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岭村的合作医疗室

桑岭村离县城 5公里,不远不近,历来看病不方便。过去交通不便,村民患大病重病急病时,扎一把临时的“滑竿”,十几个汉子轮流小跑扛到县城。1972年父亲突然晕倒口吐白沫,杨铸宾伯父及时组织了几个亲朋好友,把他抬到县城,救了他的命。他们把一把椅子扎在两根横扛上,父亲半坐半躺在上面,随着走路的节奏上下弹跳,我跟在后面小跑,直接送到县医院。

在我童年的时候,村里缺医少药,也缺钱求医问药看病治疗。生病时老人用老办法,找些草药应付。伤风感冒,总是用柴胡、香茹、茅草根,另加马鞭草煮成药汤服用。有一次我喉咙发炎,话也说不出来,奶奶甚至让我吸入烧新鲜稻草的浓烟子,把我呛得半天出不了气,但还有一点效果。那时,肚子疼吃一枝箭,牙齿痛煮木通根,外伤就用独定子……在我的印象里,村里曾发生患急性病送不及时而失去生命的事件多起,有的死于产后流血、有的死于胆道回虫、有的肠梗阻、破伤风……大多数是没有及时就医导致死亡。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中央领导汇报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l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城市平均每千人所得的医院床位以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目,分别是农村的7.4倍和3.7倍。而农村人口是城市入口的4.6倍。听了汇报后中央领导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说: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

全国贯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剑川县也行动起来,1968年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训“赤脚医生”,到1969年5月1日,全县90个公社(大队)开办了合作医疗室,桑岭村也成立了合作医疗室,送段吉荣和马复军两人参加培训,受训回村成为桑岭村有史以来第一代农村“赤脚医生”。据马复军回忆,“赤脚医生”在医疗室脱产工作,全村5个生产队,每个队培养一位卫生员配合工作。开办之初,由县里支持一点经费,并派医生住村指导,把“赤脚医生”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一段时间里,县医院梁瑞娘医生住村教他们打针施药,东岭联合针所、温登村的史医生也来帮助工作。学会打针,处理小伤病痛,简单用药后,他们便独立开展工作,有时还背上药箱到田间地头送医送药。“赤脚医生”半农半医,回所在生产队记工分拿报酬,当时生产队实行评工记分制,每天十分工分封顶,“赤脚医生”的工分9.5分或满分10分。

桑岭村有了自己的医生,有了自己的“医院”,有病就到医疗室找他们,每次看病付5 分钱的挂号费,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不付钱的“公费医疗”。由于“吃药不开钱”,医疗室的存药很快用完,大队没有钱补充,生产队拿不出钱,又不能让社员凑钱。合作医疗室面临关门的时候,大队决定以中草药为主,组织劳动力去挖草药,采挖回来的半夏、重楼、黄连、威宁仙,柴胡、香茹、刺参、党参等堆满了合作医疗室。两位“赤脚医生”和临时抽调的社员拣切、泡制忙开来。甚至把一些草药移到二队的菜场(菜园)。社员们想尽一切办法以爱护和维持属于自己的“医院”,苦苦支撑一直到包产到户时期。

1970年段吉荣去当兵服役,之后,马复军也离开合作医疗室到省卫校读书。村民马碧英和段家繁两位接替了们的工作,成为桑岭村的“赤脚医生”。马碧英负责妇幼保健、接生、护理、施药打针等,段家繁负责诊断、开方、药剂。两人配合默契。他们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护工;他们既看病,又挖药,还要制药。坚持坐诊出诊相结合,送医上门,送药到户,遇到年迈病重的病人,还要陪护。

2001年的一天,一辆农用汽车开到的桑岭合作医疗室门前,从车上下来二三十人来集体看病,一时间成了新闻。生病也不是一起生病的呀?村民们这样议论。其实,桑岭村合作医疗室的名声早已播传全县,这辆车是从百里开外的上兰乡来。他们已经相约很久,有的是村人代药把病治好来感谢的,有的是久病沉疴慕名而来的。这样集体来就诊的还有象图、弥沙,东山各村。桑岭村合作医疗室医德医风疗效远近闻名。尤其在面瘫、中风、风湿等方面受到尊崇。在桑岭村找不到一个歪嘴斜眼面瘫后遗症的,就是享用了桑岭合作医疗室的福分。来就诊的除本村人外还东岭一片的水古楼、白沙濞、江口、禄寿、狮河等村庄。目前桑岭村合作医疗室是全县唯一能报医保的两所村级中医定点卫生室之一。日诊人数达50人次,一年约18000人次,对于一个边疆民族地区村级卫生室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2014年春节采访段家繁医生。已经69岁的段医生,明眸炯炯,精神矍铄。他说:桑岭村民给我机会,走上了治病救人的人生之路,1971年从当上“赤脚医生”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这项工作,爱上这个职业。之所以做出一点成绩,全是村民的厚爱和信任,鞭策和鼓励的结果。段医生很谦虚。据我掌握的情况,段家繁医生是一个立于善于学习钻研的村民,一个地地道道自学成才的桑岭村人。1971年大队确定段家繁为“赤脚医生”后,派他参加第六期“大理州‘赤脚医生’培训班”。半年时间,段家繁没出大理卫校大门一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有这半年的学习机会,在后来的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从碘酒、针灸、红药水,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中西结合的医术。

到目前为止,除剑川县外,丽江、鹤庆、兰坪、洱源、下关都有慕名而来的患者到桑岭卫生室求医问药。还有昆明、广州、深圳、浙江、上海等请人带药治病。一个村级合作医疗室得到这样的追捧,应该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示的典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