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纠出一个大学生,14岁儿子考出611分

2008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安徽省一位14岁的考生考出了611分的好成绩,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很多人对他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出“神童”感到非常好奇,孩子的父亲却说:“这一切都是从‘错误’开始,并巧妙地利用‘错误’实现的……”

纠错纠出一个大学生,14岁儿子考出611分


纠错纠出一个大学生,14岁儿子考出611分

2008年6月24日,孙涛正在家玩网络游戏,同学兴冲冲地告诉他高考成绩可以查到了。当孙涛查出自己获得611分的高分时,刚满14岁的他一点儿也没有高兴的样子:“才611分?唉,要不是我粗心,还可以多考几十分。看来爸爸的‘纠错教育法’我还没有真正学到家,他还没把我的错误纠完啊!”同学们的父母则围着孙涛的爸爸请教什么是“纠错教育法”。

错入小学,发现孩子很聪明

1994年2月,孙涛出生在安徽省泗县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他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政治老师。由于父母的工作都很忙,所以在孙涛还不会说话时,父母为了能安心批改学生作业,就鼓励儿子看动画片,并找一些漫画作品给他看,以吸引他的注意。没想到每当看这些东西时,小孙涛就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全神贯注,一两个小时也一动不动,直到看完。孙涛稍大一些后,父母又让他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并给他买来很多少儿读物,加上整个家庭都在那种学习的气氛中,所以小孙涛很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

在小孙涛刚满3岁时,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幼儿园。幼儿园孩子主要的任务是玩耍,而小孙涛已经爱上了读书,所以他跟那些孩子很不合群,甚至经常会受到别的孩子欺负。爸爸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于是他跟孙妈妈商量说:“我看不如把孩子直接送进小学。”妈妈说:“可是,孩子太小,这么小就让他接触小学知识,他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再说,儿子才3岁,进小学也没人要啊!”爸爸耐心分析道:“孩子现在已经爱上了学习,跟很多同龄孩子玩不到一块儿,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看我们如何引导。如果说,我们让他提前读书,使他无法融入同龄孩子的做法是错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将错就错’,让他接触小学知识。附近一所小学校长是我的朋友,我去找找他,如果他愿意接收孩子,孩子有地方玩了,又能顺便学点知识,我们也放心。”

爸爸去找了那位小学校长后,校长表示可以接收孙涛。但因为孙涛年龄太小,他担心孩子会拖班里成绩的后腿,所以只能当旁听生,不能当注册生。

没0想到孙涛特别好学,每当老师讲课时,他都能好奇地睁大眼睛盯着老师看,仔细听,搞不懂的,他还会像模像样地去问老师。当时孙爸爸并不想指望儿子在小学能学到什么,只是想让他顺便学点东西,不影响自己和妻子的工作就行了。没想到上完一年级后,小孙涛坚持一定要跟同学们一起升入二年级。孙爸爸心想:反正孩子还小,又是旁听生,就让他跟着同学们一起升级吧,大不了到了入学年龄后再从一年级开始重新读。虽然孙涛跟着同学们升级,但他没有参加过他们的考试。

孙涛6岁那年,在同龄的孩子还没有正式入学时,他已经升到了小学三年级。那年期终考试时,从来没有参加过考试的他第一次坚持要参加考试。经不住他再三央求,老师顺便给了他一张试卷。没想到,他的每门功课成绩都在95分以上,名列班级第6名。孙涛的班主任找到孙爸爸,建议让孙涛当注册生,正式接着读小学四年级。

这事可让孙涛的父母头疼了,当教师的他们知道孩子读书最好按部就班,不要拔苗助长。但事情已经这样了,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就跟孩子商量,想让他回到一年级从头读。没想到小孙涛说:“我已经读完三年级了,又不是跟不上,为什么要从头读?”他死活也不愿意。

妈妈责怪爸爸说:“都怪你,当初为了省事,那么早就让儿子接触书本,这下可好,万一儿子被煮成了‘夹生饭’,我看你怎么办!”孙爸爸也感到有些头疼,但他想了想还是说:“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看来也只能继续将错就错了。我看儿子跟着读小学并不感到吃力,不如就让他读下去,将来实在跟不上了再想办法留级。”

妈妈一想,也只能这样了,只好叹了一口气答应了。就这样,小孙涛6岁就升入了小学四年级,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他的成绩却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纠错纠出一个大学生,14岁儿子考出611分

见错必纠,错的反面是正确

从小学到初中,小孙涛的学习一直非常顺利。当然,考虑到儿子的年龄太小,爸爸和妈妈没事时也会辅导一下他的学习。

不料小孙涛非常要强,每当父母要辅导他时,他总是说这道题我会做,那道题我也会做。爸爸一看,儿子傲气十足,虽然自信对孩子学习有好处,但也容易养成他骄傲自大和不虚心的坏毛病,怎样才能让他虚心接受自己的教导呢?

一天,爸爸在检查儿子作业时,发现有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儿子却做错了。他问儿子:“涛涛,这是怎么回事?”孙涛满不在乎地说:“这道题我会做,只是当时我大意了。”爸爸紧抓不放,接着问:“你会做怎么会出错?事实证明你并没有做好,如果是在重要的考试时你也出这样的错怎么办?这说明你对这类题型还没有真正吃透。”见有把柄被老爸抓住了,小孙涛这才没话可说,表示自己以后一定会注意。

不料爸爸还是不依不饶,说:“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如果现在不把基础打好,在以后的考试中就难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实在不行的话,就让你留一级。”听说爸爸想让自己留级,小孙涛不干了,说:“我把它多做几遍,真正搞懂还不行吗?”

其实,爸爸说让他留级,只是想吓吓他的。因为别看儿子年龄在年级里一直最小,但成绩却一直排在全年级600多名学生的前20名左右,爸爸只是想用这种方法给儿子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爸爸让儿子把那道错题用大字抄在纸上并贴在床头,然后和儿子一起总结出错的原因,同时启发儿子还能不能找到新的解题方法。没想到这样一来,小孙涛对那种题型很快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以后在同类题目上再也没有出过错。

爸爸一看,这个办法不错,他心想:儿子很“狂”,除了老师的话,有时候连自己这个父亲的话也听不进去,可能是他比较早熟,提前进入青春叛逆期了,不能跟他来硬的。不过,任何题目都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正确的当然不需要多管,如果紧紧抓住儿子的错误,让他心服口服,然后把他所有错误都纠正过来,剩下的不都是正确了吗?错误越少,正确就越多啊!

从那以后,爸爸就开始专门在儿子的作业中找错,发现错误就绝不放过。只要发现错误,他就要求儿子把错题抄下来贴在床头和书桌前,然后反复做同类题目,直到真正搞懂。结果还没到中考,小孙涛的床头和书桌前就贴满了各种曾经出过错的题目,很快就贴不下了。不过,由于在爸爸的帮助下不断纠错,小孙涛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出错越来越少,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

然而小孙涛却有些不理解爸爸。在他读初二那年,有一次,孙涛的一道数学题并没有做错,但爸爸认为他没有用最简捷的办法去解答,结果也算他没做对,要求儿子把那道题抄写下来贴在书桌前。小孙涛不乐意了,他说:“老爸,你是不是不相信我?连老师都认为我这道题做对了,为什么你偏偏说错?”

爸爸觉得儿子的逆反性格又在作怪了。但他并没有跟儿子来硬的,而是跟儿子讲道理说:“没错的题目不等于最正确,会做题不等于把题目真正吃透。尤其是数学,很多题目都有多种解法,只有最简捷的解法才是最正确的,所以你找到了最简捷的解法,才能算你真正掌握了。特别是当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之后,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提高,不能仅以简单的正确和错误来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最好。”他给儿子讲了个故事:“如果一个人去打老鼠,却不小心把茶杯也打烂了,你说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然,他主观上并没有错,但只有把老鼠打死的同时,又没有伤到任何东西才是最正确的。”小孙涛这才点了点头。

这件事之后,爸爸也在反思:过去我一心用纠错的办法帮儿子进步,当时儿子还小,这种专门找错的方法效果的确是不错的。但现在儿子大了,我总是一味地纠儿子的错,会不会让他觉得我看不到他的亮点,打击他的信心?想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个寒战。从那以后,爸爸开始完善自己的做法,注意在纠错的同时,也表扬他的进步,称赞他的正确,同时还让学习气氛轻松幽默一些,特别是不能打击儿子的自信心。

在小孙涛参加中考前,学校出了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们做。有一次老师出了30道题,由于孙涛粗心大意,再加上有些题目没有接触过,竟然一下子错了4道。爸爸有些担心,但他非但没有责备儿子,反倒用特别轻松的方式跟儿子一起去找原因。他先给儿子讲了个小故事:“儿子,你知道吗,在古时候,汉字中,‘大’是‘爽’的爸爸。有一次,‘大’在学校看到了‘爽’,‘大’吃惊地说:‘孩子,几天不见,你一定是又粗心了吧,一共才几道题,你就错了四道!’”

孙涛知道老爸是在说自己,但因为爸爸是用这种方式说的,他一点儿也没生气,反倒笑得东倒西歪。结果在那种轻松的气氛中,经爸爸的指点,他很快就把那几道题真正搞懂了,并主动抄下来贴在了墙上,没事时就看几眼。

小孙涛参加中考时,才刚刚11岁,是当年全县几万名参加中考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但由于爸爸的“纠错教育法”让他在不断纠错中进步,结果他却取得了全县第23名的好成绩。考虑到儿子的年龄太小,不能离家太远,父母经过商量,谢绝了市名校的免费招生,而是就近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泗县一中。

读高中后,父母继续用这种“纠错”教育法帮助儿子,很快,小孙涛的床头和书桌前就贴不下错题了。爸爸干脆亲手为儿子准备了整整10个大练习簿,分为数、理、化、英语等,然后在每个练习簿上都亲手写上“错题集”三个大字。他对孙涛说:“儿子,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总结经验教训。希望你这辈子都能有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是发现错误就把它记下来,并一一纠正过来。什么时候你把这10本‘错题集’写满了自己的错误,你可能就成功了!”

毕竟孙涛年龄还很小,他也很贪玩,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爸爸认为,孩子贪玩是天性,强行禁止只能适得其反,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是堵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于是当儿子想玩游戏时,爸爸就说:“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如果完成了,可以玩一会儿。不过,我也想跟你一块玩,但我的学生作业还没批完,我们等一会儿再玩好吗?”爸爸陪自己玩游戏,孙涛当然乐意了,于是他一鼓作气地把作业做完。往往这个时候老爸的学生作业也批完了,于是父子俩首先约定好玩多长时间,有时一起组队玩,有时干脆玩两人对抗。时间一长,什么超级玛丽、泡泡堂,还有各种枪战游戏他都无不精通。而往往到了约定时间,老爸就会提醒他说:“儿子,时间到了,怎么办?”渐渐地,小孙涛就养成了习惯,到了约定时间就立即关掉电脑,然后拉着老爸帮自己纠错。

除此之外,因为父母是语文和政治老师,家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父母也鼓励儿子适当读些课外书。这样一来,玩游戏和读课外书,实际上成了小孙涛的一种休闲,不光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反而减轻了他的疲劳,提高了学习效率。

纠错纠出一个大学生,14岁儿子考出611分

参加高考,纠错纠出高材生

2008年春节后,眼看着儿子就要参加高考了,老爸给儿子准备的10本“纠错集”也基本上记满了。父母的心里没底,因为儿子毕竟刚刚才14岁,很多同龄的孩子都还在读初中呢!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纠错教育法”到底效果如何,因为只有高考才是最好的检验啊!

一天,老爸跟小孙涛一边玩游戏一边聊天。爸爸问:“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你是怎么打算的?”孙涛说:“高考就考呗,要打算什么?”爸爸说:“万一你考不上怎么办?”没想到小孙涛说:“怎么会考不上呢?有老爸你帮我纠了那么多错,如果我还考不好,岂不就不可救药了?”老爸说:“我是担心你会有压力。你还小,不要把高考当回事,我们这次只当是试试看,万一考不好我们明年接着考。”孙涛却说:“老爸,过去一直是你给我纠错,这次我要给你纠个错了。你儿子还没有高考,你怎么就泄气了?如果连必胜的信心都没有,能考好吗?再说,要考就要好好考,怎么能‘试试看’呢?你应该鼓励儿子去好好拼啊!”

爸爸一下子脸红了,他不得不承认,儿子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小不点了,他长大了,连忙向儿子道歉,说儿子说得对。然后他转而问儿子如果考上了有什么打算,愿不愿意去上清华、北大或中科大的少年班。小孙涛说:“我不想上什么少年班,也不相信什么神童,因为我知道不管是谁,好的学习成绩一定是在老师、家长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才得到的。我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去读我喜欢的专业,至于清华北大,那要看有没有我喜欢的专业。”

知道儿子的这个志向后,妈妈又担心了起来:儿子从小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如果儿子考上了大学,他的生活能自理吗?她甚至想到了自己去大学陪读。爸爸也有些担心,但他认为,儿子能把学习搞好,说明他思想的独立性很强,只要父母放手让他去锻炼,他也一定能学会自理的,父母不可能陪儿子一辈子,所以不能去陪读。

爸爸跟孙涛商量这事时,他说:“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们千万不要去陪读,不然的话我一点儿面子都没有,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你们就放心吧,从现在开始,我就为上大学作准备,我要从洗衣、洗袜开始,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孙涛说到做到,从春节后直到现在,他一直坚持自己洗自己的衣物,也知道帮助妈妈做家务了。

2008年6月初,小孙涛以特别轻松和自信的心态参加了高考,成为全县年龄最小的考生,却考出了611分的好成绩,高出安徽省重点线整整48分。这个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或北大,何况他年龄那么小。但正因为父母担心孩子年龄小,不能离家太远,就建议儿子填报了全国重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然后让孙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2008年7月28日,笔者采访孙涛时,他正在练习钢笔字。他告诉笔者,今年高考,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目前正在恶补英语。谈到上大学后的打算时,他说:“上了大学后我会继续好好学习,特别是没有爸爸帮我纠错了,我自己要学会自觉纠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是的,孙涛目前的成功只是暂时的,但父母教给他的不断纠错、在纠错中进步的好习惯,一定会让他受用终身。

专家点评:

董丽燕(高级家教指导师)

孙涛父母的“纠错法”是值得家长、学生和教师借鉴的学习方法。

其一强根。经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及复习,对于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再做习题或考试测验,往往对的多,错的少。而这些少量的“错”正是孩子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如果找不到或忽略了这些薄弱环节,就像是高楼大厦下面的一块块带孔的坏砖在不断地累积,大厦的根基就会千疮百孔。“纠错法”直击孩子学习的疮孔,及时发现,及时加固,使大厦的根基稳固,无懈可击,学习成绩自然错不了。

其二减负。许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盲目采用“加法”,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做各种习题集,以为多做肯定有益。岂不知孩子机械用脑过度,带来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下降。而孙涛的父母巧妙运用纠错的“减法”,引导孩子通过找错筛出学习漏洞,让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纠错补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其三增能。孙涛的父母在“纠错”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不仅仅要“会”,还要想一想、找一找解决这个难题的多种方法、什么方法最简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创造性思维成果带来的喜悦,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高效学习策略,产生了探究学习的欲望,形成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能力。

“纠错法”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必须伴之相应的教育策略,否则会由于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忽视了优点而挫伤孩子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孙涛的父母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鼓励孩子在先,纠错在后。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各有千秋,只可借鉴而不可盲目效法。如果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也把自己三岁的孩子送进学校,那就是舍本逐末的东施效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