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今天要放大招啦!壓箱底的來了,這次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高考大題中

必考的各個階段的特徵,直擊痛點。文章較長,建議先收藏後溫習,並且很值得反覆閱讀哦!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中國古代史

總特徵:



政治: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手工業、商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領先

對外關係: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01-先秦時期



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先秦時期(前2070年—前221年)

階段特徵:先秦是指我國秦統一以前的歷史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勃興階段。經歷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生產力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

㈠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體史實】

1、政治上: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西周確立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奴隸社會強盛。,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占卜)、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2、經濟上: 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發生變化。石器助耕,青銅器在農業很少使用;簡單協作;

(1)農業:實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銅中耕但仍以石器鋤耕為主;大禹治水;

(2)手工業:商朝已有織機,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婦工;以“青銅冶煉”為主的官營手工業產生,青銅時代(代表禮制、權力和秩序);陶向瓷過渡;

(3)商業:職業商人和最早貨幣出現;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銅器製造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佔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宮廷舞蹈;禮樂文化;《詩經》的內容;繪畫:從萌芽走向成熟關鍵期;夏朝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總特徵】

政治:社會大動盪、大變革;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縣制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

經濟:生產力得到顯著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和初步發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榮,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具體史實】

1、政治: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割據爭霸,分封制破壞;諸侯各國紛紛變法,商鞅變法建立縣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會形成;選官制度:世官制

2、經濟:



農業: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得到顯著的發展,封建經濟形成和初步發展;男耕女織的農耕經濟(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農業技術:精耕細作;世界上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經濟政策:商鞅變法確立重農抑商政策,獎耕織;興修水利:都江堰、鄭國渠;

手工業:商鞅變法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鐵器的出現和推廣;以冶鐵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產生。陶向瓷過渡;出現鋼劍;

商業:私商出現,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業都會形成;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商業繁榮。

3、文化:



(1)思想百家爭鳴,以儒、墨、道、法為代表諸子百家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法家思想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成為各國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2)學術下移;教育打破學在官府局面,私學興起,學在民間;

(3)天文、曆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和文藝有了發展。科技:記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經》;醫學《黃帝內經》;戰國司南,有關火藥知識的記載文字:大篆;文學《詩經》、楚辭代表了當時的文學成就;;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02-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會的統一和初步發展的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總特徵】



政治:國家統一,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官僚體制逐漸代替貴族體制,奠定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同西域各族發生密切交流;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經濟:封建經濟初步恢復和發展;中外的經濟交往頻繁;

思想:思想專制,服務政治;儒學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科技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具體史實】

1、政治上:



秦朝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皇權至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確立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頒佈《秦律》。漢朝:漢初採用郡國並行制;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朝”、設刺史、實行“推恩令”;實行察舉制選官。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2、經濟上:



農業:重農抑商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漢代田莊;行“泰半之賦”農學;著作《氾勝之書》;西漢發明犁壁、耬車、耦犁等先進農具和代田法、壟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兒井和東漢王景治黃河;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有休耕和兩年三熟制;

手工業:兩漢出現高爐鍊鐵和炒鋼技術,煤炭作燃料;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晚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商業:秦漢統一了貨幣,但又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運活躍,對“市”管理嚴格,商業區和居住區嚴格分開,全國性商業中心形成:長安和五都,外貿發展:絲綢遠銷歐洲,獲“絲國”稱號;

3、文化上:



秦朝“焚書坑儒”;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時形成以“大一統”、“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新儒學,並確立正統地位,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1)思想專制,秦朝 “焚書坑儒”, 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罷黜百家…,仁政和綱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繪畫得到很大發展,奠定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形成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九章算術》、天文學(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講的天文觀測工具,地動儀)、造紙術的發明、《氾勝之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科技的巨大貢獻。秦小篆,漢隸、楷書;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的“漢賦”成為主要文學體裁。繪畫門類豐富,壁畫、帛畫;《夫婦宴飲圖》是傑作。太學出現、察舉制。

0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220~589年)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總特徵】



政治: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體制,選官:九品中正制;

經濟: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成熟;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縮小,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並趕上北方;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農業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思想: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具體史實】

1、政治:



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體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選官:九品中正制;

2、經濟:



農業:《齊民要術》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傑出農書;出現間作、套作的複種技術,綠肥種植是耕作技術一大成就;三國時馬均發明翻車(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國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術形成,直到今天人們基本上都沿用。江南得到開發,開始趕上北方。

手工業:發明灌鋼法,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並燒製出成熟白瓷;

商業:社會動盪,北方商業波動性大;南方商業小幅發展,商稅及其相關稅種成為東晉南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南方商業有所發展,出現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廣為傳播,儒學面臨嚴峻挑戰但吸收佛、道精華取得新發展——“三教合一”;士人群體的形成

(2)科技文藝: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書法和繪畫:進入自覺發展階段,楷書完善、草書成熟、晉代盛行行書,書法家王羲之和《蘭亭序》;繪畫理論精闢,顧愷之“以形寫神”,士大夫畫家活躍,文人畫注意以形寫神,畫家顧愷之和《女史箴圖》;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伴隨著佛教的興起,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也顯示了輝煌的雕刻藝術成就。敦煌莫高窟開始出現。

04-隋唐時期



(581年~907年):古代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

【總特徵】



政治:封建社會的繁榮: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實行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顯現繁榮景象;各民族聯繫加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全面輝煌,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中華文化圈。

【具體史實】

1、政治上:



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牽制,分工明確,既提高了辦事效率,又加強了皇權,中央集權制度完善;道州縣,安史之亂後出現藩鎮割據局面,中央集權遭削弱;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採用科舉制的封建選官制度。

2、經濟:



農業:耕作技術: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成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技術;江東地區出現適應水田和各種土壤精耕細作的曲轅犁。發明灌溉工具筒車;地稅:均田制、租庸調製、兩稅法;水利:大運河。南方進一步開發,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手工業:制瓷業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唐三彩,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並遠銷歐洲。絲織業技術精湛、吸取波斯織法和圖案;海上絲路;匠戶制度,官營手工業規模大、私營手工業興起。

商業:商業繁榮:城市——唐代長安、洛陽, 揚州、益州商業繁榮;市——以長安兩市為最,西市胡風胡俗流行,城市興起並有專門的交易場所“市”,後期商業經營的地域限制逐漸被打破;農村集市貿易草市作用顯著,夜市繁榮;金融貨幣——出現櫃坊和飛錢;外貿——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商船規模大、利潤可觀,海上絲綢之路發達。

3、文化:



思想:儒學發展更為輝煌,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儒學復興;

科技: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剛經》、火藥發明、應用於軍事;

文藝: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通俗文學體裁——“傳奇”出現。書法楷書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歐體、顏體、柳體爭奇鬥豔,注重規範法度;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瀟灑奔放,盡顯時代氣息。繪畫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風格,傑出畫家(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莫高窟壁畫盛極一時,山水畫展現盛唐景象;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時步。

教育:

科舉制度推行;

音樂舞蹈:民間音樂進入宮廷,稱燕樂,反映民族融合;宮廷舞規模宏大,吸收各族風格;

05-宋元時期



(960~1368年):古代中華文明繼續發展時期

【總特徵】



政治: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以漢族為主的兩宋政權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戰爭一度頻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進一步走向融合;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很尖銳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經濟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文化:達到高度繁榮,形成新儒學即理學,科技外於世界領先地位,教育事業發達,繪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

【具體史實】

1、政治上:



分裂割據和若干民族政權並立走向統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北宋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和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和統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為宰相;設樞密院(使)為最高軍政機構;設參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權和財權,皇帝得以獨攬大權。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設通判、轉運使;宋代改道為路,設路州縣三級;監察:設通判監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另有宣政院、樞密院。地方:創立行省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中國省制的開端。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經濟上:



農業:稻麥複種制標誌精耕細作技術全面成熟;北方出現中耕農具耬鋤;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引進佔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域擴大、蘇湖熟,天下足;元朝《農書》;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手工業:部門增多,出現了新興的棉織業,棉花種植到閩粵地區,元代黃道婆改進技術,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宋朝時,瓷窯遍佈全國各地,出現了五大名窯,景德鎮著名瓷都,吸收寫實風格;元代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代燒製出青花瓷。

商業:城市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打破市、坊限制並出現曉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監視,經濟功能增強,商品種類增多;貨幣——四川地區出現世界最早紙幣交子;貿易——邊境貿易、對外貿易發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運河

3、文化上:



思想: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學即理學(程朱理學),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存天理,滅人慾”實際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用於航海和火藥廣泛應用在軍事上,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世界也是最先進的。王禎的《農書》是四大農書之一。

教育:學校制度完備,書院興起,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階層隊伍擴大

文藝:宋詞、元散曲成為主要文學體裁;宋“話本”興起。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成熟階段,關漢卿等的優秀劇作鞭撻了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

書法與繪畫:書法追求個性、忽略風度,倡導有意無法,書法四大家;繪畫藝術全面發展,兩宋宮廷畫活躍、畫學興起;繪畫成為商品;風俗畫為最大亮點,代表作《清明上河圖》

06-明清時期



(1368~1840年):古代中華文明的繁盛與危機並存時期

【總特徵】



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強化和日趨腐朽衰落;

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繁榮,農業、手工業發展超過前代水平,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並緩慢發展,經濟總量仍然處於世界前列;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發展緩慢,已經開始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潮流。

思想:出現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傳統科技進入總結停滯,近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明顯落後於西方;文藝空前繁榮,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舉、文化政策都體現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色彩。

【具體史實】

1、政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空前強化:明朝裁撤中書省,並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確立,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實行廠衛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廢行省設三司;清朝沿用內閣制,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大興文字獄。對外:海禁和閉關鎖國。君主專制得到強化同時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礙了社會進步,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

2、經濟:



農業:農耕經濟過度發展: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出現風力水車;雙季稻擴種和產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併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徐光啟《農政全書》

手工業: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制瓷技藝進一步發展,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絲織業中心:蘇杭,《天工開物》、資本主義萌芽,私營手工業取代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商業:大批商業市鎮出現,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產性和專業性增強;商幫湧現;農產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擴大;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世界經貿中心之一。“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重農抑商、“禁海”“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

3、文化:



思想:理學發展到新階段——王陽明心學;出現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學,否定君主專制,並主張個性自由,提倡“經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傳統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明顯落後於西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文藝:空前繁榮,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通俗文學形式——小說蓬勃發展,四大名著出現;傳奇、京劇的產生與發展,並在同光年間迎來第一個繁盛期。繪畫藝術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畫,最能反映其風貌的是寫意畫,民間繪畫興盛;書法藝術強調個性創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科技:以《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為代表的古代科技達到頂峰。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古代希臘羅馬

階段特徵:



政治: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淵源;古代羅馬逐漸建立了系統而縝密法律,對近現代法制國家的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經濟:手工業、海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佔有重要地位

思想文化: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對外關係:對外擴張,航海和海外貿易發展

【大事件】

政治:古希臘民主政治建設(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羅馬法: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

思想文化:人文精神起源智者學派、蘇格拉底關於人的價值的闡述

古代希臘羅馬史—— 西方文明的源頭 古代希臘羅馬史(公元前8世紀~6世紀)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中國近代史

0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舊式農民戰爭時期。基本歷史特徵: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由農耕文明時代開始向工業文明時代演進,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逐步近代化的開始。

一、政治:



1、侵略:列強入侵,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加深:①鴉片戰爭(1840-1842):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它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856-1860),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斷增強;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勢力依然強大:抗爭:①禁菸運動②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③葛雲飛等愛國將領(定海)革命: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3、軍事:火槍利炮逐步武裝軍隊,新式的海軍、陸軍誕生。

二、經濟: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近代工業體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舉步維艱:(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近代工業出現:外商企業;洋務運動興起,開啟中國工業現代化;民族工業的興起,

2、社會生活:西方生活方式開始傳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會習俗開始變化。逐漸多元化:服飾:西裝傳入、長袍馬褂仍流行;旗袍; 飲食:西餐館,麵包房;租界出現西式住宅;交通:輪船;在華傳教士辦報;

三、思想:



1、向西方學習,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進程,萌發新思潮: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蒐集西方情報;編譯書籍和報紙;著書和了解世界各國情況;但沒有引起知識分子的共鳴和沒有付諸行動,僅停留在器物層面

2、民主思想逐步產生: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

四、外交:



閉關鎖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中國被迫日益對外開放。

第二階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又稱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高漲時期或中國近代化的啟動。



一、政治



1. 列強繼續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斷衰落,並走向覆亡:⑴侵略①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1894—1895);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1900—1901),。

2.中華民族出現了第一次嚴重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的鬥爭不斷:(①黃海海戰(鄧世昌)②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軍③戊戌變法;④義和團運動⑤辛亥革命)。

二、經濟:



1、列強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對華侵略進入新階段,開始強烈要求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洋務運動和洋務經濟發展和破產;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初步發展,出現民族工業的發展高潮,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2、社會生活上:外國生活方式逐步進入中國,中國的近代教育與交通運輸業在這一時期開始起步:①西菜館開辦、西餐成為時尚;②服飾:中山裝③習俗:斷髮易服、維新派人士發起女權運動—廢止纏足;婚姻自由;社交禮儀和稱呼;西方節日。④行:鐵路——唐胥鐵路;辛亥革命前,奠定基本格局;公路——20世紀初期,上海出現汽車;民航——1909年,馮如第一架飛機;航運業——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郵政開辦——1896大清郵政局;⑤通訊:無線電報——20世紀初期,上海崇明;1877年有線電報開辦;電話——1882年電話傳入;20世紀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內電話⑥報刊——1883《昭文新報》、維新派辦報—《強學報》《中外紀聞》《事務報》、《民報》、《新青年》;⑦電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戲;《定軍山》(1905年)

三、思想:



洋務思潮,中體西用,維新思潮,君主立憲。革命思潮,民主共和。農民產生盲目排外思想。

第三階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從中華民國建立—1919年五四運動前)中國近代化的整體發展階段



一、政治:



1. 列強繼續發動侵華戰爭,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八國侵華),半殖民地半封建會形成和深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列強侵華政策從“瓜分”轉為“以華制華”,先後扶植清王朝、袁世凱和多派軍閥作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正式合流;清政府反動本質進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民主共和制確立;中國政治的近代化達到高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次歷史鉅變,

2.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開始北洋軍閥統治,北洋軍閥政府對內專制獨裁,對外賣國,孫中山維護共和民主的鬥爭連遭挫敗: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復辟帝制;孫中山維護共和民主進行反袁鬥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連遭挫敗:

二、經濟:



1、民族工業短暫春天:“實業救國”成為時代的潮流,隨著民族工業短暫而迅速的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發展壯大,

2、社會生活:採用先生、同志等稱呼,婚姻自主;喪禮簡化;增加國慶、元旦等節日;改陽曆;公路修築技術傳入。自行車大街小巷出沒;有軌電車;鐵路—京張鐵路修建;中華郵局開辦;航空業起步—福建馬尾造船廠研製水上飛機;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京-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序幕。報紙發展——《民報》;雜誌—《新青年》;電話領域發展;國產電影發展;

三、思想



1. 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成歷史主流。

2.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成為中國舊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轉變的重要因素。

0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第一階段

1919年~1927年(從五四運動到國民大革命失敗)(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民革命時期)



一、政治:



1、中國人民同列強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五四運動爆發,成為新民主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並逐漸成為中國革命領導階級;馬克思主義日益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共一、二大召開和中共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第一次工人運動;

2、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展國民革命:中共三大決定和國共合作;國民黨一大召開和國共合作實現;推動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統治。

二、經濟:



1、一戰結束後,歐洲列強捲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走向蕭條。美國和日本加強對中國經濟的侵略;

2、社會生活:汽車在各大城市成為權貴、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線開通、民航業拉開序幕;20年代中國電影業迅速發展;廣播事業產生

三、思想: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成為黨的指導思想:開始傳入:1918年,李大釗在中國第一個舉起了社會主義大旗,廣泛傳播:1919年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成為主流)。

2、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關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強調農村革命,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鬥爭的主張。

第二階段



1927年~1937年(國共十年對峙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民革命時期)



一、政治: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兩個政權對峙,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

1、一方面,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國民黨政府名義上統一國家,同時對紅軍進行了五次反革命“圍剿”。另一方面,中共開始了獨立領導革命的探索,並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並武裝反抗國民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開闢;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城市中心論——農村包圍城市;土地改革;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和遵義會議;

2、日本為擺脫經濟危機的打擊,開始局部的侵華戰爭;政治局面從分裂對峙走向聯合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5年策劃華北五省自治;1935年12,9運動;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西安事變;1931—1937年中國軍民局部抗戰;

3、華北事變之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民統方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誌著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二、經濟:



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官僚資本主義產生;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反帝愛國運動;在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還領導群眾開展土地革命、進行經濟建設,努力發展生產。

2、社會生活:京津地區出現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電影成熟,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1935年《漁光曲》獲國際聲譽;《義勇軍進行曲》傳唱;《紅色中華》、《中央日報》針鋒相對。

三、思想:



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重點掌握“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主要內容及理論核心、歷史意義。

第三階段



1937年~1945年(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時期)



一、政治:

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同日本法西斯的鬥爭構成了這段歷史的主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開始全面抗戰:

日本侵華進程: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中國開始全面抗戰(全民族抗戰);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侵華日軍罪行: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南京大屠殺;細菌戰和毒氣戰;以華制華政策;傀儡主權;奴化教育;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兩個戰場、片面抗戰路線和全面抗戰路線兩條抗戰路線並存:國共合作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國民黨組織的四大會戰;陝北洛川會議和全面抗戰路線;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和“三三制原則”提出;百團大戰;少數民主抗日隊伍抗戰;1942年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擊敗侵緬日軍,開闢國外戰場;國民黨發動反共高潮;中共在軍事上堅決回擊;敵後抗日軍民對日局部反攻;中共七大召開和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影響;

二、經濟:



1、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日本對淪陷區的瘋狂掠奪,中國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2、社會生活:《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創刊。

三、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四階段



1945年~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民革命時期)



一、政治:



1、國共兩黨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鬥爭;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反動派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這一時期,是民主與獨裁兩大勢力較量的歷史,是中共爭取和平民主,打退國民黨進攻,並最終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中共盡力爭取和平民主: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國共關係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內戰的爆發: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中原解放區;1946年“國民大會”召開以憲法形式確立國民黨的集權統治;1946年李聞血案;1947年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解放區;1947年中共解放區土地改革;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反攻序幕;1948年行憲國大召開實質是一黨獨裁;1948—1949年發動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有鄉村轉移到城市;北平談判;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政權的統治;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1949年9月,新政協召開和《共同綱領》通過。

二、經濟:



1、在三座大山擠壓下,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國民黨徵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國統區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美國資本和商品的大量湧入,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

2、中共發起土地改革運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證。

3、社會生活:國民政府政治腐敗、民生凋敝,重工業薄弱,公路、鐵路、民航業發展緩慢。40年代國統區左翼電影發達。

三、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949年春,中共七屆二全會理論解決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新中國成立奠定政治理論準備——《論人民民主專政》;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世界近代史

01-資本主義的興起萌芽時代



14世紀至16世紀初:向工業文明邁進時

核心內容:人的解放,世界的解放

階段特徵



總體特徵:“人”和“世界”的被發現,歐洲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邁進(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邁進)



經濟: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歐洲出現(意大利)。開闢新航路(1500年前後)和殖民掠奪擴張,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並開始出現世界市場雛形,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進入工場手工業時期,人類文明開始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邁進。

政治:形成中的資產階級掀起反封建(天主教會)--宗教改革(1517年)鬥爭,西歐封建制度的解。

思想:文藝復興(14-17世紀)和宗教改革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反映,傳播了人文主義,解放了思想,為資本主義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以天文學革命為開端的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哥白尼、伽利略)

對外關係: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掠奪擴張,

02-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17-18世紀中期:工場手工業時期-現代化起步--開啟工業文明大門的政治革命時期

核心內容:構想、構建理性王國,革命時代,科學誕生。

階段特徵



總體特徵: 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制度矛盾尖銳,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度。



政治: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荷蘭、英國;17-18世紀),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40-1689年)、美國獨立戰爭和共和制的確立(1775-1787年)、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4年)) 工業資產階級還未真正掌權,處於劣勢,世界各國整體仍是以封建制度為主。

經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以拓展;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資本的原始積累,重商主義政策廣泛盛行。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對外:西歐列強殖民擴張(荷蘭、英國;17-18世紀)密切各地區聯繫。

思想:近代科學技術產生並取得突破(牛頓經典力學(1687年)),為後來的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啟蒙運動廣泛傳播,(17-18世紀)理性主義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

03-蒸汽時代的資本主義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 ---工業化時代--工業文明時代的確立與擴展時期

核心內容:科技發展迅速,資本主義統治確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階段特徵



基本線索:一箇中心(工業革命)、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股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



特徵:人類歷史進入了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勝利



政治:①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遍及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不斷完善(三次議會改革);美國內戰(1861年);法國共和制最終確立(1875);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德意志統一(1871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英國海外殖民霸權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②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社會主義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第一國際(1864-1871年)、巴黎公社(1871年));③西方殖民主義第二次擴張高潮,東方從屬於西方

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1765年)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隨後法美相繼完成,德意志、俄、日等國也陸續開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工業文明轉型,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出全球範圍的海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

文化:①思想界自由主義興起(亞當·斯密《國富論》);②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漸暴露,社會主義學說產生(《共產黨宣言》(1848年)),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對“理性王國”和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的失望和不滿,催生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藝思潮(拜、雪、巴、託);古典音樂(貝),印象派音樂與繪畫。 科學理論重大突破:生物進化論(1859年),瓦特與蒸汽機;

04-壟斷資本主義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文明時代的縱深發展時期

核心內容:新興工業不斷湧現,壟斷資本主義到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出現不平衡。

階段特徵



總體特徵:大企業時代到來,資本主義向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過度(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政治:①壟斷資產階級開始干預國家政治。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②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列強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③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加健全,先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日、德是個別、暫時現象)

④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亞洲覺醒:中國、印度、土耳其)

⑤社會主義運動新發展:合法鬥爭為主,經濟鬥爭為主,有組織的鬥爭增加,

經濟:二次工業革命(美德:迅速。英法:緩慢。日俄: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促進生產力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產生壟斷(組織),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最終形成;

思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愛迪生與電的應用,愛因斯坦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論 (20世紀初));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文學藝術出現了新的成就(印象派繪畫與音樂(德);現代主義、電影和電視)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中國現代史

01-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



階段特徵



總體特徵: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兩個階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階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起步,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階段。

政治:



①鞏固新政權:追殲國民黨殘餘勢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起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1949 新政協召開和《共同綱領》通過;開國大典和新中國成立;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和1954年憲法頒佈;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共與民主黨派合作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提出;民族區域自治區的設立。

③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外交:



外交開創新局面,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國敵視中國;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一邊倒和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聯蘇反美、中蘇建交和毛澤東訪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同17國建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經濟:



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啟動:

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1.恢復國民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

2.向社會主義過渡: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實行“一化三改”,一五年計劃的開展,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1956年底,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和中國社會20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鉅變;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

文化:



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重視科技文衛事業:

1.思想: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著作《論人民民主專政》,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2. 文藝:1956年4月提出“雙百”方針;文藝成就文學藝術界出現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3、教育:《共同綱領》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憲法確立新中國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性質;

4、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和確定《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提出向科學進軍;

社會生活:



生活有改善但總體水平低,社會風氣根本改變:實行糧食、食用油等統購統銷;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頒佈《婚姻法》。相繼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迅速。《人民日報》等成為黨的喉舌,《光明日報》等並存。

國際形勢:



二戰後形成兩極格局對峙局面;兩大陣營對立鬥爭。以美為首的帝國主義經濟上封鎖、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包圍威脅,企圖扼殺新生政權。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

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啟動:

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1.恢復國民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2.向社會主義過渡: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實行“一化三改”,一五年計劃的開展,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1956年底,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和中國社會20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鉅變;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


文化:



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重視科技文衛事業:

1.思想: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著作《論人民民主專政》,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2. 文藝:1956年4月提出“雙百”方針;文藝成就文學藝術界出現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3、教育:《共同綱領》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憲法確立新中國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性質;

4、科技: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和確定《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提出向科學進軍;

社會生活:

生活有改善但總體水平低,社會風氣根本改變:實行糧食、食用油等統購統銷;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頒佈《婚姻法》。相繼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迅速。《人民日報》等成為黨的喉舌,《光明日報》等並存。

國際形勢:二戰後形成兩極格局對峙局面;兩大陣營對立鬥爭。以美為首的帝國主義經濟上封鎖、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包圍威脅,企圖扼殺新生政權。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

0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1956~1966年

階段特徵總體特徵: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基本特徵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尋求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艱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經驗,由“左傾”思潮發展到“極左”氾濫,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極大危害。總之,這一時期成績與挫折並存。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政治:①1956年4月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中共八大召開: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瞭方向;③ 1957年反右派鬥爭擴大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左”傾錯誤的產生和發展;

2、外交:中蘇關係惡化,中美仍處於敵對狀態;反蘇反美;兩個拳頭打人;一條線、一大片——重視同亞非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團結;



3、經濟:“一五”計刊的經濟建設指標超額完成;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經濟建設方針;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發動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運動;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嚴重脫離中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的背信棄義,導致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受重大的挫折;1960年黨中央開始糾正經濟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使國民經濟從1962年起開始恢復發展。

4、文化:為調動建設積極性,雙百方針使科技文藝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思想:①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報告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方針,豐富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②科技:“兩彈一星”(導彈、原子彈、人造衛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③教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餘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後備軍及高素質人才)。

5、社會生活:①新中國電影業出現新特點,反映工農生活和革命題材的作品紛紛湧現;②1958年中國電視業誕生。北京電視臺成為中國第一家電視臺;③服飾變化:列寧裝和連衣裙受青睞;

6、國際形勢:美蘇爭霸;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美國侵越戰爭;國際格局的變化。

03-“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階段特徵



給中國社會主義帶來巨大災難,同時中國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帶來的破壞取得重大的成就。基本特徵是曲折中前進。由“左傾”思潮發展到“極左”氾濫,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極大危害。使黨和國家、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失誤。長期以來“左”的錯誤得不到糾正,領導者對國內形勢的錯誤認識,對國際範圍內階級鬥爭形勢作了嚴峻的估計,野心家的利用,導致了這場人類的浩劫。

1、政治:“以階級鬥爭為綱”,民主與法制被踐踏:“紅衛兵”運動和破四舊運動、“全面奪權”,黨政機關癱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無法正常召開,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和1976年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2、經濟:“左”傾錯誤擴展到經濟領域,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失,但由於周恩來、鄧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73年周恩來對經濟的整頓和調整和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和國務院工作對經濟的全面整頓——經濟得到復甦和發展;

3、文化:極“左”思潮氾濫,百花凋零;但仍有重大突破:①“雙百”方針被廢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燒燬和洗劫;文藝界人士和知識分子遭批鬥;樣板戲——八億人口八個戲;②教育革命——教育事業遭衝擊、上山下鄉運動、學校學制、教學體制和學校領導體制改革、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斷層、人才斷層,影響國民素質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發展;③科技——1967年氫彈爆炸、“東方紅-Ⅰ”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袁隆平和雜交水稻;

4、外交:對外關係重大發展: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國際上出現更廣泛的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表明從50年代以來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1974年,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我國當時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

5、社會生活:服飾式樣和色調單一:軍裝和“幹部服”盛行;

04-新時期1978年——至今

階段特徵

總體特徵: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形成並發展。改革開放後走向世界

1、政治:



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祖國統一大業大步邁進:

①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三大路線(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確定;③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和兩岸停火;1980年兩岸交往逐步打破;1981年葉劍英提出祖國統一九條方針;1982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20c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頒佈;1987年兩岸三通實現;1992年“兩岸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對臺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97年依法治國提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門分別迴歸④民主法治建設: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民主法治建設的成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平反冤假錯案;1982年人大通過了《新憲法》。加緊立法工作,形成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在民主制度建設上,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頒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基層民主得到推廣。通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外交:



推進全面開放,接軌世界,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提出;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為建立國際新秩序而鬥爭;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一是與西方大國開展不結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構建戰略協作關係(夥伴關係或互惠關係)。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3、經濟:

特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內經濟體制改革,接軌世界:單一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村經濟全面振興,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工業現代化建設巨大進展:對外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創辦鄉鎮企業;城市國有企業改革——20c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20c90年代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主要形式:股份制;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十五大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論斷;對外開放——經濟特區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的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海南成為經濟特區;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文化:



現代化的科技文教事業取得跨越式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科教興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教科文成就突出:

①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形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②文藝——“二為”方針的提出和雙百方針的共同指導,文藝取得了豐碩成果;體育大國向強國邁進;

③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尊師重教風氣形成;1983年“三個面向於”提出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1993年“211工程”提出;1995年科教興國提出;教育提法取得重大成就——《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教育全方位改革取得的成就;

④科技: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1985年《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制定8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1988年科學技術史第一生產力的提出;提出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改革開放後尖端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銀河-Ⅰ”型和“銀河-Ⅲ”型計算機研製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號宇宙飛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

5、社會生活:



衣食住行變化翻天覆地:吃講營養、穿講時尚,住講舒適;鐵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國;2003年年固話、移動電話世界第一;報刊業恢復生機;電影走向輝煌的新時代,電視普及,建成廣播電視傳播網絡;;20世紀90年代中國接入互聯網之後,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勢頭方興未艾。

6、國際形勢:兩極格局走向終結,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發展。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世界現代史

0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



社會主義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的調整時期


【時間】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總體特徵】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體特徵及史實】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02-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兩種社會制度共同發展與相互競爭的時期

【時間】1945--現在,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的和平共處時期,也是當代資本主義和當代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民族解放運動縱深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時期;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發展及對全球影響深化擴展時期。

【總體特徵】兩極格局、冷戰爭霸;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

【具體特徵及史實】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18世紀的後半期至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高中歷史:大題必考的階段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