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麼樣?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學達人


民國時期,可謂是軍閥割據,北方各地軍閥不說,地處中國西南的新桂系軍閥同樣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可以說能夠從頭到尾都站在蔣介石的對立面的,也只有桂系軍閥了。

而新桂系軍閥的兩位代表人物及統領,桂系“雙傑”白崇禧和李宗仁,他倆之間的關係也時常被大家津津樂道。

就像題主所問,白崇禧和李宗仁比較到底怎麼樣?

這樣說吧,白崇禧相當於是一位軍事家謀略家,而李宗仁更像是一個政治家!

白崇禧在軍事指揮能力上,明顯是高於李宗仁的,有著“小諸葛”的名聲。白崇禧算得上是足智多謀,而且記憶力很驚人,能夠根據戰場的情況隨機應變,時常令他的對手摸不著頭腦,難以招架。

比如說發生在1927年的龍潭戰役,當時國民政府繼續北伐,白崇禧身為桂軍領導人之一,一進入山東境內的時候便開始和張宗昌、孫傳芳的軍閥兵戎相見。由於北伐軍在東線戰場的通訊被中斷,使得白崇禧陷入了苦戰的境地。但是白崇禧並沒有慌亂,他一邊指揮著軍隊,一邊調兵遣將,命令衛立煌反攻龍潭,同時讓劉峙回援與孫傳芳的軍隊周旋,等待援兵。援兵一到,白崇禧立馬在西線戰場發力,切斷了孫傳芳軍隊的後援。孫傳芳軍隊被壓縮在了龍潭,即刻亂了陣腳,在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的三路大軍反攻之下敗得一塌糊塗:12萬的軍隊戰死6萬,淹死了4萬,還有2萬被俘虜。此戰中白崇禧功不可沒,“小諸葛”的名聲瞬間揚名天下。

論軍事指揮能力,李宗仁稍遜白崇禧,但是論政治能力和大局觀,白崇禧是比不過李宗仁的。雖然在很多時候,李宗仁都是靠著白崇禧的幫助才打贏了仗,但是在大局觀上、周旋各方的勢力中,白崇禧要比李宗仁差得多。

這真不是為了抬高李宗仁,就拿桂系三巨頭解體這個事來說,白崇禧是打算將背叛桂系的黃紹竑解決掉的,但是李宗仁卻極力阻止了白崇禧。後來的結果也是很明顯,如果當時黃紹竑被殺掉,李、白二人就不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桂系兵權了。還有的就是抗戰勝利後,國內爆發了內戰,李宗仁意識到國軍被打敗是遲早的事,於是辭掉了自己華北戰區的職位,去競選副總統。國軍被我軍打敗之後,李宗仁的想法是去香港發展,而白崇禧卻選擇了與我軍鬥爭到最後。從這一點來看,李、白兩人的大局觀是不在一個層面上的。

也許後面也是因為兩人天賦的不同,最後還是分道揚鑣了。

既然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天賦各有千秋,為何桂系之首一直都是李宗仁呢?

這還得從歷史之中找原因:

一、基礎不同

雖然新桂系軍閥是以白崇禧、李宗仁兩位統領為代表,但是李宗仁在廣西更容易取得統治的基礎。因為新桂系軍閥可以說是李宗仁最先建立起來的。1921年7越,粵桂戰爭混亂之際,是李宗仁率領著兩個營的2000餘人避居在廣西的六萬大山之中,經過數年的發展最後打敗了統治廣西多年的舊軍閥陸榮廷、沈鴻英等人,統一了廣西。

二、資歷不同

在李宗仁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定桂軍”的總指揮的時候,當時的白崇禧只是桂軍的一個營長;而後到了1929年,李宗仁已經是司令,軍銜為陸軍一級上將的時候,白崇禧只是一個救國軍的總指揮,軍銜是二級上將。

三、再加上兩人的天賦差別,李宗仁主政,白崇禧治軍,所以相對而言李宗仁在桂系軍閥中更加有威望和發言權,更受廣西百姓的擁戴!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李、白雖各有才能,但是做他們這一行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能代表一切,想要在首領這個位置坐穩坐好,考的不僅僅是軍事能力,更多的還是大局觀和政治手腕能力。所以說,桂系軍閥的“龍頭”必然還是李宗仁!


白衣青象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麼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軍閥無數,但是我認為,能達到“李白”二人政治軍事成就高度的雜牌系軍閥,還真的沒有,當然這裡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腦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領袖,一直扮演著桂系一號人物的角色,同時白崇禧則統兵,乃桂系軍事領袖,正所謂軍事服務於政治,當然白崇禧也得服務於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為首領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統領白崇禧,其實他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這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善於打仗,所以在北伐時期,白崇禧就當過參謀總長,而在抗戰時期,白崇禧更是長期處於國民黨系統中央,指揮全體國軍對日作戰,最高位居國防部長。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個職業軍人,他有著帶兵打仗的天賦,但是政治卻不同於軍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確實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軍事,他更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舉辦了偽國大,蔣某人的最大對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終在白崇禧等一眾桂系人馬的支持下,李宗仁當上了偽國民政府的副總統,後來老蔣下野,他更是成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偽代總統。所以我認為,對於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裡服氣的,並且也願意讓李宗仁當桂系之首,自己充當二號人物。同時桂系軍隊之所以能從北伐生存到解放戰爭時期,並且不斷壯大,就是憑藉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適合擔任桂系之首,因為白崇禧雖然精通於軍事,但是他對於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最終逃跑到美國,他也讓白崇禧和自己一塊去美國,可是白崇禧最終去往了臺灣,這也使得白崇禧最終死的不明不白,堪稱撲朔迷離。因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臺灣,老蔣是不會放過自己的,而白崇禧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上所述,李宗仁明顯比白崇禧更適合當桂系領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廣西三傑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韌性,白崇禧足智多謀,黃紹宏殺伐果斷精明能幹。黃紹宏山窮水盡時投奔李宗仁,後為了更好的發展把隊伍拉出去自立山頭還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馬。誰知李宗仁很有度量,還是和他繼續合作。後面李白聯合拿下南寧,白手下俞作柏建議黃紹宏和白崇禧趁吞併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嚴詞拒絕。李宗仁這邊手下也有同樣建議,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國敗於洪楊之內亂,如今我們成就遠不及他們就內鬥,還有什麼前途,諸將如要這麼做就先殺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黃紹宏聽到後大為感動,從此對李宗仁心悅誠服。


淡定淡定axiba888


這個問題,就要從頭開始說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雖然都是廣西桂林人,但起初兩人並不認識。(兩人都在舊桂系陸榮廷部當營長,但不在一個單位)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李宗仁率先響應孫先生的革命號召,拉了十多個連隊起義,並帶著隊伍退到了玉林山區,成立廣西自治軍第二軍,自任司令。

李宗仁起義後不久,白崇禧所在的部隊奉命去廣西百色剿匪。結果匪沒剿成,白崇禧還受了傷,被迫去廣州養傷。

白崇禧走了之後,其部長官馬曉軍也離開了部隊,去了廣州。於是白崇禧所在部隊的指揮權就全歸了後來新桂系三巨頭的黃紹竑。

黃紹竑臨危受命,自感無力迴天,就帶著隊伍往他的老家玉林容縣撤。

前面說了,李宗仁此前起義,帶著隊伍在玉林山區發展勢力。所以當黃紹竑帶著隊伍撤到玉林時,他就自然而然的碰到了李宗仁。

當時,李宗仁很瞧得起黃紹竑,極力勸說他留下與自己一起鬧革命。黃紹竑當時也是走投無路,就接受了邀請,“帶資入股”,帶著隊伍加入了李宗仁。


李、黃二人在玉林折騰了一年多後,地盤增加到了七個縣,小有實力,在當時的廣西已經算是一方諸侯了。

不過,黃紹竑野心比較大,他不滿足當一個山大王。所以他就在1923年2月,向李宗仁提出分手,想帶著隊伍投奔粵軍。並且,他在下山時還偷偷摸摸的順走了李宗仁的兩個營。

按常理來說,拖走部隊,還挖牆角,這種事情常人絕對難以容忍。然而,李宗仁卻大度地同一笑了之,不予追究。並且,李宗仁在事後還讓人給黃紹竑帶話,說大家還是朋友,如果你失敗了,歡迎再回來。

李宗仁的大度讓黃紹竑非常羞愧,也非常的感動。自此之後,黃紹竑逢人就說李宗仁是個寬厚大度的人。而黃紹竑對李宗仁的好評也傳到了白崇禧耳中,讓白崇禧也對李宗仁非常的敬佩。

不久後,白崇禧和黃紹竑會和,兩人拿到了孫中山的委任書(李宗仁是草臺班子,沒有得到廣東革命政府的正式委任),籌建了廣西討賊軍,孫中山擔任總指揮(遙領),白崇禧擔任參謀長,正式開始向廣西的舊桂系軍閥發動革命戰爭。

討賊軍進入廣西后,黃紹竑回到玉林會晤李宗仁,兩人一拍即合,定下同盟關係。至此李宗仁也得到了廣東革命政府的委任,由草臺班子晉升為了革命政府的正規軍。

其後,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聯合討伐舊桂系,並最終戰勝舊桂系,一統廣西。


廣西被李白黃三人統一廣西后,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出任領袖。黃紹竑自分家後就一直很敬重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自己不擅長當政治領袖,而且他在與李的交往中,也瞭解到了李宗仁確實是一個寬厚大方的人。

因此,白黃二人就心甘情願的奉了李宗仁為領袖。並且三人還結為兄弟,拜了李宗仁為異姓大哥。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誓師北伐,廣西也積極響應,李白黃三人以參加北伐、援助唐生智的名義,向湖南進軍,打響了北伐戰爭的第一炮。

之後,新桂系在北伐戰爭中連戰連勝,並在“寧漢合流”後,先逼蔣介石下野,擠走了蔣介石,後又打敗了唐生智。

不僅控制了南京國民政府,還控制了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軍政實權。


不過,由於擴張的速度過快,而且內部利益分贓不均,傷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當蔣介石重新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宣佈討伐新桂系時,桂系軍隊一觸即潰,幾乎沒有經過戰鬥就全面崩盤。

大崩盤後,桂系骨幹力量退回廣西,勉強保住了廣西老巢。(中原大戰後,連廣西老巢也被蔣介石接管了半年時間)

在龜縮廣西期間,黃紹竑曾勸白崇禧取代李宗仁,由他當老大。但白崇禧不同意,他認為李宗仁德高望重,沒道理趕他下臺。事後黃紹竑脫離桂系,而李宗仁得知白崇禧的表態後,對白崇禧十分感激,從此二人關係日深,數十年間一直是風雨同舟、相互體諒扶持,如情同手足一般。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隨著侵華日軍對上海展開了進攻,蔣介石陸續將一批老對手如馮玉祥、閻錫山、程潛等人納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系統內。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在納入之列。



李白二人收到蔣介石的徵召後,遂即定下攻守同盟: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在前線操控部隊;白崇禧出任副總參謀長,在中央為桂系謀福利。二人內外合作,不僅成功的打贏了臺兒莊會戰,並且還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把桂系的勢力安產進了安徽省,擠走了蔣介石的嫡系人馬。(桂系軍隊控制安徽長達十年,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隨著解放軍南下才丟掉)

控制安徽後,李白又再度配合,他們一面抗戰打日寇,一面圍繞著安徽擴充地盤。至抗戰結束前,將大半個湖南、湖北、廣東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奠定了他們在解放戰爭期間與蔣介石爭奪中央權力的基礎。

抗戰結束後,懾於桂系的實力,蔣介石沒少給桂系穿小鞋。李白二人手握重兵,卻連番被老蔣修理,自然是更加的團結緊密,攜手共抗老蔣。

1948年初,李宗仁決定競選副總統,給桂系長長志氣。白崇禧當時非常積極,就連早已脫離桂系的黃紹竑也是忙前忙後,為李宗仁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此時桂系的聲勢達到了歷史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

不過僅僅半年後,隨著解放軍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將國軍精銳殲滅,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就急劇惡化了。

當時,李宗仁意識到解放軍大兵壓境,而老蔣又將精兵黃金統統運往臺灣的情況下,他已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力挽回大局。所以他希望通過與解放軍的談判的,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

但白崇禧不認可李宗仁的觀點,他雖然很恨蔣介石,但他也恨共產黨。所以對李宗仁提出的建議,他堅決反對。而他的決定也為後來桂系覆滅,兩人決裂,埋下了伏筆。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李宗仁在離開南京之前,意識到大勢已去,勸白早作打算,而白則指責李對革命悲觀失望,意氣消沉,公開對蔣抱怨“德公而今太軟弱了”,正式開始跟李劃清界限,準備和蔣合作合作。

白崇禧當時手上還有20多萬精兵,蔣介石當時非常想拉攏他,所以當白崇禧倒向他後,他便投桃報李,許諾白崇禧若到臺灣必將出任國防部長一職。

李宗仁聽說此事後,極力勸說白崇禧不要相信蔣介石的鬼話。說“寧可下地獄,也決不能去臺灣!“

然而,白崇禧就是不聽,最終兩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沒有往來。


總結。

相比較而言,李宗仁政治才能高,白崇禧軍事才能高,政治是軍事的統帥,軍事是政治的繼續。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清楚自己的不足處,所以他們也都願意跟對方攜手共進。至於說桂系的首領為什麼一直都是李宗仁,這主要是因為李宗仁的資歷略高,而他的才能也能很好的平衡桂系內部的利益紛爭。這是白崇禧不具備的能力。所以白崇禧也就一直都奉李宗仁為大哥了。

不過由於政見之分(李宗仁更現實,白崇禧偏理想,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白崇禧不適合當老大的原因),而且白崇禧早在抗戰後期就控制了桂系的兵權。所以當兩人的政見矛盾被擺上檯面後,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


Mer86


1938臺兒莊戰役期間,實際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軍令部次長劉斐在視察前線後都留在了徐州,協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作戰,所以臺兒莊能夠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個人的能力使然。決戰前夕,常凱申的電報曾經特地提到,如果戰役未竟全功,白劉二人也要處分。



(白崇禧)

武漢會戰期間,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漢口治療和休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白崇禧代理,遲滯日寇第二軍沿大別山南麓進攻的“黃梅廣濟”戰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揮的。所以深挖軍史的話,無需過分高估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能力,某種意義上說,論起作戰上的機謀詭變,李不如白。

新桂系軍閥統一廣西軍政的戰爭中,白崇禧始終充當參謀長的角色,絕大部分戰役謀劃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傑”股份有限公司初創時,李宗仁兵力最多股份最大(3000餘人),黃紹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沒有基本部隊的,所貢獻的只是謀略,所以三個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經固定下來了。



(李宗仁)

北伐戰爭開始後,李宗仁任第七軍軍長,而白崇禧成為總司令部代理總參謀長,開始了與常凱申的初次合作,並在後者支持下逐漸掌握兵權。“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贛線攻入上海,1928年二次北伐時,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島山海關一線,使桂系的勢力達到頂峰:頭枕兩廣、身臥華中、腳踏華北。

蔣桂戰爭爆發時(以桂軍自武漢攻擊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漢方面的電報後出逃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桂系的兵權已經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我軍四野全殲。比如1936年的“兩廣事變”,李宗仁本來是不看好陳濟棠有能力反蔣成功的,也不想與之聯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無它,桂軍大小將領在軍事上是服從白崇禧的。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兩人之間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軍,因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遠不如李宗仁老道,常凱申多次試圖拆散這個聯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終可以與黃埔系周旋而不倒。1948年國民政府“行憲”,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

淮海戰役期間,坐鎮武漢的白崇禧拒不發兵相助,終於使黃埔系精銳大部覆滅,成功的迫使常凱申於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終於站在了夢寐以求的“最高處”,這是兩個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點。然而高潮過後就是落幕,因為李宗仁沒有實力和能力站在那裡,讓權欲心很強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北伐時期白崇禧)

在常凱申的幕後遙控下,“代總統”李宗仁無錢無糧無權力,連給保密局下達釋放張楊的命令都沒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常凱申適時出手,在廣州密會白崇禧,一邊忽悠一邊給軍費,還許諾了“國防部長”的職務,李白聯盟首次出現裂痕。

在北平和談的條款抄送南京時,李宗仁曾經在戰和之間彷徨,是白崇禧堅決不和的態度,最終讓李宗仁沒有簽字:一方面,是李宗仁還秉承著與白崇禧共進退的原則,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著20幾萬桂軍老本,李宗仁手裡已經沒有“現金流”了,如果不合作公司就得破產。



到白崇禧追到重慶請求李宗仁“歸政”於常凱申時,桂系李白已經事實上分道揚飈,說白了,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對蔣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那半個劉斐,在參加完北平和談後,曾於1949年6月初冒險秘密飛抵廣州,同李白徹夜長談規勸他們起義,但終於未能奏效。劉斐最後進言忠告:“你們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再到灣灣去呀”!

李宗仁馬上點頭應允,白崇禧卻是默不作聲,而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如此可見,政治眼光,高下立判。


度度狼gg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稱李白,是桂系軍閥的代表人物,不過李宗仁的地位要高些,李宗仁統領全局,還當過中華民國代總統,白崇禧主要是軍事領導


新桂系軍閥主要由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個人主持,這三個人就是被稱為桂系三雄。 李宗仁(1891——1969) 因與山西王閻錫山的晉系、西北王馮玉祥的西北軍一起發動反蔣戰役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國民黨的一位一級上將,著名愛國將領。其於1930年與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發動反蔣戰役——中原大戰。1936年又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1938年指揮國民黨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中勝利的轉折點——臺兒莊戰役。1947年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蔣介石逃到到臺灣時,李宗仁就立即來到美國,直到1965年,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不幸病死在首都北京,享年78歲。


白崇禧(1893——1966) 因與李宗仁是同學而和李宗仁結下深厚友誼的國民黨一級上將白崇禧是一位綽號小諸葛的新桂系二把手,在新桂系時代擔任新桂系的國防部部長。解放之後與李宗仁一起赴美國。李宗仁於1965年來到中國大陸,而白崇禧則來到臺灣。白崇禧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於1966年抑鬱而死(另說是被蔣介石所殺),享年73歲。


星星讀歷史


先前素未謀面,並無交集的兩個桂林人,但卻因為歷史的機緣巧合走到了一起,幾乎同路的人生歷程,但除卻最終結出了不一樣的夢想果實。

(白崇禧)

一個是政治奇才,最高做到了民國副總統一職,另一個則是軍事高手,曾經手下20萬精兵,也達到了讓蔣介石想極力拉攏的地步。

李宗仁的發跡要更早一點,為了響應革命的號召,身為營長的李宗仁,率先拉攏身邊的連隊兄弟跟隨起義,最終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權,他本人擔任司令官。

此時此刻的白崇禧,卻還在奉命執行任務,當然也因為出師不利,身受重傷,最終被迫去了廣州療傷治病。

這期間就出了一個小插曲兒。

白崇禧的離開,也讓最終整個軍隊的指揮權落到了黃紹竑手中,黃紹宏作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中間人,最終也成功為兩人牽橋搭線。

話說黃紹竑比起白崇禧那可差遠了,當時臨危受命的他,帶著隊伍節節敗退,還好最終遇見李宗仁,兩人也初步達成共識。

(黃紹竑)

後來的李宗仁和黃紹竑兩人把廣西當作了根據地,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多次,儘管最終還是分道揚鑣,李宗仁的寬仁大度,始終讓黃紹竑畢生難忘。

白崇禧養傷歸來,有了黃紹竑的一番誇讚,也讓白崇禧對李宗仁好感倍增。隨即也在廣西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最終白崇禧,黃紹竑等人也與李宗仁達成戰略同盟共識。共同征討舊勢力桂系軍閥。

由於李宗仁先前的影響力和地位,最終他也被確認為大哥,再加上他的寬厚仁慈,白崇禧和黃紹竑都沒有意見,古有桃園三結義,今有李白黃拜把子。

接下來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兄弟三人擰成一股繩,整個北伐過程也相當順利,他們作為新桂系軍閥的代表,對當時的蔣介石造成極大的威脅,就連民國政府都已經落入了他們的統治範圍。 (李宗仁)

但是他們也並非常勝將軍,由於此前太過於順利,反而導致軍心不穩、極其浮躁,遇上再次整裝待發的老蔣,也只能乖乖就範,見整個大勢已去,他們三人也安分守己,悄悄跑到了廣西避難。

但這段時間,李宗仁的能力遭到質疑,尤其是黃紹竑,他甚至想要攛掇白崇禧當老大,好在白崇禧認為李宗仁的威望還在,本著對大哥的敬畏之心,兄弟二人這次更加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整個國內勢力也逐漸趨於統一,蔣介石也成功說服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加入抗戰同盟。

直到幾次會戰的勝利,桂系勢力重新站了起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配合,不僅找回了先前丟失的顏面,給予了日軍重創。

隨著抗戰的結束,當時成立的臨時政府也需要步入正規化,最終在1948年,李宗仁已成功競選為副總統。

一路走來,在李宗仁的帶領下,整個桂系實力也在日益壯大,儘管有過分崩離析,但他的關鍵決定性作用還是有的,後來李宗仁看到老蔣大勢已去,本想著與解放軍談合作,卻不料此舉遭到白崇禧的鄙視,同時擁有精兵20萬的白崇禧,也最終受了老蔣的蠱惑,與大哥李宗仁形同陌路。

要說兩人實力到底如何?

領兵作戰其實差距並不大,但難能可貴的是李宗仁所擁有的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他的胸懷與氣度也是白崇禧不具備的。

可能白崇禧帶兵作戰的能力,在中後期要更勝一籌,但要論政治貢獻與功績,無疑是李宗仁為首。


大國布衣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李宗仁,桂系之實際掌權者。特別是【寧漢分裂】之後,李宗仁,逼迫蔣介石下野,權傾一時,時人稱【李總統】

1966年12月1日,國民黨一級上將白崇禧在臺北逝世。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人物,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八年抗戰,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併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屢有勝果。林彪也曾說:白崇禧是國民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毫無疑問,白崇禧,其軍事才能遠在李宗仁之上

在抗日戰爭中,李宗仁擔任第二戰區的總司令,指揮國軍在臺兒莊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經過一番戰鬥後,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消滅了日軍2萬多人,極大了提升了全國的抗日信心與熱情。作為新桂系的首領,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一直存在矛盾衝突,當年在中原大戰中發生過激烈的戰鬥,但是李宗仁卻戰敗而歸。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桂系勢力為了自保,屢次違抗蔣介石的命令,最終導致國民黨敗退大陸。


由於李宗仁與蔣介石有過節,所以他沒有選擇去臺灣,而是到了美國療養。俗話說:“葉落歸根”,晚年的李宗仁一直和大陸不斷練習,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國。最終在1965年,李宗仁繞道歐洲,回到大陸,為了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李宗仁向中央申請官職,結果卻得到了冰冷的四個字:“不予委任”。畢竟作為前國民黨的要員,身上有許多與我黨不一樣的東西。大家覺得呢?


子非魚



李宗仁和白崇禧作為(新)桂系集團的一、二把手,他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一致對外,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使得桂系這個小團體的政治生命一直延續到了建國前夕,這在整個民國來說,除了山西的閻錫山集團之外,找不到第二家。


而“李白”之間分工明確,李宗仁負責政治、外交,白崇禧負責軍事,他們通過自身的長處彌補對方的短處,使得桂系的實力一度可以抗衡蔣介石集團。而他們也不像其他團體為了爭權奪利,搞得兩敗俱傷,最後被蔣介石漁翁得利。



在桂系內部,李宗仁作為領袖實至名歸,也得到了白崇禧的真心擁護。


李宗仁在早期廣西的統一過程中,貢獻最大,出來單幹時間最早,這也是李宗仁被尊為老大的原因之一。


在有些方面李宗仁的確超過白崇禧,例如政治眼光,在對待蔣介石這個對手時,李宗仁明白蔣介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敗的,還必須聯合其他地方實力派,這樣才有把握。在和蔣介石長期對峙時,也沒有必要總是硬碰硬,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畢竟廣西實力有限。與其這樣,還不如擁護蔣介石的統治,這樣還能得到蔣介石的默認。



但白崇禧對待蔣介石就有點著急,白崇禧自詡軍事指揮一流,當初在北伐時能取得兩湖和京津唐地區的地盤,現在一樣可以。而且白崇禧對當初的慘敗耿耿於懷,始終覺得蔣介石出招不按常理,認為蔣介石是個小人。可是在和蔣介石的軍事鬥爭中,桂系始終佔不到便宜,使得白崇禧居然另眼看待蔣介石了,這也是白崇禧心裡變化的過程,後來還去政府任職了。


除了政治眼光外,李宗仁的政治野心也是極其巨大的,這對於一個集團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政治野心,桂系的發展也最多就像山西的閻錫山,影響力最多也就在山西那一個省。



因為李宗仁,使得桂系的影響力遍及全國,成為了僅次於蔣介石集團的第二大軍事集團,也因為桂系的掣肘,使得蔣介石三次下野。1948年的“副總統大選”時,李宗仁也應試而上,成功當選了“副總統”,這就是李宗仁野心的體現。當然李宗仁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小團體在背後默默支持。


而白崇禧呢?不能說對政治不感興趣,只能說對政治的靈敏度不夠警覺,這也是蔣介石能成功拆開“李白”的原因。每當蔣介石予以白崇禧重任時,白崇禧就美滋滋的對李宗仁說,這是老蔣向我們低頭的表現。殊不知,這正是老蔣的手段,想分而治之。論打仗,白崇禧還算是有話語權,可是在政治上的鬥爭,白崇禧完全跟不上國民黨內部的鬥爭的步伐,更沒有看清蔣介石的為人,導致了白崇禧晚年被禁錮在臺灣。



李宗仁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以德服人”,給人的感覺很親切,而不是像白崇禧那樣盛氣凌人,永遠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且白崇禧氣量狹小,睚眥必報。


當然在桂系內部,其實還有一個第三把手,他就是黃旭初。他對桂系的功勞不少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由於他坐鎮廣西大本營,廣西被管理的井井有條,使得蔣介石的勢力一直都染指不了廣西。

在黃旭初加盟之前,還有一個叫黃紹竑的,他本是桂系的二把手,排名在白崇禧之前,也是“李黃白”三人的精誠團結才統一了廣西。可在後來與蔣介石發生的歷次戰爭中都敗北,使得黃紹竑心灰意冷,隻身脫離了桂系,投靠了蔣介石集團去了。


(黃紹竑)


不過投靠蔣介石的黃紹竑,與“李白”之間的友誼一直延續,沒有因為陣營的轉換就變成敵手,反而更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這種“有容乃大”的心態或許就是桂系一直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對此,你覺得李宗仁為什麼成為桂系的領袖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白崇禧和李宗仁、就綜合能力而已,本人認為,白崇禧在李宗仁之上,且在解放戰爭後期,白崇禧也並沒有以李宗仁唯命是從,有時候李宗仁還必須聽白崇禧的。

我看來,一直以來桂系都不是單領袖,只不過李宗仁作為前臺代言人而已,請看我稍微梳理一下。

起步

白崇禧生於1893年、李宗仁生於1891年,他們只相差2歲,都是從廣西陸軍小學堂,白是第二期、李是第三期,很奇怪吧,為什麼小兩歲的白還是師兄呢?這個可以稍微腦補一下,白崇禧據說從小非常聰明,過目不忘,天才;估計李宗仁估計比較笨,考了幾次。當時廣西陸軍小學堂非常難考。

但白後來沒有能夠從廣西陸軍小學堂畢業,被退學了。1909年又考上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這樣一來軍事生涯估計是被耽擱了。

相逢

白崇禧和李宗仁1924年終於相會了,一起組建了【定桂討賊聯軍】,因為李宗仁現在已經是將軍,理所當然當了老大,黃紹竑做了老二,白崇禧地位最低,無奈做了老三。沒辦法,一朝做大哥,永遠是大哥,桂系江湖地位差不多就這樣定了下來。關羽張飛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無奈呢?

所以,李宗仁能做桂系之首,並不是他的能力比白崇禧高,而是在他們初次結合時就定了下來。

李白之核

那麼誰才是李白同盟的核心呢?本人認為是白崇禧,舉一個例子

桂系反蔣失敗後,當時的中央政府,要招白崇禧到中央任職,說白這是一個調虎離山的策略,變相的作為桂系的人質圈起來。但李宗仁認為白無論從軍政謀略都比他更強,把白崇禧留在廣西才是對桂系的發展最為有利的。所以李宗仁這位老大主動地去了中央,當了人質。

所以,白崇禧才是桂系的核心,沒有他,桂系很難生存下去。

白崇禧的能力

“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

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沒錯,這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採取的戰略指導方針,是白崇禧在1937年8月提出來的。

抗日戰爭時,白崇禧在軍中的地位甚至比李宗仁還高了。

牢不可破的李白同盟

是什麼力量讓李白同盟牢不可破?不是李宗仁的能力比白崇禧高,也不是現在很多人所說的白崇禧只是軍事家、參謀長、政治幼稚,而李宗仁是政治家,我認為這都是扯淡。

李白同盟能夠長久維持,並在對外時總是以李為首,恰恰說明,白崇禧在政治上非同一般。因為桂系一直以來要面對的最強大的對手就是中央系蔣委員長。只要李白同盟一內訌,桂系立即土崩瓦解。

結論

這就是雖然白崇禧個人綜合能力比李宗仁高,但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的原因。

我是彈史遇見你,希望你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