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身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到底应不应该为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责?有何依据?

啊我有一个仙女棒


在德军第6集团军还没有被合围之前,陆军总司令部就已经开始考虑新组建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以分担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压力,当时隶属于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多达7个野战集团军,包括4个联军集团军,一般来说一个野战集团军群司令部指挥3-4个集团军是较为适宜的,考虑到指挥联军集团军更加复杂困难,这些数字还要进一步减少。陆军总司令部原本计划让新组建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专门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战,将下辖德军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因为辖下的罗马尼亚军队较多,准备由罗马尼亚军队总司令安东内斯库元帅出任集团军群司令。不过由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一直较为激烈,加上冬季即将到来,陆军总司令部准备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转入冬季防御阶段后再好好梳理自己的指挥体系。



1942年12月底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发起的大规模反攻行动(天王星行动)大大超乎了德军的预料,而战事的灾难性发展也是德军所始料不及的,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彻底粉碎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防线,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几乎被歼灭,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遭到重创,最严重的是强大的第6集团军完全被苏军所包围,该集团军一直在斯大林格勒从事激烈的作战,并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无法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支撑太久。当时的军事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不只是这四个集团军遭受打击,其他三个布防在顿河一线进行防御的集团军也遭到了苏军的进攻,B集团军群司令部已经难以掌握现有的局面了,必须立刻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专门负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战,尤其是解救第6集团军。


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的司令部升格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主要任务就是解救第6集团军,恢复苏军发起进攻前的态势,曼施坦因也因此荣升集团军群司令。不得不承认,曼施坦因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确实尽了他的一切努力,辖内所有可用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解围进攻中,甚至不惜冒着侧翼暴露的严重威胁。但是解围行动最终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解围部队实力过于弱小,仅靠一个装甲军无法完成这一重任,希特勒承诺给予曼施坦因的援兵太少也太晚了。


虽然曼施坦因为了解救第6集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依旧对于第6集团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第6集团军最初被围时,所有的陆军将领都持立刻突围的意见,只有曼施坦因认为第6集团军不应该立刻撤退,诚然他在军事上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却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德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和空中运输能力。但是这两点又是曼施坦因所不知情或者说不了解的,由于战役预备队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东线的将领并不了解全局的态势,甚至连陆军总参谋长也无权过问除东线战场以外的陆军单位,而空军方面就更不可能了,戈林一支牢牢掌控着这一力量。不管是处于怎样的考虑,曼施坦因的建议都给了希特勒很大的影响,当时曼施坦因的威望非常高,希特勒也非常信赖曼施坦因,这使得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不允许第6集团军的突围请求,而在合围最初的那几天是第6集团军唯一逃生的机会。


直到初次的解围行动失败后,曼施坦因才对于当时的形势有了彻底的了解,空军和战役预备队都严重不足,难以胜任解救第6集团军的重任,作为东线最具有战略头脑的陆军将领,曼施坦因自然也提出一个可行的大战略“处方”,那就是急剧的收缩东线的南翼,迅速的将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回,大大缩短南翼的战线长度,从而使A集团军群的大部分加入到对第6集团军的再次解围行动中,尤其是关键的第1装甲集团军。曼施坦因清楚的意识到,一两个野战师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必须投入集团军级以上的重兵集团才能解救第6集团军,并反败为胜。可惜曼施坦因并没有这一权力,只有希特勒才有权利在战略上做出决策。所以,第6集团军的覆灭,希特勒负有主要责任,而曼施坦因作为第6集团军的直接上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战略论


德军的执意强攻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基本上就已注定了第六集团军被围困的命运,这也就意味着保卢斯当时只有两个选项:要么孤注一掷率军突围,以期最大化的避免损失;要么坐以待毙惨遭围歼。

12月8号(1942年)这天,已经看清形势的保卢斯终于还是向柏林发出了请求突围的电报。无奈的是希特勒坚定地拒绝了保卢斯的请求,并严厉的命令第六集团军必须坚守斯大林格勒,不准后撤!

那么,这时的曼施坦因是如何看待第六集团军的遭遇的呢?不排除曼施坦因有迫于最高司令部压力的可能,但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研判,他也认为第六集团军并不具备突围的条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曼施坦因之所以认为第六集团军不应该突围,主要是因为自己用于解围的部队在进攻途中也受到了牵制,而且保卢斯一旦选择突围,那么届时身处后方的德军必然要承受更加巨大的来自苏军的压力。

所以,曼施坦因选择让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发挥“吸铁石”的作用,尽可能的吸引苏军的大规模兵力。然后他会派何立德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合并而成)发起佯攻、并让第四集团军从南部发起攻击试图与第六集团军接触,以达到增援解救的目的。

曼施坦因的解救计划虽然周详,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具体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可以从曼施坦因于12月9号发往陆军总参谋长的报告中可窥一斑:

首先,第四装甲集团军下辖的第57装甲军既定任务拖延、第48装甲军又须投入至齐尔河一线。其次,罗马尼亚军团虽尚能抵抗,但很难期冀其有大的突破,而且当时组成何立德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军团除第一军人员较为完整外,其余各部均只剩下1到2个y营的兵力。

与此同时,希特勒向保卢斯允诺的空中补给也难以实现:因为天气和装备原因,极少数日子里的最大运输量能勉强达到300吨,其他时间里的运输量只有可怜的不到25吨;而第六集团军的单日最低补给则需要400吨。

不过,援救条件虽然不够充分,但第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第57装甲军)还是在这一过程中抵近了被围的第六集团军:最近时相距只有30多公里;按理说保卢斯这时完全可以向第57装甲军的方向移动,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原因只是害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

所以在笔者看来,第六集团军的覆灭主要应该归责于希特勒的偏执和保卢斯的保守。曼施坦因虽最终未能成功解围,但他至少依据现时情况尽了最大的努力,毕竟解救第六集团军并不是德军唯一的任务。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曼施坦因当然要负很大责任,就是因为他的招牌太大,给希特勒和第六集团军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德国统帅部才没能更早地要求第六集团军自行突围。


曼施泰因手下的兵力其实并不弱,但是被苏军的连续进攻挫了锐气,而且反击的章法也乱。虽然德军在外围化解了不少苏军攻势,但是防线到处是漏洞,搞得苏联坦克见缝就插,一系列关键枢纽和补给站被苏联坦克部队破坏和占领。导致德军根本无法组织好有效地解围,反而不断被苏军击退,让包围圈越来越大。



曼施泰因虽然在12月12日最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击——“冬季风暴”,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一度接近了斯大林格勒,但在突破战斗中过早消耗了坦克兵力和燃料储备,导致后继突破无力。这是解围失败的关键原因。


这时候,曼施泰因还呼喊保罗斯率领第六集团军自行突围,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德国第六集团军早已丧失机动能力,怎么可能自行突围呢?第4装甲集团军都已经陷入三面被围,只能向西逃跑。




陶式防务评论


小编认为,保卢斯将军的第六集团军被全部歼灭,希特勒应该负主要责任。包括曼施坦因元帅在内,其他人也要负一些次要责任。

希特勒作为统帅,应该最了解前线的情况,曼施坦因虽然建议保卢斯不要突围,但是曼施坦因估计的二个军事条件一个也满足不了,根本就不足以解救保卢斯集团军。

一,第一个军事条件,足够的援兵,希特勒就无法满足。从B集团军群分出来的四个集团军,德军二个,第六集团军在包围圈里,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在苏军“天王星行动”的战略反攻之中遭受重创,勉强凑齐一个装甲军,其他还要维持防线,根本不足以打穿苏军包围圈,救出第六集团军。联军的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在苏军打击下,有的建制只剩一二个营,薄弱的兵力,可怜的战斗力守得住防线就已经是极限了。除非从高加索方向至少抽出一个集团军,收缩一下防线还有希望,可是该死的希特勒并没有这样做,曼施坦因只有打残的三个集团军和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兵力不足,解救保卢斯根本无法实现。

第二个军事条件,足够的空中运输。希特勒太相信空军元帅戈林,其实戈林这个人大言炎炎,说的话根本不足采信。

敦刻尔克突围,戈林夸下海口,就凭他的空军,就可以消灭英法联军的地面部队和来解救的英国海空军,结果放跑了三十三万英法联军(英军二十一万,法军十二万),让英国保持了元气。

轰炸英国,也是失败了,反倒是损失了巨量的战斗机和轰炸机。

这一次也是向希特勒拍胸脯保证,会开辟一个畅通的“空中走廊”,向保卢斯提供充足的物资。但是,从开始到结束,至少每天4百吨的物资,戈林的空中运输连三分之一也没有达到,少的时候只有几十吨。

因此,希特勒没有派足够援兵,又误信戈林的吹牛,该负主要责任。他应该让第六集团军突围的。

其他人,如曼施坦因,戈林,保卢斯的次要责任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几个人,保卢斯最冤,德军纪律森严,他必须服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命令啊!


南雷霆峰


当然要负责任,而且还是主要责任!如果不是他瞎吹牛,希特勒未必会死守。戈林也是在他吹嘘之后才不能不保证空中支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