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樁基事故分析

1·.

湖北武漢市橋苑新村住宅樓樁基整體失穩爆破拆除案例: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造成這次事故的原因是樁基整體失穩,失穩的原因是大量工程樁偏斜,偏斜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首先,是樁基選型不當,該樓的地基是經過工程勘察的,在勘察報告中建議選用大口徑鑽孔灌注樁,樁尖持力層可選用埋深40m的砂卵石層。但為了節約投資,又改選用夯擴樁,而這種樁容易產生偏位。

其次,是基坑支護方案不合理。為了節約投資,建設單位自行決定在基坑南側和東南段打5排粉噴樁,在基坑西端打2排粉噴樁,其餘坑邊採用放坡處理,致使基坑未形成完全封閉。這樣基坑開挖後,邊坡發生滑移,出現險情,專家們分析認為該支護方案存在嚴重缺陷,導致大量工程樁傾斜,這是樁基整體失穩的重要原因。

2·.

長春市二、三小區五號倉庫倒塌案例: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倒塌的原因一是這個工程的設計是由沒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和人員設計的,沒有勘察就設計,將三個磚柱基礎置於雜填土上,基礎設計安全度嚴重不足;

二是施工質量低劣,獨立毛石基礎採用包心砌築,砌築砂漿又明顯受凍,基礎砌體強度過低,無法承受上部荷載,磚柱將毛石基礎壓壞,甚至插入基礎內。這是一起無證設計和施工質量低劣造成的重大事故。

樁基礎在當今社會的建設生產中被時刻應用著,關於它在施工過程中的事故,隨著各種因素的改變而發生不同。因此應當結合施工現場所具備的施工條件,徹底掌握這些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從而選用和採取合理的、符合實際的處理措施,以確保對施工事故準確應對,以提高施工效率。

樁基種類多工藝雜,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學會的,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到築龍網站搜索相關資料或課程深入學習,今天我們主要為大家整理了鑽孔灌注樁的施工過程、常見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施工過程

施工現場測量員測出樁位中心點,以樁位中心為基準,埋設十字定位樁。作為定位樁,以備後期複測使用。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然後根據中心點提前挖出護筒位置,埋設高護筒至實土下50釐米,將護筒放到坑內,拉十字線,調整護筒位置,使護筒中心與十字線交點大致重合,再在護筒四周填粘土夯實。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現在就可以開始鑽孔了,提前要把泥漿池做好。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鑽進到設計孔深後,將鑽具略微提起,慢速回轉,大泵量衝孔30分鐘,然後停泵測量孔深,測到終孔孔深才能提鑽,否則繼續清孔。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按設計要求製作鋼筋籠,然後吊起鋼筋籠、調直、輕放、慢放下入孔內,孔口焊接吊筋,將鋼筋籠固定在機臺上。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按設計要求製作鋼筋籠,然後吊起鋼筋籠、調直、輕放、慢放下入孔內,孔口焊接吊筋,將鋼筋籠固定在機臺上。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按設計長度連接導管,吊起緩慢下入孔內。然後鑽料斗就可以開始灌注混凝土啦!灌注混凝土時,導管底部埋入砼面2~6m。導管起拔高度應進行計算,並注意孔口泥漿液麵的變化,防止斷樁事故。”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這樣灌注樁的施工到這裡就結束了,這已經是成型的樁了,已經開挖出來。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等待工人破除樁頭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

護筒冒水

護筒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孔壁坍塌,為鑽孔成功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它還有隔離地表水、保護孔口地面、固定樁孔位置和鑽頭導向等作用。一旦護筒冒水,極易引發塌孔,也會造成護筒傾斜、位移及周圍地面下沉,後續工作將無法進行。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所以必須究其原因,找到處理方法:

第一,要選擇堅固耐用的護筒。

第二,護筒的埋設要深淺得宜,四周土要分層夯實,土質量一般選擇含水量適當的粘土。

第三,鑽頭起落時,容易碰撞護筒,造成漏水。因此鑽孔時鑽頭必須對好中線及垂直度,並壓好護筒。

第四,鑽孔中遇有透水性強或地下水流動的地層,也容易導致護筒冒水。遇此情況,可增加護筒沉埋深度,採取加大泥漿比重,倒入粘土慢速轉動,用衝擊法鑽孔時,還可填入片石、碎卵石土,反覆衝擊增強護壁。

總之,為防止護筒冒水,我們必須做到事前準備充足,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事後總結經驗,將事故發生率減小到最低,降低工程成本。

塌孔、埋鑽

鑽孔是一道關鍵工序, 塌孔、埋鑽是最容易出現的事故。一般在鑽進過程中,如發現排出的泥漿中不斷出現氣泡,或泥漿突然漏失,則表示有孔壁坍陷的跡象。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為處理好孔壁坍塌、埋鑽的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 做好泥漿製備工作。

第二,土質鬆散、護筒周圍未用粘土緊密填封以及護筒內水位不高以及鑽進速度過快、空鑽時間過長、成孔後待灌時間過長和灌注時間過長都會會引起孔壁坍陷。因此,在鬆散易坍的土層中,要適當埋深護筒,用粘土密實填封護筒四周,使用優質的泥漿,提高泥漿的比重和粘度,保持護筒內泥漿水位高於地下水位。

第三,當遇到小溶洞或裂縫時,可能發生孔內泥漿均勻緩慢下降的現象。這時,可採用在泥漿中加適量水泥,增大泥漿比重及其護壁效果。

縮頸

縮頸,即孔小於設計孔徑,是鑽孔灌注樁最常見的質量問題。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解決縮頸問題要針對其產生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處理方法:

第一,縮頸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樁周土體在樁體澆注過程中產生的膨脹造成。針對這種情況,應採用優質泥漿,降低失水量。

第二,當軟土層受地下水影響和周邊車輛振動時,也容易發生縮頸。這時,可在軟塑土地層採用失水率小的優質泥漿護壁,降低失水量。

第三,因鑽錘磨損原因造成的縮頸,應及時焊補鑽錘,或在其外側焊接一定數量的合金刀片,在鑽進或起鑽時起到掃孔作用。

成孔偏斜

成孔偏斜是指成孔壁樁孔出現較大垂直偏差或彎曲。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其造成原因和處理方法主要有:

第一, 施工現場地面軟弱或軟硬不均勻,在支架上鑽孔時,支架的承載力不足,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鑽桿不垂直,造成成孔偏斜。為避免事故發生,場地必須夯實平整,軌道及枕木宜均勻著地,支架的承載力應滿足要求,在發生不均勻沉降時,必須隨時調整。

第二,未做好鑽機安裝工作,是造成成孔偏斜的隱患。因此要求安裝地基穩固。鑽機就位時,應使轉盤,底座水平,使天輪的輪緣、鑽桿的卡盤和護筒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線上,並在鑽進過程中防止位移,在不均勻地層中鑽孔時,採用自重大、鑽桿剛度大的鑽機。

第三,遇到土層呈斜狀分佈或土層中夾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鑽速要加慢檔。另外安裝導正裝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簡單有效的方法。

樁底沉渣量過多

對摩擦樁來說,由於其受力機理是通過樁表面和周圍土壤之間的磨擦力或依附力,逐漸把荷載從樁頂傳遞到周圍的土體中,如果在設計中端部反力不大,端部的沉渣量對樁承載力亦影響不大;而對於承載樁來說,如果沉渣量過大,勢必造成樁受荷時發生大量沉降,同樣使樁的承載力失效,因此鑽孔灌注樁的沉渣量檢查是施工控制中的一項關鍵工作。

建築物倒塌事故頻發,關鍵在於樁基礎沒有做好

其造成原因和處理方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檢查不夠認真,清孔不乾淨或未進行二次清孔,是造成樁底沉渣量過多的首要原因。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則是影響灌注樁承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灌注樁成孔至設計標高,應充分利用鑽桿在原位進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漿比重持續小於1.10-1.20,測得孔底沉渣厚度小於50mm,即抓緊吊放鋼筋籠和沉放混凝土導管。由於孔內原土泥漿在吊放鋼筋籠和沉放導管這段時間內使處於懸浮狀態的沉渣再次沉到樁孔底部而成為永久性沉渣,從而影響樁基工程的質量。因此,必須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導管進行第二次清孔。

第二,泥漿比重過小或泥漿注入量不足而難於將沉渣浮起,從而造成樁底沉渣量過多。這就要求在成孔後,鑽頭提高孔底250px-500px,保持慢速空轉,維持循環清孔時間不少於30分鐘。採用性能較好的泥漿,控制泥漿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進行置換。

第三,鋼筋籠吊放過程中,未對準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樁底,造成樁底沉渣。因此,在鋼筋籠吊放時,要使鋼筋籠的中心與樁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採用鋼筋籠冷壓接頭工藝加快對接鋼筋籠速度,減少空孔時間,從而減少沉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