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剛推“印太戰略”,小弟就衝在最前:日本印度變為“準盟友”

根據日本媒體11月8日的報道,為給預定於12月在印度舉行的安倍與莫迪會談做準備,日本與印度將於近期舉行兩國外交和防衛部門負責人之間的“2+2”會談,並就簽署《軍需相互支援協定》初步達成一致。如果該目標得以實現,那麼印度與日本的戰略關係將升級到“準盟友”的地位。

美國剛推“印太戰略”,小弟就衝在最前:日本印度變為“準盟友”

安倍晉三與莫迪

所謂《軍需相互支援協定》,簡單地說就是允許日本與簽約國之間共享武器彈藥的一個軍事後勤協定,雖然看上去僅僅只是一個“後勤”協定,但由於涉及到軍事資源互享的問題,非足夠“親密”的國家才會簽署,截至目前為止,與日本簽訂了該協議的僅有美、英、法、加、澳這五個國家,而如果再算上擁有2+2會談機制的,則還要去掉加拿大。

之前美國新任防長剛剛確認將出訪亞洲四國,推廣“印太戰略”。日本此刻對印度拋出橄欖枝,可見對美國是言聽計從。而對比周邊國家也可以發現,即使是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也沒有簽署類似協定,也顯示了印度在日本心中的份量。

很多人對日本與印度之間交集的印象,大部分還停留在二戰期間日本人瘋狂進攻駐印英軍,然後我國派遣遠征軍協助英國人防衛印度的階段,但出乎各位想象的是,作為日本人的攻擊對象之一,印度人其實並不怪罪發動這場戰爭的日本人,反而非常感激日本人發動了這場戰爭。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當時的印度依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對於渴望爭取民族獨立,但自身實力又不足以挑戰駐印英軍的印度革命者而言,日本人打擊遠東英軍的行為無疑是最好的雪中送炭。

1942年10月,前國大黨領導人、著名獨立運動家、被當今印度視為與甘地、尼赫魯齊名的國家偉人的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甚至乾脆直接與日本人接上了頭,組建了一支叫做“印度國民軍”的雜牌軍協助日本軍隊在緬甸戰場打擊英軍。

美國剛推“印太戰略”,小弟就衝在最前:日本印度變為“準盟友”

參加“大東亞會議”的錢德拉·鮑斯(最右者)

雖然這場“歡迎太君侵略自己”的鬧劇最終以失敗收場,但“日本人是幫助自己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的思維就此奠定印度與日本戰後關係的基礎。到1952年,印度就迅速與日本簽署合約,主動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款,全面恢復兩國關係。到1986年,日本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援助國,2006年兩國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所以如今要繼續簽訂《軍需相互支援協定》,早已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除了這些歷史因素,一些現實情況也是日本與印度在當下必須加快鞏固雙邊關係的催化器。

首先經濟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日本一方面極度依賴中國提供的廉價工業品,另一方面自身的高端製造業也極度依賴中國市場,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十分危險的。而如果能拉攏與我國定位高度重疊的印度,將印度當做備胎來培養,不僅日本製造業的過剩產能可以在印度市場迎來第二個春天,培養起來的印度製造業也能對中國構成競爭,從而降低日本過於依賴我國的風險。

印度與中巴的競爭之心早已有之,如果能從日本那裡搞到急需的技術和資金,加快自身產業發展與升級的步伐,自然是求之不得。

美國剛推“印太戰略”,小弟就衝在最前:日本印度變為“準盟友”

印度製造需要日本的助力

其次在地緣政治上,由於相距遙遠,印度與日本不會產生任何政治矛盾,而兩國又恰恰都把夾在中間的中國當做競爭對手,於是兩國會產生互相幫對方拉中國仇恨的想法也就變得不那麼奇怪了。

軍事上,日本積極摻和南海等地區事務,而印度人對此也頗感興趣,再加上兩國都希望提高自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等因素,印度和日本這兩個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卻能夠達成足夠的共識,簽訂從戰略關係確定到軍事後勤保障共享的一系列合作協定,也算是當下國際政治一大奇特景象。

美國剛推“印太戰略”,小弟就衝在最前:日本印度變為“準盟友”

在南海軍演的日本海自艦艇

這種基於相互利用的“同盟”關係能為兩國的未來帶來多大好處?其實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但既然作為當事人的印度和日本都不願談及此事,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又何必點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