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彩照:殘破的八達嶺長城,多處坍塌


民國初年八達嶺長城照片。這一組彩色老照片拍攝於1912年-1913年,記錄了八達嶺長城的面貌,是法國攝影師帕塞特的作品。帕塞特在中國拍攝的作品,是法國銀行家阿爾伯特·卡恩資助的“地球檔案”計劃的一部分。

殘破的八達嶺長城,有坍塌痕跡。我們對八達嶺長城並不陌生,很多網友都去遊覽、攀登過。從照片中所見,100多年前的八達嶺長城殘破不堪、年久失修,看上去還不如現在規整、壯觀。

八達嶺長城的出入口。八達嶺長城史稱天下九塞之一,地勢險峻,在海拔1000左右的軍都山上蜿蜒延伸。它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明長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現在,這裡既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荒涼的八達嶺長城殘跡。八達嶺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越過長城往北可達延慶、赤城、蒙古,往西可達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往東可達永寧、四海,往南可達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四通八達。這就顯出其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的重要性。

人跡罕至的八達嶺長城。考古研究表明,八達嶺一帶早在戰國時期就築有長城,至今仍見殘牆、墩臺遺存。1500年前,北魏拓跋氏也曾在此修築長城。到了明朝,朱元璋為了防範大漠勢力南侵,命令在北方築關制塞。

穿過長城的一條崎嶇山路。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八達嶺長城形成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

殘破的八達嶺長城。京劇《三疑計》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八達嶺的歷史故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東征,過黃河、過山西,兵臨雄關八達嶺,在此久攻不下止步不前。有當地老者向他獻計,他轉而奔襲長城,守將唐英中計離關,李自成趁隙破關直入,直逼北京城。

沿山勢曲折蜿蜒的八達嶺長城。那個年代,對長城既沒有維修保護,也沒有發展旅遊的觀念。

八達嶺風光。從照片來看,長城兩邊都是荒山,植被較少,不像現在這樣被植被覆蓋著。

從長城下穿過的小路。清朝時期,蒙古與滿族結盟,實現了大一統,來自北方的威脅解除,那麼長城作為軍事屏障的功能弱化。康熙帝巡幸塞外時提到:“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可見,清廷是藉助蒙古來守衛北部邊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