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再行登基大典,不在故宫而是在伪满洲,这场面太寒酸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在位三十四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带着无尽的遗憾在中南海瀛台病逝,享年38岁。同日一个年仅3岁的男孩即将走上历史舞台,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命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同时让其长子溥仪入宫,“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之祧。”图右坐着的小孩就是即将登基爱新觉罗·溥仪,亦是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作为晚清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一生命运可谓多舛,即位之初大清王朝就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最终在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随即下《罪己诏》已告天下,但面对革命军的压力,清廷还是选择优待条件让仅在位三年溥仪退位。图为复辟后的爱新觉罗·溥仪,年仅12岁的溥仪正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一副君临天下的姿态。

当时,溥仪虽然宣布退位,但由于优待条件规定他依然能暂居宫中,对内仍然用皇帝尊号,史称“逊清小朝廷”。正是如此,溥仪从小就把“恢复祖业”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在经过帝师们教授后,溥仪的脑子里更是装满了“效法康乾”“光复旧物”“还政于清”等梦想。图为复辟后的溥仪,在御花园天一门前。


终于在民国六年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借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随即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一次坐上龙椅。不过此次溥仪登基只存在12天,便黯然下台。图为时隔17年后,末代皇帝溥仪再行登基大典,不在故宫而是在伪满洲。

民国二十三年3月1日,末代皇帝溥仪第三次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国号“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元“康德”。“康德”是康熙和清德宗光绪的缩称,意在纪念并寄托了祗承清朝基业之愿。图为溥仪于早上8点由执政府出发,前往“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

作为一位襁褓之中初登皇位,少年复位,中年再继位的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生于乱世的他,已不再有中国历代皇帝的尊严和威信,代之而来的是傀儡般帝王生活的屈辱和不幸。但对于再行登基大典溥仪却是非常热衷,或许是因为在古代登基典礼是帝王独有的展示自己“君临天下”的气势,以示万象一新。图为末代皇帝溥仪再行登基大典的皇家车队,车队两旁竟无民众前来祝贺围观。


溥仪曾经两次登基,也两次退位,大清的皇位对于他来说,似乎没有君临天下的气魄,也没有一统江山的豪迈,有的只是年幼时在惶恐中度日的那种无奈。而此时,在这个距离北京紫禁城两千里之外的"新皇宫",溥仪相信自己已经迎来了人生当中最好的一个机会,此刻他唯一想到的就是"不能愧对列祖列宗",但这个梦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步伐而迅速破灭了。图为身穿龙袍的溥仪走向杏花村祭天“天坛”,身边也只有几个满清遗老遗少追随。

图为溥仪第三次举行登基大典时的祭天“天坛”。通过照片我们很明显能看出溥仪此次祭天的“天坛”就是临时装点的土堆,与古代宏大的登基大典相比,这场面着实有点太寒酸!

作为日本人扶持的傀儡皇帝,溥仪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日本人控制,除了祭天时溥仪穿了一会龙袍外,其他登基大典上日本人严禁溥仪穿龙袍,只能穿关东军给他定制的伪满洲国三军大元帅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见到末代皇帝溥仪第三次再行登基大典的老照片多是穿元帅服。

但就是这样,溥仪对这次登基大典还是满怀期待,他曾盛情邀请驻长春的各国领事参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遭到了大家一致拒绝。图为登基大典完成后,溥仪任命各路军事将领,简易的梯台很是有点寒酸。

图为登基大礼殿的内部,象征皇家威严的龙椅也被“沙发椅”所取代。

日本帝国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实际上只是借助他统治和和侵略中国。可以说溥仪始终都没有真正感受到权力的滋味,自始至终都是日本人的傀儡。日本战败后,溥仪又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空降逮捕,随后被带到苏联拘禁。图为末代皇帝溥仪再行登基大典上吹号的士兵。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既亲历了晚清的败亡、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亦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新中国的自强崛起。最终溥仪在半生漂浮不定后,幸赖新中国的成立,他才结束漂泊的生活并成为新中国一名合格的公民。图为溥仪登基大典手持长矛的礼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