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代替「培养」——中国家庭教育一个深重却又被忽略的问题


一个哥们和我吐槽,孩子懒散、自我、学习能力差,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除了玩手机没别的爱好,甚至现在有点心术不正。

这种吐槽我见得多了,于是习惯性地给他“指点”: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你在玩手机却逼孩子好好读书,你去打麻将却要孩子培养高雅爱好,你工作不努力……

停停停!

我还没说完,他就喊停了,说: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并不是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我就是要给他树立榜样,而且我也是这么做的。

他接着说:

他做作业的时候我也拿本书在他旁边看。他看的是要考试的内容,我的是《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教程。我还和这个小兔崽子打赌,说老爸和你一样也考试,我这个考试要学十几门课程,比你难多了。如果我没考过,那我认罚100元,任你支配;你要是没考到80分,也罚100元零花钱。为了鼓励你,如果你考过80分,奖励你100元零花钱。

他一开始可高兴了,觉得自己稳赚不赔。结果越临近考试越沮丧,再后来我发现这小子居然开始使坏心眼。

我问:

什么坏心眼?

他说:

我不是在他旁边嘛,他有不会的题就问我,我来给他解答。之前都好好的,讲到他懂就行了。后面我发现他根本不是题目不会来问我问题,而是为了故意干扰我,让我生气看不下去书。有的题他明明是会的去却假装不会,一副勤奋好学的装模作样,这小子没意识到有的东西既然能问出来就说明另一个知识点已经懂了,下一个问题他却问这个知识点,这叫“懂装不懂”。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他就是为着那100元去的。自己考试无望,就打起了拖我下水的主意,最差可以用我被罚的那100来抵消他被罚。想到这小子竟然把心思动在这些歪门邪道上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使用」代替「培养」——中国家庭教育一个深重却又被忽略的问题

我看着他额头上突突跳动的青筋,无不作死地说:

这还不是因为你的错!

他像外星人一样地看着我说:

我的错?你看看不管是身边的还是网上的,几个父亲可以做到我这样?很多家庭是丧偶式育儿,能陪孩子做作业并有效指导的就很少,以身作则的更是凤毛麟角,我这还错了?!你倒是说说我错哪了?

「使用」代替「培养」——中国家庭教育一个深重却又被忽略的问题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要不是我是他哥们,他能跟我打起来。

我说:

你错就错在用社会要求你的标准来要求你儿子。社会对你的要求是结果,也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选择什么道路、用什么伎俩甚至人品如何,只要做出效果来就可以。这不是在【培养人】,这是在【使用人】。

而培养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教育关系,往往不能用一些很具体的、结果性指标,比如分数多高、成绩多好、排名第几、是否名校……

他到这里就忍不住打岔:

不拿这些要拿哪些做指标?学校和教育制度就是看考试成绩,考不好就进不了好学校,学校不好就……

我反问他:

你挣钱累不累?

他一愣,我接着说:

你挣钱累不累?社会和陌生人对你的评价结果就看你挣钱多少,这让你很累。从社会和陌生人的角度当然没错。但是如果你的亲人也只关心你挣钱结果,你不仅身体累,你还心累。

你就会有一种很强的【被使用感】甚至【被利用感】,你会觉得自己为别人而活,越来越没有自我,越来越不清楚自己这么辛苦是为什么。

因为社会和陌生人基本上对一个人只有【使用】【利用】的关系;而亲密关系则不一样。

以具体的结果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指标,就会来带【被使用感】和【被利用感】感受。你有这种感受,你儿子也一样啊!

好成绩就像你能挣很多钱一样是一个结果,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促成这个结果,比如好的习惯、聪敏的大脑、健康的身体、端正的态度、情绪的控制、面对挫折的韧性、不能碰的底线和原则……把这些都做好了,好成绩才可以期待。

但是你呢,就像社会对你的要求、单位对你的KPI考核去“考核”你儿子,你被考核的时候你好受吗?你儿子更不好受,毕竟他还没像你一样被长期教育过,而且你是他最亲的人之一。

「使用」代替「培养」——中国家庭教育一个深重却又被忽略的问题

你是教他学习了,也想树立榜样,但是你给他的都是具体要求,而不是引导他走向正确的道路;你在纠正他一道道错题的时候,这些负面反馈却推着他走向了更大的错误——道路错误。

他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为了你,不是自己的事,他在为你而活,他越来越没有自己。

学习好是个结果,是激发了对自己有要求、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我要学”,而不是“为你学”。

本来学习就很反人性,就很痛苦,你再用结果去评价他,让他苦上加苦,这能学得好吗?

看他沉默了,我接着说:

他用“懂装不懂”的方式干扰你,可见他很聪明,但这显然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往深了说可能发展为见不得别人好、为了达到目的不顾他人不择手段的邪恶人格。然而这是怎么产生的?

你用具体的结果来评判他,但是你忘了实现同一个结果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也就是同一个结果完全可以由不同的原因达成。如果为了达成一个结果用的是恶因,而且习惯了用恶因,你觉得会怎么样?

这就是【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因此,要有善果,必须要建立善因。多在善因方面努努力吧,别太在意短时间的果!

「使用」代替「培养」——中国家庭教育一个深重却又被忽略的问题

善因建立起来,即使考不上好学校,成绩不怎么样,将来的生活和父子关系都不会差。人生不是只有上学、工作,还有生活、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