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一世英名,為何出了個昏君孫皓?他究竟有多殘暴,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東吳的?

姒莞萱


其實只要瞭解一下孫皓的身世,也就不難理解孫皓為何會如此殘暴了。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他是孫權第三子孫和的兒子。從血脈上來說,孫皓是正兒八經的東吳帝室之胄。不過從法統上來說,孫皓繼承大統卻有些“說不過去”,因為他的父親孫和是東吳的“廢太子”,這個標籤等於宣告他們這一脈的政治生涯已經提前結束了。

而這一切,和孫皓的爺爺孫權有很大關係。

孫權有7個兒子,其稱帝后立長子孫登為太子,不過孫登沒過幾年就去世了。這時,再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人立為太子就成了孫權必須解決的頭等問題。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按照當時的慣例“嫡長子繼承製”來操作就行了。不過孫權當時沒有立皇后,也就不存在嫡子一說了。

這也好辦,既然沒有嫡子,那就選年長者立之。而當時孫權的次子孫慮早已去世,所以老三孫和就成了最佳人選。太子孫登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在臨終前上書給孫權,也建議孫權選擇孫和立為太子。

孫權十分疼愛孫登,所以很重視他的意見。於是在242年,也就是孫登去世的第二年,孫權就冊立孫和為太子。也正是這一年,孫和的長子孫皓出生了。

孫和儲位剛立,又生下兒子,可謂雙喜臨門。但現實卻很殘酷,孫和這個太子當得那是非常非常難受。因為他的生母王夫人和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因嫁給權臣全琮被稱為全公主,步練師所生)不和,而他的四弟孫霸則非常不服氣他這個太子,妄圖取而代之。

按理說,孫權既然冊立孫和為太子,就應該在孫和受到挑戰的時候盡力維護孫和的地位,不過孫權卻沒有這樣做。

在全公主的設計下,孫和的生母王夫人被孫權所厭惡,最終憂懼而死,孫和因此受到極大打擊。另外孫權對孫霸的待遇也一點不比孫和差,對於孫霸對孫和的挑釁,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孫和內心有多麼失落,可想而知。

孫權這樣做,朝臣自然也分為兩派,於是爆發了“二宮之爭”。這場鬥爭持續了十多年,於是東吳分裂為兩個派系,彼此攻擊鬥爭,黨爭不斷。

最終的結果孫權於250年廢掉了孫和,賜死了孫霸,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孫權立孫亮為太子,全公主從中出了很大的力,因為孫亮的妃子是全琮的侄女)。而許多重臣也受到牽連而死,比如丞相陸遜、朱據等等。

而此時的孫皓只有8歲,在他剛涉人世的這8年時間,可謂是嚐盡了人間冷暖,這對他的性格有很負面的影響。

孫和遭廢后先被軟禁起來。兩年之後,行將就木的孫權或許是良心發現,改封孫和長沙王,把他們一家子打發到長沙,算是對他們的保護。

幾個月後,吳大帝孫權駕崩,孫亮繼位。

孫權臨終前以諸葛恪、孫峻、滕胤為輔政大臣。諸葛恪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兒子,也是孫和妃子張氏的舅舅。

如果諸葛恪得勢的話,孫和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一些。但是諸葛恪卻在253年被孫峻除掉,滿門抄斬。徹底失去靠山後,在孫峻的逼迫下,孫和同張氏自盡。

父母雙雙自盡而亡,此時的孫皓只有11歲。殺父殺母之恨,讓仇恨的種子早早就在他的內心埋下。想必孫皓只有一個念頭——復仇。

當然,要想復仇,孫皓首先要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下生存。好在年幼的孫皓被父親的妾室何姬收養,給了他一個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

258年,孫亮被廢,孫權的六子孫休繼位。孫休和三哥孫和的關係不錯,因此他剛登基就想起了孫皓這個侄子,封他為烏程侯,這對處於低谷的孫皓來說是人生巨大的轉機。

264年孫休暴斃,因孫休諸子年幼,而東吳和曹魏在交州展開拉鋸戰,需要一位年長之人繼位來安定局面,濮陽興、張布等權臣便擁立孫皓為帝,此時的孫皓只有23歲。

由廢太子之子到東吳皇帝,孫皓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

在剛繼位之初,孫皓畢竟初來乍到,朝廷很多情況摸不準,他便小心謹慎,勵精圖治,不僅輕徭薄賦、救濟窮困,還儉省宮內開支,很快“當時翕然稱為明主。”

有了名望之後,孫皓的位子逐漸穩固。但父親孫和的遭遇和他年幼的經歷,讓他始終缺乏安全感,無法信任周邊之人。特別是擁立自己的權臣和孫休所生的兒子,這對他帝位的穩固是極大的威脅。

登基兩年之後,孫皓便除掉了擁立他稱帝的濮陽興、張布。然後,又誅殺了孫休的兩個兒子。此後,孫皓便一改當初勤政愛民的樣子,廣建宮宇,沉迷酒色,濫施挖眼、剝皮等酷刑,最終把東吳江山基業斷送,成為亡國之君。


石頭說歷史


孫權在前期,當得“英名”二字,但是在後期簡直就是個“糊塗蛋”,根本當不起“一世英名”之稱。不但給孫皓創造了上位的機會,更給了他實施暴虐治國、荒淫酒色、常剝活人皮、挖眼睛、砍雙足、大鋸活人等傷天害理的機會,最終將東吳一步步帶進滅亡的深淵。

為何說,孫權在後期是個“糊塗蛋”呢?

  • “暨豔案”。建安二十八年(公元224年),由於孫權猜忌心膨脹,從而引發“暨豔案”,冤殺能臣暨豔,既未起到削弱江東本土勢力的目的,反而令江東官場更加混亂,人浮於事,親手將剛剛萌芽的官員考核升遷的激勵機制葬送。

  • “呂壹案”。不久,孫權任人唯親,重用貪婪成性的小人呂壹為中書典校,權力如同漢武帝時期的“直衣秀史”。呂壹為撈取好處,不但以詆譭、誣陷等手段,脅迫官吏屈服“納貢”,而且睚眥必報,先後對江夏太守刁嘉、湖孰建義校尉朱據等重臣進行嚴刑拷問,並指使他人進行陷害。當時官場可謂“烏煙瘴氣”,就連陸遜、潘濬等重臣也只能暗自憂慮落淚。


  • “南魯黨爭案”。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因孫權失察,從而引發南陽王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太子之位黨爭,進而造成陸遜被孫權辱罵後抑鬱而亡;陸胤被下獄拷打而死;吾粲被殺害於大獄;顧譚、顧承等族人被流放,死於交州;朱據被孫弘偽造的詔書賜死;張昭之子張休被孫權賜死;張純被斬於鬧市;姚信(陸遜外甥)被流放等。公元250年,孫霸謀圖太子之位事洩,被孫權賜死,全寄、楊竺、孫奇(宗室)等黨羽盡皆被誅殺。同時,全琮之子全寄、吳景之孫吳安等均被賜死;諸葛綽被父親諸葛恪毒殺。可以說,東吳的文武人傑基本都在此案之中喪生或流放,嚴重動搖了國家的人才根本。

  • “屢發內鬥案”。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正月,由於孫權病逝之前,未能下一道繼位詔書,從而引發支持孫和的諸葛恪一派與支持孫亮的孫綝一派黨爭。結果,孫亮繼位;孫和、張妃遭到流放新都,途中自盡;輔政大臣諸葛恪遭到誅殺。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東吳又再次發生朝廷內鬥,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誅除孫綝。十月,孫休即位,在位六年病逝。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八月三日,23歲的烏程侯孫皓在濮陽興和張布的擁護下即位。

如果孫權病逝前能夠指定“好學下士”的最好接班人為孫和,他又豈會被逼自盡,又怎麼可能引發多次朝中內鬥,孫皓也更不可能有即位的機會。

所以,孫權絕對當不起“一世英名”之稱,後期更是一個“湖塗蛋”。

孫皓,字元宗,又名彭祖,孫權之孫,孫和之子。當年八月即位,不到三月,殘暴驕橫、多忌諱、好酒色等毛病便令百官盡皆失望,濮陽興、張布也暗生悔意,認為不應該擁立孫皓這樣的人即位。

那麼,孫皓即位後有多殘暴呢?

  • 十一月,孫皓聽信小人進讒,將擁立他的兩大頭號功臣濮陽興、張布誅殺,卻又將張布的女兒封為美人。這種做法,完全的不知感恩,如果沒有此二人,他又何來今日的地位。

  •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七月,孫皓逼死孫休的景皇后朱氏,並將孫休的4個兒子流放吳郡的一處小城,半路又遣人將其長次和次子殺害。

  • 鳳凰二年(公元273年)三月,孫皓愛妾多次暗中派人到集市搶奪百姓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遂將搶奪者繩之以法。對此,愛妾一吹“枕邊風”, 孫皓大怒之下,命人找來鋸子燒紅後,竟將陳聲的人頭據了下來,並將其屍體丟到四望山下。這種草菅人命的行為,簡直令人髮指。

  • 天紀三年(公元279年),司馬炎命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調遣六路大軍征伐東吳。即:鎮東大將軍司馬侑進軍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進軍牛渚;建威將軍王戎進軍武昌;平南將軍胡奮進軍夏口;鎮南將軍杜預進軍江陵;龍驤將軍王皓、廣武將軍唐彬領兵由水路沿長江東下。但是,這時的孫皓卻還在和他的大臣們玩著“醉酒遊戲”。孫皓每次筵宴群臣,盡皆強令喝醉。同進,設黃門郎10人,讓他們侍立在旁,專門檢查醉酒群臣的過失。如:眼神不敬者、言語不尊者等,過失大者立刻嚴刑拷問,過失小者記錄在案,下次再犯,累加治罪。


  •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記載:孫皓的後宮美女本已多達數千(另一說數萬),但他依然感到不滿足,常命黃門遍行州郡,不斷從民間選拔年青女子充實後宮。同時,大臣的女兒也要每年一報,對於年齡達到十五、六歲者,需先讓其檢閱,不中意者,方允許出嫁。此外,他還特意將城外急流引入宮院內,對於不合心意的嬪妃、宮女、內侍等,立即將其殺死,並丟入水中順流漂走。有時,還要將人臉皮活活剝下,或將眼珠子挖下來,或將雙腳砍下來等,無不令人心寒,但他卻樂此不疲。這樣的荒唐舉動,已喪失了基本的人性,遠超惡魔與禽獸,國家又豈能不亡。

最終,於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春,東吳被滅,孫皓投降後,被冊立為中山王、歸命侯。

對此,柏楊先生在編寫白話版《資治通鑑》時,忍不住感嘆道:“《資治通鑑》自公元前四〇三年起,迄今六百六十七年,昏君雖然輩出,但真正的暴君,孫皓卻是最突出的。”因此,有人感嘆孫皓不應該有這麼好的人生結局。

那麼,孫皓殘暴的人格障礙根源又出在哪裡呢?

據《江表傳》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卹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

以此而言,孫皓即位初始,也有一定的明主風範,但是後來為什麼又變成殘暴荒淫的昏君呢?這應該和他的出身有極大的關係。

孫皓的父親孫和,是吳大帝孫權的三子,早先被立為太子。後來,被謀奪太子之位的魯王孫霸陷害,太子被廢。252年,孫和成為孫綝、諸葛恪兩大權臣相鬥的犧牲品,孫皓的父親孫和、母親張氏,盡皆被逼自盡。10歲的孫皓,從此成了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父母的親情呵護永遠離他而去,留下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殘害與冷酷。面對這一切,孫皓小小的心靈怕是已經開始扭曲變形,進而喪失本性,沉入骨髓。

孫皓投降後,權臣賈充嘲諷他:“鑿人眼目,剝人面皮”之事時,他卻理直氣壯道:“人臣弒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竟然一點不給面子,令賈充也有點下不來臺。

當司馬炎讓他作《爾汝歌》,想要侮辱他時,他立即舉杯唱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既不稱自己為臣,也不稱司馬炎為君,而是稱其為汝(你),明顯的大不敬態度。

由此兩例可見,孫皓根本沒有收斂心性的打算,也不怕被治罪或殺頭,更沒有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戰戰兢兢”的覺悟。也就是說,他不但對別人的生命漠視,對自己的生命也同樣漠視,完全的失去了一個正常人應有的人性,這樣的人實在令人心中生寒。

看來,一個人從小的生存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而造成孫皓性格瘋狂變態的根源則出在孫權身上,是孫權造成了孫皓父母的悲慘結局,而父母的悲慘結局又嚴重影響到了孫皓的人生成長。所以,刨根揭底之下,孫權才是東吳覆滅的真正掘墓人。


祥子談歷史


孫權大帝,早年英明神武,知人善任,成為了吳國的開國君主,然而晚年的孫權卻越發昏聵,弒殺無度,特別是在處理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導致黨爭不斷,政局不穩。

他的孫子孫皓,在“殘暴”這一點上,比孫權有過之而無不及,將老孫家“弒殺”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怪不得史學家如此評論孫皓:從古至今,暴君層出不窮,但孫皓絕對錶現最為“突出”。

孫皓到底如何“突出”呢?

好色無度

後宮佳麗三千,但仍然不能滿足孫皓的獸慾,孫皓規定,大臣的女兒長到十四五歲之後,必須帶到宮中接受他的“檢閱”,長得漂亮的留下,長得醜的,才放回去嫁人。

那些被選入宮的女人,猶如羊入虎口一般,慘遭孫皓的蹂躪和虐待,倘若有一點不順從,或者表現稍微失當,輕則拳腳相加,重則剝皮、挖眼子、砍腳,無所不用其極,毫無人性可言。


嗜酒如命

這一點,孫皓像極了爺爺孫權,孫權喜歡喝酒,每次都喝的酩酊大醉,不僅自己一個勁地猛喝,還挨個勸大臣們喝,他喝多了愛撒酒瘋,還會殺人。

孫皓這一點,比他爺爺更為“出色”,每次大宴群臣,孫皓喜歡玩一種醉酒遊戲,大臣們都要喝的盡興,喝到醉為止,這時候,孫皓派出十個黃門郎,專門記錄大臣的醉態,倘若哪個大臣出言不遜,胡言亂語者,要一一記錄在案,這些“記錄”將成為整治大臣的“有效證據”。


嗜殺成性

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是孫皓的大恩人,倘若沒有他倆,孫皓也做不成皇帝,然而後來孫皓的表現,令濮陽興和張布非常失望,背地裡說了句“當年選錯了人啊!”。

哪知道這句話被別有用心的人聽見了,彙報給了孫皓。孫皓一聽,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他們處死,還將張布的女兒張美人納入後宮為妾。

張美人不願侍奉殺父仇人,誓死不從,後來孫皓一怒之下,就用錘子砸死了張美人,腦漿迸裂,十分悽慘。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孫皓為何如此殘暴呢?有人試圖從他的童年經歷給出解釋。

孫皓父親是孫和,早先被孫權立為太子,後來孫霸殺死了孫和,母親張氏自殺身亡,當年孫皓年僅十歲。

目睹雙親慘死,仇恨的種子在孫皓心中慢慢發芽,長大,直至長成巨無霸,孫皓成了仇恨的附庸,只知道殺人報仇。

不過,孫皓雖然殘暴,但非常有骨氣,特別是他投降之後的表現,令人豎起大拇指。

後來,有晉朝大臣譏諷孫皓“鑿人眼目,剝人面皮”,哪知道孫皓回了一句“我弄死的都是不忠不義之徒,像你這樣的,我早就弄死了!”大臣凜然無語。


司馬炎讓孫皓寫首詩歌助助興,孫皓寫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投降之人,居然如此孤傲無禮,直呼司馬炎為你,這種氣概,這種魄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比之樂不思蜀的劉禪,怕要強過一百倍吧!


一半秋色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當中,最後三分歸晉。魏蜀吳三國到了最後都先後被晉國統治,讓人唏噓不已。吳國作為三國當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可以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幫了不少的忙,按理來說不應當輕易滅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吳國的亡國之君,吳末帝孫皓,以及他是如何毀掉東吳的。


首先分析孫皓。

他是孫權的孫子,也是吳國的末代皇帝。其父親是廢太子孫和,在早年與其兄孫霸的爭取吳國繼承權過程當中,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後來孫亮繼位,權臣孫峻賜死孫和。孫皓尚且年幼,沒有被加害。但是他的父親孫和和母親張妃都在這次的政治風波當中被害,後孫皓被何姬撫養長大,這次導致其父母雙亡的政治風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孫皓這個人的性格。後來吳景帝孫休去世,其妻子朱皇后被群臣擁立為朱太后。


後孫皓被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支持,被擁立為皇帝,自此正式登上了吳國的權利中心。在登基以後,孫皓也曾經勵精圖治,但是後來變得荒淫無度,殘害忠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暴君,這也就導致了最後吳國的滅亡。西晉大軍南下,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死去。自此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宣告結束,讓人唏噓不已。


其次分析孫皓有多殘暴,究竟有何過錯。

在我看來孫皓有三大罪狀,其一,殘害忠良,寵信奸佞。其二,大興土木,荒淫無道。其三,大興甲兵,民不聊生。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第一條罪狀,殘害忠良,寵信奸佞。最早孫皓即位時,確實有一段時間勵精圖治,整個吳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態。《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左將軍張布曰:“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可見早年的孫皓是有著雄主風範的,不然也不會被擁立。


但是隨著掌握了吳國的權柄,孫皓殘暴的本性暴露無遺,《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如是描寫:

皓兇暴日甚,酷溺酒色,寵幸中常侍岑昏。濮陽興、張布諫之,皓怒,斬二人,滅其三族。

張布和濮陽興是擁立孫皓的功臣,卻因為諫言而被砍了頭。而孫皓寵信與中常侍岑昏,足見其昏庸。除此之外,孫皓還先後殺害了諫言忠臣四十餘人,其中不乏丞相,大司農等位高權重的忠良。其殘害忠良,寵信奸佞可見一斑。


說完了這第一條罪狀,我們再來聊聊這第二條罪狀:大興土木,荒淫無道。

孫皓繼位以後,荒淫無道大肆招募女子入宮,前後嬪妃宮女數千人。而且大興土木,《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如此描述他的所作所為:皓不悅。又大興土木作昭明宮,令文武各官入山採木。孫皓為了搭建宮室,居然勒令文武百官為他入山伐木。由此也足以見得他荒淫無道,大興土木的事實了。


最後我們再來談一談這孫皓的第三條罪狀:大興甲兵,民不聊生。孫皓一直致力於北伐戰爭,希望藉此來一統天下,實現他統一全國的願望。但是他卻枉顧本國實際實力,一味地窮兵黷武。

早年陸抗等名將在世時 ,尚且能依靠軍事才華與晉國分庭抗禮。但是隨著老將的去世,吳國的軍事謀劃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孫皓殘徵暴斂,一味地壓迫吳國百姓。最後西晉大軍兵臨城下,落得一個亡國投降的下場。


再次其實在我看來孫皓加速了吳國走上滅亡的道路的進程,吳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其一從外部情況來看,當時的西晉繼承了魏國的全部疆域,鄧艾鍾會率軍平定了西蜀政權,後主劉,禪出城投降,天下三分已經去其二,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絕無倖存之力。 如果和西晉硬拼實力,勝算渺茫。

其二我們就要看一看吳國內部的權利鬥爭了。自從大帝孫權駕鶴西去之後,江東的世家大族和宗親勢力日漸龐大。二代皇帝孫亮繼位僅僅一年就被廢立,孫皓的父親孫和也在政治鬥爭當中被權臣殺害。而孫皓繼位以後,之所以去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模樣,也是為了擺脫權臣的影響,從而掌握吳國大權。而且孫皓與臣子政見不合,大部分東吳臣子認為應當休養生息,以待北伐。


而孫皓則傾向於儘快北伐,以統一天下。雙方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也就導致孫皓在掌握權柄以後對於進言的大臣大開殺戮,最後使得其在位十餘年,殺害重臣四十餘名,導致世家大族與他不齊心,最後滅亡。

可憐孫氏家族諾大的基業,最後落得一個三代而亡的無奈局面。而作為吳末帝的孫皓,顯然對於吳國的滅亡有著巨大的責任。

你是如何看待孫皓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歷史上無論那個王朝,都有開國之君,更有亡國之君。孫權無論怎麼英明神武,也逃不掉出現一個亡國之君。

孫權死後被追諡為“大帝”,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諡號為“大帝”的君王。東吳從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正式建國算起,到天紀四年(280年)被西晉滅亡,共經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4任皇帝。


孫皓是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天紀四年(280年),孫吳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

孫皓之父孫和是孫權三子,原為太子,後因失寵失去太子之位,由孫權七子孫亮為太子。孫權去世後,孫亮繼承皇位,後來諸葛恪專權,孫亮與孫綝合謀殺掉諸葛恪。結果前門拒狼,後門迎虎,孫綝開始專權,最後發動政變將孫亮趕下皇位,迎立孫權六子孫休為帝。孫休即位後,與張布、丁奉合謀除掉權臣孫綝;封侄子孫皓為烏程侯,聘娶滕牧的女兒滕芳蘭為正妃。


七年後,永安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去世。面對內憂(交趾叛亂)外患(蜀漢滅亡),孫休兒子年幼,吳國上下急需年長有能力的君主來掌舵。

此時,孫皓迎立人生的重要時刻。在朝中左典軍萬彧曾擔任過烏程令,與孫皓關係很好,就像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皓。認為孫皓有長沙桓王孫策當年的風采,又非常好學,遵紀守法;於是孫皓再大家的擁立下成功繼位。

孫皓在位17年,剛繼位就下令撫卹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大封朝臣(任命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孫休四個兒子則分別封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陳王),一時被譽為明君。




可是不久就原形畢露,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人們開始對此感到失望。濮陽興和張布暗地裡感到後悔,就被孫皓將二人被誅誅殺 ;張布被殺後,其女兒又被封為美人。

此後孫皓更是變本加厲,大肆營造宮室,殘殺功臣。立長子孫瑾為太子,又封另兩子為淮陽、東平王;四年後,改封淮陽王為魯王,東平王為齊王,又冊封九個兒子擔任陳留、章陵等王,共十一王,每個王派給三千兵。相反對於孫休的四個兒子,先是逼殺朱太后,隨後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遣送到一個偏遠的小城,到達後,不久又追殺其中較年長的兩個。

對交趾和北方常年用兵,雖然取得許多戰績,但是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天紀三年(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六路大舉伐吳,面對晉軍節節推進,吳軍抵抗失利。天紀四年(280年),王濬大軍最先到達,孫皓聽從胡衝的建議,仿效劉禪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來到王濬營門請降。王濬接受孫皓的投降,並派人將孫皓一家送到晉都洛陽,孫吳至此滅亡。



蘇紀龍侃史


孫皓與孫權之間隔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孫亮,一個是孫休,如果孫權泉下有知,也不會想到當初他廢了孫和的太子之位,日後孫和的長子孫皓能當上東吳最後一任皇帝,這與孫權沒有直接關係。

孫權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也是東吳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早年孫權的主要任務是開疆拓土、保家衛國,到了晚年,孫權的主要任務就是維護統治、傳承權力了。



東吳和蜀漢有些類似,也有些不同,江東孫氏雖然是江東人,但從政治上看,還是屬於外來政權,完全是靠武力從外部打入江東,依靠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最終在江東建立政權。

江東孫氏的政權主要由四股勢力組成,一是流亡北士,是指從北方南下江東的士人集團,以張昭、諸葛瑾為代表;二是淮泗武將,是指跟隨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二代人打拼的家鄉在淮南及泗水一帶的武將,以周瑜為代表;三是本地士族,就是土生土長的江東士族集團,以陸遜及江東四大家族為首;四是孫氏宗親,也就是孫權的族人。



孫權政權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吸收了江東本土士族加入政權,在當時的士族勢力日漸強大的趨勢下,孫權此舉是一把雙刃劍,晚年時,江東士族勢力日漸增強,尾大不掉,孫權到了晚年,基本上以穩定統治為已任。

表面看孫權的晚年昏庸無道,實際上有著大戰略的考慮,就是為接班人掃清道路,剪除可能威脅皇權的勢力,而威脅皇權的勢力只可能來自江東本土士族,因為另外三大勢力也算是外來勢力,沒有本土勢力有權勢。



所以孫權不惜挑起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爭寵戰,讓群臣選邊站,然後孫權再來藉此事排除異已及可能威脅皇權的勢力,主要是江東本土勢力。

比如陸遜擁護太子孫和,被孫權逼死,顧譚擁護太子孫和,被孫權流放,兩年後在交址去世;朱據擁護太子孫和,被孫權貶官,不久被陷害致死。而同樣擁護太子孫和的諸葛恪反而升任大將軍,原因只有一個,因為陸遜、顧譚、朱據均出身江東四大家族,是江東本土豪強,而諸葛恪不是。



將本土豪強處理得差不多了,孫權立孫亮為太子,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個兒子,在為孫亮掃清了道路,不久就去世了。

孫亮十歲登基為帝,15歲親政,16歲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之後又廢為候官侯,再後來就被毒殺。

孫權在大力打擊江東本土豪強的同時, 卻一小心讓宗親掌了權,東吳的政治就一直處於陰謀和政治暗殺之中,陷入權臣殺權臣,權臣殺君主,君主殺權臣的怪圈,孫峻與皇帝孫亮聯合殺害執政的諸葛恪,權臣孫綝廢了皇帝孫亮之位,改立孫休為帝;皇帝孫休與丁奉合謀又殺孫綝。



孫休是孫權是第六個兒子,比孫亮還要大,孫休因病去世後,原本是想立自已的太子孫灣為帝,但孫休指定的託孤大臣濮陽興和張布違背了孫休的旨意,改立孫皓為帝。

就這樣孫權第三個兒子孫和的長子孫皓就成為東吳第四任皇帝,同時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孫權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已廢除了孫和的太子之位,現在帝位又回到孫和一系。



23歲的孫皓剛剛即位為東吳皇帝的時候,還算英明,撫卹百姓、開倉濟貧,贏得了一些好名聲,還沒過多久,孫皓就開始露出本性,即位當年,就把推薦他做皇帝的功臣濮陽興和張布找了個藉口給殺了。

孫皓即位的第三年,開始遷都,遷都可是工程浩大的工作,不僅勞民傷財,而且耗費錢財,可是孫皓不管那麼多,照遷不誤。



孫皓即位的第四年,開始修建東吳皇宮昭明宮,並且讓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到山林裡監督伐木,昭明宮繁華綺麗,極盡奢華,以珠玉為飾,方圓五百丈,花費了億萬錢財。

孫皓即位的第五年,同時進行北伐西晉的戰爭和南征交址的戰爭,結果南北兩路大軍都以失敗告終,士卒死傷無數。



之後東吳連年征戰,勞民傷財,不僅如此,孫皓還沉迷酒色,亂殺無辜。 孫皓因為自已的左夫人去世過度悲傷,因為謠言殺害了孫策的孫奉及孫權的第五子孫奮及其五個兒子,並且流放與他父親孫和曾經爭過帝位的孫霸的兩個兒子,殺死同父異母的弟弟孫謙、孫俊。

除了殘殺宗室,孫皓還大肆屠殺大臣,擁立孫皓上位的託孤大臣濮陽興和張布都被孫皓殺害,濮陽興全家被流放,張布三族被誅滅。右丞相萬彧被逼自殺,全家被流放;左丞相陸凱由於經常直言納諫,被孫皓所記恨,因為其族弟陸阬是東吳領兵大將,孫皓有所顧忌,但一等到陸凱去世,孫皓就將陸凱全家流放。



正由於孫皓的殘暴統治,當晉朝的司馬炎發起滅吳之戰時,東吳立即滅亡,孫皓與劉禪一樣,也成為亡國之君。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當中,最後三分歸晉。魏蜀吳三國到了最後都先後被晉國統治,讓人唏噓不已。吳國作為三國當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可以說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幫了不少的忙,按理來說不應當輕易滅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吳國的亡國之君,吳末帝孫皓,以及他是如何毀掉吳國的。

首先分析孫皓。

他是孫權的孫子,也是吳國的末代皇帝。其父親是廢太子孫和,在早年與其兄孫霸的爭取吳國繼承權過程當中,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後來孫亮繼位,權臣孫峻賜死孫和。孫皓尚且年幼,沒有被加害。但是他的父親孫和和母親張妃都在這次的政治風波當中被害,後孫皓被何姬撫養長大,這次導致其父母雙亡的政治風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孫皓這個人的性格。後來吳景帝孫休去世,其妻子朱皇后被群臣擁立為朱太后。

後孫皓被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支持,被擁立為皇帝,自此正式登上了吳國的權利中心。在登基以後,孫皓也曾經勵精圖治,但是後來變得荒淫無度,殘害忠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暴君,這也就導致了最後吳國的滅亡。西晉大軍南下,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死去。自此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宣告結束,讓人唏噓不已。

其次分析孫皓有多殘暴,究竟有何過錯。在我看來孫皓有三大罪狀,其一,殘害忠良,寵信奸佞。其二,大興土木,荒淫無道。其三,大興甲兵,民不聊生。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第一條罪狀,殘害忠良,寵信奸佞。最早孫皓即位時,確實有一段時間勵精圖治,整個吳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態。《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左將軍張布曰:“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可見早年的孫皓是有著雄主風範的,不然也不會被擁立。

但是隨著掌握了吳國的權柄,孫皓殘暴的本性暴露無遺,《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如是描寫:

皓兇暴日甚,酷溺酒色,寵幸中常侍岑昏。濮陽興、張布諫之,皓怒,斬二人,滅其三族。

張布和濮陽興是擁立孫皓的功臣,卻因為諫言而被砍了頭。而孫皓寵信與中常侍岑昏,足見其昏庸。除此之外,孫皓還先後殺害了諫言忠臣四十餘人,其中不乏丞相,大司農等位高權重的忠良。其殘害忠良,寵信奸佞可見一斑。

說完了這第一條罪狀,我們再來聊聊這第二條罪狀:大興土木,荒淫無道。孫皓繼位以後,荒淫無道大肆招募女子入宮,前後嬪妃宮女數千人。而且大興土木,《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如此描述他的所作所為:皓不悅。又大興土木作昭明宮,令文武各官入山採木。孫皓為了搭建宮室,居然勒令文武百官為他入山伐木。由此也足以見得他荒淫無道,大興土木的事實了。

最後我們再來談一談這孫皓的第三條罪狀:大興甲兵,民不聊生。孫皓一直致力於北伐戰爭,希望藉此來一統天下,實現他統一全國的願望。但是他卻枉顧本國實際實力,一味地窮兵黷武。早年陸抗等名將在世時 ,尚且能依靠軍事才華與晉國分庭抗禮。但是隨著老將的去世,吳國的軍事謀劃實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孫皓殘徵暴斂,一味地壓迫吳國百姓。最後西晉大軍兵臨城下,落得一個亡國投降的下場。

再次其實在我看來孫皓加速了吳國走上滅亡的道路的進程,吳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其一從外部情況來看,當時的西晉繼承了魏國的全部疆域,鄧艾鍾會率軍平定了西蜀政權,後主劉,禪出城投降,天下三分已經去其二,偏安一隅的東吳政權絕無倖存之力。如果和西晉硬拼實力,勝算渺茫。

其二我們就要看一看吳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了。自從大帝孫權駕鶴西去之後,江東的世家大族和宗親勢力日漸龐大。二代皇帝孫亮繼位僅僅一年就被廢立,孫皓的父親孫和也在政治鬥爭當中被權臣殺害。而孫皓繼位以後,之所以去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模樣,也是為了擺脫權臣的影響,從而掌握吳國大權。而且孫皓與臣子政見不合,大部分東吳臣子認為應當休養生息,以待北伐。

而孫皓則傾向於儘快北伐,以統一天下。雙方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也就導致孫皓在掌握權柄以後對於進言的大臣大開殺戮,最後使得其在位十餘年,殺害重臣四十餘名,導致世家大族與他不齊心,最後滅亡。

可憐孫氏家族諾大的基業,最後落得一個三代而亡的無奈局面。而作為吳末帝的孫皓,顯然對於吳國的滅亡有著巨大的責任。

你是如何看待孫皓的?












\t我一直認為,孫權其實就是翻版的漢武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跟漢武帝一樣,年輕的時候,英明無比,到了晚年就昏庸不堪。而且他們都殺過自己的兒子,都寵幸奸人,繼位人都是個孩子,都吩咐權臣輔政。<strong>

\t孫權晚年時期,故意挑起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爭端。

孫權最初是有一位太子的,名叫孫登。就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一樣,孫權對這個太子十分看重,精心培養。可是孫登跟朱標一樣,都英年早逝。這讓孫權十分傷心,於是就改立孫和為太子。本來孫和也是謙恭有禮,十分符合繼承人的風範。

孫權對這個兒子也比較滿意,可是不知道孫權抽了什麼風,他偏偏又扶植起來一個魯王孫霸。孫權讓魯王孫霸擁有和太子孫和一樣的待遇,無論是出行規格還是封賞權力全都跟太子孫和一樣。

這就讓朝中的大臣們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於是有一部分人便投入到了孫霸的麾下。這幫人認為孫權要換太子了,所以太子孫和這邊也著急了。於是雙方人馬大打出手,孫權就在那兒看熱鬧。

\t孫權廢了太子,殺了魯王,還殺了一幫權臣。

孫權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可這兩方人馬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孫和與孫霸,誰做了接班人,那這一方的人就能飛黃騰達,他們當然要拼命。最終孫權還是怒了,他不僅將孫和的太子之位給廢了,而且把魯王孫霸給賜死了!這就讓人不能理解了,孫權你到底想幹啥?你嫌兒子太多是麼?

\t赤烏十三年,和廢,權遂立亮為太子,以全氏為妃。太元元年夏,亮母潘氏立為皇后。冬,權寢疾,徵大將軍諸葛恪為太子太傅,會稽太守滕胤為太常,並受詔輔太子。---《三國志》

除此之外,孫權還殺了一大批官員,這其中逼死了著名的文武雙全的大才陸遜,張昭的兒子也被孫權賜死,顧家兄弟也被孫權流放。牽扯的人員非常多,這直接導致了江東士族集團損失眾多人才。孫權的這些作為可以歸咎於他歲數大了,確實有些糊塗了。

\t孫權晚年重用奸臣呂壹,朝堂烏煙瘴氣。

呂壹是孫權時期著名的奸臣,他深受孫權寵愛,所以在朝中幾乎成了說一不二的人物,跟漢武帝身邊的江充有些類似,可能是孫權的男寵。呂壹曾經誣告江夏太守刁嘉,孫權就問朝中官員,結果這些官員都不敢得罪呂壹,要不是有一位官員是儀出來表示這件事不可信的話,刁嘉可能就被宰掉了。

呂壹憎恨建安太守鄭胄,所以在孫權耳邊說他的壞話,結果孫權立刻將鄭胄給抓了,要不是潘濬求情,可能也就被殺了。

此外呂壹手裡掌握了權力,所以時時刻刻構陷那些不屈服於他的臣子,這讓很多人非常不爽,潘濬甚至想著要刺殺呂壹,群臣都是敢怒不敢言。可見孫權昏聵到了什麼地步,要不是呂壹找死地誣陷了孫權的駙馬朱據的話,可能他壓根就不會出事。

所以孫權到了晚年壓根就不是什麼英明之主,至於他的接班人,在前期折騰太久以後,現在只能選擇十歲的孫亮繼位。孫亮繼位以後,由權臣諸葛恪輔政,結果被另外一個權臣孫綝給廢掉,改立孫休為皇帝。孫休除掉了權臣孫綝後沒多久就死了。這就輪到了孫皓登場了。



\t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前太子孫和的兒子。

孫和被廢掉以後,就不具備繼承權了。可是還是有不少大臣是懷念這個太子的,所以在孫休死掉以後,他們便將孫和的兒子孫皓接了回來,孫皓便成了東吳的皇帝。孫皓剛登基的時候,還是比較英明的。他不僅開倉救濟百姓,而且減免賦稅,減少宮中用度,一時間被大家稱之為明主。

\t初,皓每宴會群臣,無不鹹令沈醉。置黃門郎十人,特不與酒,侍立終日,為司過之吏。宴罷之後,各奏其闕失,迕視之咎,謬言之愆,罔有不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三國志》

\t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甚至要厲兵秣馬,想著打過長江,一統天下。甚至連晉朝的司馬炎都為之震動,可見孫皓前期確實做的不錯。

但是到了後期,他覺得北伐無望,治國卻已經有了成效,於是就開始驕奢淫逸,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更是剷除了迎立他的功臣,將東吳帝國攪合的天翻地覆。

\t孫皓後期到底有什麼惡行呢?

  1. \t孫皓當政後不久,本應將孫休的老婆朱皇后奉為太后,可是卻被他貶為景皇后,而且連皇太子都被他貶謫成了豫章王,並且趕到了封地去。朱皇后更是在不久之後被他毒死。
  2. \t孫休的四個兒子,不久之後,被孫皓一起聚集在了一處,其中歲數大一些的兩個孩子,被孫皓無情殺害。
  3. \t濮陽興和張布是擁立他做皇帝的有功之臣,可是因為他這麼對待朱皇后,所以有些怨言,結果這兩位功臣,立刻就被孫皓給處死了。
  4. \t孫皓後宮美女如雲,他吩咐東吳的大臣們每年都要上報一次女兒的年齡,達到十五歲的,就需要讓他先來選擇一下。看不上的就嫁人,看上的就留在後宮。如此一來他後宮妃子多達上萬人之多。
  5. \t而且孫皓給每一個妃子都佩戴上了皇后的印綬,這讓原來的皇后滕氏非常難堪,完全失去了母儀天下的臉面。
  6. \t孫皓喜歡喝酒,而且總是宴請大臣喝酒,在酒宴上一旦喝醉了,就會無故殺害大臣。每次大臣被孫皓請去喝酒,都需要跟家裡人道別,實在是可怕的很。

\t孫皓的荒唐行徑實在是太多,簡直就是暴君中的瘋狂版本,不過他這麼鬧下去早晚亡國,所以西晉的大軍南下的時候,孫皓終於折騰不動了,學著蜀漢的劉禪,開城投降,東吳王朝就毀在了他的手裡。

\t總結:孫皓做了太多荒唐的事情,讓西晉有機可乘。

孫皓前期的確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可是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到了後期,居然變成了那麼荒唐的暴君。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孫皓的行為,其實想想就能知道,他剛上臺的時候,以為自己能夠北伐成功,一統天下。

可是這個理想壓根就實現不了,所以他在東吳朝中無事可做,便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想學好是很難的事情,可是想學壞實在是太簡單了。

他利用手裡的權力,濫殺有功的大臣,結果導致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抓去洛陽以後,他被封為歸命侯,算是司馬炎對他赤裸裸地諷刺吧。

<strong>


江湖小曉生


俗話說“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濮陽興和張布對孫皓具有再造之恩,但孫皓卻沒有絲毫感激之心。當年濮陽興和張布看清孫皓真面目後十分後悔,暗自裡唏噓短嘆,孫皓得知後竟毫無情面地將他二人誅殺。另外寶鼎二年(267)夏天,孫皓執意建昭明宮,不僅花費鉅額,還強制壯丁前去修建,甚至命俸祿在兩千石以下的官員皆到山林裡監督伐木。整個工程下來,死傷無數,但孫皓卻以此為樂。除此孫皓的殘暴還體現在其對妃嬪的溺寵。原本孫皓十分寵愛司市中郎將陳聲,但當陳聲將孫皓愛妃派到市場上劫奪百姓財物之人抓了以後,孫皓龍顏大怒,不但命人用鋸子割下陳聲的頭,還將他的身體扔到四望山下。 孫吳政權在孫皓的暴政下早已江河日下,更致命的是孫皓竟捨棄祖業,遷都洛陽。這一愚蠢的做法使君臣徹底離心、百姓怨聲載道,就連士兵們都不願聽從他的調遣,紛紛舉家投降西晉。面對這一情形,孫皓似乎有所悔悟便回遷建業。但這一切都來不及了,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兵分六路進攻建業,最終建業淪陷、孫吳滅亡。


和聖嘉鈺


孫皓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他父親孫和當初被孫權立為太子,但在南魯黨爭中,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奪利,被孫權廢黜太子之位,魯王孫霸被賜死,立年幼的孫亮為太子。



孫亮15歲登基,第二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孫綝立孫權的第六子孫休為皇帝。孫休在位六年,年僅三十歲病逝,臨終前要求丞相濮陽興輔佐十歲的太子孫灣,然後就嚥了氣。

此時,如果濮陽興遵守吳景帝孫休的遺願,根本沒有孫皓什麼事,吳國也不會迅速覆滅,但是此時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歷史進程。

此時,魏國大軍一舉滅了蜀國,劉禪投降,大有繼續進攻東吳之勢。同時東吳南面交趾郡守呂興造反作亂。東吳朝野人人自危,希望能有一位像孫權一樣強勢的明君主持朝政,太子孫灣只有十歲,顯然不堪大任。

左典軍萬彧與孫皓關係很好,便向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推薦,此時孫皓23歲,人非常聰明,辦事果斷,很有主見。

於是,在濮陽興和張布的堅持下,孫皓意外地當上了東吳第四任皇帝。這兩位老臣沒想到,這個決定最後竟然斷送了他們的性命。

孫皓在無意中坐上金鑾殿,喜出望外。開始的時候,為了收買人心,還做了一些好事,如開倉賑濟災民,安撫守城的將士,放宮女回家,將宮內一些珍禽異獸放生等,但沒過多久,荒淫無道的本性就暴露出來。



他將立他為皇帝的朱太后貶為景皇后,追諡父親孫和為文皇帝,尊母親為皇太后,封孫休的四個兒子為王。

這些旨意一經頒佈,朝臣大失所望,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後悔不迭,嘆息選錯了君主。

沒想到這些話傳到孫皓耳中,孫皓大怒,全然不顧這兩個老臣擁立有功,立刻將濮陽興和張布斬首,並誅其三族。同時封自己岳父和孃舅為侯爵,一些過去關係疏遠的皇族全部流放,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同時,孫皓索性殺了朱太后,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遣送到一個偏僻的小城,不久又殺掉其中年齡較大的兩個。

從此,孫皓開始獨斷專行,為所欲為。

一、隨意遷都,大興土木,耗費民脂民膏

西陵督步闡上奏,說荊州有王氣,對國都建業不利。孫皓非常迷信,不顧大臣們反對,立刻下令遷都武昌。

武昌原名鄂州,孫權當年曾經遷都於此,改名武昌。孫皓將國都遷到武昌,主要想求得先帝在天之靈的庇護。之後,孫皓派人到荊州盜掘當地公侯的祖墳,想破壞荊州的王氣,非常荒唐。

過了一段時間,孫皓在武昌呆膩了,又想起建業的好處。恰在這時,有人編了一首童謠,四處傳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住武昌居。”估計是一些大臣懷念建業故土編的,也正符合孫皓的想法。



同時,永安的土匪施但聚眾造反,有一萬多人,挾持了孫皓的三弟孫謙,要求孫謙當皇帝。起義軍攻到建業,被丁固和諸葛靚擊垮。

孫皓命令處死孫謙和其妻子,然後認為建業的風水已經轉變,又遷回建業。

回到建業,孫皓大興土木,建起昭明宮,約五百多丈。為了建新宮,孫皓讓官員到山林裡監督伐木。同時拆除兵營,四周圈圍牆,期間亭臺樓閣,非常奢華,又內蓄美女一萬多人供其淫樂,平時還和大臣們在此飲酒作樂。

兩番遷都,弄得天怒人怨,國庫空虛,僅建造昭明宮的費用就以億萬計算。

二、荒淫無道,殘暴好色,視人命如草芥

孫皓每天想的不是如何辦理政務,而是天天吃喝玩樂,每天醉生夢死。

他規定官員必須遵命喝酒,而且以七升為限。如果誰喝不夠這個標準,就要強行灌酒,必須讓大家喝得爛醉如泥。有時候還讓侍從打罵、嘲笑、作弄這些官員,讓這些人敢怒而不敢言。

孫皓還借大臣喝酒之機,讓侍從審視這些人酒後說什麼。如果有人喝醉後胡言亂語,無意中冒犯了孫皓,輕者逮捕,重者殺頭。



文臣韋曜平時與孫皓關係不錯,多次勸誡,孫皓大怒,將其定罪,打入大牢。

孫皓殺人非常殘忍,他如果看誰不順眼,剝人皮、鋸人頭、挖眼、斷手足,無所不用其極。

一次,大臣王藩喝多了趴在桌上,人事不知。孫皓懷疑他是裝的,便讓人架他出去涼快。王藩被冷風一吹,稍稍酒醒了,便整理了一下衣服。孫皓確認他是裝醉,命令刀斧手將王藩人頭砍下,扔到獸籠裡,讓猛獸撕咬。

一天,孫皓叫來史官韋昭,讓他在《吳書》上為自己父親孫和列本紀。韋昭認為孫和沒當過皇帝,只能放在列傳中,孫皓非常憤怒,後來借韋昭飲酒不醉,抗旨不尊而殺掉。

孫皓還有個怪毛病,從不許別人正眼看他,否則便是忤逆之罪,輕者坐牢,重者砍頭剝皮。

孫皓的嫉妒心極強,他平時和大臣飲酒作樂,吟詩作對。如果有誰比他文采好,他日後都要除之而後快。中書令張尚知識淵博,讓孫皓無言以對,之後便找個藉口將他殺了。

如此下去,凡是剛正不阿、才華橫溢的大臣幾乎都被孫皓殺掉了。



當年極力推薦孫皓上位的萬彧也自食其果。他和名將留贊之子留平商議廢掉孫皓,但不小心走露消息,孫皓賜兩人毒酒,雖然他們喝的不多,又服了解藥,但萬彧回家以後擔心被滅門,自殺身亡,留平回家抑鬱而終。

孫皓青睞的都是那些巴結自己的諂媚小人。內侍何空知道孫皓喜歡吃兔肉,便讓守城將士捕獲大量兔子送進宮裡,孫皓龍顏大悅,給何空賜爵封侯。後期又開始寵信佞臣岑昏,整天與他廝混在一起。

孫皓還極度好色,他讓宦官在所有州郡,挑選民家美女充實後宮,並且規定九卿和郡守以上的官員,凡家有年齡到十五六歲的女兒,都在選美之列,選不中的才可以自行出嫁。孫皓後宮的美女很快就達到一萬多人。



孫皓為欣賞美景,將江水引入御花園。後宮的這些美女,如果有不符合他心意的,就殺死扔入急流沖走,或者剝下人皮,掛在樹梢上警示嬪妃們。

孫皓長期這樣荒淫殘暴的行為,引人神共憤,致使眾叛親離,人心渙散,江南百姓貧困之極,對他恨之入骨。

晉武帝司馬炎見時機已到,派大將王浚掛帥,統六路大軍南下,東吳有能力的大將已經被孫皓清除殆盡,防守不堪一擊,晉軍勢如破竹,很快攻到建業城下。

東吳守軍望風歸順,孫皓效仿蜀國後主劉禪,下跪投降晉國,被司馬炎封了個“歸命侯”。三年後孫皓病死在洛陽,終年四十二歲,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我是子龍威武煮酒談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