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紹東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大概有9.9分那麼好。在總分100分的情況下,這種好也可以理解為“好個錘子”!
今天的很多人,動不動就是不要小看印度,他們人口多,他們軟件發達,甚至連萬國牌武器的戰鬥力也抬出來了,唯恐國人不嚇得屁滾尿流、膽戰心驚。
說實在的,早先靜夜史感覺這種是個外國人都要跪下來舔上幾口的做法實在是匪夷所思。但是當這些“跪族”擺出那亮瞎鈦合金狗眼的恐怖數據時,靜夜史也不由得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誰能想到,一個國土面積連我國1/3都達不到的國家,耕地面積卻遠超我國。而且在我國供養14億人口都費勁的情況下,印度供養13億人口,不僅輕鬆加愉快,而且還是世界上著名的糧食出口國。
想想幾十年前老一輩說過的話,我國用僅佔世界7%的土地,便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的驕傲。對比印度的國土不到我國的1/3,卻也養活了世界人口的1/5左右的成就簡直是相形見絀。所以,誰敢說印度不可怕?相應的,誰敢說印度的地理條件不夠優越?
但問題是,所謂的地理條件的優劣,從來都是一個歷史概念,也就是屬於人文範疇。印度的所謂地理條件,最大的前提是侷限在國界線之內的298萬平方公里,而不是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南亞次大陸。
應該說,印度地理條件的優劣是基於南亞次大陸的,但南亞次大陸地理條件的優劣卻不等同於印度地理條件的優劣。
作為被英國殖民了300多年的國家,印度從一開始就只是一個地理單元而不是國家名稱。而當英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支離破碎的印度統一起來後,日不落帝國盛極而衰了。
所以在二戰結束後,力不從心的英國終於放棄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取得了全面勝利。
但,作為名副其實的攪屎棍,英國雖然揮一揮衣袖,沒有帶走一片雲彩,卻一定要留下一地雞毛,讓印度在痛苦不堪時,總能想到英國慈祥的形象,這就是蒙巴頓方案,簡稱印巴分治。
根據印巴分治結果,印度得到了南亞次大陸的絕大部分土地,加上尼赫魯在印巴分治前對東旁遮普和西孟加拉的索取,印度國土面積達到了298萬平方公里,遠超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其他南亞國家的總和。
但印度的國界線畢竟是英國殖民者留下的痕跡,而這個痕跡因為是英國針對印度而設立的,所以它必然對印度不利。
除了上游水源地幾乎全部位於青藏高原的硬傷之外,為防止印度驕傲,英國將印度河中下游全部劃到巴基斯坦境內;而本著共產主義精神,實現南亞各國的互幫互助,英國將恆河入海口劃入巴基斯坦。
而更要命的是,因為孟加拉的存在,印度東北6邦與本土之間只剩下一個寬僅20多公里的西里古裡走廊,極易被他國切斷,所以印度才會不惜一切代價吞併錫金。
可以說印巴分之後,印度在事實上是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即便1971年第3次印巴戰爭印度拼命促使孟加拉國獨立,扭轉了被巴基斯坦掣肘的命運,但印度被東方大國壓制以及借港出海的窘境沒有改變。
在水源地和出海口兩頭都受制於人的情況下,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好,那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
之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優劣是歷史和人文概念,除了國界線及自然環境會隨著歷史而改變,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所謂的地理條件優劣,和國家的意志緊密相關。
如果印度滿足於小富即安、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那麼平原面積廣、降水多且耕地面積大的印度毫無疑問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但印度自1947年獨立的那一刻開始,開國領袖尼赫魯就立志要將印度發展成“有聲有色的大國”,這意味著印度可能不僅僅滿足於走向亞洲,更有衝出亞洲奔向世界的雄心壯志。
而印度的地理條件,使其連衝出南亞都費勁。
除了青藏高原的泰山壓頂,克什米爾問題的存在使印度徹底沒有了進軍中亞的可能,畢竟在擁核的巴基斯坦面前,不可一世的印度沒有脾氣。
看起來擺在印度面前的擴張方向,只剩下廣袤的印度洋,畢竟一半國土深入大海,想要擴張影響力甚至將印度洋作為後院理論上都不是事兒,但美國表示,大郎該吃藥了!
應該說,雖然印度和美國的關係好得像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但面對印度洋,美國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禁讓。
所以印度除了可耕地面積,在其他方面可以說乏善可陳。想想夏季時被50度高溫炙烤的感覺,印度地理條件的優劣也就一目瞭然了。
長久以來雖然印度領土直插印度洋,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但因為東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等海岸山的存在,能夠稱得上優良的也只剩下孟買、加爾各答少數地區。而因為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印度想要將優良的港口發展成發達的加工貿易基地簡直是難於登天。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由於印度的地理條件較差,才導致印度的發展始終力不從心。所以盲目鼓吹印度的觀點,是真正的居心叵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印度位於南亞地區,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千米,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陸上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和緬甸接壤,海上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
從地形上看,佔印度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平原,平原面積約2/5,其次高原面積約1/3,山地約1/4。但無論是高原還是山地,海拔大部分在千米以下,可開發利用土地多。而且印度土地大多是沖積土和熱帶黑土,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
從氣候條件來看,印度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季風氣候,少部分地區是高原山地氣候以及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因此印度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同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基本上沒有寒流,農作物一年三熟。
雖然印度國土面積不到我國的1/3,但得益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印度耕地面積幾乎佔國土面積的50%之上,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還要多。印度也是人口大國,人口超過13億,未來幾年就有可能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印度不僅能夠養活本國人口,而且每年還是大量出口糧食,是世界上第六大糧食出口國。
錦繡中源
印度土地不差,但可沒多好,說好的,你的地裡,經濟,氣象學類的常識呢?
好處:有效國土面積大,宜居區高達190多萬平方公里,耕地150多萬平方公里,相比,中國的宜居區才220多萬平方公里,而耕地已經不到110萬了。
差處:
1.地處熱帶,地處熱帶,地處熱帶,重要的地理學農學常識強調3遍,熱帶耕地容易形成淋溶性土壤,肥力很低,熱帶雨林更是綠色沙漠,比沒水的沙漠更不適宜農耕和人類生存。
當然,印度人應該慶幸自己是熱帶季風氣候。
2.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造成經緯分明的旱季和雨季,也就造成一個現實:印度守著一年3季的積溫只能種一季的農作物,所以總體糧食產量:
口糧+肉+蛋加奶+水果+蔬菜,印度以中國1.4倍的耕地,產出農作物量上不足中國的28%!印度人均口糧一直低於中國60-64年大饑荒時期,慘不忍睹都不能用來形容印度的農業產出!!
之所以印度人還活著,是因為他們安貧樂道,活著就是受罪,死了才能進天堂是支撐這個國家還能活著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國人生活在這裡,以印度這塊土地的人口容納量,4億人就天崩地裂了。
用戶77031285765
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實際控制土地面積有310多萬平方公里的印度地理條件堪稱優越!
無論是從地形和氣候還是從區位和自然資源上來說,印度都可以說是相當優越的了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而印度優越的地理條件也讓它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儘管我們國家的許多人不承認這一點。
從地形上來說,印度主要分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這三部分。但是北部山地只佔了印度國土很小的一部分,印度大部分國土都是低海拔的平原和平均海拔1000米地勢平坦的高原。這導致印度至少三分之二的國土都可以開墾成耕地,因此儘管印度的國土面積只位居世界第七,但是可耕地面積卻比我們國家都要多。
從氣候上來說,除了少部分沙漠外印度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季風氣候高溫高雨,年平均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這樣印度的水稻等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三熟,可以說優越的氣候條件進一步增強了印度的農業發展潛力。儘管印度也存在水旱災害頻繁和夏天高溫酷熱死人等自然災害,但是如果印度改善水利建設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話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從區域位置上來說,印度領土深深的插入印度洋位於其中心位置,因此印度在控制印度洋上相比其他國家有天然的優勢。我們知道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產區波斯灣就屬於印度洋,此外世界許多國家對外貿易的海上交通線都需要經過印度洋!所以印度目前正在大力打造三航母編隊企圖利用其有利的區域位置控制印度洋,隨著印度實力的不斷強大,未來其即使不能控制印度洋也可以威脅到其他國家海上生命線的安全。
從自然資源上來說,印度煤鐵等礦產資源和棉花等農產品資源豐富在世界上位居前列,這些都為印度工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所以其經濟目前來說發展非常強勁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趨勢在將來至少能發展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一旦印度發展成為世界前三的經濟體,那麼即使它沒有成為超級大國在世界上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總之印度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它具有了發展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實際上印度依託優越的地理條件已經發展成人口超級大國了,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其人口規模很快就會超過中國位居世界第一。以印度的人口規模如果不解體的話未來成為世界大國那是肯定的,而如果能將人口優勢哪怕是部分轉化為人才優勢,那麼印度的未來將更加可期。
所以對於印度這樣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我們絕不可能輕視,實際上印度也在緩慢的清除種姓制度等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頑疾了,因此如無意外印度只會成為我們越來越強勁的對手!
執斧談史說事
印度的地理條件只能說是比較好,而不能說是非常好。印度地理條件的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
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
印度的優點是:
1,北有恆河平原,南有德干高原。印度是熱帶季氣候,雨水充沛,土地的可耕地佔比很高,所以物產豐富,食品供產充足。
2,印度南部的東高止山脈與西高止山脈為古代火山的遺存,屬於死火山。所以不但為德干高原帶來了肥沃的火山土,利於農耕,還給印度帶來了很多珍貴的有色金屬礦脈。
印度北部緊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質斷層帶。一方面喜馬拉雅冰川,滋養著富饒的恆河平原,另一方面喜馬拉雅地質斷層帶給印度帶來了豐富的礦脈。
印度的缺點:
1,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的國度,雨水充沛,但是四季差異巨大。另外印度只有北部的恆河,這一條大河,而印度南部沒有很大流域面積的河流。因此造成了印度旱季時,農業生產受影響,甚至有時還直接造成了生產生活的用水危機。
相對而言南印度的季節性缺水情況要更為嚴重些,所以印度自古以來的發展重心,始終在北方,在恆河流域!
2,印度北部恆河平原,西高東低,而且落差巨大,所以恆河水流速快、含氧量高丶自我淨化能力極強。由此也可以看出遼闊的恆河面原,實際上就是一大塊,表面較為平坦,但是坡度很大的超大斜坡。而這樣的地形不比高山峽谷地貌,是不太利於建水利工程的。
印度南部多為丘陵地帶,但是流量較大的河流並不多,能夠建些水利工程,但是形不成大型的跨地區水利工程體系。
由此可見印度雨季抗洪,旱季用水都存在一定的麻煩。而且是以目前人類的土木工程能力,難以克服的麻煩。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
印度的優勢:
1,印度的國土猶如一把三角形的刀一樣,直插印度洋中央。而印度洋是大半個世界的水運貿易通道,也是中東能源的外運重要通道。所以才有“得印度洋者,得天下。”的說法。而在掌控印度洋方面,印度有著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地理條件。
2,印度的海線很長,還兼有安達曼一尼科巴群島,具備建立臨海工業區、各類港口碼頭丶軍港的優越條件。
3,有鑑於當前國際體系轉型在即,國際局勢雲波詭譎,印度洋的重要性更顯突出,這也會極大的增加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份量和話語權。
印度的劣勢:
1,印度位於青藏高原以南,又被印度洋環繞,導致印度受到地理上的孤立。使印度與世界其他重要地區往來不便,而印度周邊小國的狀況也不太好,這就使得,不少外資不太親賴印度。例日韓資本,面對亞太市場時就會選擇投資中國或越南,面向歐美市場時就會選擇投資美歐,而不會選擇大肆投資印度。
2,隨著歐亞大陸陸路運輸、空運的效率提高,隨著俄美等國石油供應量的增加,隨著新能源的開發與普及,印度洋的交通通道和能源通道的地位也可能會下降。這也可能會對印度的政治地位造成不利的潛在影響!
總之印度的地理條件的確很好,但是缺陷也明顯。印度需要小心利用優勢,更需要揚長避短,而不能盲目樂觀。要知道南亞自古就沒有影響力超大的帝國,這不是偶然,而地理上的缺陷也應該是原因之一。
鬼影147951010
談到印度,由於其國內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太多,造成經濟發展長期對不起自身所擁有的外部條件,因而給世人一種“阿三”的錯覺。不過不得不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很多方面在亞洲都是第一流,如果該國能解決自身的問題,全力發展經濟,潛力還是非常大的,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首先,印度地形以平原與低矮高原為主。
印度雖然領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並不算是一個領土大國,不過印度地形以平原與低矮高原為主。印度北部為恆河沖積形成的恆河平原,沖積層的厚度普遍在1300米以上,土壤肥沃,適合進行農業生產。南部以低矮的德干高原為主,久經侵蝕,坡度低緩,便與耕作。雖然領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開發條件很好,耕地資源居亞洲首位,人均耕地約為中國的2倍。
其次,印度國土基本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以熱帶氣候為主。
儘管印度山區與高原面積不小,但是由於領土基本上位於北緯10度到30度之間,即使是山區也照樣擁有良好的熱量條件。氣候上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雨熱同期。雨季降水量十分豐富,旱季時節乾旱也非常嚴重,不過只要做好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歷史時期的印度一度糧食不能自給自足,不過在獨立之後,經過了土地改革、“綠色革命”、“白色革命”、“藍色革命”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如今的印度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多種農產品的產量居於世界第一。正因為如此,印度雖然領土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居然生存了13億人口,並且人口還在快速增長之中,很快就要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最後,印度地緣位置尚佳,發展條件不錯。
印度東西與弱國相鄰,競爭力明顯不如該國,北邊與中國隔喜馬拉雅山脈,雖然存在一些領土上的爭議,但是總體上還是合作大於競爭,南邊面向印度洋,周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總的來說,印度的地緣位置還是非常不錯的。與此同時,作為英聯邦的重要成員之一,印度與成員國在資源、市場、人才、貿易等方面的發展條件都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了,印度雖然地理條件還可以,不過自身的各種問題也是非常多的,諸如歷史遺留的種姓制度讓印度至今還保存著森嚴的等級制度,使得印度社會矛盾尖銳。宗教矛盾、兩極分化等問題也對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阻力。人口的過快增長成為印度社會發展的一把雙刃劍,既為印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負擔。總的來說,這個國家如果妥善的解決各方面的弊病,努力發展經濟,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徽南城意
地理位置有多好,這麼說吧。要是印度有中國的現在的國力。印度早就可以挑戰美國的地位了。w
印度的南亞霸主地位
沒錯,就是南亞霸主地位。是不是覺得可笑。以往我們說霸權什麼的。都是像美國這樣。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十幾個航母打擊群的國家。阿三哥怎麼配的上霸權,霸主這些字眼。
但事實上阿三哥確實是。看看阿三哥的舉動。吞併錫金,肢解巴基斯坦。控制尼泊爾、孟加拉、不丹的經濟政治和外交。前幾年還出兵干涉了斯里蘭卡的總統選舉。
霸氣吧,想不到印度這麼厲害吧。中國現在的國力都沒阿三哥那麼能槓。妥妥的縮小版美帝啊。南亞國家阿三哥控制了影響了至少一半了。
搞笑吧。就阿三哥的軍力,連國內的獨立勢力都打了幾十年。幾千人得民兵組織就讓他們焦頭爛額。怎麼可能有這麼厲害的政治影響力。這不得不歸功於印度的地理位置了。次南亞大陸上都是小國弱國。空有人口基數。唯一的軍事大國中國,卻隔著一個青藏高原。
世界大國們都離的遠。但偏偏印度洋又是歐洲跟東亞的航運中心。想想英阿馬島戰爭。小小的阿根廷軍隊幹沉了6艘軍艦,擊傷了11艘護衛艦,4艘驅逐艦,2艘登陸艦,1艘掃雷艦。印度在在弱也不是阿根廷能比的。如果打輸了。印度完全可以掐斷航線,用比要求全世界幫印度說話來和談。
這才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環球小新666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也是處於世界前列。
以上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顏色越深越適宜居住。
印度的絕大部分領土都處於綠色範圍內,是非常適宜居住的,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其他的實際控制區),平原約佔40%,山地佔25%,高原佔33%,但是山地和高原海拔較低,印度整體地勢平緩,交通便利。
印度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衝擊土和熱帶黑土,土地肥沃,適宜耕種,全年都可以進行農業生產,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有力地保障了印度的糧食供應。
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度位置同樣優越,印度位於中東與東亞之間,南方是印度洋,西方不遠就是阿拉伯海,向西就是波斯灣,世界最重要的海灣,承擔了全世界60%以上的石油供給,再向西則是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
印度以東則是中南半島,是歐洲、中東通往東亞的重要海上交通線。擁有出海口,交通便利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比如西班牙帝國,“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日不落帝國”英國,全都是依靠大海,內陸國想要獲得快速發展還是很不容易的。
地理條件畢竟只是外部因素,關鍵還是印度自己的制度,印度種姓制度和教育水平低下是制約印度發展的關鍵。
視野新觀
一般一般,印度阿三
印度是南亞的霸主,在國際論壇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印度人傻有錢,在國際武器市場上是個十足的地主老財,所以無論是歐美還是中俄其實都會賣他一點面子,畢竟誰和錢財有仇?同時印度擁有核武器,估計是中美英法蘇之外擁有最多核武器的國家,核武器對於國家綜合勢力的加強還是很大幅度的
那麼印度哪裡來的這麼多錢搞武器呢?這是因為印度的地理條件確實不錯,適合工農業的發展
印度本土大概的經緯度座標是北緯8°24′~37°36′以及東經68°7′~97°25′之間,東西南三面環海,北方是高原,因此印度其實是標準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清楚,冷季1~2月,夏季3~5月,西南季風旱季6~9月,東北季風10~12月。北方最低氣溫為150攝氏度,南邊最高氣溫為27攝氏度,全年無霜凍。農作物可以全年成長,因此農業產值極高。再說印度三面環海,又處於東亞和西歐之間,適合發展加工製造業,因此還是很不錯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擁有國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整個南亞大陸面積為360萬平方公里),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再說印度地理條件,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好壞主要看幾個方面:一地形,就是看周圍是否是山地、草原、還是沙漠;二氣候,是否適合人類生存;三、資源,比如農業上是否有足夠的土地來養活那麼多人,礦產資源是否豐富等等;四、外部威脅,是不是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入侵。
地形
印度位於南亞半島,北臨喜馬拉雅山脈;南至印度洋,西接巴基斯塔,東與緬甸相交。北部由於喜馬拉雅山,因此北部多是山地(北部山脈地區),從阿拉伯海直到孟加拉灣,在北部包圍著次大陸;中部是恆河平原,從德里東南部沿恆河流域向東直到緬甸邊境;南部是德干高原以丘陵為主的德干高原為其主體,向南深入印度洋,西部沙漠,位於北印度平原與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之間。平原面積佔40%,山地佔25%,高原佔30%。印度的山地高原基本都不超過1000米,因此低矮平緩是印度山地高原的特徵,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非常有利。
氣候
印度由於全境基本都是熱帶季風氣候,因此相對比較炎熱,全年分為雨季(6-10月)、旱季(3-5月)、涼季(11月-次年2月)。由於地形差異,各地氣溫差異很大,冬季北部山區氣溫低至2度左右;中部地區可達到15度左右;南部高原20多度。夏季從3月份開始,雨水較少,天氣乾燥悶熱,大部分地區氣溫可高達40℃以上,恆河流域中部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區高達49℃,西南沿海平原在29℃~32℃之間。 印度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
資源
農業方面,由於印度恆河平原以及低矮高原的特點導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之一,可耕地面積約有1.6億公頃,佔全世界可耕地面積的10%,也是亞洲可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印度大部地方都是全年無霜,因此農作物一年四季都能生長。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印度主要資源可採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云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
外部威脅
印度歷史上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促成他的統一是由於大英帝國的衰落。就目前而言在 周邊地區其外部威脅可以說還是比較少的。北部就是我們中國,一方面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雖然有領土上的糾紛,但中國奉行和平方式解決,另一方面地理上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某方面也阻擋了一些威脅的存在。西面就是巴基斯塔,這是目前印度存在的明顯的威脅,但是由於巴基斯塔實力有限,要是沒有外部援助根本就不能和印度相抗衡;南部是印度洋,戰略空間巨大還能扼住中東石油線;東面就是緬甸和孟加拉國,實力比巴基斯坦還弱。因此印度在南亞大陸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周圍基本沒有和他想抗衡的。只要他不想欺負南亞其他小國,其他小國根本就威脅不到他。
綜上來看,印度的地理條件其實是很不錯的,一個國土面積也大,近300多萬平方公里,降雨量充沛,農業大國,可耕地面積最大,礦產資源豐富,又是南亞軍事大國,在南亞沒有能威脅他的國家,只要安安心心搞經濟,解決種族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信印度也能成為南亞的一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