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的最新概況

汾陽市位於晉中盆地,西靠呂梁山,東臨汾河水,距太原96公里,現轄9鎮2鄉5個街道,262個行政村,38個社區,國土面積1179平方公里,總人口42.58萬人。轄基層黨組織960個,黨員18278名。汾陽是歷史名城、革命老區、文化大市、品牌之鄉和區域中心。

歷史名城。自春秋初葉(公元前594年)置瓜衍縣始,歷經戰國之茲氏、西晉之隰城、唐朝之西河、明清之汾州,至今已有2600餘年歷史,期間設郡、州、府治長達1690年。民國元年廢府存縣。1951年撤汾陽專區,縣隸屬榆次專區(1958年更名為晉中專區)。1971年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1996年撤縣設市。因地處要衝,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漢之末,曹操分匈奴左部萬餘人落於此;中唐之際,郭子儀在此建功立業,受封汾陽郡王;之後,宋金又置汾陽軍於此,走出一代名將狄青。明萬曆23年,設汾州府。

革命老區。1925年,創建了呂梁第一個黨組織——汾陽特別支部;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率部撤至汾陽,成立了汾陽軍校,“9.18”事變後開設了以反蔣抗日為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課;1931年,建立了北方第一支紅軍——紅軍晉西遊擊隊; 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鄧小平等先後來過汾陽,羅榮桓親率八路軍115師343旅在薛公嶺連續三次伏擊日軍,阻止了日軍西渡黃河。湧現出抗日英雄蔣三,成為電影《撲不滅的火焰》原型。

文化大市。境內有杏花村等三處新石器遺址,有全國最高古塔“文峰塔”、全國第二大懸塑珍品金代建築太符觀、杏花村汾酒作坊和北榆苑五嶽廟等百餘處文化古蹟。曾孕育出唐代律詩鼻祖宋之問,明代數學巨匠王文素,當代中國油畫之父衛天霖,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冀朝鑄,著名藝術家馬玉樓、田桂蘭,導演賈樟柯等傑出人物。著名作家馬烽、孫謙等長期生活於此,寫下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作品。汾陽科教事業在全省縣市一級屈指可數,市區現有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山西省汾陽醫院(三甲)、呂梁學院汾陽師範分校、呂梁煤炭工業學校等省、呂梁市駐汾科教單位。汾陽民主黨派有6個(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民革、九三學社),共計359名黨員(盟員),在呂梁最多。宗教文化歷史久遠,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均有固定活動場所。天主教呂梁教區主教霍成現任省政協常委、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省天主教愛國會主任、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主任。醫科大汾陽學院前身高護學校為美國人1923年創辦。汾陽醫院、汾陽中學前身為基督教會所辦,其中汾陽中學首任校長為美國第二任駐華大使恆安石之父恆慕義。

品牌之鄉。自古商旅往來,貿易發達,明清時汾商曾為晉商勁旅,商號遍及國內外,遠至莫斯科。上世紀20年代,崑崙火柴公司(1953年遷並至平遙火柴廠)規模全省最大。發展至90年代初,已形成門類齊全的輕、重工業體系,產品有10項獲“國優”稱號,有57種獲“省部優”稱號。特別是境內山、丘、川各佔三分之一的獨特地貌,造就了馳名中外的汾陽特產,汾酒、竹葉青酒、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聞名於世、遠銷海外,汾陽也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成為聞名全國的“汾州核桃之鄉”、“汾州小米之鄉”,杏花村被譽為“中華名酒第一村”。

區域中心。地理區位優勢明顯,連接呂梁、晉中、臨汾,自古為“秦晉旱碼頭”。 境內307國道、340省道、汾介公路、汾屯公路、汾平高速連接線縱橫交錯,夏汾高速、汾柳高速與汾平高速相互交匯,孝柳鐵路與太中銀鐵路南北貫通,成為現代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發展新區。

榮譽眾多。汾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成就輝煌。先後榮獲全國特教先進市、婦女兒童工作先進市、體育先進市和全省黨建先進市、文化先進市、德育示範先進市、雙擁模範市。汾陽市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先後榮獲全省打團掃惡先進市、綜合治理先進市和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市。汾陽市綠化工程、質量管理等項工作成績斐然,先後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食品強市、省級衛生城市等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