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麼樣?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年《大公報》社長鬍政之先生早有論斷。他說:“李以寬仁勝,涵蓋大量;白以精幹勝,辦事力最強……要拿軍事地位作譬,李當然是位總司令,白可稱為前敵總指揮。”下面會詳細說。

李、白“是二人仍是一人”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影,二人關係相當不錯

說二人之前,先說個典故。當年,重慶流傳一有趣的燈謎:

“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謎底便是李白;李白是唐代詩人,所以是文人,而李、白二人都是將軍,所以是武人;李白是古人,李與白則是今人;李白是一人,李與白則是二人;從交誼的深摯來說,他們雖是二人,卻和一人一樣。

這謎語頗富啟示意味。從中不難看出,李與白是一體的,能做到這一點,最起碼從二人的角度而言,是沒有爭高下的意思。不然,也不會是“是二人仍是一人”了。

“桂系”鐵三角,戴笠的軍統都滲透不了

說到桂系,除了李宗仁、白崇禧外,還有個黃旭初。所謂的“桂系”,也就是以“李、白、黃”為中心的廣西地方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從1923年以後,在近30年的時間內,和國民黨政權,尤其是和蔣介石政權或離或合相助相鬥的過程,是中國現代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跟其他地方的軍閥相比,桂系雖然也有內部的矛盾,比如有朋友提到的黃的曾經離開,但整體上還是非常團結的。

舉一個例子,和三人關係都不錯的著名報人曹聚仁,有一次去桂林,住到了蔣委員長空著的行轅裡。那兒留有幾個蔣介石的衛士看守,這些衛士向曹聚仁訴苦,說他們在桂林,舒展不開,變成了“童養媳”。曹聚仁暗笑:蔣委員長的勢力,也有滲透不入的地方。以戴笠的飛揚跋扈,連劉湘、龍雲都無可奈何;獨有廣西境內,不讓軍統公開活動。柳州有軍統機關,只好化妝成商人,在那兒開一家旅館來暗中從事工作。這都是李、白等能團結,有辦法的證明。在當時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中,桂系可謂有組織、有特點、比較進步的一個。

黃旭初才是桂系的“蕭何”

黃旭初才是桂系的靈魂


李、白、黃三人,當他們合蔣介石集團做政治角逐時,李、白走向廣西省外去,黃氏就留守在廣西境內,因此,他一直做了幾十年的廣西省主席。

李、白在國民政府的大場面中,也總是一內一外;李宗仁外放到北平做行營主任,白崇禧就留在中樞做國防部長、總參謀長或副長。當李宗仁到了南京做副總統時,白崇禧就外出任武漢行營主任。當李宗仁從北平南來,在京競選副總統,白崇禧也到南京幫忙。

有朋友說,在桂系中,白崇禧是桂系的靈魂,但曹聚仁認為,黃旭初才是桂系的靈魂。單從桂系談桂系,黃旭初自是留守關中的蕭何,其重要性與張良、韓信相等;因此,每當重要關頭,李、白一定要和他商議了再做決策。

史迪威稱白崇禧可當總司令


史迪威說白崇禧可以擔當一方面軍的總司令


而白崇禧雖然有“小諸葛”之稱,但究竟一般人所說的“小諸葛”,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手拿鵝毛扇、身穿八卦衣、能呼風喚雨的諸葛亮?還是如《三國演義》所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諸葛亮?曹聚仁認為,當時的軍事家,能比得了諸葛亮的,只有蔣百里先生,其餘的都是韓信、彭越之流。白崇禧也不是張良之類的人物,把他比作韓信,倒比較相近些。

但白崇禧是有軍事才能的。當年,羅斯福總統派史迪威將軍來做蔣介石的參謀。史迪威一語論定了蔣介石的終身,說這位統帥只是一個排長的料子,此語可做蔣介石的墓誌銘。但史迪威說白崇禧倒可以擔當一方面軍的總司令。

當武漢會戰初期,日軍沿著長江中段兩岸交替躍進時,一度在北岸黃梅廣濟線和國軍相對峙。白崇禧親往前線指揮,向蔣介石要求賦予指揮全權;一戰擋住了日軍的躍進,接著才有南岸東姑嶺大捷。這都證明了白崇禧指揮作戰的才能。

比之蔣介石親自作戰的戰役,除了東江戰役,就沒有打過勝仗。遼瀋戰役、徐蚌會戰以及後來淞滬會戰,無不給解放軍打得頭破血流、不可收拾。比之白將軍,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胡政之論斷“桂系”老大為什麼是李宗仁

胡政之認為,李宗仁以寬仁勝,在軍事上當然是位總司令


《大公報》社長鬍政之曾去過桂林考察,回去後寫了《廣西的一般觀察》。他在文章中說:“廣西的李、白、黃合洽。李以寬仁勝,涵蓋大量;白以精幹勝,辦事力最強;黃則綿密而果毅,處分政務事務,極有條理。要拿軍事地位作譬,李當然是位總司令,白可稱為前敵總指揮,黃則坐鎮後方,保持著能進能退的堅實地位,這是廣西的最大特色。”

胡政之先生當時是輿論界的權威人士。他的論斷,或即是本問答的答案。

這裡不妨再引用一些胡政之先生在《廣西的一般觀察》中的話,也可見廣西當時的境況。胡政之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從廣東到廣西,最易叫人感覺到的便是廣東富而廣西貧,廣東大而廣西小。他們因為貧,所以上下一致,埋頭苦幹;因為小,所以官民和衷,情感融洽。又因自知其為貧而小,所以當局人們,非常虛衷謙抑,很歡迎外省人士的合作與批評。辦事雖然帶一點‘土氣’,然而誠實有朝氣,是在任何地方沒有如此普遍的。廣西的李、白、黃三人合洽,三人皆能利用各人所長來以身作則,把勤儉樸實,刻苦耐勞的風氣樹立起來,傳播到全省,於地方雖小雖貧,而無遊民乞丐。向來多匪,素號難治,現卻治安特別良好。廣西的特長,不在什麼物質建設,實在這點苦幹實幹的真精神。”

從“ 三人合洽,三人皆能利用各人所長來以身作則”來看,誰做老大,誰做老二、老三,起碼三人應該是不會爭的。而論各自的所長,正如胡政之先生所論,李宗仁做老大還是比較合適的,白崇禧做副手,也比較妥當。

有意思的是三個人的結局。這三人,在國民黨兵敗後,李宗仁去了美國,後來又回了大陸;白崇禧跟著老蔣去了臺灣,鬱郁不得志16年,靠跟著大兒子打獵消磨時光;而黃旭初則去了香港,由於老婆管的嚴,沒有零花錢,就寫起了稿子掙點散碎銀子,他寫的《桂系發展史》,卻也不錯。


文史十八拍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麼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軍閥無數,但是我認為,能達到“李白”二人政治軍事成就高度的雜牌系軍閥,還真的沒有,當然這裡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腦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領袖,一直扮演著桂系一號人物的角色,同時白崇禧則統兵,乃桂系軍事領袖,正所謂軍事服務於政治,當然白崇禧也得服務於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為首領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統領白崇禧,其實他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這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善於打仗,所以在北伐時期,白崇禧就當過參謀總長,而在抗戰時期,白崇禧更是長期處於國民黨系統中央,指揮全體國軍對日作戰,最高位居國防部長。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個職業軍人,他有著帶兵打仗的天賦,但是政治卻不同於軍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確實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軍事,他更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舉辦了偽國大,蔣某人的最大對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終在白崇禧等一眾桂系人馬的支持下,李宗仁當上了偽國民政府的副總統,後來老蔣下野,他更是成為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偽代總統。所以我認為,對於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裡服氣的,並且也願意讓李宗仁當桂系之首,自己充當二號人物。同時桂系軍隊之所以能從北伐生存到解放戰爭時期,並且不斷壯大,就是憑藉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適合擔任桂系之首,因為白崇禧雖然精通於軍事,但是他對於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最終逃跑到美國,他也讓白崇禧和自己一塊去美國,可是白崇禧最終去往了臺灣,這也使得白崇禧最終死的不明不白,堪稱撲朔迷離。因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臺灣,老蔣是不會放過自己的,而白崇禧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上所述,李宗仁明顯比白崇禧更適合當桂系領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稱李白,是桂系軍閥的代表人物,不過李宗仁的地位要高些,李宗仁統領全局,還當過中華民國代總統,白崇禧主要是軍事領導

新桂系軍閥主要由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個人主持,這三個人就是被稱為桂系三雄。 李宗仁(1891——1969) 因與山西王閻錫山的晉系、西北王馮玉祥的西北軍一起發動反蔣戰役的桂系軍閥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國民黨的一位一級上將,著名愛國將領。其於1930年與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發動反蔣戰役——中原大戰。1936年又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1938年指揮國民黨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中勝利的轉折點——臺兒莊戰役。1947年任國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蔣介石逃到到臺灣時,李宗仁就立即來到美國,直到1965年,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不幸病死在首都北京,享年78歲。



白崇禧(1893——1966) 因與李宗仁是同學而和李宗仁結下深厚友誼的國民黨一級上將白崇禧是一位綽號小諸葛的新桂系二把手,在新桂系時代擔任新桂系的國防部部長。解放之後與李宗仁一起赴美國。李宗仁於1965年來到中國大陸,而白崇禧則來到臺灣。白崇禧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於1966年抑鬱而死(另說是被蔣介石所殺),享年73歲。


星星讀歷史


先前素未謀面,並無交集的兩個桂林人,但卻因為歷史的機緣巧合走到了一起,幾乎同路的人生歷程,但除卻最終結出了不一樣的夢想果實。

(白崇禧)

一個是政治奇才,最高做到了民國副總統一職,另一個則是軍事高手,曾經手下20萬精兵,也達到了讓蔣介石想極力拉攏的地步。

李宗仁的發跡要更早一點,為了響應革命的號召,身為營長的李宗仁,率先拉攏身邊的連隊兄弟跟隨起義,最終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權,他本人擔任司令官。

此時此刻的白崇禧,卻還在奉命執行任務,當然也因為出師不利,身受重傷,最終被迫去了廣州療傷治病。

這期間就出了一個小插曲兒。

白崇禧的離開,也讓最終整個軍隊的指揮權落到了黃紹竑手中,黃紹宏作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中間人,最終也成功為兩人牽橋搭線。

話說黃紹竑比起白崇禧那可差遠了,當時臨危受命的他,帶著隊伍節節敗退,還好最終遇見李宗仁,兩人也初步達成共識。

(黃紹竑)

後來的李宗仁和黃紹竑兩人把廣西當作了根據地,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多次,儘管最終還是分道揚鑣,李宗仁的寬仁大度,始終讓黃紹竑畢生難忘。

白崇禧養傷歸來,有了黃紹竑的一番誇讚,也讓白崇禧對李宗仁好感倍增。隨即也在廣西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最終白崇禧,黃紹竑等人也與李宗仁達成戰略同盟共識。共同征討舊勢力桂系軍閥。

由於李宗仁先前的影響力和地位,最終他也被確認為大哥,再加上他的寬厚仁慈,白崇禧和黃紹竑都沒有意見,古有桃園三結義,今有李白黃拜把子。

接下來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兄弟三人擰成一股繩,整個北伐過程也相當順利,他們作為新桂系軍閥的代表,對當時的蔣介石造成極大的威脅,就連民國政府都已經落入了他們的統治範圍。 (李宗仁)

但是他們也並非常勝將軍,由於此前太過於順利,反而導致軍心不穩、極其浮躁,遇上再次整裝待發的老蔣,也只能乖乖就範,見整個大勢已去,他們三人也安分守己,悄悄跑到了廣西避難。

但這段時間,李宗仁的能力遭到質疑,尤其是黃紹竑,他甚至想要攛掇白崇禧當老大,好在白崇禧認為李宗仁的威望還在,本著對大哥的敬畏之心,兄弟二人這次更加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整個國內勢力也逐漸趨於統一,蔣介石也成功說服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加入抗戰同盟。

直到幾次會戰的勝利,桂系勢力重新站了起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配合,不僅找回了先前丟失的顏面,給予了日軍重創。

隨著抗戰的結束,當時成立的臨時政府也需要步入正規化,最終在1948年,李宗仁已成功競選為副總統。

一路走來,在李宗仁的帶領下,整個桂系實力也在日益壯大,儘管有過分崩離析,但他的關鍵決定性作用還是有的,後來李宗仁看到老蔣大勢已去,本想著與解放軍談合作,卻不料此舉遭到白崇禧的鄙視,同時擁有精兵20萬的白崇禧,也最終受了老蔣的蠱惑,與大哥李宗仁形同陌路。

要說兩人實力到底如何?

領兵作戰其實差距並不大,但難能可貴的是李宗仁所擁有的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他的胸懷與氣度也是白崇禧不具備的。

可能白崇禧帶兵作戰的能力,在中後期要更勝一籌,但要論政治貢獻與功績,無疑是李宗仁為首。


大國布衣


白崇禧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比過不過李宗仁。

白崇禧為人比較清高,和下屬後輩的言談舉止都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手下和他不怎麼接近,不過軍閥年代,跟著誰打仗並不是為了親近,而是為了前途和利益,所以他位高權重的時候,能為下屬謀得實惠,他的高姿態並沒什麼問題,但在大廈將傾之際,就會眾叛親離,事實也是如此,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的22萬部隊在廣西被解放軍擊敗,部下立即紛紛倒戈,讓他傷心不已。

軍事上他比李宗仁差得遠,李宗仁曾經指揮台兒莊戰役,一次打死日軍11000多人,創了華北戰場大規模殲敵的記錄,而白崇禧在抗戰時期亮點不多。

政治上,李宗仁多次和蔣介石博弈,最高任職代總統,老蔣對李宗仁都很無可奈何,感到李很難對付。

軍事政治都不如李宗仁,為什麼兩個人還能並列?原因很簡單,軍閥割據的年代,江山變換,李宗仁也需要一個共同進退,能生死與共的盟友,團結在一起,一起打仗,一起趟過政治的湍流,所以,李宗仁有意拔高了白崇禧的地位,讓白崇禧和自己並列,成為自己的一個幫手,這是在險惡環境下,互相依存的一個辦法,李白二人患難與共,多次擊敗外敵,讓桂系馳騁中國30年的時間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斷龍塵


白崇禧,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生,不久就擔任了廣西陸軍第一師營長的職務,經過朱培德引見在石龍車站大元帥專車上見到孫中山,出任廣西討賊軍總參謀長,總指揮是第八旅旅長黃紹竑。

此後,白崇禧就和李宗仁合作,成功的打敗了舊桂系,北伐戰爭時期,李宗仁擔任國民政府任命的第7軍軍長,白崇禧則成為第7軍參謀長,不就就兼總司令部代理參謀總長,兩人都成了北伐名將,桂系人馬在北伐中不斷擴大,其勢力達到巔峰狀態。

白健生,可謂足智多謀,軍事才華出眾,臺兒莊戰役名義上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一級上將指揮,但在幕後出謀劃策的卻是國軍參謀副總長二級上將白崇禧,因此,在國軍內部都將其比作是當代的諸葛亮,可見白崇禧有多麼的厲害。

儘管白崇禧打仗確實有一套,就是這樣厲害的一個人物,新桂系還是以李宗仁為首,白崇禧是甘願屈居於李宗仁之下,蓋因白崇禧是職業軍人,政治上距離李宗仁差很遠,李的軍事和政治素養比較全面,且內心待人更為寬厚,包括黃紹竑對李宗仁都心悅誠服。

李宗仁,也絕非等閒之輩,一個可以和常凱申爭權奪位的人,肯定手段非常高強,李也是帶兵打仗上來的,隨軍隊一起成長,靠自身解決各種難題,因此,桂系中的官兵都非常尊敬李宗仁。

在北伐前,李宗仁致力兩廣統一,奠定了北伐的基礎,並促成了北伐,且擔任了北伐軍8個軍中的主力第7軍軍長,與黨代表黃紹竑精誠合作,率部所向披靡,成了北伐中的鐵軍。

白崇禧,雖然也是桂系的首領,可是其權力卻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白崇禧手中的兵權是別人授予,導致其在桂系中的影響力自始至終沒有李宗仁大。

李宗任是桂系中最先成長起來的一批人,曾經和部隊中的將士一起出生入死,這種過命的交情,白崇禧僅靠手段是彌補不了的。

新桂系,之所以沒有以白崇禧為首,主要就是因為白崇禧沒有自己的嫡系,手中的兵權都是別人給的,而李宗仁卻是跟著桂系成長起來的人,新桂系以李宗仁為首,也是當仁不讓的,換成白崇禧或是黃紹竑,都鎮不住其部下。

此外,論歲數,當初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結為異性兄弟時,李宗仁就是老大,白崇禧雖然只是比李宗仁小了兩歲,但是兩人之間的資歷差得可不止兩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時,北洋政府就任命李宗仁為“定桂軍”的總指揮;當時的白崇禧僅僅是桂軍中的營長,後來才成為了討賊軍的參謀長;在軍隊中,非常看重資歷,因此,僅從資歷方面考察,李宗仁也是新桂系的老大。

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軍銜而言,也是李宗仁比白崇禧高,因此,僅從軍銜上來看,李白兩人之間的差距就分出來了;1935年3月國府整改軍銜以後,李宗仁被授予國軍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則被授予國軍陸軍二級上將,直到1945年10月3日,國民政府令“陸軍二級上將白崇禧晉任為陸軍一級上將”。


國平軍史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廣西三傑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韌性,白崇禧足智多謀,黃紹宏殺伐果斷精明能幹。黃紹宏山窮水盡時投奔李宗仁,後為了更好的發展把隊伍拉出去自立山頭還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馬。誰知李宗仁很有度量,還是和他繼續合作。後面李白聯合拿下南寧,白手下俞作柏建議黃紹宏和白崇禧趁吞併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嚴詞拒絕。李宗仁這邊手下也有同樣建議,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國敗於洪楊之內亂,如今我們成就遠不及他們就內鬥,還有什麼前途,諸將如要這麼做就先殺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黃紹宏聽到後大為感動,從此對李宗仁心悅誠服。


常山趙子龍IlI


這個問題,就要從頭開始說起。

李宗仁和白崇禧雖然都是廣西桂林人,但起初兩人並不認識。(兩人都在舊桂系陸榮廷部當營長,但不在一個單位)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李宗仁率先響應孫先生的革命號召,拉了十多個連隊起義,並帶著隊伍退到了玉林山區,成立廣西自治軍第二軍,自任司令。

李宗仁起義後不久,白崇禧所在的部隊奉命去廣西百色剿匪。結果匪沒剿成,白崇禧還受了傷,被迫去廣州養傷。

白崇禧走了之後,其部長官馬曉軍也離開了部隊,去了廣州。於是白崇禧所在部隊的指揮權就全歸了後來新桂系三巨頭的黃紹竑。

黃紹竑臨危受命,自感無力迴天,就帶著隊伍往他的老家玉林容縣撤。

前面說了,李宗仁此前起義,帶著隊伍在玉林山區發展勢力。所以當黃紹竑帶著隊伍撤到玉林時,他就自然而然的碰到了李宗仁。

當時,李宗仁很瞧得起黃紹竑,極力勸說他留下與自己一起鬧革命。黃紹竑當時也是走投無路,就接受了邀請,“帶資入股”,帶著隊伍加入了李宗仁。


李、黃二人在玉林折騰了一年多後,地盤增加到了七個縣,小有實力,在當時的廣西已經算是一方諸侯了。

不過,黃紹竑野心比較大,他不滿足當一個山大王。所以他就在1923年2月,向李宗仁提出分手,想帶著隊伍投奔粵軍。並且,他在下山時還偷偷摸摸的順走了李宗仁的兩個營。

按常理來說,拖走部隊,還挖牆角,這種事情常人絕對難以容忍。然而,李宗仁卻大度地同一笑了之,不予追究。並且,李宗仁在事後還讓人給黃紹竑帶話,說大家還是朋友,如果你失敗了,歡迎再回來。

李宗仁的大度讓黃紹竑非常羞愧,也非常的感動。自此之後,黃紹竑逢人就說李宗仁是個寬厚大度的人。而黃紹竑對李宗仁的好評也傳到了白崇禧耳中,讓白崇禧也對李宗仁非常的敬佩。

不久後,白崇禧和黃紹竑會和,兩人拿到了孫中山的委任書(李宗仁是草臺班子,沒有得到廣東革命政府的正式委任),籌建了廣西討賊軍,孫中山擔任總指揮(遙領),白崇禧擔任參謀長,正式開始向廣西的舊桂系軍閥發動革命戰爭。

討賊軍進入廣西后,黃紹竑回到玉林會晤李宗仁,兩人一拍即合,定下同盟關係。至此李宗仁也得到了廣東革命政府的委任,由草臺班子晉升為了革命政府的正規軍。

其後,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聯合討伐舊桂系,並最終戰勝舊桂系,一統廣西。


廣西被李白黃三人統一廣西后,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出任領袖。黃紹竑自分家後就一直很敬重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自己不擅長當政治領袖,而且他在與李的交往中,也瞭解到了李宗仁確實是一個寬厚大方的人。

因此,白黃二人就心甘情願的奉了李宗仁為領袖。並且三人還結為兄弟,拜了李宗仁為異姓大哥。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誓師北伐,廣西也積極響應,李白黃三人以參加北伐、援助唐生智的名義,向湖南進軍,打響了北伐戰爭的第一炮。

之後,新桂系在北伐戰爭中連戰連勝,並在“寧漢合流”後,先逼蔣介石下野,擠走了蔣介石,後又打敗了唐生智。

不僅控制了南京國民政府,還控制了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軍政實權。


不過,由於擴張的速度過快,而且內部利益分贓不均,傷害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當蔣介石重新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宣佈討伐新桂系時,桂系軍隊一觸即潰,幾乎沒有經過戰鬥就全面崩盤。

大崩盤後,桂系骨幹力量退回廣西,勉強保住了廣西老巢。(中原大戰後,連廣西老巢也被蔣介石接管了半年時間)

在龜縮廣西期間,黃紹竑曾勸白崇禧取代李宗仁,由他當老大。但白崇禧不同意,他認為李宗仁德高望重,沒道理趕他下臺。事後黃紹竑脫離桂系,而李宗仁得知白崇禧的表態後,對白崇禧十分感激,從此二人關係日深,數十年間一直是風雨同舟、相互體諒扶持,如情同手足一般。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隨著侵華日軍對上海展開了進攻,蔣介石陸續將一批老對手如馮玉祥、閻錫山、程潛等人納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系統內。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在納入之列。



李白二人收到蔣介石的徵召後,遂即定下攻守同盟: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在前線操控部隊;白崇禧出任副總參謀長,在中央為桂系謀福利。二人內外合作,不僅成功的打贏了臺兒莊會戰,並且還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把桂系的勢力安產進了安徽省,擠走了蔣介石的嫡系人馬。(桂系軍隊控制安徽長達十年,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隨著解放軍南下才丟掉)

控制安徽後,李白又再度配合,他們一面抗戰打日寇,一面圍繞著安徽擴充地盤。至抗戰結束前,將大半個湖南、湖北、廣東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奠定了他們在解放戰爭期間與蔣介石爭奪中央權力的基礎。

抗戰結束後,懾於桂系的實力,蔣介石沒少給桂系穿小鞋。李白二人手握重兵,卻連番被老蔣修理,自然是更加的團結緊密,攜手共抗老蔣。

1948年初,李宗仁決定競選副總統,給桂系長長志氣。白崇禧當時非常積極,就連早已脫離桂系的黃紹竑也是忙前忙後,為李宗仁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此時桂系的聲勢達到了歷史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

不過僅僅半年後,隨著解放軍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將國軍精銳殲滅,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就急劇惡化了。

當時,李宗仁意識到解放軍大兵壓境,而老蔣又將精兵黃金統統運往臺灣的情況下,他已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力挽回大局。所以他希望通過與解放軍的談判的,最大程度的保障桂系的利益。

但白崇禧不認可李宗仁的觀點,他雖然很恨蔣介石,但他也恨共產黨。所以對李宗仁提出的建議,他堅決反對。而他的決定也為後來桂系覆滅,兩人決裂,埋下了伏筆。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李宗仁在離開南京之前,意識到大勢已去,勸白早作打算,而白則指責李對革命悲觀失望,意氣消沉,公開對蔣抱怨“德公而今太軟弱了”,正式開始跟李劃清界限,準備和蔣合作合作。

白崇禧當時手上還有20多萬精兵,蔣介石當時非常想拉攏他,所以當白崇禧倒向他後,他便投桃報李,許諾白崇禧若到臺灣必將出任國防部長一職。

李宗仁聽說此事後,極力勸說白崇禧不要相信蔣介石的鬼話。說“寧可下地獄,也決不能去臺灣!“

然而,白崇禧就是不聽,最終兩人就此天各一方,再也沒有往來。


總結。

相比較而言,李宗仁政治才能高,白崇禧軍事才能高,政治是軍事的統帥,軍事是政治的繼續。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清楚自己的不足處,所以他們也都願意跟對方攜手共進。至於說桂系的首領為什麼一直都是李宗仁,這主要是因為李宗仁的資歷略高,而他的才能也能很好的平衡桂系內部的利益紛爭。這是白崇禧不具備的能力。所以白崇禧也就一直都奉李宗仁為大哥了。

不過由於政見之分(李宗仁更現實,白崇禧偏理想,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白崇禧不適合當老大的原因),而且白崇禧早在抗戰後期就控制了桂系的兵權。所以當兩人的政見矛盾被擺上檯面後,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


Mer86


1938臺兒莊戰役期間,實際上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軍令部次長劉斐在視察前線後都留在了徐州,協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作戰,所以臺兒莊能夠取得大捷,不全是李宗仁一個人的能力使然。決戰前夕,常凱申的電報曾經特地提到,如果戰役未竟全功,白劉二人也要處分。



(白崇禧)

武漢會戰期間,李宗仁因牙疾返回漢口治療和休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白崇禧代理,遲滯日寇第二軍沿大別山南麓進攻的“黃梅廣濟”戰役,也是由白崇禧直接指揮的。所以深挖軍史的話,無需過分高估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能力,某種意義上說,論起作戰上的機謀詭變,李不如白。

新桂系軍閥統一廣西軍政的戰爭中,白崇禧始終充當參謀長的角色,絕大部分戰役謀劃也出自白崇禧手中。但是在“桂系三傑”股份有限公司初創時,李宗仁兵力最多股份最大(3000餘人),黃紹竑次之,而白崇禧最初是沒有基本部隊的,所貢獻的只是謀略,所以三個人的座次很早就已經固定下來了。



(李宗仁)

北伐戰爭開始後,李宗仁任第七軍軍長,而白崇禧成為總司令部代理總參謀長,開始了與常凱申的初次合作,並在後者支持下逐漸掌握兵權。“四一二”之前,是白崇禧率兵沿浙贛線攻入上海,1928年二次北伐時,又是白崇禧率部打到了秦皇島山海關一線,使桂系的勢力達到頂峰:頭枕兩廣、身臥華中、腳踏華北。

蔣桂戰爭爆發時(以桂軍自武漢攻擊湖南算起)李宗仁身在上海且毫不知情,是接到武漢方面的電報後出逃的,從這一時期開始,桂系的兵權已經由白崇禧掌握,一直到1949年被我軍四野全殲。比如1936年的“兩廣事變”,李宗仁本來是不看好陳濟棠有能力反蔣成功的,也不想與之聯合,但是白崇禧一意孤行,無它,桂軍大小將領在軍事上是服從白崇禧的。



但是在1949年底之前,李白兩人之間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基本是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軍,因為白崇禧在政治上是稚嫩的,遠不如李宗仁老道,常凱申多次試圖拆散這個聯盟均未成功,所以桂系始終可以與黃埔系周旋而不倒。1948年國民政府“行憲”,也是白崇禧鼎力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

淮海戰役期間,坐鎮武漢的白崇禧拒不發兵相助,終於使黃埔系精銳大部覆滅,成功的迫使常凱申於1949年元旦下野,李宗仁終於站在了夢寐以求的“最高處”,這是兩個人合作的蜜月期和高潮點。然而高潮過後就是落幕,因為李宗仁沒有實力和能力站在那裡,讓權欲心很強的白崇禧大失所望。

(北伐時期白崇禧)

在常凱申的幕後遙控下,“代總統”李宗仁無錢無糧無權力,連給保密局下達釋放張楊的命令都沒人搭理,白崇禧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常凱申適時出手,在廣州密會白崇禧,一邊忽悠一邊給軍費,還許諾了“國防部長”的職務,李白聯盟首次出現裂痕。

在北平和談的條款抄送南京時,李宗仁曾經在戰和之間彷徨,是白崇禧堅決不和的態度,最終讓李宗仁沒有簽字:一方面,是李宗仁還秉承著與白崇禧共進退的原則,另一方面,是白崇禧掌握著20幾萬桂軍老本,李宗仁手裡已經沒有“現金流”了,如果不合作公司就得破產。



到白崇禧追到重慶請求李宗仁“歸政”於常凱申時,桂系李白已經事實上分道揚飈,說白了,這是白崇禧的私心作祟和對蔣仍然抱有幻想所致。“中國三個半軍事家”那半個劉斐,在參加完北平和談後,曾於1949年6月初冒險秘密飛抵廣州,同李白徹夜長談規勸他們起義,但終於未能奏效。劉斐最後進言忠告:“你們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再到灣灣去呀”!

李宗仁馬上點頭應允,白崇禧卻是默不作聲,而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如此可見,政治眼光,高下立判。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事說起來,那叫小孩沒娘說來話長啊。

您非要問倆人怎麼比?俺就實打實的告訴你,還真沒法比,李宗仁主政,白崇禧主軍,兩人是綁在一輛戰車上的主,管的地方不一樣,所以沒法比。您非要讓他倆,為了你壓俺一頭,俺壓你一頭的事相互掰扯,歷史上也就沒啥桂繫了,洗洗睡了也就得了。

那麼整個桂系都是以李宗仁為首的,那是不是李宗仁要比白崇禧技高一籌呢?

這說的,您沒聽過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說法。軍事這事是政治上無法達成而進行的一個延續而已。

所以整個桂系瞅起來就是李宗仁為首了。

要說李宗仁一個地方上雜牌軍的軍頭地位,和常凱申分分合合二十多年,自始至終沒有被吃掉,更沒有被鬥趴下,白崇禧的功勞那是槓槓的。

所以桂系的成功,就倆字——團結。這也造就了廣西成為了西南五省的扛把子,任憑風雨搖擺,始終搖撼不動。

那咱就把這事舉個例子嘮叨嘮叨。

話說臺兒莊大捷,咱大華夏摒棄前嫌各方參戰部隊高達二十九萬和小鬼子五萬矮騾子死磕,這指揮就是李宗仁。

咱付出了五萬多人的代價,撂倒矮騾子二萬多人。戰場上那是把屍體壘起來當戰壕的使喚,爬在自家兄弟屍體上繼續射擊的戰役。

扯到這裡,俺就老聽一幫子狗肚子裡裝不了二兩油的貨胡咧咧,這呀哪呀的胡說八道,不給自己個祖宗抹點黑就不痛快似的。

咱也別說武器的事,就說兵員素質,小鬼子開頭能進入大華夏戰場的那至少都是三年老兵,更多的是五年以上的老兵。咱大華夏的兵,前腳還泥腿子一個,後腳丟過一隻步槍,這就當兵了,從一場戰役活下來這就是老兵。

您知道為嘛小鬼子那破膏藥旗下邊沒狙擊手?因為小鬼子那幫子混蛋,隨便提溜一個出來,都能當狙擊手的使喚。

心痛點說,咱用十個人換他一個人,那也是賺了。咱老祖宗那是用肉腦殼頂著小鬼子的三八大蓋衝上去的。爺們死的時候,都是前臉中彈。

就算是這樣,91旅183團三營營長,還上演了一出“活張飛大鬧劉家湖的美談”,一人八顆手榴彈,一把大砍刀,殺入敵陣,砍就完了。

一句話,人死掉朝天,不死萬萬年,幹就完了。為嘛小鬼子打到了長沙,就撞鐵板上了。

那個時候咱用九萬多的鮮血,掐死了小鬼子十一萬的混蛋玩意。

瞅見這數字沒,這就是用命抵命,用血換血,得來的結果,他老兵是牛掰,咱他奶奶的也不是吃素的,幹掉你一個,你還有三年成劈柴的貨嗎?沒了!

這不後來小鬼子那兵員素質這就直線下滑呢?

哎!繼續說就扯的有點遠,一句話咱大華夏的血重來都是熱的,就沒涼過,祖龍秦始皇,漢武大帝刻印在基因裡頭的血脈他就沒斷過。

好了,咱把話頭拉回來接著聊。

臺兒莊大捷就是李宗仁指揮的,無論結果如何,他的擔子是最重的。但常凱申給的命令是,這事不成功,他白崇禧也要跟著成仁的。

為嘛會這樣呢?因為在整個新桂系崛起的時候,白崇禧一直擱後邊當參謀長,謀劃了大部分的戰役。

小諸葛你以為是白叫的,要不然後來的武漢會戰,李宗仁生病,白崇禧就能直接代理?

到了後期李宗仁基本上就脫離了軍權,一心專搞政治,而白崇禧得到了全部的軍權。

常凱申一直想要拆了這倆搭檔,但這倆人那叫個互相信任,他一直就沒得逞過。

李宗仁後來能坐到總統的寶座上,那還不是白崇禧後邊給了有力的支撐。

白崇禧為嘛甘願做第二人呢?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問了:“那麼為嘛白崇禧甘願頂到李宗仁身後呢?”

白崇禧對自己個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打仗那叫手拿把掐,但讓他玩政治,他這火候就差了一大截。

當初他要是政治眼光好一點,他也不會跟著人家去了灣灣哪裡。所以啊他的政治眼光還是差一點。

而李宗仁呢,人家辦事厚道,包括黃紹竑對人家李宗仁辦的事,除了佩服,就沒得說的。

背後捅刀子的事,李宗仁對他們這些個人還真幹不出來。所以桂系這幫人對李宗仁就倆字——服氣!

當年北伐之所以能夠成行,李宗仁功不可沒與黃紹竑合作那叫個所向披靡啊,一傢伙就成了北伐軍的主力。

李宗仁這人政治上行的正,這也是為嘛廣西就能成為西南五省之首。

當年李宗仁起家的時候,自己家的軍隊就算是勒緊了褲腰帶,除了那支槍,這都成叫花子部隊了,但對當地的老百姓那叫個秋毫無犯。

你以為這些個事,白崇禧看不到眼睛裡?當兵的心裡沒個數?畢竟真真的好兵那都是來自於窮苦的老百姓。

所以桂系的官兵對李宗仁就倆字——尊敬!

所以桂系以李宗仁為首,這沒毛病,但桂系離開了白崇禧這也是不行的。倆人是相互依存關係,分不開的,兩人不能比,也沒法比,因為團結才是他們取勝的法寶。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