大釗連同留京的國共兩黨工作人員共60餘人一同被捕。在獄中,李大釗承認自己為馬克思學說崇信者,故加入共產黨,其他一概不知。他寫下《獄中自述》,公開昭示自己“自束髮受書,即矢忠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厲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歷程,表示“為功為罪,所不暇計”,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革命氣概。4月28日,李大釗等20人被判絞刑。李大釗首登絞刑臺,慷慨赴義。

李大釗:最早的“播火者”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英勇就義。圖為當時報紙刊登了這條消息

李大釗生前曾撰有一篇短文《犧牲》:“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來源:《向榜樣學習》,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